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给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7
雾化吸入用药的不合理分析
目前我院在雾化吸入用药中普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如地塞米松注射液、糜蛋白酶注射液、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和中成药注射液等作为雾化用药;对于超说明书用药,在我国仍未有相关的法律保护,法律责任规定不明。
在卫生部颁布《处方管理办法》第6条及第14条规定: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应当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而定。
超说明书用药主要原因如下:
1.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入人体内后须经肝脏转化后在全身起作用。
地塞米松结构上无亲脂性基团,水溶性较大,难以通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
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导致肺内沉积率低,气道内滞留时间短,难以通过吸入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
由于其生物半衰期较长,在体内容易蓄积,对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也增强,因此不推荐使用。
2.庆大霉素:可刺激气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还可对气道黏膜产生毒性,使气道黏膜上皮表面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
庆大霉素属碱性、水溶性抗生素,在碱性环境中程非解离状态,作用效果较好。
而浓痰的酸性和厌氧菌环境常影响庆大霉素的抗菌活性,故用于雾化吸入有一定局限性。
3.糜蛋白酶:因超声雾化液体加热导致蛋白酶变性,禁用超声方式进行雾化治疗。
4.注射用盐酸氨溴索:该药说明书未推荐雾化吸入使用;尽管少
数COPD患者使用黏液溶剂雾化吸入可获益,但整体而言,疗效并不显效,因此当前未被推荐为COPD常规用药。
提醒:药品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力,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不受法律保护。
临床使用时一定要权衡利弊,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临床药学室
2016年11月8日。
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管理策略邓旭(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ICU ,广西南宁530027)摘要目的探讨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常见问题有效的管理方法。
方法通过对160例在我科住院患者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结果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显降低。
结论有效的管理策略能提高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雾化的有效性。
氧射流雾化吸入疗法是临床上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消炎祛痰手段,具有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局部病灶药物浓度高、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1〕。
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在我科临床应用中,发现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现就我科常见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相应提出管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160例,男94例,女66例,年龄20~88岁,其中肺炎6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0例,肺心病伴肺部感染20例,行气管插管腹部大手术后患者50例。
1.2材料雾化器为广西柳州市凯发工业产品研发有限公司生产的SW一1I型射流式医用雾化器,一次性哈德森雾化器(面罩型)。
1.3方法对160例氧射流雾化吸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计算氧射流雾化吸入中常见问题的发生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2结果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常见问题(表1)表1 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常见问题问题发生次数发生率(%)体位不当50 33.1 未掌握吸入方法20 13.2病情观察不到位10 6.6雾化时间长8 5.3管道脱落138.6时间选择不妥12 7.9患者依从性差16 10.6雾化器管理不当22 14.6问题发生总数1513. 分析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原因3.1体位不当为氧射流雾化吸入过程中最常见现象。
3.1.1 护士的原因护士的健康指导不到位:护士将配好的药液交给患者后,没有协助患者取雾化所需的体位,或者没有告知患者应该取什么体位及所取体位的意义。
雾化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摘要: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其主要给药方式包括干粉吸入、定量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
其中雾化吸入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本文将主要针对雾化吸入的给药原理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相关总结。
关键词:雾化吸入;给药方式;应用进展雾化吸入疗法是目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剂量可调节性且应用方便。
随着雾化吸入的不断发展,针对疾病的治疗药物也在不断更替,可治疗的疾病类型也在不断增多。
本文将对雾化吸入给药的特点、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且针对雾化吸入剂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分析。
1.雾化吸入给药的特点肺泡具有表面积大、毛细血管网丰富且肺泡细胞膜很薄等生理特性,因此雾化吸入具有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应用药物剂量小等优点。
此外,因局部给药使得全身副作用小并且也能够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1.雾化吸入作用的原理及影响因素雾化疗法即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的大分子分散为小的雾滴悬浮于气体中,药物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及肺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气雾颗粒沉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雾化颗粒的大小、气道口径的大小以及吸入方式。
有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吸入并沉积的雾化颗粒大小为0.5-5um。
雾化颗粒经不同大小的气道口径进入将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这也将影响药物的沉积结果[1]。
此外,雾化方式、气流速度、吸入的持续时间等也都将影响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
1.雾化吸入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雾化吸入技术以及相应药物的不断发展,其已大量应用于临床以治疗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囊性纤维化以及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等[2-5]。
3.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支气管哮喘的用药主要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痰液溶解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1.β2受体激动剂是预防或缓解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常用药物,首选给药方式为吸入疗法。
其常用药物有沙丁胺醇及特布他林。
雾化吸入在临床中应用现状雾化吸入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将药物溶解或悬浮于生理盐水中,然后借助吸入装置将药物雾化成微细颗粒,使其能够直接进入呼吸道,从而快速起效。
在临床上,雾化吸入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囊性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被用于输液、呼吸支持和痰液清除等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就雾化吸入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
**雾化吸入的原理**雾化吸入的原理是利用雾化器将药物雾化成微细颗粒,直接送达到呼吸道的目标部位。
雾化吸入相比于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具有药效迅速、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雾化吸入可以提高药物在呼吸系统中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在全身循环中的分布,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雾化吸入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胸闷、喘息、咳嗽等症状。
雾化吸入在哮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快速缓解哮喘发作,减少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药物等。
通过合理选择雾化吸入药物和剂量,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发生。
**雾化吸入在COPD治疗中的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雾化吸入在COPD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扩张气道、减少痰液分泌、改善气体交换功能。
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效抗胆碱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雾化吸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延缓疾病的进展。
**雾化吸入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除了哮喘和COPD,雾化吸入还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囊性纤维化、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雾化吸入可以有效传递抗生素、抗菌药物、黏液溶解剂等药物,帮助患者清除病原体、减少痰液潴留。
在高危肺炎病人入院后,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预防,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小儿雾化吸入不良依从性的分析及对策小儿雾化吸入不良依从性的分析及对策雾化吸入以其奏效快,直接达到局部,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轻,无痛等优点,广泛用于儿科临床,作为消炎、化痰、解痉、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既可直接作用于气道表面的药物受体而发挥疗效,又可迅速吸收,起效迅速,较全身用药安全性高,将在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临床上常出现不配合等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且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就此对96例婴幼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对象2004年1月~5月,96例收治我科的肺炎患儿,年龄在6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75;5岁以上21例,根据病情进行了雾化吸入,最少雾化2次,最多雾化6次。
1.2 方法采用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雾化器(PARl),将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lmg和特布他林混悬液(博利康尼令舒)lmg混和生理盐水,对患儿急性期4小时一次,病情缓解后12小时一次,每次吸入15分钟。
2 结果 96例肺炎患儿临床雾化吸入依从性的比较表1 不同年龄患儿的临床依从性年龄依从性好依从性差合计依从率(%)5岁以下 5 70 75 7.145岁以上12 921 57.143 讨论分析3.1 生理特点婴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对认知的能力差,对机械类操作有着本能的反抗心理,加之对雾化器产生烟雾的恐惧,常常不易配合。
3.2 医务人员的没有正确掌握吸入技术吸入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如医护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而不能正确使用也可导致雾化吸入的失败。
如吸入面罩离患儿的面颊部超过1厘米左右,雾化器未与地面垂直,患儿未取直立坐姿势,通常仰卧位潮气量降低,横膈肌位置高,胸廓活动度小,使吸入量减少等。
3.3 家属的认识不够由于家长文化的差异对雾化吸入的认识不够,认为静脉用药要比局部用药的效果明显而且方便,省时省力,加之父母的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小孩有时又不配合,导致治疗不正规。
此外,频繁的更换照顾者,更换后又没接受正规的吸入知识和培训而导致治疗失败。
浅谈我院住院患者部分雾化治疗用药品种不规范情况聂 溶(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仓山院区药剂科,福建福州350000)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现阶段住院患者雾化治疗时,部分非雾化剂型药物使用的情况,为规范我院雾化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采集我院2019年第二季度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医嘱信息,审查医嘱,再统计用于雾化治疗的非雾化剂型的药物种类。
结果 2019年第二季度住院患者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共476例,涉及临床科室18个,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用于雾化治疗的有318例。
审查医嘱中发现有另外6种非雾化剂型用于雾化治疗。
结论 我院雾化吸入用药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普遍,应加强雾化吸入合理用药综合管理。
建议医师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药品说明书,参考相关指南及共识;临床药师应起到监督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住院患者;非雾化剂型;雾化;超说明书用药中图分类号:R969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3765(2020) 11 0214 02 雾化吸入疗法是用专门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雾化成微小颗粒,吸入鼻咽喉部和呼吸道及肺部,使药物沉积在病灶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
雾化吸入给药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局部药物浓度大、起效快、疗效确切、用药量少、操作简单,有利于节省药品并减少全身反应〔2〕,现已在临床科室广泛应用,我院由于雾化吸入剂型较少、医生未按照说明书等原因,有多种非雾化剂型药品用于雾化治疗。
本文就本院住院患者部分非雾化剂型药物用于雾化吸入治疗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为规范我院雾化吸入用药提供依据,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临床药学每月开展医嘱点评工作,发现诸多科室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用于雾化治疗这一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药学科室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采集我院第四季度(2019年4月1日~6月30日)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住院患者的医嘱信息,共476例,审查患者雾化用药品种。
生成Excel统计表,主要包括:科室、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非雾化剂型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等信息。
小儿雾化吸入的应用现状与进展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和进展,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对近年来临床中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其应用状况和使用进展。
结果临床常用的小儿雾化吸入治疗药物有支氣管扩张剂、湿化祛痰剂、抗感染药物等。
常用的雾化吸入方式有空气压缩雾化器、氧驱动雾化器和超声波雾化器。
结论雾化吸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多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良好方式,具有用药直接、药物浓度高、疗效快、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对小儿呼吸系统的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患者;雾化吸入;常用药物;雾化吸乳器;应用进展雾化吸入治疗指的是利用气体射流的原理将水滴撞击的微小雾滴悬浮在气体中,使之形成气雾剂,进而进入呼吸道作用与病灶部位,是临床进行全身治疗和辅助补充治疗的良好方式[1-3]。
雾化吸入治疗方式能够直接作用在患者的病变部位,在病灶部位的用药浓度较高。
具有临床用药剂量小、药物见效快和临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疗效明显,在临床中使用广泛,特别是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毛细血管炎、哮喘、肺炎等的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对近年来临床中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其应用状况和使用进展作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1.用于小儿雾化吸入治疗的药物种类1.1支气管扩张剂1.1.1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分为长效型和短效型两种[4],其中长效型β2受体激动剂具有抗炎的功效,用药作用的时间较长,通常需要10至12个小时,而短效药物主要有喘乐宁、舒喘灵、博利康尼等,对患者的器官平滑肌具有良好的持久舒张作用,用药治疗5分钟后患者的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就能够获得明显的环节。
同样,其在毛细支气管炎和支原体肺炎的喘息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1.1.2抗胆碱药物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药物能够有效的阻断节后神经元传出的迷走神经的通道,进而降低气道中迷走神经的张力[5],达到扩张支气管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阻断吸入性刺激物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
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系统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用药现状探究摘要:目的:观察基层医疗机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用药方面的现状,对用药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基层医疗机构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随机抽取我市基层医疗机构600份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雾化吸入处方,分析处方的用药合理性,对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系统疾病应用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结果:目前我市基层医疗机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方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布地奈德、糜蛋白酶、沙丁胺醇溶液、生理盐水、氨茶碱、氨溴索、异丙托溴铵等。
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急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和肺炎等。
上述处方中存在静脉用药用于雾化吸入治疗及雾化吸入方式不合理等情况。
结论:通过对我市基层医疗机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方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情况调查不难看出,有些处方科学性和严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系统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用药临床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经常采用雾化吸入疗法,该治疗方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常用手段,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用药方面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进而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临床治疗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1]。
现对我市基层医疗机构采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情况进行如下分析和报道。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市基层医疗机构2021年1月到12月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600份处方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中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
1.2方法对600份雾化吸入处方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处方中雾化用药使用情况、用药配合情况、静脉用药用于雾化吸入治疗及雾化吸入方式的不合理性等情况,参考和借鉴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对我市基层医疗机构采用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
1.3观察指标分析600份雾化吸入处方用药使用情况和用药配合情况。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讯雾化吸入给药: 现状与误区概述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
通过雾化吸入给药,可以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
由于雾化吸入具有药物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现状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的治疗目的,可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
目前常用的可供吸入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主要用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常用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物为异丙托溴胺,水溶液浓度为0.025%。
成人每次2ml,儿童每次0.4~1ml,加入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也可直接原液吸入,每日2~3次。
吸入剂量的10%~30%沉积在肺内,胃肠道黏膜吸收量少,对呼吸道平滑肌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吸入后10~30分钟起效,1~2小时作用达高峰,1次吸入后作用可维持6~8小时。
其主要用于COPD 急性发作以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极小,但也有吸入后引起急性尿潴留的报道。
因此,对于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病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β2受体激动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
其水溶液浓度为0.05%,雾化后形成直径2~4μm的气溶胶颗粒,经吸入给药10%~20%可达下呼吸道。
常规使用剂量为2ml药物加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吸入后5分钟即可起效,15分钟可达高峰,药效可维持4~6小时。
其主要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COPD有明显支气管痉挛的病人。
由于此类药物对心脏和骨骼肌的β受体也有部分激动作用,所以部分病人吸入后会出现心悸和骨骼肌震颤。
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甲亢的病人应慎用此类药物。
雾化吸入教学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面向医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如护理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年满18岁以上,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及实践经验。
三、授课时间共计45分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导入新课(5分钟)2. 新知讲授(20分钟)3. 合作探究(15分钟)4. 巩固练习(10分钟)5. 拓展延伸(5分钟)四、授课教师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熟悉雾化吸入治疗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雾化吸入的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2)掌握雾化吸入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3)能够独立完成雾化吸入治疗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2)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和责任心,尊重患者隐私;(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遵循医学伦理原则;(3)激发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的信念。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雾化吸入的原理和适应症;(2)雾化吸入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3)雾化吸入治疗的操作流程。
2、教学难点(1)雾化吸入设备的操作技巧;(2)治疗过程中的患者沟通与安抚;(3)治疗结束后设备的清洗和消毒。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相关医学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给药途径?这些给药途径有什么特点?”- 引出本节课主题,雾化吸入治疗,简要介绍雾化吸入的优缺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知讲授(20分钟)- 详细讲解雾化吸入的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 演示雾化吸入设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设备的清洗、消毒,患者沟通与安抚等。
3、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雾化吸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场景有哪些?2. 如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药物?3. 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如何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雾化吸入在儿科门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目的:探索研究雾化吸入在儿科门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资料完整的支气管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总共80例,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将布地奈德和硫酸沙丁胺醇混入生理盐水之中,将混入生理盐水的药物溶液雾化以后给患儿吸入进行治疗。
结果:影响雾化吸入疗法治疗的常见问题有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患儿家长的认识因素、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因素、雾化吸入治疗的成本因素等。
结论: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门诊临床运用上有许多的优点,但是也有许多问题,相关的医护人员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技巧、更扎实的医疗业务水平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大力推广使用雾化吸入疗法。
标签:雾化吸入治疗;儿科门诊;呼吸系统疾病雾化吸入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雾化吸入利用高速度气流将药物喷成雾状直接冲至小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及肺泡,使药物直接接触到患病处,这样做提高了局部的药物浓度,起扩张支气管、消炎作用,并可保持气道湿润、稀化痰液以利排痰,雾化吸入疗法对于肺癌、肺转移癌、并发有呼吸道、肺部感染患者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症、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也有其明显的治疗效果,对危重病人抢救配合人工呼吸机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在儿科门诊中雾化吸入法更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运用,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雾化吸入法起效快,能够使药物直达患部,药物的用量小并且不良反应少,不过这种方法在临床运用中也有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发挥治疗效果,本实验就是研究雾化吸入在儿科门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资料完整的支气管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总共80例,这80例患儿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在1至7岁之间,其中4岁以下的患儿有55例,4岁以上的患儿有25例。
1.2治疗方法运用用超声雾化器,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将布地奈德(广东东阳光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硫酸沙丁胺醇(山东北天利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混入生理盐水之中,将混入生理盐水的药物溶液雾化以后给患儿吸入,处于急性期的患儿2至6小时雾化吸入一次,当患儿的病情缓解以后9至1小时雾化吸入一次,每次雾化吸入的时间为10至15分钟。
某妇幼专科医院门诊处方雾化吸入药物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某妇幼专科医院门诊处方雾化吸入药物情况,促进雾化吸入在临床中的用药合理性。
方法:资料纳入时间为2020.01.01/2020.10.31(开始/结束),选取此期间某妇幼专科医院门诊含有雾化吸入给药处方中的800张,作为本次主要研究内容。
并针对其中儿童年龄、用药种类、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该医院雾化吸入药物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溶液;雾化吸入处方诊断中,急性支气管炎为最常见病症,占51.63%;雾化吸入联合用药率为89.50%;不合理用药率为2.25%。
结论:该妇幼专科医院门诊对于雾化吸入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门诊处方;雾化吸入;用药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随着雾化吸入技术的普及,雾化吸入逐渐成为临床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首选方式[1]。
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药品误用的情况。
本文则针对某妇幼专科医院门诊中,含有雾化吸入给药处方中的800张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为精准用药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随机抽取2020.01.01/2020.10.31(开始/结束),某妇幼专科医院门诊中含有雾化吸入给药方式的800张处方,作为本次研究中主要观察内容。
入组研究对象中,男患儿472例,女患儿328例,年龄最小者0.8岁,年龄最大者7岁,平均年龄(3.29±1.06)岁。
1.2方法运用Excel表格,对入组数据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对抽取的800张处方中的儿童年龄、处方中用药种类、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数量等进行分析。
2结果2.1雾化吸入药物处方频次该妇幼专科医院门诊中,雾化吸入药物处方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特布他林等。
具体如表1:表1 雾化吸入药物处方与频次[n(%)]占比(%)药物类别药品种类处方数(份)吸入性糖皮布地奈德72790.88质激素β受体激动特布他林55969.88剂沙丁胺醇10.1367384.13 M受体拮抗剂异丙托溴铵祛痰药乙酰半胱9 1.13氨酸2.2雾化处方诊断分布本次研究中,处方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占比分别为51.63%、19.13%、10.63%,具体如表2:表2 雾化处方诊断分布占比(%)诊断处方数(份)急性支气管炎41351.6315319.13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8510.6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69.50急性咽喉炎688.50其他炎症50.612.3联合用药分布情况抽取的800张处方中,联合用药处方为716分,占总处方量的89.50%。
呼吸科护士雾化吸入治疗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呼吸科工作人员的知识、态度、行为和影响雾化吸入治疗的因素。
方法:2021年5月至6月,对我省15家医院的120名呼吸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知信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雾化吸入疗法方面的知识、信念和实践,并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问卷对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评价分别为(34.43±2.15)分、(31.04±8.01)分和(56.65±10.59)分;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职称、教育背景以及是否接受过专业呼吸训练的医护人员在知识成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职称、工作类别和工作年限的医务人员的态度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呼吸科医务人员在雾化吸入疗法中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医院管理人员应制定适当的培训策略,以年轻护士为重点,提高医护人员在吸入疗法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关键词:呼吸科;雾化吸入治疗;知信行;影响因素前言研究表明,雾化吸入疗法的患者兼容性较差,使用吸入设备的错误率较高。
患者对吸入疗法的理解、态度和行为会影响治疗效果。
患者的吸入疗法知识主要来自医护人员,目前,我国用于评估各级医务人员对于患者雾化吸入技术指导的客观指标缺乏,为了了解吸入疗法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各级医院对呼吸护理专业人员的重视程度,文章通过研究呼吸科护士雾化吸入治疗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来了解临床实践现状与循证策略之间的差距,以支持吸入疗法的标准化实施[1]。
1对象和方法1.1受访者2021年5月至6月,四川省15家医院的120名呼吸科医生入选研究。
入选标准:为呼吸科室医护人员,从事呼吸系统疾病并获得执业资格≥1年,自觉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豁免标准:医护人员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在研究中合作的人员。
1.2研究工具1.2.1一般信息调查表自行编制的一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高等教育程度、职称、工作类别、服务年限、医院级别、是否通过呼吸科护士培训等。
我国雾化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用药误区汤莹; 杜光【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12【总页数】5页(P1557-1561)【关键词】雾化吸入; 临床应用; 用药误区【作者】汤莹; 杜光【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7; R562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口服和注射给药等方式相比,具有起效快、药物用量少、安全性高等优势。
近年来,雾化吸入疗法在临床使用药物的种类和治疗疾病适应证范围等方面都有一定发展。
1 雾化吸入给药原理及特点1.1 雾化吸入给药优点①雾化药物能够直达患处,为局部用药,可完全或部分代替全身给药,大大降低全身给药带来的潜在不良反应。
②雾化产生的药物雾滴能够清洁和湿化呼吸道分泌物。
③对具有不同症状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类型雾化吸入药物联合给药,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1]。
1.2 雾化吸入给药缺点①雾化吸入疗法主要适用于气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多为辅助治疗手段,对肺实质病变疗效较差,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②有些药物可刺激呼吸道,引发支气管痉挛、急性肺水肿、气道高反应性及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例如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用量不当会造成心慌、手抖、肌肉颤动等β2受体激动剂的不良反应。
③要选用专用雾化器,若操作不当或雾化药物过量,会导致肺泡内水分潴留,引发急性肺水肿,加重病情。
2 雾化吸入给药装置临床上使用的雾化器大致可以分为3类:喷射雾化器(jet nebulizers)、超声雾化器(ultrasonic atomizers),振动筛孔雾化器(mesh nebulizers)。
其中喷射雾化器根据驱动原理不同,可以分为空气压缩雾化器和氧气驱动雾化器[2]。
2.1 喷射雾化器喷射雾化器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范围最广的雾化器类别。
能使产生的药物雾滴颗粒超细,可达到直径<10 μm,具有雾滴粒径小、雾化速度适中、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等特性。
雾化吸入给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在本院门诊的日常处方中我们可以发现,急性发作支气管炎、肺炎等患者经常被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雾化吸入,一日2次”,特别是儿童患者,呼吸道雾化给药更为常见。
由于这种方法快速有效又经济,最重要的是儿童患者的顺应性良好,因此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推崇。
但是这种治疗方案是临床筛选出的最优方案吗?它的存在是否符合药物治疗学的基本要求并能保障患者的安全呢?本文将就此对雾化吸入给药做基本介绍和分析一、概述雾化吸入给药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
通过雾化吸入给药,目的是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
由于雾化吸入具有药物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二、雾化吸入给药的现状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的治疗目的,可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
目前常用的可供吸入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主要用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常用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物为异丙托溴胺,水溶液浓度为0.025%。
成人每次2 ml,儿童每次0.4~1 ml,加入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也可直接原液吸入,每日2~3次。
吸入剂量的10%~30%沉积在肺内,胃肠道黏膜吸收量少,对呼吸道平滑肌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吸入后10~30分钟起效,1~2小时作用达高峰,1次吸入后作用可维持6~8小时。
其主要用于COPD急性发作以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极小,但也有吸入后引起急性尿潴留的报道。
因此,对于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病人以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β2受体激动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
其水溶液浓度为0.05%,雾化后形成直径2~4 μm 的气溶胶颗粒,经吸入给药10%~20%可达下呼吸道。
常规使用剂量为2 ml药物加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吸入后5分钟即可起效,15分钟可达高峰,药效可维持4~6小时。
其主要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COPD有明显支气管痉挛的病人。
由于此类药物对心脏和骨骼肌的β受体也有部分激动作用,所以部分病人吸入后会出现心悸和骨骼肌震颤。
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甲亢的病人应慎用此类药物。
2.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得,具有局部高效和全身安全的特点。
药物浓度为1 mg/2 ml,每次使用2 ml,每日2~3次。
经气雾给出的药量中约10%沉积在肺部,成人分布容积约300 L,儿童为3.1~4.8 L/kg,显示其具较高的组织亲和力,可发挥强有力的局部抗炎作用,小剂量就能起到治疗作用。
雾化吸入布地奈得起效迅速,10~30分钟即可发挥气道抗炎作用,适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儿童哮喘病人。
如果与抗胆碱能药物及(或)β2受体激动剂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更佳。
应当注意的是,医师要叮嘱病人在雾化吸入后彻底漱口,以防止出现口腔、咽峡部黏膜念珠菌感染。
其他临床用过的药物还有地塞米松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
3.黏液溶解剂α-糜蛋白酶虽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液稀释易排出,但长期雾化吸入会导致气道上皮鳞状化生,并偶可致过敏反应,目前已很少应用。
盐酸氨溴索可调节呼吸道上皮浆液与黏液的分泌;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维持肺泡的稳定;增加呼吸道上皮纤毛的摆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其溶液浓度为15 mg/ml。
成人每次2~4 ml,每日2~3次雾化吸入。
4.抗生素有研究表明,雾化吸入抗生素对呼吸系统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间歇或短期预防性吸入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上呼吸道革兰阴性菌的菌落形成率。
目前,临床上将抗生素的雾化吸入,主要用于治疗重症病人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
需要注意的是覆盖在呼吸道上皮的表层液体为等渗液,pH值为中性。
吸入抗生素的渗透压过高或pH值过低会引起咳嗽,甚至导致气道痉挛。
硫酸妥布霉素和头孢他啶的pH值适于吸入给药,吸入的抗生素应溶于生理盐水中,浓度为100 mg/ml。
其他临床用过的抗菌药还有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5.其他药物如我院曾使用炎琥宁粉针+氯化钠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
炎琥宁粉针为来源于中药的抗病毒药物,临床主要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浓氯化钠注射液主要是利用其高浓度、高渗性起到抑制细菌和稀释粘痰的作用。
6.联合用药为了增强雾化吸入的效果,或缩短雾化吸入的时间,医师会把多种药物溶液或混悬液混合后让患者同时吸入。
如抗胆碱能药物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更强,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
临床可以使用上述2种药物各2 ml 进行雾化吸入。
但将液体混合吸入时一定要注意各种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相容性,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等。
一般来说,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氨溴索、妥布霉素可以配伍。
布地奈德可以与特布他林、沙丁胺醇、色甘酸钠、异丙托溴铵、非诺特罗、乙酰半胱氨酸配伍,但不推荐将异丙托溴铵与色甘酸钠配伍使用,因为两者混合后可生成类似于油质、非晶体的配合物而出现沉淀。
妥布霉素不能与布地奈德和色甘酸钠配伍。
三、存在的误区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将一些静脉用药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庆大霉素等作为雾化吸入的药物使用。
这些都属于经验性用药,实际是不合理的,与临床医师更注重疗效,忽略了药物物理化学性质和剂型不同对人体的影响有关。
一是药物剂型不同,在生产和质量控制指标上是不一样的,如雾化吸入等局部外用药,就要求一定要做皮肤粘膜的刺激性试验,而注射剂是不做的。
二是虽然有些药物可以稳定配伍,但混合后其空气动力学特性可能改变,温度、配置后的储存时间、混合后雾化杯中液体量的增大都可能影响雾化效果。
具体到药物有如下情况:1、糖皮质激素的注射剂型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经呼吸道局部雾化吸入时,产生的雾化颗粒较大,达不到3~5μm的有效颗粒,因而药物只能沉积在大气道。
由于其结构中无亲脂性基团,因而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局部抗炎作用弱。
其水溶性较大,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很难产生疗效。
2、茶碱虽然可以扩张支气管,但对气道上皮有刺激作用,故临床上不主张用于雾化吸入治疗。
3、庆大霉素由于其分子中含多个羟基和碱性基团,属碱性、水溶性抗生素,在碱性环境中呈非解离状态,作用效果好。
而脓痰的酸性和厌氧环境常影响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活性,故此类药物用于雾化吸入有一定局限性。
有动物试验表明,庆大霉素既会对气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引发炎性反应,气道内炎症细胞及介质聚集,继发性自由基损害等;又会对气道黏膜产生毒性,使气管黏膜上皮表面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
另外,有研究者发现,使用生理盐水1ml加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日2次雾化吸入,在第7天时可导致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削弱了肺部清除病原体的能力。
在临床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医务人员除了要注意选择药物及其配制等因素以外,还应该注意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雾化吸入药物的配伍,以达到雾化吸入的最佳效果。
4、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与多种药物联用时易引起耳、肾毒性;在最新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5、根据循证医学理论,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的雾化剂型,临床应用的基本是用注射剂型替代,将庆大霉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和氨溴索注射液雾化经呼吸道粘膜给药属于经验用药,没有循证医学依据。
因此,这种用法没有被写入药物说明书和我国《药典》。
从这个角度来讲,临床医师应避免用注射剂雾化给药。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显示,在1994年至2009年间其中共有庆大霉素雾化治疗导致10例过敏和2例肌无力的病例。
因此从用药安全性考虑,这种使用方法是不主张的。
如1996年全国呼吸内科会议就提出不用庆大霉素作为呼吸道雾化药物,因为容易导致肺纤维化。
尤其对儿童用药,一是雾化用药剂量和时间不好掌握;二是庆大霉素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素,采用局部雾化吸入不能使感染部位达到治疗感染的高血药浓度,还会引起耐药菌株的出现,因此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不适合雾化吸入给药。
四、结论综上所述,雾化吸人给药具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有着确实的很好的疗效,是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法,雾化吸入疗法也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但目前可供临床应用的药物并不多,存在不少经验性的用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误区,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因此建议1:药学人员应加强药物剂型研究,研制生产出更多适合于雾化吸人给药的药物,供临床应用;2:临床在使用雾化吸人给药时,必须实行规范,严格按照雾化吸人给药的操作要求和循证医学的理论做,按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做,选择已有的雾化剂型药物,尽量避免经验性用药;尤其是使用抗菌药物雾化治疗时,必须遵循适应证。
选择抗菌药物雾化治疗必须遵循两个前提:首先,全身用药后,局部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且其他药物不适合应用时;其次,感染局部标本的细菌培养提示存在敏感菌株,比如局部存在对该类抗菌药物敏感的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