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修订的作用和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13)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12.27•【文号】农业部令2013年第4号•【施行日期】2014.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其他正文农业部令(2013年第4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业经2013年12月18日农业部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农业部2001年2月26日发布、2007年11月8日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同时废止。
部长:韩长赋2013年12月27日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1至2种农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每届任期5年。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11-23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第九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农业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其中,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的政策不仅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农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我们来透过几个层次对这一政策进行深入探讨:1. 审定品种的意义国家审定品种的大致意思是指在一定的适宜生态区内,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定和测试,确定一种或几种适合该区域种植的、品质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这种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后,可以被广泛推广种植,并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这对于保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同一适宜生态区的概念同一适宜生态区,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具有相似气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的地理区域。
在这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的农作物品种可以适宜生长。
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的政策,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相应地提出的一个政策举措。
3. 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的政策,可以更好地激发全国各地农作物品种的良种优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这也为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推广国家审定品种,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结回顾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的政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该政策,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全国各地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这符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落实该政策,并不断探索更适应实际需求的举措,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的政策对于农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该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产品的品质提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正文:----------------------------------------------------------------------------------------------------------------------------------------------------农业农村部令2022年第2号《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已经2021年12月31日第1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21日起施行。
部长唐仁健2022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决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4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一、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1月5日农业部令第8号公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2016年7月25日农业部令2016年第7号、2017年11月30日农业部令2017年第8号修订)作出修改(一)第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鼓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的单位建立或共享专用的试验基地。
”(二)对附录Ⅰ作如下修改1.将“二、转基因植物试验方案”中的“品种、品系”修改为“转化体”。
2.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2修改为:“试验转基因植物材料数量:一份申报书只能申请1个转化体,其名称应与前期试验阶段的名称或编号相对应。
”3.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3中的“应在批准过环境释放的省(市、自治区)进行”修改为“应在试验植物的适宜生态区进行”。
4.删除“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5.10。
5.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4.1修改为:“项目名称:应包含目的基因名称、转基因植物名称等几个部分,如转cry1Ac基因抗虫棉花XY12的安全证书。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公布上海市2013年审定通过主
要农作物品种目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3.07.15
•【字号】
•【施行日期】2013.07.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
正文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公布上海市2013年审定通过主要农作
物品种目录的通知
各区县农委,市有关单位:
2013年4月18日,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粮食、经济作物专业组分别召开会议,审定通过“浦优22”等6个水稻品种、“沪玉糯5号”等8个玉米品种、“八月白”等5个大豆品种和“向农07”等2个油菜品种作为准许在本市范围内推广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现将目录予以公布。
附件:上海市2013年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目录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2013年7月15日附件。
我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郭利磊 张笑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北京100020)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
农作物品种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生产要素,是产业兴旺的关键。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代农业和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新《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颁布实施,我国农业和农作物种业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农作物良种和品种试验审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修订法律法规,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促进种业创新和民族种业发展。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同年,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成立。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
2014年2月1日在2007版基础上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开始施行。
2015年 11月新修改的《种子法》通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6年8月15日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施行。
2012-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加强种业建设。
1 我国农作物品种区试是审定推广的基础和依据1.1 农作物品种管理制度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和植物新品种保护等。
品种审定是一种强制执行,明确品种生产使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保障生产用种安全的制度,分为省级审定和国家级审定。
1.2 农作物品种区试的基本属性 区试是一门探究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科学,依据生物统计原理,以代表性品种为对照,单因子试验设计,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合抗性鉴定、品质检测等,对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品质等进行全面评价。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科教(转基因)行政审批工作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5.08•【文号】农办科[2013]14号•【施行日期】2013.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科教(转基因)行政审批工作规范》的通知(农办科〔2013〕14号)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教行政审批各环节职责,细化审批流程,提升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我部编写了《农业部科教(转基因)行政审批工作规范》。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5月8日农业转基因生物材料入境审批书审批工作规范为进一步明确农业转基因行政审批各环节职责任务,提升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室受理(一)审查内容1.申请人资质及基本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申请表内容填写是否准确齐全;2.申请资料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办理程序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室对申请材料进行受理审查,并做出是否受理决定。
审查合格的,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同时将申请资料和办理通知书分送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进行初步审查;审查不合格的,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详细说明理由。
(三)办理时限2个工作日。
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初审(一)审查内容1.申请资料的有效性;2.申请资料是否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3.申请资料是否符合《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评价指南》等安全评价指南的规定和要求;4.申报单位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非主要(zhǔyào)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zǒngzé)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dēngjì)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guǎnl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制定(zhìdìng)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三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
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农业部制定和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发布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具体工作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受理、申请文件审查,具体工作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二章申请、受理(shòulǐ)与审查第六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单位在注册地、个人在户口(hùkǒu)所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
申请品种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当在品种登记平台上实名注册。
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pǐnzhǒng)只能在一地申请登记。
第七条一个品种由两个(liǎnɡ ɡè)以上申请者分别提出(tí chū)品种登记申请的,最先申请的为申请者;同时申请的,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为申请者;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还应当经过品种权人的同意。
第八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二)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三)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品种名称。
DUS测试将促进我国种业规范创新发展杨江龙1 唐 浩2 李硕碧1 杜联盟1 张 丽1 孙 虎1 张锦荣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杨凌分中心,杨凌712100;2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00122)摘要:阐述了我国农业植物品种管理制度和其中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要求,介绍了DUS测试以及我国的DUS测试机构,并讨论了DUS测试对我国种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品种管理;DUS测试;种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种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生产、新产业新业态的壮大及科技创新驱动上。
2017年《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将“加快现代种业创新”作为36条实施意见的第3条阐述,突显其重要性[1]。
植物品种特异性(可区别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简称DUS测试)是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以及品种登记中的重要环节。
DUS测试先前主要用于植物品种权保护的实质性审查过程。
2013年发布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将DUS测试作为品种审定的条件之一。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加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求[2]。
2016年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对品种DUS测试做出了细化规定。
2017年发布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规定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品种登记的条件之一。
因此,DUS测试在我国种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1 我国品种管理制度和其中DUS要求1.1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我国于1997年发布基金项目:农业部物种品种资源保护费项目(111721301354052315)通信作者:唐浩《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于1999年4月23日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成为UPOV第39个成员国,执行的是UPOV1978年公约。
根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部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摘要:I.引言- 介绍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概念和作用II.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申请和发放- 申请者需满足的条件- 申请流程和所需材料- 证书的发放标准和依据III.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作用和意义-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IV.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V.结论- 总结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重要性- 呼吁相关部门和农户重视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申请和发放正文:I.引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实行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申请和发放的相关规定。
II.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申请和发放1.申请者需满足的条件申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单位和个人,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例如,申请人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育种经验等。
2.申请流程和所需材料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申请流程包括材料提交、资格审查、品种试验和审定等环节。
申请人需要提交的资料包括品种选育报告、品种特性描述、品质检测报告等。
3.证书的发放标准和依据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发放依据品种的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等指标。
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品种才能获得审定证书。
III.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作用和意义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发放有助于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优良品种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发放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
IV.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发展现状1.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的历史和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制度不断完善,审定品种数量逐年增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摘要:1.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定义和作用2.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审定标准3.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申请流程4.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一、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定义和作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是指对经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统一编号的管理制度。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农作物品种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规范农作物品种的市场秩序,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审定标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审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品种特性:包括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特性。
2.种子质量:包括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净度等指标。
3.适应性:品种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4.安全性:品种是否对农业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安全等产生不良影响。
三、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申请流程1.申请单位或个人需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2.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品种的特性、种子质量、适应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报告和数据。
3.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和评估。
4.通过审定的品种,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号,并发放证书。
四、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意义和影响1.保障农作物品种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编号,有利于规范农作物品种市场,提高品种质量和安全性。
2.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审定编号的农作物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发展。
3.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审定编号的品种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4.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审定编号的制度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3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6.29•【文号】主席令第5号•【施行日期】2013.06.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其他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第三章品种选育与审定第四章种子生产第五章种子经营第六章种子使用第七章种子质量第八章种子进出口和对外合作第九章种子行政管理第十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工作。
第四条国家扶持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选育、生产、更新、推广使用良种,鼓励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相结合,奖励在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良种选育、推广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科教兴农方针和种植业、林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种子发展规划,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
第六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选育和推广。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原创版)目录1.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意义和作用2.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构成3.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申请和审批流程4.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一、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是指对经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唯一编码,以便于品种的识别、推广和管理。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品种审定编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保障农作物品种的独特性:每个经过审定的农作物品种都会被赋予一个独特的编号,这有助于区分不同品种,避免因品种混淆而影响农业生产。
2.方便品种的推广和管理:品种审定编号有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作物品种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和农业企业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和编号,可以推广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构成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通常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含义。
1.数字部分:一般由 6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代表年份,后四位数字代表该年度审定的品种序号。
2.字母部分:一般为大写字母,代表农作物的类别。
如“A”代表小麦,“B”代表玉米,“C”代表水稻等。
三、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申请和审批流程1.品种选育单位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附上品种的详细资料,包括品种来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病性等。
2.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品种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和品种资料报送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3.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品种进行审定,并根据审定结果决定是否给予编号。
4.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期满后,对无异议的品种进行编号,并颁发品种审定证书。
四、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现状和未来发展1.现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作物品种审定体系,涵盖了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
2013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修订的作用和意义
发布时间:2014年1月17日
编者按
去年12月27日,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农业部2013年第4号令的形式下发。
较之2001年的《办法》,这次修订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有哪些新的变化和亮点?将给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1月6日,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接受了记者专访,对《办法》进行了详细解读。
重要的地位
业内受关注度最高的规章
“种业的核心是品种,品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品种审定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事关企业的生存和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办法》是《种子法》出台后最重要的一个配套规章;另外,这个办法涉及的环节多,事关育种者、品种测试人员、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管理人员等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品种审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它也是业内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规章。
”马淑萍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办法》的重要性。
据介绍,2001年《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和省两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约1.7万个,退出品种约0.7万个,尤其是审定了Y两优1号、济麦22、郑单958、鲁棉研28号等一批综合水平高、适应范围广、推广面积大的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
96%以上,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
修订的目的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从2001年出台到目前,《办法》已经运行了13年,农业在变革,种业在发展,原有的规章制度已经远远跟不上种业的市场化步伐。
区试点数少、容量小,难以满足试验需求。
目前,国家区试点数量少,部分试验代表性不够,已经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企业要求参加区试的品种太多,过去没那么多育种单位,现在随着种业市场化的发展,育种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有科研单位,有企业;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有单位,还有个人。
申请试验的品种数量多和试验容量不足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矛盾。
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对品种提出新要求。
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更有利于机械化、设施化普及的新品种,病虫害频发和极端天气的出现对品种的安全性提出要求。
品种改变,与之相对应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手段也要随之改变,试验密度要高、抗倒能力要强、穗粒要整齐;要风险降低,就要增加测试指标,对产量、抗性、抗寒、抗旱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的变革,对审定流程有了新参照。
从国家整个政府行政审批的发展来看,过程规范、公开透明已是基本要求,此《办法》的修订,就是对审定的各环节都要更加规范、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
修订的内容
开辟两条“绿色通道”是最大亮点
新《办法》由原《办法》七章三十六条修订为八章四十五条,主要修改了七个方面的内容:
品种审定委员会组成与结构得到优化。
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由
2-3名修改为2-5名,各专业委员会组成由原来的9-17人修改为11-23人。
增加了农机、植保、DUS测试等方面的专家,委员的专业覆盖面更大、代表性更强。
申请品种审定门槛提高。
要求品种审定申请者在申请前应自行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并提供同一生态类型区2年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报告,以进一步强化品种选育单位和育种者责任,解决目前存在的试验品种不稳定、试验淘汰率高问题。
同时,还要求在申请者提供的试验种子中留存标准样品,作为市场监管环节查处“套牌”问题的依据。
品种试验要求更加严格。
一是新增DUS测试。
为保证审定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防止使用他人品种骗取审定的问题,在原来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基础上,增加DUS测试,与区域试验同步进行。
二是增加品种试验点数。
同一生态类型区,每一个品种的区域试验点,国家级不少于10个,比现行要求增加1倍,且要求生产试验点数不少于区域试验点数。
同时,明确了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品种试验技术人员、对照品种的要求及条件。
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对两种情况设立绿色通道:一是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的种子企业,在申请主要农作物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开展自有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二是已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具备相邻省份同一生态类型区10个以上生产试验点两
年的试验数据的,申请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免予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加快审定速度,两条绿色通道的开辟,无疑是此次《办法》修订的最大亮点。
建立品种公示制度。
为强化对审定工作的社会监督,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审定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规定初审通过品种的初审意见、各试验点数据、汇总数据,以及拟退出品种的初审意见,均应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规定品种审定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完善品种退出机制。
品种退出由原来一条两款扩增至一章三条,对退出品种的条件、程序做了具体规定。
协调国家与省两级审定。
一是实行省级试验对照品种备案制度,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由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二是实行省级审定备案制度,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公告、退出公告,在发布后30日内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改革的理念
向市场化更进一步
“此次修订,可以说是种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开辟‘绿色通道’,将给现行试验体系带来竞争,新增的DUS测试,将对育种者提出新要求,公示制度的确立,将对试验、审定人员提出更大挑战。
”马淑萍总结说,好的政策就是要让各方面都有活力,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要素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说《种子法》的实施是推动了种业的市场化进程,那么,新修订的《办法》则是体制内的又一次变革。
特别是绿色通道的开辟,等于把原有的品审制度打开一个突破口,引入了市场竞争。
”马淑萍认为,给70多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让企业自行测试品种,有利于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品种的责任意识,有利于缓解国家区试容量不足的难题;相邻省份同一生态区,一个省审定的品种再申请国审流程的简化,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
DUS测试和区域试验同时进行,一个品种收取一套标准样品,保证标准样品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为种业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
马淑萍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测的是品种的“可用性”,而DUS测试测的是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通俗一点讲,就是作为一个新品种和别的品种不一样的地方。
现在两者同时作为品种评价标准,有利于防止“一品多名”。
品种退出机制的确立,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及时将有缺陷、种性退化的品种退出,可以避免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另一个就是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防止有缺陷品种的合法外衣装违法的种子,也就是防止套牌。
“提高品种审定门槛,增强科学性;优化审定专家结构,提高代表性;统筹国家和省两级审定,增强协调性;强化品种审定申请者的责任,增强审定工作的规范性,提高审定品种水平,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这是此次修订《办法》的指导性思想。
”马淑萍说,《办法》的修订,在保持内容的连续性、规定的可操作性、制度的科学性、程序的公开性
上有着更多体现,最根本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适应种业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为种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