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总说明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有关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依据,特制定《劳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二)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社会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情况。

(三) 本报表制度的综合范围为广州市辖区内城乡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及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基层资料由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基层单位妥善保存,存档以备待查。劳动情况表(I102—1表)未经市统计局同意,不得抄报其他机关或单位。社会从业人员情况的资料来源是:统计局、工商管理局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家综合报表。各类专业人员的资料来源为:1.人事部门的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2.本企业人事部门档案或职称办公室资料。

(五)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直报单位应按照广州市统计局报表制度和具体要求,按规定时间和报送方式报送广州市统计局。

(六)对本报表制度中的各项规定,统计范围、指标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与部门不得随意修改。

(七) 本报表制度中的所有基层表和综合表中的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劳动报酬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八)《劳动情况》表表头基本情况填写说明:

1、“登记注册类型”:按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表601表中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代码“18”填写。

2、“行业类别”:按照国家统计局2002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填写。

3、“企事业机关划分”:企业一1、事业一2、机关一3

(九)本报表制度由广州市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处负责解释。

主要指标解释

--------------------------------------------------------------------------------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一)人数指标

1.年末人数指填报单位年末的总人数。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在单位领取劳动报酬(生活费)的人数都应由发放单位统计。这里包括以下6种人:(1)在岗职工;(2)不在岗职工;(3)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4)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5)民办教师;(6)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人员。

注意:在年末人数中不包括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2.单位从业人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包括临时工、外来劳动力)、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

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3.职工指在国有、城镇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其他各种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含在岗职工(包括临时职工、外来劳动力)和不在岗职工。

4.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包括由单位派出学习、劳务及病(病假6个月内)、伤(工伤)、产假且仍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5.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指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单位、股份制单位、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单位、其他单位的职工中,现仍保留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

6.省外员工指户籍在广东省外的人员(不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

7.省内市外员工指户籍在广东省内,广州市辖区(包括两个县级市)外的人员(不包括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

8.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9.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10.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不在岗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长期病休职工(吃劳保人员)。

11.内部退养职工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12.长期病、休假人员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13其他从业人员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并包括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人员。

14.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指本单位聘用、留用的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包括留用的本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和聘用的外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不包括聘用的社会上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的各类人员。

15.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不包括临时访问、讲学和以从事某一课题(或任务)进行短期(半年以内)研究或工作的人员。

16.专业技术人员指在岗职工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前评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1)工程技术人员;(2)农业技术人员;(3)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4)卫生技术人员;(5)教学

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校、中学、小学);(6)民航飞行技术人员;(7)经济人员;(8)会计人员;(9)翻译人员;(10)统计人员;(11)图书、档案文博人员;(12)新闻出版人员;(13)律师、公证人员;(14)播音人员;(15)工艺美术人员;(16)体育人员;(17)艺术人员;(18)海关专业人员;(19)船舶技术人员;(20)政工人员等。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业、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二)平均人数指标的计算方法:

1.月平均人数:以报告期内每天拥有的人数相加除以报告期日历日天数。

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

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月初人数+月末人数

2

新成立的单位要从实际开工之日起到月底每天拥有的人数相加除以日历日天数。

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

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2.年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

其计算公式是:

年平均人数= 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

12

或:

年平均人数= 报告年内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

4

(三)人数增减变动指标

1.新增和调入的人数

⑴从农村招收的人员:指从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农村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⑵从城镇招收的人员:指从城镇社会青年、失业人员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城镇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⑶录用的复员军人:指从部队复员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人员,包括参军前是职工或已办理了招工手续,服役后又回到原单位复工复职的人员。不包括复员回农村参加生产后,又被城镇单位招收录用的人员,这一部分人应计入“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人数中。

⑷录用的转业军人:指退出现役,转到地方由国家分配到各类单位直接录用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而录用的部队转业军官和干部。“录用的复员军人”和“录用的转业军人”统称为“录用的退伍军人。

⑸录用的大学毕业生:指从大学、专科学校及研究生院(部)毕业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包括由学校推荐、本人自行联系工作单位而录用的各类应届毕业生。

⑹录用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指从中等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

⑺不在岗职工重新上岗:指的是原无岗位的职工本年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包括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重新上岗,同时也包括社会上的不在岗职工到本单位上岗工作。

⑻由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调入:指在报告期内由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单位调入的人员。

⑼其他增加入员: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的各类增加的人员。包括增加的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人事档案关系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

2.减少和调出的人数

⑴离休: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离开生产或工作岗位,正式办现了离休手续并享受离休待遇的人员。

⑵退休:指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和条件,退出生产或工作岗位,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享受退休待遇的人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条件,在单位内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能统计到退休人员中,仍应统计为单位不在岗职工。但如已被社会统筹机构承认并发放退休费的提前退休人员,可计入本项中。

⑶退职:指职工本人自愿,或因丧失工作能力,又不具备退休条件而办理离职手续并享受相应待遇的人员。

⑷开除:指职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受到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并由单位办理开除手续的人员。

⑸除名:指根据有关规定,对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由单位办理除名手续的人员。

⑹辞退:指按有关规定,对犯有违纪行为,由单位办理辞退手续的人员,以及由于其他原因按有关规定办理辞退手续的人员。

⑺合同制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指根据有关规定,单位与职工签订合同后,因正常或非正常原因,与单位终止或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合同制职工。

⑻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不在岗职工:是指年内新增加的不在岗职工,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的减少。

⑼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在报告期内调到外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单位的人员。

⑽其他: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的各类减少的人员。包括减少的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

(四)劳动报酬指标

1.劳动报酬(生活费)总额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使用的全部劳动力的报酬(生活费)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在岗职工生活费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即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民办教师劳动报酬;兼职人员、借用外单位人员及从事第二职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其中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不包括不在岗职工生活费)。 2.过节费指遇节假日各单位自筹资金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人员的过书费用,是全年劳动报酬总额的其中数,同时应分别统计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聘

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中。这个指标原来在工资总额外统计,为与国家统计局保持一致,进行了指标口径调整,统一调整在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中。

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过节费、交通费、洗理费、书报费、伙食补助等以及由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大病统筹基金、房租水电费等。但单位应缴纳的各项保险基金不应统计在工资总额内。

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资金来源,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税项目还是免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4.计时标准工资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

⑴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

⑵机关新工资构成中实行职级工资制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实行岗位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制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岗位工资。

事业单位新工资构成中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职员职务工资、运动员的体育基础津贴。

⑶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生活费)。

⑷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技能工资和岗位(职务)工资。

⑸合同制职工按规定缴纳的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3%的退休养老基金,职工受处分期间的工资,浮动升级工资。

⑹凡是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明确纳入基本工资(即计时工资)的各项物价补贴性质的补贴。

5.计件标准工资指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单位按照批准的计件单价和规定的劳动定额或工作量应支付给计件工人的劳动报酬。

6.计件超额工资指计件工人超额完成定额任务后所得的工资。即计件工人实得的全部计件工资减去应得的计件标准工资后的数额。

7.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1)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奖;

(3)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各种奖金和实物奖励;

(4)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节支奖励、岗位责任奖励及年终一次性奖金、机关工人的奖金、体育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奖。

(5)其他奖金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运输系统的堵漏保收奖,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从各项收入中以提成的名义发给职工的奖金等。

8.津贴和补贴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1)津贴包括:

①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包括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流动施工津贴、盐业岗位津贴、废品回收岗位津贴、课时津贴、班主任津贴、科研辅助津贴、卫生临床津贴和防检津贴、口岸鉴定检验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收容遗返岗位津贴、责任目标津贴、领导职务津贴、专业技术职务津贴、技术等级岗位津贴、机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包括公安干警值勤津贴、警衔津贴、海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基层审计人员外助工作补贴、人民法院及检察院干警岗位津贴、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监察、纪检部门办案人员外出办案津贴、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津贴)、机关工作人员临时职务补贴等;

②保健性津贴:包括卫生防疫津贴和医疗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以及其他行业职工的特殊保健津贴等;

③技术性津贴:包括特级教师津贴、科研课题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工人技师津贴、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高级知识分子特殊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

④年功性津贴:包括工龄工资、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⑤、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

⑥其他津贴:包括直接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贴、合同制职工的工资性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卫生费、书报费、工种粮津贴等。

(2)补贴包括:对于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套改后,原按国家和地方规定发放的物价、福利性补贴及自行建立的津贴,扣除冲销的各项补贴元外保留归

并的各项补贴。如副食品价格补贴、肉菜补贴、粮差补贴、生活用煤补贴、房租补贴、水电补贴等。包节假日的一次性补贴和“过节费”。

9.房贴指在城镇住房改革中,对提高公房租金后发给个人的房改补贴。不包括发给个人的住房维修费,亦不包括单位发给个人的住房公积金。

10.其他工资包括对法定节假日和公众假日工作的职工以及在正常工作日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职工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加点工资,也包括其他根据国家规定支付的工资,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年工资等。

工资总额不包括以下项目: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国务院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6)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7)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8)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的从业人员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9)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10)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1)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

(12)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

(13)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4)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5)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16)单位发给个人的住房公积金。

11. 不在岗职工生活费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兼职人员、第二职业人员的劳动报酬)。

12.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的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在填报此项时,应将外币折合成人民币。

13.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劳动报酬与“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指标相对应。指支付给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但不包括离退休费。

五、单位支付给个人的其他收入指单位发给职工工资总额以外的各种现金和实物。包括:劳动保险福利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以及按规定未列人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

具体内容如下:

1.保险福利费用指各单位在工资总额以外实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个人的劳动保险和福利费用。包括: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各种非工资性补贴(如托儿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防暑降温费等)以及实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单位直接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医药费等。

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指职工从单位得到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夏季冷饮费等。

3.按规定末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包括: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稿费、翻译费、讲课费、评审费、课题费,以及各单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职工进行生产、咨询服务、科研、设计和其他活动,从中得到的收入中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和实物,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收取的回扣、好处费、手续费收入中给职工个人的提成等。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指一些单位职工集资入股或购买企业债券后发给职工的股息分红、债券利息以及职工个人技术投入后的税前收益分配。

5.其他收入指在上述各项以外职工得到的其他现金收入,包括实行租赁经营单位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职工的误餐补贴,下基层补贴,出国置装费以及职工从出差补助和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中净结余的现金等。

六、职工平均工资

指各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职工平均工资可分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不在岗职工平均生活费。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报告期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不在岗职工平均生活费=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不在岗职工生活费总额

报告期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七、按劳动岗位分组的在岗职工人数

工人工业企业的“工人”,指在基本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直接从事工业性生产的工人及厂外运输与厂房建筑物大修理的工人。

建筑业的“工人”,指从事建筑安装、附属辅助生产、多种经营与运输工作的工人。

学徒指在熟练工人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领取学徒工待遇的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指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工作能力的人员。

管理人员指企业的厂长、经理以及在各职能机构、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附助生产单位)中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包括长期(连续六个月以上)脱离生产岗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人在内。

服务人员指服务于职工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包括:食堂工作人员;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工作人员;文化教育(如职工文化技术教育站、图书馆、俱乐部)工作人员;卫生保健(如医务室、保健室)工作人员;保安警卫和消

防人员;住宅管理和维修人员;勤杂人员(与生产有关的车间的勤杂工算工人,不算服务人员),以及其他生活福利工作人员和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

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指某些与本企业生产无直接关系,但由企业举办的社会性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如企业办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中小学、医院、商店、粮店、邮局、派出所等的工作人员。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是“服务人员”中的其中项。

其他人员指由本企业支付工资,但所从事的工作与本企业生产基本无关的人员。包括:农副业生产人员;出国援外和出国劳务人员;长期(连续六个月以上,下同)学习人员;长期派出外单位工作人员。

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指标解释

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报表中仅指事业、企业单位中已经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未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现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在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转的二十九个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的基础上,将事业、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归并为: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共十七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

另外,为保持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口径的一致,广州市仍对海关人员列入统计范围。

表中未列出的计量检定人员按工程技术人员统计;民航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并入工程技术人员统计;专利技术人员按科研人员统计;法医技术人员按卫生技术人员统计;幼儿园的教师按小学教师统计;审计人员按会计人员统计;群众艺术馆(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按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统计;纺织品设计人员、服装设计人员按工艺美术人员统计。

现在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与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或原取得的专业技术职称不一致的,按现在担任的专业技术工作的相应职务进行统计。如聘任职务或原职称是工程师,现在从事的是科研工作,则按助理研究员统计。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2019)

○I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简明版本) (2018年统计年报) 国家统计局制定 2018年10月

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 1 - 目录 一、总说明 (2) 二、报表目录 (3) 三、调查表式 (一)基层年报表式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602表) (4)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102-2表) (6)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102-3表) (7) (二)综合年报表式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1表) (8)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2表) (9)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3表) (10)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4表) (11)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3表) (12) 四、指标解释 (13)

- 2 -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 一、总说明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工资总额等方面的资料,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统计局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在劳动工资统计方面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原则,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 (三)调查对象 本制度的统计调查对象是法人单位,包括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 (四)统计范围、内容及原则 1.统计范围 年报统计范围为城镇地区全部法人单位,包括非私营法人单位和私营法人单位。 2.调查内容 本制度的统计调查内容是法人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等情况。 3.统计原则 本报表制度以“谁发工资谁统计(劳务派遣人员除外)”为基本原则,劳务派遣人员按照“谁用工谁统计”的原则统计。法人单位在本地区以外的产业活动单位其人员和工资应包含在法人单位中。 (五)调查方法 年报城镇非私营法人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城镇私营法人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六)数据汇总 年报城镇非私营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据通过联网直报平台直接汇总,其他城镇非私营法人单位由基层统计机构通过综合表的形式逐级报送,在此基础上汇总全国数据。年报城镇私营法人单位总体数据由各省(区、市)统计局进行推算,以综合表形式报送,在此基础上汇总全国数据。 (七)数据发布 年度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外网、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资料等形式对公众发布。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制度的报送时间、报送方式、填报方法及其他有关事项,请按照制度中各项具体说明和规定执行。 报表中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工资总额指标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平均工资指标以“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国家统计局统计报表制度格式规定

国家统计局统计报表制度格式规定 统计报表制度包括封面、目录、总说明、报表目录、调查表式、附录等内容,其他内容如方案说明、指标解释等可根据需要适当在附录中增加。 各专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名称统一为“XXXX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制度一般为16开竖排版,版芯为(长)25cm×(宽)16.6cm。以A4纸为基础,上边界空白2.5cm,下边界空白2.2cm,左右边界各空2.2cm。 一、封面 封面一般包括标题、副标题、制发单位、制发时间及专业标记等项。具体格式如下: (一)标题左上方用英文大写字母注明专业标记,字母外围套黑色圆圈。 (二)专业标记后居中列标题:“XXXX统计报表制度”,用初号宋体字。 (三)标题下方居中列副标题:“(200X年统计年报和200X 年定期报表)”,用三号楷体字。 (四)制发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如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发,将其他部门名称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下方,用三号楷体字。

(五)制发单位下方列出制发时间“200X年X月”,用三号楷体字。 (六)封二书写“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用三号宋体字,居中置于页面上方,并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第三条和第十五条内容,用四号仿宋体字。下端“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用四号宋体字。 二、目录 目录要求将统计报表制度的各部分内容按顺序列出,并注明各部分内容所在页码。内容与页码之间用虚点连接。“目录”二字居中置于页面上方,用三号黑体字;空一行,目录内容用五号宋体字。页码用阿拉伯数字。 三、总说明 总说明须阐明本报表制度的统计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总说明”居中置于页面上方,用三号黑体字;空一行,总说明内容用五号宋体字。 四、报表目录 报表目录为一张开口式二维表,宾栏分列表号、表名、报告期别、填报范围、报送单位、报送日期及方式、页码;主栏按综合年报表、综合定期报表、基层年报表、基层定期报表顺序分列。“报表目录”居中置于页面上方,用三号黑体字;目录内容用小五号宋体字。

工资统计报表说明

工资统计报表说明 一、人事工资统计整体要求 1.统计范围: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计划管理所涉及到的各法人单位的全数职工,即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编外聘用人员(临时工)、离退休(退职)人员。 2.统计内容:主要调查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工龄等情形。 3.按行政隶属关系由中央、地方别离进行统计。中央、国务院部、委、办、直属机构、民主党派、社会集体直属的机关、事业单位(含京外单位),由中央、国务院部、委、办、直属机构、民主党派、社会集体负责统计;地方所属的机关、事业单位,由地方负责统计。中央、国务院部、委、办、直属机构、民主党派、社会集体直属单位除将报表报送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外,应同时抄送给驻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计划单列市除将报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审核汇总外,应同时抄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福利司。 4.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管理的需要,职工工资关系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按现任职务、现聘职位进行统计,担任两种以上行政职务的按最高职务统计。在事业单位中,同时在专业技术职位和管理职位任职的人员分两

种情形进行统计:(1)执行管理人员工资标准的人员,按管理人员统计;(2)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的人员,暂按专业技术人员统计。由于特殊原因,职位(职务)变更而工资标准未变时,仍按原工资标准所对应的职位(职务)进行统计。 5. 各单位在统计工资总额时,应按实发数计算。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有: (1)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良奖和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助、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助。 (5)发给外单位人员的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6)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安家费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助。 (7)因聘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之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发放给临时工的工资计入工资总额)。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2012年统计年报和2013年定期统计报表) 指标解释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非全日制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2.处于试用期人员; 3.编制外招用的人员,如临时人员; 4.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在岗职工不包括: 1.本单位使用的且由本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人员,应统计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指标中; 2.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 劳务派遣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注意: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是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具体包括:非全日制人员、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等,以及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方人员。 单位负责人指在单位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包括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是企业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能够向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准确的劳动和工资信息,对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制度制定的背景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员工的劳动力和智力,同时企业又是为员工提供工作和经济来源的机构。而员工的劳动力和智力所承担的职责和产出与企业在绩效上有着直接关联。为了落实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了解员工的劳动情况和获取准确的薪资信息,制定出一项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度核心内容 1.劳动统计报表部分 企业需要制定劳动统计报表,记录员工一段时间内的出勤情况、工作时长、请假记录等,方便企业管理人员和各个部门进行日常工作安排,同时也为劳动者提供加班、请假等信息保护。 2.工资统计报表部分 企业需要制定工资统计报表,记录员工的基本工资、加班费、绩效奖金、保险费用等收入情况,同时还需要记录扣除的社保费用、个税费用等情况,方便企业给员工计算出收入的实际情况,减少一些意见纷争。

3.制度执行部分 企业要确立严格的执行制度,制定出具体的执行细则。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技术处理和薪酬分配。 三、制度的实施和盘点 制度的实施需要完善并加强监管制度。一般来说,制度和流程会对员工工资的增长和企业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制度实施需要不断监控离职员工的薪酬信息,对离职管理进行评估和分析,才能够有效发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作用。 四、制度的优点 1.提供财务管理的标准。 2.增加了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信任。 3.动态记录员工的为企业所做的贡献。 4.为公司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做好预估和规划。 五、总结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将劳动者的工作贡献和企业提供的薪酬,规范化为统一规格,同时也使得企业能够驾驭自身的薪资投入,更加全面地把握不同持股人的权益。因此,我们可以说,制定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是指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 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建立起来的用于统计劳动工资的制度和流程。该制度旨在通过对劳动工资的统计和分析,为企业的工资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管理的效率。 一、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必要性 1.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统计劳动工资,能够了解企业各个 部门和岗位的工资水平,从而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组织结构和 职能划分,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2.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建立,使得企业能够 准确记录和核算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违 法强制劳动和滥用劳动者的情况。 3.提高劳动管理的效率:通过统计劳动工资,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劳 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加班过多、工资不公平等,从而提高劳动管理的 效率,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1.工资核算:根据企业的工资政策和劳动合同,核算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核算的要素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2.工资统计:将核算好的工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包括按部门、岗位、工作年限等不同维度进行统计,以便分析工资的分布情况和差异。 3.工资分析:根据工资统计数据,进行工资的分析。主要包括平均工资、最低工资、最高工资、工资增长率、工资差距等指标的分析。

4.工资报表:将工资统计和分析结果进行整理,生成工资报表。报表内容应包括工资总额、工资构成、个人所得税、社保公积金等信息。 5.工资调整:根据工资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对劳动工资进行调整。调整的依据可以是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行业的工资水平、企业的获利能力等。 三、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为了使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优化工资核算和统计流程,简化流程,减少人工操作和错误率,提高工资核算和统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2.建立完善的工资管理系统,实现工资数据的实时管理和监控。通过系统的使用,能够及时了解工资的情况,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3.健全工资分配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工资与员工的工作贡献相挂钩。通过绩效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使得工资分配更加公平公正。 4.加强对工资的透明度和公示,让员工了解工资的构成和计算方式,确保工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解答员工对工资的疑问和需求。 通过以上的努力,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管理的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劳动工资统计管理办法

劳动工资统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XXXXXXXX有限公司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完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XXXX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工资统计管理办法(暂行)》(XXXX人〔2013〕36 号),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主要包括统计人员的守则和要求,统计人员的管理,招聘管理信息统计(外招、内调的变动时间、数量、个人情况等),薪资、福利信息统计(劳动工资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劳动工资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劳动工资报告的公布,统计资料和统计报告的立卷、归档、交接和保管)。 第三条劳动工资统计是指对公司系统的劳动工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研究,提供劳动工资统计资料及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四条劳动工资统计应已在册人员为准,遵循谁发工资谁统计的统计原则,要防止错报、漏报现象发生。工作责任到位,保证统计质量。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第六条 XXXXXXXX有限公司劳动工资统计机构及人员职责 (一)公司综合管理部指定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审核、汇总、整理及上报工作。 (二)公司劳动工资统计人员负责对所属各部门劳动工资日常统计工作进行指导,组织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劳动工资统计质量。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职责 (一)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与指标体系,业务上接受综合管理部领导。 (二)负责完成公司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按照规定搜集、整理、分析本部门劳动工资统计资料并及时上报,为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劳动工资统计服务。 (三)负责统一管理本单位劳动工资统计资料,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基础台账工作,建立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管理制度,按档案管理规定做好统计资料的立卷、归档、交接和保管等工作。 第三章统计人员管理 第八条公司各部门根据劳动工资统计任务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应当具有完成统计

劳动工资统计台帐

劳动工资统计台帐 劳动工资是员工劳动对企业做出贡献所获得的经济报酬,是企业维持运营的必要支出之一。而针对劳动工资的管理,一个有效的劳动工资统计台帐则显得格外重要。 一、什么是劳动工资统计台帐? 劳动工资统计台帐是指对员工劳动工资进行统计、记录、核算和存放的文档。可以包括员工姓名、工资基数、奖金、扣除项、实际工资等信息。 二、为什么需要劳动工资统计台帐? 1.合规要求。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对员工劳动报酬进行合法、透明、公正的核算和发放,劳动工资统计台帐是达成这个要求的重要管理工具。 2.明确企业成本。劳动工资是企业的直接成本之一,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台帐了解人力成本、人均成本等经营数据,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3.便于控制企业成本。通过统计和分析劳动工资数据,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成本波动情况,控制成本,预测经济风险,改善业务绩效。

4.提高企业员工管理水平。企业通过劳动工资统计台帐可以了解员工绩效表现、薪酬水平等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员工管理措施,提高员工士气和生产效率。 三、劳动工资统计台帐怎么做? 1.建立完整的员工档案。按照员工的不同情况分别建立员工信息、薪酬制度、薪资调整、考勤请假、绩效考核等档案,为后续数据统计提供依据。 2.公正的劳动工资核算。企业对员工的工资核算必须公正透明,如果情况允许,应通过工资核算软件等电子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 3.实时数据更新。及时更新员工数据变动情况,如加班,缺勤,不合理报销,旷工等情况都要及时反映到台帐中。 4.完整劳动工资报表。每月按照月份制作员工工资报表,细化工资结构, 包括基本工资、工龄工资、津贴、奖金、绩效工资等项,同时注意加入扣除项如社保,税费等。 5.建立安全可靠的存放系统。考虑到上述文档将涉及到员工薪资信息,建议使用密码保护或离线保存的方式存储信息,防止信息泄露。 四、注意事项 1.时效性。对劳动工资统计台帐的记录、核算应当按照企业惯例进行,建议每月析一次,及时进行汇总,并与实际发放工资记录相较对照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规范劳动工资基础台账工作方案

规范劳动工资基础台账工作方案 湖南省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建设指导方案(试行) 为指导调查单位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制度,规范劳动工资统计台账设置,提高台账建设水平,夯实调查单位统计基础,保障源头数据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台账设置目的 根据原始凭证资料进行汇总、分组、计算得到统计指标,形成统计账册,为调查单位填报劳动工资报表提供数据来源和依据,满足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填报需要。 二、台账设置原则 一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二是体现指标计算过程;三是涵盖相关统计指标,满足报表填报需求。 三、台账适用对象 本方案用于指导辖区内所有法人单位设立劳动工资统计台账。 四、台账设置规范 (一)台账设置形式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应当以账簿的形式设置,账簿内需要记录时期、指标内容、计量单位、数量。 所有法人单位原则上应当根据本方案规定,使用统一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表式,或根据当地统计部门要求设置台账。各地出台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相关规定,应当遵循本方案规定的原则和内容。劳动工资统计台账鼓励以电子形式建立,因各种原因无法建立电子台账的,

可以采用纸质台账。 (二)台账主要指标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个核心指标。以单位原始资料为基础,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计算取得,折合成制度规定的单位,对于异常情况需有必要说明以及相关资料佐证。 (三)台账登记频率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应按月、按季记录,不得空缺。 (四)台账管理保存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应专人保管,建立台账使用、保管和交接制度,不得随意涂改。电子台账应集中保存,定期备份存档。 统计报表应与统计台账衔接一致,保证最终上报数据与统计台账一致。如有修正应盖章或签字,并注明修正原因及依据。 五、工作要求 加强统计台账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统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要高度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台账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督导,在努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上体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为保障源头数据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各地劳动工资统计台账规范化建设普及率力争在2021年底规上单位达到50%,规下样本单位达到100%。

中国人民银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公布日期】1991.08.21 •【文号】 •【施行日期】1991.08.21 •【效力等级】部门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1991年8月2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管理,完善统计工作制度,有效地、科学地组织人民银行系统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保证准确、及时、全面地完成各项劳动工资统计任务,发挥统计监督作用,理好地提供统计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劳动工资统计有关规定,人民银行系统的劳动工资统计的基本任务是: 一、提供统计服务。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提供统计资料,为劳动、工资、保险福利三项制度改革和劳动工资计划、劳动工资管理、职业培训、劳动安全监察服务。 二、实行统计监督。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对劳动工资政策、劳动工资计划和劳动安全的执行进行统计检查和分析;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第三条劳动工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职工人数统计,包括全系统职工人数统计、职工增减变动情况统计、合同

制职工、计划外用工情况统计、职工分类统计等; 二、劳动报酬统计,包括职工工资统计、职工资总额构成统计、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情况及效益工资提取和使用情况统计、企业奖励基金提取和使用情况统计等; 三、保险福利统计,包括离休、退休退职人员费用统计、职工保险福利费用统计、职工福利费用构成统计等; 四、劳动安全统计,包括职工伤亡事故统计等; 五、其他统计。 第四条人民银行系统(包括各级分、支行,行属院校,印制企业,下简称各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实行总行统一领导、分级分口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第五条建立统计工作责任制,各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地提供劳动统计资料,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守国家机密。提供资料时不得虚报、瞒报、拒报,更不得伪造、篡改。如发现上述情况,要追究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修改统计资料要有依据。 第六条各单位劳动工资统计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计算和传输手段,发挥计算机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第二章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制定与下达 第七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国家统计局、劳动部、人事部对劳动工资统计的要求,结合人民银行系统地情况,由总行拟定劳动工资统计调查项目,制定相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下达人民银行系统各单位执行,并报国家统计局备案。 第八条填制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均采用国家统计局、劳动部统一制定的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总行负责制订统一的统计口径,制定有关人民银行的劳动工资情况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格式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格式 摘要:积极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准确及时做好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关系到基层单位整体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情况却存在许多问题。深化工资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及主观客观因素的客观存在,使之对基层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探讨目前基层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劳动工资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体系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基层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准确及时做好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对基层单位的发展十分重要。然面在实际工作中,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情况却存在不少问题。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要求一再提高。 一、基层单位劳动统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领导不够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有关部门对劳动统计信息需求在逐步加大,同时对劳动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依旧会有一些领导,对劳动工资工作不够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投入和关注程度不到

位。 2、基层劳动统计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大多数基层单位不安排专业统计人员,经常由财务会计人员或者人事工作的人员兼任。他们兼顾很多工作,同时大多数统计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少专业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任务时,统计人员如果专业知识不强,很容易在不完全理解指标确切含义及统计口径情况下就开始填报,从而使一部分统计数据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劳动力使用状况。 3、劳动统计调查方式不适应新情况,统计调查指标实用性差。多年来,一直由从职工年末人数、从业人员数、平均人数以及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这几个固定指标组成。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成份更加复杂,旧的指标体系难以满足社会及各级行政部门的需求,部分不再适应当今情况。日前社会倍加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例如社区就业情况,各行劳动力需求、职工下岗后再就业情况及就业弹性情况等没有及时地反映。 4、忽视了劳动工资统计分析的作用。劳动统计分析是整个劳动统计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劳动统计数字是相关统计分析的第一手资料。统计人员将报表上报之后就整理归档,不能进一步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对基层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对今后发展进行预测,那么基层劳动统计工作也就丧

劳动统计管理制度

劳动统计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公司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一、统计原则 (一)根据《统计法》和国家的有关统计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二)设置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交接和档案管理制度。 (三)组织、协调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完成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 (四)按照报表的要求及表内各项的平衡关系填写报表,及时报送到有关单位。每月30日前上报“劳动情况”统计月报表,12月30前上报“劳动情况”统计年报表。 (五)填写报表时字迹要工整、清晰。 二、劳动统计主要指标 劳动统计包括劳动力与职工统计、工资与收入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工效挂钩与人工成本统计、社会保险统计、工时利用统计、劳动安全统计、劳动关系统计等。 三、具体规定 (一)职工人数的统计原则: 1.本着“不重不漏”的前提进行统计。一般采取以下办法: ①坚持“谁发工资谁统计”。即不论是编制内还是编制外的人员,

不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人员,不论是出勤还是未出勤的人员,不论是正式人员还是试用人员,不论是在本单位工作还是临时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只要是由本单位支付工资,就应该统计为该单位的职工。 ②谁发基本工资谁统计。在经济搞活的新情况下,有的职工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单位有工作并领取工资。但一般情况下,只能在一个单位领取基本工资,则负责发放基本工资的单位应统计。 ③职工档案所在单位先统计。如果按上述两项办法仍不能解决某位职工由哪个单位统计时,可先确定该职工的档案在哪个单位,则该职工的档案所在单位应优先统计。 2.对于新招收人员,从报到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了工资,均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 3.对于自然减员、参军(包括参军后原单位仍发给部分生活费或补贴的人员)、不带工资上学的人员,从离开之日起即不再统计为本单位的职工。对于调往其他单位的人员,调离单位从停止发放工资之月起不统计为职工,调入单位从发放工资之月起统计为本单位职工。 (二)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它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三)工资总额不包括的内容: 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填报流程.doc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填报流程 一、搜集原始数据(记录)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主要从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取得。是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 注意从业人员不包括: 1、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 2、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3、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4、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工资总额主要从财务账上获取,无论是计入工资科目还是其他科目,只要符合劳动报酬性质的都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 注意: 1、工资总额是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和。 2、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3、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二、形成统计台账

需要将收集来的数据按月录入统计台账中,并登记成册,该环节是单位填报数据前提.单位可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和工资统计信息系统或自身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程序平台建立台账。 注意企事业单位内部岗位与电子台账岗位匹配性,可参考如下: 1、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包含单位负责人(以单位自身为判断标准)和下一级的单位管理人员(如部门负责人),“双肩挑"领导按拿什么工资定什么岗位的原则,拿技术或技能工资就归到技术或技能人员。中层以下领导拿行政职务工资都归到管理人员,跟从事一般行政事务的人员一样。事业单位如医院或学校,单位内部岗位分为三块:专技、管理、后勤.专技(专业技术岗位)——-技术;管理:拿什么工资定什么岗位的原则;后勤:根据具体岗位定为:技能、办事人员、服务人员、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等. 2、会计、出纳、统计、审计、编辑、公证员、老师、教练、医生、科研人员、实验员、馆员、化验、药剂、护士、助产士、银行柜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校对、记者、翻译、律师、播音、艺术人员、工程师、造价、项目经理等—-专业技术岗位(注意:A、持有国家技术等级证书,按证书实际填报;B、无国家技术等级证书,按本岗位工作实际年限就高原则填报相应的等级)。 3、保卫科、消防科、总务科内部人员等-—办事人员。 4、行政事务——管理人员。 5、商场、超市营业员、仓储人员、购销人员、饭店客服部、前台、总台、办证大厅、保洁、保安、宿舍管理、加油员、售后服务、运输服务、娱乐服务、宾馆饭店服务员等——商业人员和服务业人员. 6、导游、维修工、驾驶员、配电工、泥工、木匠、电工、管道工、锅炉工、厨师、施工员等--技能岗位(注意:A、持有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按证书实际填报;B、无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按本岗位工作实际年限就高原则填报相应的等级)。 7、其他在工业生产技术操作岗位上工作——技能岗位。 8、工业生产的辅助生产人员——辅助生产人员。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简述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的加班、福利、社会保险等一系列劳动用工方面的财务支出,通过特定的统计和报表程序进行管理并进行分析和评估的一项制度。它是评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薪酬管理和控制劳动成本的重要基础工作。 目的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设计旨在为企业提供完整、准确的劳动工资支出数据,帮助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包含内容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具体内容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但是一 般来说,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企业本身及其员工的情况做出说明,包括企业名称、组织 形式、从业人员数、薪资体系、劳动用工合同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工资结构 工资结构是指对企业员工薪资进行分类、层次化管理,以明确不同职能岗位的 薪酬体系和工资结构,以此反映企业的员工薪资结构和支出情况。 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是指薪酬发放的计算规则,包括小时制工资计算、月平均工资计算、 加班费计算等等。企业需要做出具体规定,以保证薪酬发放的合理、公正。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企业和员工在用人、用工、用薪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企业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和政策要求,检查和审核各项保险缴纳记录,确保合法合规。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企业对劳动工资的收入、支出等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的一份重要文档。统计报表需要根据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和薪酬关系作出逐级统计,并在有效期内进行汇总,以产生信息分析与预报。 优点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对企业具有以下优点: 1.帮助企业控制劳动成本。制定有效的报表统计程序,准确了解劳动用 工成本并预测和控制其变化,将有助于企业规范生产、提高效益。 2.优化薪资管理。制定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并通过报表统计程序进行 管理,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获得感,提高公司的员工满意度和士气。 3.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通过制定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企业能够更全 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和员工劳动用工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各项业务流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总结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多意义。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制度并进行持续优化和更新,以充分发挥劳动工资统计的作用。

劳动工资统计的调研报告

劳动工资统计的调研报告 劳动工资统计的调研报告 一、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历史沿革 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1952年国家统计局成立,随即进行了一次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工资统计历经一系列变革,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50年代到80年代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和工资;1990年-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2005年-2007年,劳动工资统计范围除城镇非私营单位外,增加了“三上”私营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私营企业)。2007年开始增加其他私营单位:19人及以下的单位采用典型调查,20人及以上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三)2008年以后,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分为两种: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非私营单位调查范围不变,私营单位调查范围采用以下方式调查:企业一套表单位(即“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是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国家重点服务业和省级服务业)全面调查。其它非一套表私营单位按就业人员分类,100人以上全面调查,20-99人抽样调查,19人以下典型调查。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分别实施,数据没有合并使用,且抽样的数据县级没有代表性,不能推算总体,不能对外公布使用。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实行网上直报,劳资报表告别纸介质上报方式(除了视同法人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仍延续纸质报表)。 二、劳动工资统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2008年统计年报和2009年定期报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 江西省统计局改制 2008年11月 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不得伪造、篡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五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目录 、总说明 (2) 二、报表目录 (3) 三、调查表式 (一)综合年报表式 1. 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1301表) (4) 2. 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1302表) (5) 3.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I303表) (6) (二)综合定期报表表式 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1401表) (7) (三)基层年报表式 劳动情况(I102-1 表) (8) (四)基层定期报表表式 劳动情况(1202-1 表) (9) 四、附录 (一)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表甲栏分组目录 (10) (二)主要指标解释 (11)

总说明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可靠依据,特制定《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二)本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 (三)本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报送劳动统计报表的要求制定。除《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表外,综合范围为中央和地方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资料(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基层单位 劳动情况表的布置方式由各设区市统计局自行确定。 (五)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江西省机场管理公司、南昌铁路局劳动统计资料直接报送江西省统计局,并由省统计局汇总。 (六)单位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报酬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七)各表的报送单位、综合范围和报送日期见报表目录。 (八)各设区市统计局应按照报表制度的具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数据文件以文本文件格式通 过电子邮件报送省统计局。 九)本报表制度由江西省统计局负责解释。

统计劳动工资年报表指标解释

统计劳动工资年报表指标解释 LT

主要指标解释 1、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2、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3、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2)处于试用期人员; (3)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4)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在岗职工不包括: (1)本单位使用的且由本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人员,应统计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指标中; (2)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 4、劳务派遣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注意: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总说明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有关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依据,特制定《劳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二)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社会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情况。 (三) 本报表制度的综合范围为广州市辖区内城乡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城乡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及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基层资料由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基层单位妥善保存,存档以备待查。劳动情况表(I102—1表)未经市统计局同意,不得抄报其他机关或单位。社会从业人员情况的资料来源是:统计局、工商管理局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三家综合报表。各类专业人员的资料来源为:1.人事部门的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2.本企业人事部门档案或职称办公室资料。 (五)各区、县级市统计局、主管部门及各直报单位应按照广州市统计局报表制度和具体要求,按规定时间和报送方式报送广州市统计局。 (六)对本报表制度中的各项规定,统计范围、指标统计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与部门不得随意修改。 (七) 本报表制度中的所有基层表和综合表中的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劳动报酬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八)《劳动情况》表表头基本情况填写说明: 1、“登记注册类型”:按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表601表中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代码“18”填写。 2、“行业类别”:按照国家统计局2002年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填写。 3、“企事业机关划分”:企业一1、事业一2、机关一3 (九)本报表制度由广州市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处负责解释。 主要指标解释 --------------------------------------------------------------------------------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一)人数指标

2009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报表(RW)说明和指标解释

2009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报表(RW)说明和指标解释 一、人社统RW表总体功能和要求 (一)总体功能 人社统RW1-12号表统计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计划管理所涉及到的各法人单位的全部职工。调查各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工龄等情况。表中共有四种颜色的区域。“白色”区域为填报区域;“橙色”区域为重点审核的填报区域,如要填报,需附情况说明;“蓝色”区域为自动生成区域;“灰色”区域为不能填报区域。 (二)总体要求 1.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管理的需要,职工工资关系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按2009年12月31日担任的职务、聘用岗位进行统计。担任两种以上职务的,按执行工资标准所对应的职务层次统计。 2.统计数字截止时间:2009年12月31日 3.上报要求 ⑴领导签字、加盖公章 报表要经单位领导审批签字、加盖公章后上报。 ⑵电子件、纸质件同时上报 将汇总表数据的电子文件、打印件(A4纸型)和统计分析及填报说明各两份报送县教委人事科517室。请注意保密,采用专用U盘报

送,不得在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上操作和传送数据、文件。 ⑶认真审核、按时上报 各单位在填写完成后,要组织业务骨干对各项数据、表间逻辑关系进行认真审核,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各单位请于2010年2月5日前上报。 二、人社统RW1号表口径 只统计我县机关正式职工人数和工资情况(不包括临时人员)。 (一)甲栏(竖栏) 1、“层次”栏(甲3至甲8)(含工勤人员) “县(市、区)”甲7栏填写县级部门及所属单位;“乡(镇)”甲8栏填写区、县所属的乡(镇)及所属单位。 2、“职务”栏(甲9至甲22)(不含工勤人员) 甲9至甲22栏填写机关公务员,机关公务员按执行职务工资对应的各职务层次填写(有1年及以上工龄的试用期人员按确定试用期工资时拟任的职务填写)。甲22栏“其他人员”仅指新录用公务员中录用前无工龄且2009年12月31日执行试用期工资的人员。 (二)乙栏(横栏) 1、乙1 “单位个数”栏:是指填报本报表机关法人单位的个数。 2、乙2“上年末职工人数”栏指2008年12月31日的统计年报上报的正式职工人数; 3、乙3“职工年末人数”指2009年12月31日机关正式职工的实际人数。因调动和新招、录、聘用变换单位的人员,由2009年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