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和排出92632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60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在此初中频道为您提供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
初二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读书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尿的生成和排除1.排泄是机体将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以及不需要或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
排泄器官有肾脏、肺、皮肤、消化道等其中肾脏最为重要。
肾脏除具有排泄功能外,还可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和内分泌的功能2.尿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肾小球的滤过是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成分滤入肾小囊的过程。
需要滤过膜结构和有效滤过压的动力驱动。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滤过率为单位时间内(每分钟钟)两侧肾小球滤出的原尿量。
滤过分数为肾小球滤过率与血浆流量的比值。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某些成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重新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方式; 有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重吸收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
Na+的主动重吸收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其他物质的被动重吸收和继发性主:动重吸;水的重吸收有两种情况,一为必需重吸收,是伴随溶质的强制吸收,与体内水分多少。
无关;二为调节性重吸收,受抗利尿激素影响,与体内内水分多少相关,因此决定尿量多少。
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浆浓度升高,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限度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这一血特浓度即葡萄糖的肾阈值. 称为肾糖阈。
将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和血浆中某些物质送入管腔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①H+的分泌通过与小管液的Na+交换,是Na+与HCO3,重吸收回血液;②NH3的分泌则与H+结合,促进H+排出和NaHCO,的重吸收;③K+的分泌也与小管液的Na+进行交换,与H+一Na+交换存在竞争抑制作用。
它们共同作用起到排酸保城、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
3.原尿生成的调节因滤过膜通透性及滤过面积、有效滤过压、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膜通透性减小、滤过面积减少、有效滤过压下降及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都将使尿量减少。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尿又称尿液或小便,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1、尿量正常值:1000~2000ml/d;多尿>2500ml/d;少尿<400ml/d;<100ml/d。
2、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调节,Na和K 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9%3、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效率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
4、有些肾脏疾病因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使电学屏障减弱,白蛋白滤过量会显著增多,出现蛋白尿。
另一些疾病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减弱,使正常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人两肾每天生成原尿180L,99%被重吸收,1%被排出体外。
2、CL、Na主要在近端小管重吸收;近球小管对NaCl的吸收分主动重吸收(占2/3)和被动重吸收(占1/3)两部分,水的重吸收是被动,随Na盐的等物质的多少变化(女人是水,跟着男人盐走)。
3、NaCl在髓袢的重吸收部位在升支粗段,是一个主动重吸收NaCl、KCl的过程;速尿和利尿酸能抑制Na-2Cl-K转运,使NaCl重吸收减少,而利尿。
4、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的调节,Na、K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5、HCO3重吸收是以CO2扩散的形式进行的,所以重吸收优于Cl的重吸收。
6、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将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