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胶东半岛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8.45 KB
- 文档页数:4
集群式创新: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摘要:集群式创新是通过竞争和合作创新,提升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
国内外学者对集群式创新优势的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
集群式创新是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通过集群式创新可以促进胶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胶东半岛生产互动效应;带动胶东半岛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胶东半岛经济增长。
关键词:集群式创新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基金项目]XX省自然基金课题:“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胶东半岛产业集群内部合作创新机制设计研究”(编号zr2009hl012)的部分成果。
所谓集群式创新((clustering-innovation),简单地说,是指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是指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相对集中或邻近的同一产业或者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而产生创新聚集效应。
在此基础上,这些企业通过竞争和合作创新,可以获得集群式创新优势,以此提升集群竞争力和区域国际竞争力。
胶东半岛产业集群发展己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正在为胶东半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但也应该认识到,胶东半岛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胶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XX半岛地处XX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包括XX、XX2个副省级城市和XX、威海、东营、XX、潍坊、日照6个地级城市,总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占XX省总面积的46.6%。
其中,XX、XX、威海也被称为胶东半岛地区。
XX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聚集在胶东半岛地区,胶东半岛也是是XX省发展水平最高、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这片区域是带动XX半岛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将带动XX省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
2003年以来,胶东半岛吸引内资外资数量快速增长,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内外资企业重要投资之地。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胶东半岛已从当年乡镇企业的分散化产业格局,逐渐演变成为无数个产业集聚点。
产业集群成为支撑起胶东半岛这个XX经济版图上隆起带的主要组织形式。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XXX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主持人:XXX教授学院(部)名称:XXX填报日期:2011年11月13日一、基本情况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项目主持人为XXX教授。
主持人简历:XXX教授,XXX教授,博士,高级职称,授课对象包括08级各专业、09级研究生、08级电气自动化等。
主讲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矩阵论、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线性代数等。
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况:主持或参与多个校、省或国家级项目,包括全日制本科弹性学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第七届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控制与PLC控制重点课程等。
在项目中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等角色,获得多项奖励。
项目经费:本项目总经费为4万元,其中学院配套经费1万元,其他经费3万元。
项目时间:本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
参与人员:本项目参与人员共计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博士5人,硕士5人。
在项目中的分工:本项目中,各参与人员分别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实践设计等角色。
以上为本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
1.本项目旨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本项目将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4.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情况,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5.本项目将为XXX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多样化质量观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摘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和创新,以形成有利于高素质多样化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独立学院作为一类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建立的本科院校,在我国还处于规范发展和质量品牌创建的初期阶段。
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以下简称“青岛学院”),与重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母体学校中国海洋大学,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质的区别,这就需要一方面要延伸母体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母体学校的错位培养和模式创新。
青岛学院以2005年省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为基础,经过3年多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一、以多样化质量观为指导青岛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基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质量观的深刻认识的,我们认为其核心特征是多样化。
对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而言,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要从高等学校内部寻求驱动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其不断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发展战略,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之路。
二、明确办学定位,不断丰富教育理念体系青岛学院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要为办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从学院的办学定位来看,在功能上,强调创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型高校:在培养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模式;在学科专业上,以外语、管理、计算机为基础,以机械、电子、信息、通信、土木、食品等工科专业为重点,逐步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和专业群;在培养目标上,定位在社会急需的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发展定位上,充分发挥“民、独、优”等体制优势,立足办好优质本科教育,把独立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品牌之一。
孟文霞,等:围绕山东半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物流管理与工程围绕山东半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孟文霞,晋宏炎(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刀3)[摘要]围绕山东半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大企业集团,开发嵌入式课程,校企深入融合,联合培养应 用型人才,适应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嵌入式课程;校企融合;应用型人才[DOI]10. 13939/ki.zgsc.2017. 06. 089目前,我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 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 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中国制 造”努力打造“中国创造”品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需要大批高 素质的应用型实用技术人才。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成长 规律的理论研究,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标准、成长规律 和途径,丰富教育教学模式,并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我国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制造企业正在经历 从中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转型,对企业职工素质有着比以往 更高的要求。
为有效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首先 需要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上下功夫,首先要贯彻国家教育方 针,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教育教学思 想,努力发挥大企业集团办学的优势,实施校企合作、校校 合作、产学研融合发展战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培养,坚持为本区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服务。
为 更好地培养满足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推进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教书”与“育人”并重,我们的具体措 施是切实改革“两课'大学英语、体育、职业规划、就业 创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 式。
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推行“体育俱 乐部'“文艺俱乐部”制度,实施“小导师”制度、“项目 等级”制度,改革体育、文艺素养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 模式,引导学生热爱一个终生参与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养 成一项终身受益的文艺爱好或特长。
地方农业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作者:姜新强赵贤慧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0期摘要: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使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迫切需要,更是全球化进程中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未来时代要求。
该文以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立足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对风景园林相关领域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2015—2019年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德育认知不足、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陈旧和培养质量不突出等问题。
从研究生培养规律出发,经过2020—2022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以立德树人为先导、专业基础为核心、创新培养为根本、全生命周期导师队伍锻造为支撑”的“四位一体”风景园林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一核、两翼、三阶段”协同一体化组合式风景园林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推崇“厚基、尊重、质疑、研究”的循环思维训练,全面提升研究生德育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
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业务专深、视野开阔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人才,更好地助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地方农业高校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风景园林;“四位一体”;一核两翼;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047-07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not only th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ut is the realistic nee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Moreo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can enfor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training needs of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 in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y, we examine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 want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students of LA from 2015 to 2019. These problems include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cognition, single training mode, and older training models and teaching methods, resulting in poor cultivating quality. After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m 2020 to 2022, we established an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raining mode, which we called the "four-in-one" model. This model is composed of guided by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entered on professional basis, fundamental in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supported by the forging of mentors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In addition, we also reconstructed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postgraduate and formed a combin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wings and three stages". It has advocated the circular thinking training of "foundation, respect, questioning and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moral education level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se results above can provide excellent stud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deep professional expertise, broad vis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se innovative talents not only better help and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ut reflect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ur-in-one"; one core, two wings;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风景园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行业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对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韩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摘要:近年来,开设韩语专业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半岛蓝色经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韩语专业人才,是各大院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如何培养高职韩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韩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多,中韩文化不断交融,在国内,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学习韩国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国内的韩语教育迅速崛起、发展。
除了本科院校以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开设了韩语专业。
就烟台而言,几乎所有的本科和专科院校都开设了韩国语专业。
本科学生暂且不论,但从历届专科韩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从事韩语相关工作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社会需求迫切要求我们转变韩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只具备韩语专业知识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韩语专业的学生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而要在短短的三年内,将学生培养为一名优秀的韩语工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对从事韩国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也是韩语教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高职韩国语专业现状分析由于韩语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时间较晚,很多院校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韩语专业在各大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韩国语专业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都参照了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
而总体来讲,本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学术型”为主,这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无法体现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型”的特征。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
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仍以理论课为主,听、说、读、写、译五方面齐头并进。
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强化听说训练。
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三年的时间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的。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4.07.02•【字号】鲁教高字[2014]14号•【施行日期】2014.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字〔2014〕14号)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我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省教育厅、财政厅决定实施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支持计划”)试点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要目标按照扶优做强、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的思路,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试点建设一批行业属性强、发展优势明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骨干专业,使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二、重点任务试点建设专业围绕主要目标,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以下重点建设任务。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试点建设专业要在充分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主动吸纳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总体目标+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设计思路,突出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自觉引入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设定课程体系和课时比例。
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强调良好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人文素质、科学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主动吸纳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设计,进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形成充分反映行业、职业要求,对同类专业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