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纲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7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第一分册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之一。
3.《吉尔伽美什》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4.《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汉穆拉比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
《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5.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同。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6.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据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7.金字塔的象征意义: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2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3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4也是古埃及科技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8.象形文字和纸草: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最新高考历史考纲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国家的诞生:约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
②前16世纪汤建立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神权色彩浓厚。
③约前1046年,武王姬发建立西周。
周公姬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制定周礼。
④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
东周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陆续变法(前356年商鞅变法),实行君主专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国家大一统。
②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郡县制、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最终短命而亡。
但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朝(西汉)由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分为西汉和东汉。
汉承秦制,又加以改进,先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改用“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内外朝制(内朝决策,外朝执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察举制(选拔人才)。
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后来剩下魏、蜀、吴三国,又被晋统一。
晋朝短暂统一后中国又陷入分裂,史称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国家由大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成九个等级,如上上,下下等)选拔人才,造成士族垄断官职,难以选拔真正人才。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③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实现统一。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管辖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户部,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是分宰相之权)、科举制(分科考试取士),在唐朝得到完善。
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由盛转衰,经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最终灭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北京卷考试说明(历史)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中国古代的政治(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1)建立:前1046年武王建西周,与其弟周公旦(辅政成王)先后两次分封。
(2)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3)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先朝贵族。
(4)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号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获得封地和人口,封地内世袭统治。
(7)积极作用:有效巩固周王室统治,拓展疆域;分封宗法制明确统治秩序。
(8)后期影响:部分诸侯实力强大,威胁天子权威。
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关系上的矛盾。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国家政治等级、隶属关系。
(4)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统治。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Δ【复习要点】(1)背景①生产力: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加,井田制瓦解。
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新兴地主经济政治势力日益壮大。
(2)目的:前356年始,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力图改变秦国落后面貌。
(3)措施及作用: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发展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统一度量衡,推动经济交流,加强中央控制。
②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建立户籍制度(“什伍”),实行连坐,强化对人民控制,保障赋税和兵役徭役;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③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专制,从思想上强化统一。
(4)评价:①积极:废除旧制度,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历史高考历史考纲考点必背(最新)一、为什么学习历史:以史为鉴(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读史明智、通过对往事的借鉴,从而对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学习历史的方法:六个“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 (性质)、Why(原因)、How(方式)三、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有两只脚,一只脚叫制度、另一只脚叫地理-钱穆四、中国古代史的共性(自秦至清):1.政治上: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2.经济上:重农抑商3.思想上:儒家思想占据主导(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汉代新儒学: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从而确立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用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4.科举制:隋朝开创、晚清1905年废除,以儒家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成为自隋朝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如:英国的文官制度。
五、世界史推荐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特别是英国、美国、荷兰三个国家。
六、近代史可观看电视剧《走向共和》七、近代史三阶段: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思想领域(新文化运动)八、西方史发展的脉络:1.文艺复兴(14c-15c)(肯定人) 核心:人文主义2.宗教改革(解放人)(16c,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3.启蒙运动(启迪人17c-18c)(代表人物: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论)4.资产阶级革命(自由人、17-18c)(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法国:1789年大革命、德国:1871年统一)5.工业革命(发展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第二次:电力的广泛运用、第三次:计算机的发明6.殖民扩张(剥削人)英国、法国等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九、答题注意事项:书写工整、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富有文采。
2006年高考历史大纲解读倪杰孔一、文科综合修订说明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做了局部调整和文字上的修订。
二、历史学科具体修订内容1.文科综合的考试范围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条目,适当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内容。
2.修订了一些表述不完整或修饰性较强的文字。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删去了专制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改为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等,所改内容均未突破《教学大纲》范围。
三、历史考纲解读1.今年文科综合历史考纲与去年相比,整体保持稳定,但稳中也有变化。
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历史考试范围基本稳定。
对考点的阐释,语言更简洁,脉络也更清晰、更线条化。
新考纲中增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意在说明它是全民族抗战的前提、背景及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条件、基础,这对今天很有现实21意义与导向作用。
新考纲还增加了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过去的历史内容在这方面分量较轻,现在加重了。
去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就公开阐述了新观点,并在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再次陈述了这一论点,即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是积极抗战且作出了巨大牺牲的,这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为了表述科学,对一些考点进行调整,但对考生能力要求没有什么变化。
具体如下:对中国古代史考点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叙述中就去掉了原来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在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去掉了突厥、回纥、南诏、吐蕃;在隋唐时期的文化中去掉了原来的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在辽宋元的文化中,去掉了原来的科学技术、理学、文学。
3.有些提法有变化,更强调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
如在考纲的最后部分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中在冲突前面加上地区两字。
四、备考建议1.高考是考能力的选拔性考试,能力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因此需根据《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2.历史考纲考点增减不大,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复习要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注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把握主干知识,关注热点问题,突出一些专题的学习,关注古今中外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制度创新、国际关系(包括中外关系)等。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整合】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2、宗法制: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洛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卢梭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法国大革命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5.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华盛顿体系的构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非战公约”3.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东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两伊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华盛顿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