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骨科学部分)(20200614121317)
- 格式:pdf
- 大小:14.81 MB
- 文档页数:132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发布《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公告为进一步加强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现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发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司发[1990]070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法(司)发[1990]6号)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GA/T146-1996)同时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2013年8月30日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本标准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667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T16180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26341-2010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3术语和定义?3.1重伤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包括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
3.2轻伤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包括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
3.3轻微伤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轻微损害或者轻微功能障碍。
4总则?4.1鉴定原则4.1.1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致伤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由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为依据,全面分析,综合鉴定。
4.1.2对于以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当时伤情为主,损伤的后果为辅,综合鉴定。
4.1.3对于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的后果为主,损伤当时伤情为辅,综合鉴定。
4.2鉴定时机4.2.1以原发性损伤为主要鉴定依据的,伤后即可进行鉴定;以损伤所致的并发症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
标题:深度解读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一、引言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在司法医学和法律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在法律诉讼和司法判决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其内涵和应用。
二、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概述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指根据特定的方法和标准来判定个体身体损伤的轻重程度、残疾程度和伤残程度的一套科学标准。
它主要包括了一系列客观的评判指标,如身体损伤的范围、程度、影响和影响程度等。
1. 损伤的范围损伤的范围包括了损伤的具体部位、范围和面积。
在评定损伤程度时,需要准确地描述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以便对其影响和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2. 损伤的程度损伤的程度是指损伤的轻重和严重程度。
通过对损伤的病历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损伤的具体程度,从而为鉴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 损伤的影响损伤的影响主要指对个体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
这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因素,对损伤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估。
4. 损伤的影响程度损伤的影响程度包括了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参与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个体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的调查和了解,可以更准确地评定损伤的影响程度。
三、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应用范围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广泛应用于司法医学和法律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事故鉴定在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可以帮助鉴定人员对损伤的认知和评价,为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工伤鉴定在工伤事故中,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可以帮助评估工伤人员的损伤程度和影响程度,为工伤赔偿提供科学依据。
3. 民事诉讼鉴定在民事诉讼中,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可以帮助法院评定案件中个体损伤的程度和影响程度,为司法判决提供科学依据。
四、对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司法医学工作者,我对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我认为,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评定个体的损伤程度和影响程度,为司法和医学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最新《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2014年1月1日实施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发布《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公告为进一步加强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现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发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司发[1990]070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法(司)发[1990]6号)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GA/T146-1996)同时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2013年8月30日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本标准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667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T16180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26341-2010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2术语和定义重伤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包括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
轻伤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包括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
轻微伤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轻微损害或者轻微功能障碍。
3总则4.1鉴定原则4.1.1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致伤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由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为依据,全面分析,综合鉴定。
4.1.2对于以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当时伤情为主,损伤的后果为辅,综合鉴定。
4.1.3对于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的后果为主,损伤当时伤情为辅,综合鉴定。
法医⼈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前⾔法医⼈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法医进⾏⼈体损伤程度的鉴定⼯作,确保鉴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制定。
本标准基于⼤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并参考了国际通⾏的相关准则。
⼆、鉴定原则1.客观性原则:鉴定过程应基于客观事实,⽽⾮主观臆断或偏⻅。
所有判断应基于医学科学原理和实证数据。
2.损伤相关性原则:鉴定应仅针对与伤害直接相关的因素,避免涉及与伤害⽆关的因素。
3.伤害后果原则:鉴定应考虑伤害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理、⼼理和社会影响。
三、鉴定内容1.伤害类型:包括物理、化学和⽣物性伤害,每种伤害都有特定的鉴定标准。
2.伤害程度:根据伤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轻、中和重度损伤。
3.伤害位置: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详细的鉴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头部、颈部、躯⼲和四肢。
4.伤害后果:除了直接的身体损伤,还需考虑伤害导致的功能障碍、并发症和⼼理影响。
四、鉴定⽅法1.临床检查:通过医学⼿段对伤者进⾏全⾯的体格检查,了解伤情和损伤程度。
2.实验室检查:包括⾎液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以辅助诊断和评估。
3.功能评估:对伤者的⽣理功能、⼼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进⾏评估。
4.专家会诊:在复杂或争议较⼤的情况下,可组织多学科专家进⾏会诊,共同评估。
五、鉴定流程1.初步评估:通过病史采集和初步体格检查,确定是否有需要进⾏损伤程度鉴定的必要。
2.详细检查:在初步评估后,进⾏详细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全⾯了解伤情。
3.鉴定结论:根据检查结果和相关标准,给出损伤程度的鉴定结论。
4.⽂档记录:完整、准确地记录鉴定过程和结论,确保所有信息的可追溯性。
5.复核与监督:对于重⼤或复杂的案件,应进⾏复核或由上级法医进⾏监督,确保鉴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六、与其他标准的协调在涉及多国或多地区的法律体系中,法医⼈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可能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进⾏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国际通⾏的准则和最佳实践,以确保鉴定的国际⼀致性。
最高人民法院《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最高人民法院《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该鉴定标准)1总则1.1制定依据1.1.1为解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中涉及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的专门性问题,特制定本标准。
1.1.2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案件的实际,以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为基础,科学划分残疾等级。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中涉及的人体损伤残疾程度的鉴定,属于工作与职业病和道路交通事故所致残疾程度的鉴定,不适用本标准。
1.3鉴定原则1.3.1 鉴定应在伤及并发症经治疗达到临床治疗终结或状态稳定后进行。
1.3.2 鉴定应依据人体损伤后果或结局、残疾与损伤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
1.3.3 鉴定涉及原有伤病(残)时,应当说明与现有后果或结局的关系。
1.3.4 鉴定同一部位损伤涉及多项条款规定或两个部位以上损伤的,应分别鉴定残疾等级,以最高等级定级,两项等级相同者,最多晋升一级。
1.3.5 鉴定涉及未列入本标准的损伤类型,按照残疾等级划分依据,比照本标准中最相类似的条款进行鉴定。
1.4 鉴定人及其权利、义务1.4.1 鉴定人是指具有法医学鉴定人资格和法医临床学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
1.4.2 鉴定人有权了解与损伤有关的案情,查阅案卷和病历,对被鉴定人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如鉴定材料不全或超出鉴定专业范围,鉴定人有权拒绝鉴定。
1.4.3 鉴定人应当科学、公正地进行鉴定,依法执行鉴定出庭和回避制度。
1.5残疾等级依据被鉴定人治疗后遗留的组织器官损害及功能障碍,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丧失的程度,参照医疗和护理依赖的状况,将残疾分为十级,最重为一级,最轻为十级。
2.1 一级残疾2.1.1 级重度智力障碍。
2.1.2 极重度器质性精神障碍,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强人身损伤程度鉴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
此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同时,本标准废止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司发[1990]070号)、《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法(司)发[1990]6号)和《人体轻微伤的鉴定》(GA/T 146-1996)。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等级划分。
同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GB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T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以及GB/T -2010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
本标准中,重伤指的是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包括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
轻伤则指的是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包括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
而轻微伤则是指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轻微损害或者轻微功能障碍。
在鉴定过程中,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分析,综合鉴定。
对于以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作为鉴定依据的,应以损伤当时伤情为主,损伤的后果为辅,综合鉴定。
对于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作为鉴定依据的,应以损伤的后果为主,损伤当时伤情为辅,综合鉴定。
鉴定时机方面,以原发性损伤为主要鉴定依据的,伤后即可进行鉴定;以损伤所致的并发症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
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损伤90日后进行鉴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出具鉴定意见,但须对有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加以说明,必要时应进行复检并予以补充鉴定。
4.2.3 对于疑难、复杂的损伤,应在临床治疗结束或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
4.3 伤病关系处理原则4.3.1 如果损伤是主要作用,而既往伤/病是次要或轻微作用,应按照本标准相应条款进行鉴定。
人体程度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人体程度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一个用于评估人体损伤程度的标准,帮助医生、法医和保险公司等相关方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评估工作。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会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一般常见的鉴定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程度损伤程度常分为轻、中、重三类。
下面是各类别的描述:1. 轻度损伤:轻度损伤通常指的是对人体造成的一般性损伤,例如擦伤、轻微擦伤、浅表烧伤、瘀伤、轻微扭伤或拉伤等。
轻度损伤一般不会引起重大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或长期损害,可以通过一定的治疗手段快速康复。
2. 中度损伤:中度损伤是指对人体造成的较为严重的损伤,可能产生的后遗症较多,如骨折、中度烧伤、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度损伤可能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可能会对身体功能造成一定的永久性损害。
3. 重度损伤:重度损伤是指对人体造成的非常严重的损伤,可能危及生命,造成严重的伤残。
例如,重度烧伤、重度头部外伤、严重内脏器官破裂等。
此类损伤的康复过程可能很长,并且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身体功能损伤。
在实际鉴定的过程中,医生或法医会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医学检查结果以及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人体损伤程度。
此外,还可能参考一些常规的鉴定指南和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程度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和法律体系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来进行具体的鉴定和评估工作。
总结起来,人体程度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一个用于评估人体损伤程度的重要工具。
了解和遵守相关的鉴定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评估和处理人体损伤问题,保护受伤者的权益。
医生、法医和保险公司等相关方应该持续关注最新的鉴定标准和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公正的鉴定工作。
人体损伤评定标准
2014年发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将人体损伤程度分为重伤一级、重伤二级、轻伤一级、轻伤二级、轻微伤;其划分原则如下:
重伤一级: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或者由原发性损伤引起的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遗留肢体严重残废或者重度容貌毁损;严重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重要器官功能。
重伤二级: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或者由原发性损伤引
起的并发症,危及生命;遗留肢体残废或者轻度容貌毁损;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重要器官功能。
轻伤一级: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或者由原发性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未危及生命;遗留组织器官结构、功能中度损害或者明显影响容貌。
轻伤二级: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或者由原发性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未危及生命;遗留组织器官结构、功能轻度损害或者影响容貌。
轻微伤: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轻微损害或者轻微功能障碍。
人体损伤伤残鉴定标准人体损伤伤残鉴定是指根据人体损伤的程度和性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受害人的伤情进行鉴定和评定,为司法机关提供科学、客观的鉴定结论。
人体损伤伤残鉴定标准是人体损伤鉴定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介绍人体损伤伤残鉴定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损伤程度的划分。
1. 轻微损伤,指对身体健康造成短期轻微影响的损伤,如轻微擦伤、扭伤等。
2. 轻伤,指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损伤,如骨折、轻度烧伤等。
3. 中伤,指对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需休息治疗,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损伤,如严重扭伤、中度烧伤等。
4. 重伤,指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长期治疗和康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损伤,如重度骨折、重度烧伤等。
5. 特重伤,指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危及生命的损伤,如重度颅脑损伤、重度烧伤等。
二、伤残程度的评定。
1. 一级伤残,指因损伤导致身体功能永久性损害,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损伤,如肢体残缺、器官功能障碍等。
2. 二级伤残,指因损伤导致身体功能永久性损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损伤,但不影响生活自理的损伤,如重度肢体残缺、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等。
3. 三级伤残,指因损伤导致身体功能永久性损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损伤,如严重脑损伤、严重精神障碍等。
三、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
人体损伤伤残鉴定标准适用于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劳动争议案件中,对受害人的伤情进行鉴定和评定。
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损伤、工伤事故造成的人身损伤、意外伤害造成的人身损伤等。
四、鉴定程序和要求。
1. 鉴定程序,鉴定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进行,鉴定程序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和科学。
2. 鉴定要求,鉴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受害人的伤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评定,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
人体损伤伤残鉴定标准是司法机关进行人身损害案件审理和裁决的重要依据,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2014)全文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所涉及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本标准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667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T 16180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26341-2010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2术语和定义重伤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包括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
轻伤使人肢体或者容貌损害,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部分障碍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中度伤害的损伤,包括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
轻微伤各种致伤因素所致的原发性损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轻微损害或者轻微功能障碍。
3总则4.1 鉴定原则4.1.1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致伤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由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为依据,全面分析,综合鉴定。
4.1.2 对于以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当时伤情为主,损伤的后果为辅,综合鉴定。
4.1.3 对于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时应以损伤的后果为主,损伤当时伤情为辅,综合鉴定。
4.2 鉴定时机4.2.1 以原发性损伤为主要鉴定依据的,伤后即可进行鉴定;以损伤所致的并发症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
4.2.2 以容貌损害或者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损伤90日后进行鉴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原发性损伤及其并发症出具鉴定意见,但须对有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加以说明,必要时应进行复检并予以补充鉴定。
4.2.3 疑难、复杂的损伤,在临床治疗终结或者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
4.3 伤病关系处理原则4.3.1 损伤为主要作用的,既往伤/病为次要或者轻微作用的,应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进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