2020高考历史考纲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格式:pdf
- 大小:208.21 KB
- 文档页数:17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革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
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
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xx》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
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
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解析第(1)问,结合1978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回答.。
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趋势:上升.。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
放沿××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
(答二点即可)
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4)王安石变法1、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 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传统的观点认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去皇帝的支持后,新法被保守派废除。
事实果真如此吗?材料一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年间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 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蜕变与北宋中期地主阶级的固有发展趋势有密切联系。
北宋是地主私有经济确立、官僚政治制度空前发展的朝代,地主阶级内部的竞争趋势和腐化趋势都十分突出。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