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政策史论析
- 格式:pdf
- 大小:176.10 KB
- 文档页数:5
20世纪初美国崛起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摘要:大国崛起必然要从区域走向世界,成长为世界大国并发挥领导国家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历史上大国崛起所必经的发展逻辑。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是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地区政治结构以及国内诸因素的必然产物,体系层次结构构建了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变量要素。
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生态环境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并成为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主要动因。
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妥善处理了美国的周边关系与地区关系以及域外的大国关系,为美国崛起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的崛起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保障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强化了美国在崛起中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保障了美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日渐增长的经济利益及秩序。
关键词:美国崛起;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西奥多·罗斯福20世纪初美国处于确立地区主导大国地位进而走向世界大国的重要战略关键期。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着眼于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对美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门罗主义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拓展延伸,提出了著名的“罗斯福推论”,从而把门罗主义的目标由地区防御型转变为地区主导型发展战略。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为排除欧洲国家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而提出了‘门罗主义’。
不过在欧洲势力退出南美之后,‘门罗主义’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美国开始在政治与经济等领域对拉美不断施加‘影响力’,最终使‘门罗主义’成为了‘美国霸权’的一个代名词。
”①自19世纪美国门罗总统发表《门罗宣言》以来,门罗主义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门罗之后历届总统都通过继承和丰富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来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利益。
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为美国20世纪的大国崛起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地区环境,同时维护和增进了美国不断扩张的国家利益,对美国的崛起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近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亦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时间段出发,探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
一、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重建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核大国和经济强国,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建。
1944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制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的原则。
此时期,美国积极主张以自由贸易为基础,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二、冷战时期的保护主义倾向然而,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有所转变。
为了应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
此外,美国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特定产业的保护政策,以确保本国工业的竞争力。
三、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再次发生了变化。
里根政府的上台,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的起飞。
里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关税壁垒,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
然而,由于全球化浪潮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逐渐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转向了更加开放的立场。
四、长期以来的自由贸易倾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坚持以自由贸易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政策。
比如,克林顿政府推动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从而促进了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此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谈判。
五、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再次发生了改变。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如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等,旨在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和减少贸易逆差。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并导致了一系列的贸易战。
六、新冠疫情对贸易政策的影响最近的新冠疫情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对中国和其他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的依赖,美国加速了对国内生产的重视,并尝试拉回一部分产业回到本土。
9·11”事件是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来外敌对美国领土发动的第一次攻击,也是迄今美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灾难。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布什政府对美国安全战略进行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由此导致美国的对外政策出现若干重大变化。
本文拟对这些变化及其趋向作一剖析。
一、对外政策目标的优先次序出现重大变化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了促进国家利益而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
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最根本地取决于政策设计者对于本国国家利益的界定,这种界定又决定了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时所追求的目标。
根据1999年克林顿政府公布的《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国的国家利益被分为三类:一是生死攸关的利益,即美国及其盟国的领土安全、美国公民的生命及财产保护、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基础设施的保障等;二是重要的利益,即美国的安宁和公民的福祉以及美国所处世界的性质等;三是人道主义及其他利益,主要指美国价值观的维护和传播,包括支持民主化、促进人权、维护法制等。
“9·11”之前,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安全最有保障的国家。
虽然从90年代起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日趋频繁,但美国所担心的主要是对其海外目标的袭击,至于国土安全,美国人则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然而,“9·11”恐怖袭击打破了美国领土坚不可摧的神话。
它使美国人痛切地认识到,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跨国威胁日益增多的时代,美国的首要地位并不意味着美国不易受攻击,即使是一个拥有前所未有的超强实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也无法完全置身于每一个威胁或危险之外;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传统的民族国家,也不是来自中、俄之类的“潜在战略对手”,而是来自非国家角色——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支持者。
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朝野强化了对国土安全这一“生死攸关的利益”的重视,并把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视为这类利益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紧迫的挑战。
与对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调整相适应,布什政府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谋求核生化武器的政权威胁美国和世界”确定为本届政府的两大“宏伟目标”,并将其提至“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孤立到干预: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对外政策演变作者:王雨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摘要: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一直深受各国各界关注。
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角度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事件,深入分析美国对外政策由孤立主义向干预主义逐渐转变,得出美国对外政策制订的深受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影响,并被地缘政治思维左右。
关键词:地缘政治;美国;对外政策20世纪值得被历史铭记。
这并不仅仅源于发生了两次影响、改变国运与人类命运的世界级大战,同样因为在这短暂的100年里,世界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变化。
华尔街金融大亨吉姆·罗杰斯更是认为:二十世纪是美国的时代。
从孱弱到富强,美国的影响力逐渐跨越大洋;从孤立到干预,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巨变更是让这个年轻的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当研究者不断从历史与政治两大方面给出对美国快速崛起见解独到的分析之时,一次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深入探析将为透彻了解美国对外政策与传统核心利益开阔新的视野。
一、孤立主义的巨大价值作为任何一个熟知美国历史与外交发展的研究者,孤立主义都是一个必须提及的话题。
从当今全球化的趋势来看,孤立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更会损害国家发展潜力,但对于成立之初的美国,孤立不仅仅是最佳的选择,更象征着安定与发展机遇。
斯皮克曼在《和平地理学》中就指出:在力量中心不变的前提下,实力与距离成反比。
基于地理因素差异,虽为同样奉行孤立主义的大英帝国,相似的对外政策带来的优势却远不及美国。
原因很简单,狭窄的英吉利海峡自然无法与浩瀚的大西洋相比,欧洲有诸多列强,使得英国在孤立主义的前提上不得不采取带有干预倾向的离岸制衡,即便如此,来自欧洲大陆的影响难以屏蔽。
而相对于离旧大陆较远的美国,虽然被英、法、西等殖民强国的附属领地环绕,一旦采取孤立或者中立政策,虽然是国力较弱时的有限选择,欧洲诸国染指美国国内事务就会缺少必要借口。
更重要的是,当美国逐渐强大之后,由于横亘在两洲之间的遥远距离,孤立主义更是为美国划分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
论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张向群王朝晖1摘要2二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保护贸易到自由贸易,又从自由贸易回到保护贸易的过程。
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其本质是美国从本国利益出发,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
本文简述二战后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探讨了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启示。
1关键词2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公平贸易0政策单边主义在美国独立的200多年里,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始终表现为保护贸易主义与贸易自由化的交替,有时保护贸易主义占据主流,有时贸易自由主义取得优势。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保护贸易到自由贸易,又从自由贸易回到保护贸易的过程。
一、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的自由贸易政策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美国在历史上一直采用保护贸易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现了从保护贸易到贸易自由化的实质性转变。
1.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二战之后,美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原因有三。
第一,自由贸易是美国强大经济基础发挥优势的迫切需要。
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在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18%;在资本输出方面,从1945~196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增对外投资120亿美元,其中70%左右来自美国。
在国际收支方面,美国是惟一拥有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美元是惟一受欢迎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此外,美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3,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显然,巨额出口有利于美国经济繁荣和保持低失业率;巨额进口则有助于美国维持低物价和高生活水准。
而这一切只能靠大力推进整个世界的自由贸易来实现。
第二,自由贸易是美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二战后,美国要将相对封闭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造成开放经济,以建立开放的商品、资本和货币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美国对以往保护贸易政策反思的结果。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5斯穆特2霍利关税法6,试图通过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工业,但实际上未产生效果,反而挑起关税战,使世界贸易规模急剧下降,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2011年第1期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
2011 (总第119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 orGene ral.N o.1 19Teachers’Colleg e“门罗主义"在拉美的实践——浅析十九世纪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钟月强(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摘要:“门罗主义”自1823年被美国政府提出,它是美国孤立主义对外政策传统在拉美的具体体现。
美国提出“门罗主义”是想置美洲为“美洲为美国人的美洲”.变拉美为其后院的扩张主义战略,力图实现从美国的“一国孤立”到美洲的“集体孤立”。
美国在十九世纪不同阶段上的对拉美的外炙实践是植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索。
美国与欧洲列强的争夺是导致拉美的独立与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门罗主义;拉美;实践;制衡中图分类号:K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11)01—0104-03Th e P r a c t ic e o f Monroe Doctrine in La t i n America——on th e U.S—Latin Am e ri caFo r ei g n Policy i n the 1 9th ce n t u r yZ H o N G Yu e-q i a n g(N o r th w e s t N orm aI University。
Lanz hou,730070.C hina)Abst rac t:I n 1823.U.S g o v e rn m e n t put fo rw ar d Monroe Doctri ne,w hi ch扭c onc re te represent ation of isolati onism in Lati n America.T h e aim of t h e Monroe D o ct r in e is t o m a k e t h e A me ri ca s become A mer ica n ex pa n si on is m st rat eg ic a n d try re al iz e that A me ri--i so h t i o ni s m of c o u nt r y chang e int o t h e A me ri ca s iso lati onis m of m a n y countrie s.In d ifie rent stag es of19t h ce n tu ry.t he U.S-L a d n Ame r i ca foreign Policy depen d e c o n o m i c c o n d i d o n.T h e c om pe t it io n bet w ee n U.S a nd E urope an is key6cc or c0‘L a t l s e Latin-Ame ric a b e c o m e ind epe nde nce and exist ence.Keyword8:Monroe DOC tr i ne:L at i n-A me r ic a;pr a ct i ce:b a la n ce美洲本是印第安人的故乡。
环球智库028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逻辑2021年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传统政治回归,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势必迎来一系列的调整。
从2月4日拜登发表的首次外交政策讲话来看,拜登政府对中美贸易的态度较特朗普而言略为温和。
中美贸易是长久的博弈,我国有必要分析美国的策略,本文所采用的历史分析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第二部分论述这一演变的内在逻辑,第三部分针对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提出几点对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1789-1933年是传统贸易保护时期。
建国初期的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州都有不同的贸易和关税制定标准,甚至相互之间设置壁垒。
为此,1789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统一的关税法案,拉开了以关税作为保护手段的传统贸易保护时期的序幕。
依据高关税政策的成熟程度,这一时期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摇摆期和确立期三个阶段[1]。
萌芽期(1789-1815)的高关税政策主要是为了抵御英国商品的入侵;摇摆期(1816-1860)发生了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争,也即南方种植园农业经济与北方工业制造业经济之争;确立期(1861-1933)内共和党长期执政,高关税政策因而被保存下来并最终得以确立。
1934-1973年是自由贸易时期。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贸易政策发生了从贸易保护向自由贸易的转变,其转折点是1934年出台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案确立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
截至1945年,美国与27个国家签订了32个互惠贸易协定,降低了64%进口关税税率,使美国关税税率在1930年水平上降低了40%[2]。
二战后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制。
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开启了战后国际关税互动机制。
1962年,美国出台了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的贸易扩大法。
1974年后是新贸易保护时期。
尼克松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结束了美国近40年的自由贸易时期。
1974年美国国会出台的贸易改革法使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其中的301条款规定美国总统有权对其认为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实施报复。
总统国会在外交权上的博弈自美国建国以来,在前100多年中国会在外交决策中占主导地位(除了个别战争危机时候),因为那个时期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主要是发展经济。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奉行扩张型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美国总统在经历过各种危机对外交权利的积累后取得了外交权的主导权。
美国宪法第1 条列举了总统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享有权力: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总统应提出人选,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而任命大使、公使、领事,总统应接见各国大使和公使等等。
宪法在第1 条列举了比第2 条长三倍的赋予国会的外交权力:对外宣战权;国会应计划合众国的国际和公共福利;规定合众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招募陆军、装备海军并供给二者军需;国会有权制定为执行各种宪法授权所必需的和适当的法律等等。
美国的宪法对权力实行了三权分立和制约均衡的原则。
外交权力也是如此,但是外交权力在宪法中总统和国会之间权力划分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重叠区即半阴影区(美国总统与国会对外交权的博弈争取也主要在这一区域)。
例如宪法赋予国会宣战权,却没提媾和权,宪法赋予总统缔结合约权,却没提终止废除和暂缓履行合约的权力。
宪法赋予总统为海陆军总司令,而招募海陆军及军需却由国会确定。
等等诸如此类的模糊和空白区。
这样的模糊和空白使得总统和国会在不断地争取外交权的主导权。
例如在外交承认权上,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应提出人选,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而任命大使、公使、领事,而第三款又规定总统应接见各国大使和公使。
大使成了总统的大使,大使直接向总统汇报工作并接受其领导。
所以本来承认国家政权是国会的权力,变成了总统的权力。
如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但是1936年最高法院在柯蒂斯—赖特案的裁决中认可了总统拥有提出和谈判条约的权力,参议院和国会均不介入。
总统签订条约的权力,暗含了总统签订行政协定的权力。
故总统往往绕过国会直接签订行政协议而不是缔结条约(事实上很多条约的缔结建议在国会上往往不会通过如威尔逊的“国联”建议)。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陈耀华[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的对外战略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一、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1、关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与调整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
但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国家或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几乎都要涉及美国的全球战略。
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
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任的总统就职演说。
[1]钟振明则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
[2]王缉思等学者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
1989年乔治·布什执政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1997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21世纪的美国[1]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第32页。
[2]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17页。
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后冷战型’的转轨基本完成”。
[1]2、关于美国的霸权主义霸权主义这个概念通常被用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权”的概念。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当代世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原先的竞选口号“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和“使美国再次强大”(Making America Great Again)成为其执政理念。
在这些理念指引下,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后又宣布有条件重返,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又下令研究重返,指责并要求盟国分担义务和费用,对中国发起规模空前的“贸易战”,断然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不承认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等等,都成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
2017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发布了《美国优先:使美国再次强大的预算大纲》(以下简称“预算大纲”)。
此后,美国政府又先后于2017年5月和2018年2月向国会提交了2018财年和2019财年的联邦预算。
以上三份文件都对对外援助等外事预算进行了大幅削减,由此引发美国社会的持续争论和关注。
相较于前述其他议题,削减援助预算所引发的政策争论,并没有引起多少国际关注。
然而,分析这一争论的内容,有助于理解对外援助的一般功能及其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在中国不断增加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助和经济投入的背景下,美国关于对外援助问题的争论,对理解当前中国的对外援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美国对外援助实践的历史演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援助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
自杜鲁门政府实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创设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对外援助账户和项目。
例如,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粮食和平”(Food for Peace)项目;肯尼迪时期的和平队(The PeaceCorps)项目——这一时期美国国会制定了《对外援助法》,成立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尼克松时期的泛美基金(IAF)项目;卡特时期的美国非洲开发基金会(USADF);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政府的“支持东欧民主”(SEED) 账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的千年挑战账户(MCA)和抗击全球艾滋病倡议(GHAI);奥巴马政府的三个总统政策倡议:全球饥荒和粮食安全倡议——哺育未来(FtF)、全球健康倡议(GHI)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倡议(GCCI),等等。
奥巴马时代美国的政治与外交政策任职两届总统期间,奥巴马一直致力于推动美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
他的职业生涯中有着太多的经历,因此,他对于国内和国际问题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相比其他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对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尊重,并且力求达到和平共存和合作共赢的目标。
同时,他还着重加强同盟国家的关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美国领导力和威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奥巴马时代的美国政治与外交政策。
奥巴马时代的国内政策奥巴马当选总统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和战争阴影下。
他上任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旨在促进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发展。
首先,他推动了医疗改革。
奥巴马总统认为,让每个美国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是一个国家的责任。
他致力于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并且向每个美国公民提供保险。
虽然在实践中,这项政策遭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但是它为美国历史上的医疗保险奠定了基础。
其次,奥巴马在经济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
他推动并制定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以挽救美国经济。
这项计划主要包括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对于失业人员的援助等等。
奥巴马时代的外交政策在奥巴马的国际事务政策中,他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互利。
他认为,美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并且通过合作,共同投身于全球性的解决方案中。
首先,奥巴马的对外贸易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通过谈判达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等经济协议。
这些协议展示了美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愈加密切的关系,并且为美国的品牌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其次,奥巴马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动了多项国际安全合作,在打击恐怖主义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巴马的军事政策也是一部分,他在平民伤亡方面比前任总统更加谨慎、慎重。
再次,奥巴马强调人文和文化交流。
他认为,通过文化交流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彼此,并且为了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而进行协商和合作。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
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
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
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
美国国会与外交政策学号:1404524028班级:14403姓名:刘璐美国国会与外交政策摘要: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
因此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对于全球国际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就无法真正把握国际局势。
而作为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关系正在不断加深,了解和熟悉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机制,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决策机制中,除行政部门之外,美国国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认清美国国会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及活动方式等方面非常重要。
下面从美国外交决策机构的影响因素、美国国会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和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三方面分析美国国会怎么在美国对外关系领域发挥作用。
关键词:美国国会美国外交外交政策对华政策一、美国外交决策机构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美国外交决策的机构。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外交决策的制定者是美国国会和总统。
但事实上,参与制定外交决策的机构有:1、总统及其幕僚;2、国会参众两院;3、国务院;4、其他各部门(主要是国防部);5、专业外交官员;6、各个利益集团;7、在外交领域的权威学者和曾经担任过国务卿、防长等要职的人。
而在这七者中,以总统和国会为大。
这两者就像是扁担的两头。
总统对外交所施加影响的动力自于其幕僚和阁员,比如外交决策的中心就经历了由国务卿向国家安全会议转变的过程:一九三三年以前,美国国务卿有较大的外交决策权。
而后来慢慢国务卿的外交决策权力被外交政策助理和国家安全顾问所肘挚。
况且就拿国务卿来说,之一职位依然保持着对外决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务卿所下属的各国外交官可以让他掌握到全世界的情报,一有情报送到国务院,国务院所设计的情报分析处和政策设计处在把情报送到国家安全会议讨论之前两处专家必将对情报的分析送到国务卿以供其审核,国务卿批准后再送至国家安全会议上进行讨论。
由此可见其对外交决策起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演变与变革第一章:引言美国对外援助政策是指美国政府向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或物资支持的行为,以促进全球合作和发展。
在过去的70年里,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这些变化涉及到援助类型、援助偏好和援助目标等各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成效三个层面对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演变和变革进行探讨分析。
第二章:历史背景和政策框架1950年代以来,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冷战期间,美国主要将援助用于反共活动,例如支持韩国和越南在战争中的努力。
60年代,随着非洲国家的独立,美国转变了援助重点,开始关注经济发展,推出了“一个基础设施”计划,为非洲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
到了7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更多的开发援助政策,主要是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推动教育、卫生、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
80年代,美国加强了人权和民主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援助前苏联地区和拉丁美洲。
到了90年代,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又发生了转移,重点放在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攻坚上,例如全球健康、环境保护和以性别为基础的发展等计划。
第三章:变革和挑战尽管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在各个方面出现了变化,但是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首先,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受到了各国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调整政策重点和援助类型。
例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区,美国的援助政策主要关注安全、民主和发展。
其次,美国也面临援助效果的挑战,尤其是在非洲和其他贫穷地区,很难衡量援助的成效。
此外,美国的援助政策也面临着监管和管理问题,例如用于国家间咨询服务的援助资金可能会被误用。
第四章:成效评估和建议评估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成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需要提出建议。
例如,美国在对外援助中应该更注重“获得最大化的效益”而不仅仅是增加援助和资金。
在衡量援助成效时,美国应该从许多角度去评估其成效,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美国经济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一、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1. 第一阶段:自由贸易时期(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美国独立后,其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倾向于自由贸易。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和大陆自由贸易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时期美国实行的是关税相对开放的政策,以进口和出口的自由为主导,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
2. 第二阶段:保护主义兴起(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从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转向保护主义。
在世界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
这种保护主义态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农业补贴和非关税措施等方面。
3. 第三阶段:自由化与全球化(20世纪末至今)20世纪末以来,美国逐渐放弃过度保护主义政策,转向更加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态势。
签署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以及与其他国家加强经贸关系等,都显示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市场准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对全球市场的准入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推动,美国开放市场的举措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增长,为其他国家拓展市场提供了机会。
然而,美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也会造成其他国家在美国市场的准入困难,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平衡。
2. 技术创新与转移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影响了全球技术创新和转移。
自由化和全球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创新,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倾向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转移的速度,使全球经济受益。
3. 经济体相互依存度增加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增加了全球经济体的相互依存度。
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使各国经济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贸易往来和投资活动的频繁发生加强了国际经济体系的连通性。
19也会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核武器看来并不是影响冷战东欧政治剧变,包括苏联的解体,因此我们在分析冷战结的发展、联盟的模式或者大国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束原因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国内层次和个人层次的因(J oh n Mu ell er,“The Essential Irrelevance of Nu cl e ar Weapons:素。
在分析国内层次和个人层次因素的时候,国际关系Stabil ity in t h e Postwa r World,”I nter nati onal Sec u ri t y,F a ll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之解释力较弱,实际上,现实主义1988.)应该指出的是,米勒教授的思路同建构主义者的思主要关注国际层次的因素,而不太重视国内和个人层次路有相似之处,比如,很重视观念的作用。
的因素。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加迪斯教授在其1986年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十分流行的建构主义学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从两极国际体系、核武器的作用、科派对于冷战结束原因之分析比较具有说服力。
他们强调技进步、意识形态、超级大国的“游戏规则”等等多个方面戈尔巴乔夫观念的变化是导致冷战结束的根本原因。
比解释“持久和平”。
这是一篇颇有说服力的文章。
(John如,建构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在其著Lewi s Ga ddi s,“T he L o n g Pea ce:Elem ents of Stab ilit y in t h e作中这样写道:“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实Postwar International System,”International Secur it y,S pr in g质’深刻的、概念上的重新评估。
这是非专业人员的建构1986.)性的理论思考,在这种重新评估的基础上,苏联能够单方四冷战的结束面地迅速结束冷战这个似乎已经固化的冲突。
可能存在客观条件,使苏联‘不得不’改变冷战观念,但是这并不能我要谈的最后一个冷战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当然改变一个事实,即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观念就是冷战,正就是冷战的结束了。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美国对外政策史论析林宏宇摘 要 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可分为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两个时期。
通过回顾这两个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积极入世,干预世界事务,并且对各个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这种 积极入世型的对外政策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21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将是大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将依此作出调整,从而进入全球伙伴主义时期。
关键词 美国 对外政策史 地区主义时期 全球主义时期纵观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史,从1776年建国至今,大约经历了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两个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通过剖析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美国对外关系史之轮廓,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演变轨迹。
一1776年至1941年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地区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时间跨度较长,我们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界,又可将其分为北美时期和亚(洲)拉(美)时期。
美国刚独立时,国土狭小,人口稀少,国力较弱,虽远离欧洲大陆,不易受到欧洲强国的直接攻击,但仍处于英国、法国、俄国和西班牙等国领地的包围之中,这些领地仍时刻威胁着新生美国的安全。
于是,加快国家建设,增强国家实力就成了新生美国的首要使命。
这个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根据这个首要使命而展开的。
为了保证国土安全,新生的美国在大力加强国内建设的同时,开始积极向其周边扩展领土。
因为当时的美国领导人深知,要使自己国家免受威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诸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这类潜在的敌国远离美国。
因此,美国政府积极开展拓土外交,先后以较低的代价从法国、西班牙和俄国人那里搞到大量土地。
比如,从法国人手里购到路易斯安娜以西的大片国土;从西班牙那里搞到佛罗里达以南的大量土地;从俄国人那里买到阿拉斯加。
此外,美国还通过半武力的方式从英国人那里弄到了北缅因和俄勒冈的大片土地,从墨西哥手里抢到了德克萨斯及其以南的大片土地。
到1870年止,美国已从北美洲东海岸最初的13块殖民地扩展成为一个横跨北美大陆的地区大国。
这个时期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为增强国力、摆脱威胁这个总目标服务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美国政府全力关注于国家建设18与领土扩张。
尽管此间美国外交也有过几次 积极的越轨行为,但是,主要精力仍放在北美大陆,而且随其实力的增长,逐渐开始排斥欧洲列强染指北美大陆,这可从!门罗宣言∀中窥见一斑。
那些所谓的 积极的越轨行为包括: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由于在欧洲和非洲的商业活动受到英国的制约,被迫于1812年向英国宣战;在亚洲,19世纪40年代,美国趁火打劫,迫使中国满清政府签订了有利于美国的!望厦条约∀,1854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修#佩里率领美国舰队迫使闭关自守的日本幕府对外开放等。
虽然这些对外政策都已超越了北美大陆的范围,但是,这些对外行动基本上都属于偶发的、零星的,带有不成熟的特点。
这个时期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重点仍在北美大陆。
因此,我们把这个阶段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期概括为 北美时期。
从19世纪中叶起,美国在建设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方面获得相当的成功。
随着1812年英美战争和1865年南北战争的告终,美国不但不再面临其邻国的直接威胁,而且还避免了国内政局的重大动荡。
此后,美国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实力得到很大提高,羽翼日丰的美国开始把注意力对准了北美大陆以外的世界广大地区。
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标志,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开始进入地区主义时期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拉丁美洲和亚洲这两个地区,所以可称作 亚拉时期。
1898年美西战争获胜后,美国攫取了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尤其是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美国人的势力几乎完全替代了西班牙人的影响。
西班牙在这个地区最早的殖民地(比如波多黎各和维尔京群岛)已完全处于美国控制之下。
美国的投资者、贸易商蜂拥而至,他们从该地区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该地区开始在美国政府对外政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障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既得利益,美国政府开始对该地区的国家政权施加影响,努力使该地区国家在对美国的贸易和投资大开绿灯的同时,对欧洲列强的介入保持冷淡态度。
另外,为了保证这些小国能够偿还美国的债务,美国还努力维持这些国家的政局稳定,对该地区的各国政府施加了大量的外交影响。
稍加回顾就可发现,无论是从特迪#罗斯福的 大棒政策,还是威廉#H#塔夫脱的 金元外交;无论伍德罗#威尔逊所谓的 新自由政策,还是沃伦#哈定、卡尔文#柯立芝和赫伯特#胡佛政府的外交做法,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接插手拉美国家的事务。
这种直接干预拉美各国的做法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 睦邻政策的出台才告一段落。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另一个重点地区就是亚洲。
亚洲远离美国,而且不象拉美国家那样早已被西班牙人基督化了,因此,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虽然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了亚洲的前进基地%%%菲律宾,但其在亚洲的影响力远不如其在拉美地区那么强大。
同时,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英、俄、日等国在该地区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存在,所以,美国要想在亚洲地区登陆并施加其影响,就必须寻找有利时机。
这个时期美国就是借助了两个有利条件:其一,它与老牌帝国英国的特殊关系;其二,它在美西战争中夺取的关岛和菲律宾。
依靠这两个有利因素,再加上其适时提出的 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终于挤上了亚洲大陆,而且后来者居上,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二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炮声,猝然结束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地区主义时期。
从此,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全球主义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强化了这个分期的特点,因为战后美国终于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超级大国。
1941年至1944年战争期间除外,全球主义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4年到40年代末为冷战前时期;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冷战时期;90年代初至今为冷战后时期。
冷战前时期主要经历了罗斯福和杜鲁门两届政府。
1944年,二战局势逐渐明朗,盟国取胜已成定局。
罗斯福总统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发展经济和保障国家安全。
为此,他设想成立4个多边性的国际组织来实现他的目标。
这4个多边性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IBR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贸总协定组织(GATT)和联合国(U N)。
前3个组织意在新的固定汇率和自由贸易体制基础上恢复和管理全球市场经济。
根据罗斯福的设想,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后来通称为世界银行)主要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支持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关贸总协定组织(GATT)意在保证贸易自由。
第4个组织(即联合国)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美国理想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这种秩序主要依靠其与战时的主要盟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的势力划分,来建立一个不同于 国联的国际组织,从而使美国的国家安全得以稳定和增进,避免将来再次发生战争。
然而,罗斯福的美好设想随着他本人的谢世而破灭。
其继任者哈里#杜鲁门不熟悉罗斯福的战后和平计划,也缺乏罗斯福那样丰富的外交经验。
再加上当时欧洲经济状况比多数人所想象的要糟得多,它所需要的经济援助超出了罗斯福所设想的国际经济组织有能力提供的范围。
而且,40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所有关于战时盟国之间在国家安全领域和经济领域持续合作的希望,很快就被美苏之间不断加剧的猜忌和冲突所打破。
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开始走出战后短暂和平的幻境,踏上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航程。
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又可以越战前后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第二个阶段从60年代末到80年代。
第一个阶段从杜鲁门总统到约翰逊总统,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大约保持了20多年的一贯性。
这一贯性表现为2点:第一,寻求美国理想中的全球安全和稳定,防止苏联的扩张;第二,努力保持以自由贸易和固定汇率为基础的国际市场经济的稳定。
二战结束后,苏联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
随着苏联实力的不断壮大,美国自地区主义时期以来第一次感到其国家安全受到外部的直接威胁。
由于苏联的威胁,国家安全问题成为美国政府对外政策考虑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美国率领其西方盟国在全球围堵苏联扩张势力的对外安全政策就成为所谓的 高级政策;而重点放在西欧,以 马歇尔计划为代表的对外经济政策只好退居二线,成为所谓的 低级政策。
&然而,后来发展的国际关系史表明,正是这些所谓的 低级政策才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有能力从经济上战胜苏东集团,为后来赢得冷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同期的日本也受益于美国的这种 低级的对外经济政策。
第二个阶段从60年代末开始,主要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布什等总20统。
60年代末,越战逐渐进入尾声,美国开始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
这场战争给美国对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外交观念上的变化。
此前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是遏制和挤垮苏联,对外战略一直处于攻势。
越战之后,美国政府认为,当时对美国来说主要威胁不是苏联的扩张,而是全球的不稳定与动荡。
所以,这个阶段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不再是一味强调通过武力遏制苏联的威胁,而是要鼓励苏联从一个 革命的、扩张的全球争霸者变成一个 合法的、维持现状的既得利益者。
这种外交观念的转变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才有所变化。
但是,即使是里根总统也没有完全改变其前任的一贯做法,他在重新强调遏制苏联的同时,也不忘适时地与其沟通和交流,以致于当年准备与 邪恶帝国一决雌雄的鹰派总统,到其离任时却成了与苏共总书记进行过四次会晤,并签署了中导条约的鸽派总统。
∋这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政策虽由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而成为所谓的 高级政策,但是,尼克松、福特和卡特等总统,他们都依据在任时的不同情况而确定不同的对外经济政策,政策之间缺乏一种长期的连贯性。
因此,当国际上出现经济问题时,其对外经济政策总显得有些被动。
尽管如此,仍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位总统都努力加强与主要盟国%%%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合作,以保持国际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从而支持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
在这种对外经济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美国终于凭借着雄厚的实力,拖垮了苏联。
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全球主义时期的美国对外政策进入了冷战后时期。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骤然结束了,美国却似乎还没来得及从中醒过味来,还保留着许多冷战时期的思维和做法。
尽管这些做法已一再受到国际政治现实的制约,但美国仍凭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在冷战后世界上推行强权政治。
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发展趋向比较符合美国一贯所推销的理想与模式,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国内经济保持了少见的高景气,持续增长了80多个月,这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决策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