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和对策 (3)
- 格式:doc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14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接受到初中教育。
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初级中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程度更高,导致辍学率居高不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初中生厌学呢?本文将从心理、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厌学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心理原因1. 自卑感由于农村环境的相对封闭和贫困落后的背景,许多农村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
他们觉得自己的家庭和身份比不上城市的同学,缺乏自信心,因此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
对策: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他们要用知识改变命运,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功观。
2. 缺乏动力由于农村学生通常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他们对学习缺乏动力,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对策:学校及家庭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教育游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家庭原因1. 家庭环境在农村,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仍然较为困难,这些家庭往往无力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差,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有的学生甚至家庭有暴力等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策:学校及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家庭教育一些农村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对策:学校和教师要密切与家长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重要影响。
三、学校原因1. 教学质量一些农村初级中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乏教育资源、设施不够完善,教学环境差,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培训,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
2. 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乐趣。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农村初级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学习环境的不利因素、学习动力的缺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导致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部分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初级中学的教材、教师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农村学生感到教育的内在价值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对此,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培训和待遇,从而提升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是导致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应试教育,追求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这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为了个人成长和实现梦想。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和个性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愉悦,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农村初级中学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差,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等,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为此,可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改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的原因还包括学习动力的缺失。
有些农村学生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对学习产生了消极的情绪。
对此,家庭和学校都可以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还可以开展一些学习动机激发的活动,如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要加大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引导。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农村初级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学生厌学现象尤为突出。
厌学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也影响到整个农村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问题,探讨其原因及对策,对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问题还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2 研究意义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是一个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教育公平的问题。
解决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善家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减轻社会影响和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2. 正文2.1 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初级中学生的调研和观察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厌学的现象。
农村学校的师资不足、教学条件落后,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较为困难,部分学生需要辛苦劳作来帮补家用,时间精力被分散,学习动力减弱。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农村地区的社会风气相对封闭,对学习的认可度不高,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随着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的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厌学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源匮乏,这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导致了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
二是家庭因素的影响。
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家庭无法提供学习上的支持和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三是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
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与自身实际生活较为脱离,学习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这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些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农轻学的观念,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不重视和忽视。
对于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是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扶持来实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设施,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是引导家庭重视教育,提高家庭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和鼓励。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合作,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和家庭教育指导来提高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
三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之与实际生活更贴近、更有意义。
学校可以加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社会。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改变农村地区的重农轻学观念,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共同努力,为农村初级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乡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及应对策略作者:姚碧雅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4年第03期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一旦产生厌学心理,容易导致不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进而引发成绩下降和行为不良等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乡村初中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倦学习的情绪。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这一状况。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乡村初中生出现厌学心理的原因1.家庭因素在乡村地区,许多学生面临着复杂的家庭问题。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监督,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学习的认真态度。
同时,部分离异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容易产生逆反或自卑心理,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许多乡村家长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子女,这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到了初中阶段再进行干预,难度已经大大增加。
2.教师因素由于乡村厌学学生数量多,教师精力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方法,一些教师选择放弃厌学的学生,只关注那些学习态度良好的学生。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恰当,因为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逃避。
每一届都会出现厌学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端正心态,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3.自身因素一些初中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和困难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
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的崛起,部分网红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少学生认为做网红无需读书也能赚钱,导致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许多学生期望日后能从事直播等行业,却低估了成功的难度。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教学质量不高、家庭环境不利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帮助农村初级中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经济困难是导致农村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
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学生往往面临着缺乏教育资源和学习用品的问题。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经济资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学校和社会可以捐赠教材、文具等物资,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成绩差也是农村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
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组织家长和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质量不高也是导致农村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
可以通过派驻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授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环境不利也是导致农村学生厌学的一大原因。
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平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可以通过开展家校合作、家访等方式,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课程和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在实施上述对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兼顾个别差异和全面发展的原则。
即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差异性,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浅析学生厌学思想政治课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学生厌学思想政治课的因素有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方面,要想让学生对政治产生兴趣,只有找准病因,加上必要的教学改革,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想政治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更新观念尝试新法旧模式新教法德育课在整个中职教学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但是政治课教学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学,教师不好教。
上政治课最头痛的事是联系实际,因为许多理论不是老生常谈,就是与现实脱节。
本文结合数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谈一些粗浅认识,并针对这种现状做了大胆地尝试和改革。
一、成因分析1.教学模式僵化,是学生对政治课厌学心理的根本成因思想政治课中僵化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理论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上课时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学生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成了知识的“注射器”,学生成了知识的“储存库”;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是学生被动、机械接受知识,当然毫无兴趣可言。
2.政治课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学生厌学心理的内在成因(1)学生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高。
认为上财经,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都是一些空理论,今后没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说,“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一样,学不学就哪么一回事”。
(2)整体上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心态。
由于学习心理状态受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加之学生个人的经历不同,学生是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来学习德育课的。
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在自己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去认识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
3.政治课教材的弱点,是学生对政治课厌学的重要成因现行的中专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这几年思想政治课教改创新优秀成果的结晶。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在农村地区,初级中学的普及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更是妨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厌学原因1. 缺乏学习动力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家庭和周围环境大多都比较贫困,学习动力相对较低。
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不够强烈,缺乏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自然就没有追求更高的学习成就的动力。
2. 学习负担过重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许多农村初级中学生在上中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各种家务技能和农村生活技能。
然而,在学校里,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学校强制性规定的课程,而且还需要参与各种考试、竞赛等活动。
学习任务压力过大,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校和学科产生反感。
3. 学科内容单一、枯燥农村初级中学的课程设置相对较为陈旧,不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比如,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缺少实验设备、教材过时等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对学科的热爱。
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失去了动力,感到厌烦和倦怠。
4. 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农村初级中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快速、有效地吸收知识,更加难以掌握学科知识。
这会使他们感到学习无望,从而导致厌学现象。
二、对策建议家庭和学校是农村初级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
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激发孩子的兴趣。
在学习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对未来光明前景的憧憬。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放松学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兴趣班、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创新课程设置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当地实际需要,创新课程设置,并引入新的课程体系、教材和设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厌学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一、概述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然而,近年来,一些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学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学原因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学原因1. 缺乏实用性初中生普遍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与日常生活脱节,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
2. 教学方式单一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出现了对课程的厌学情绪。
3. 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法治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了厌学现象的出现。
三、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学问题对社会的影响1. 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引导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对该课程的厌学会降低其对社会价值观和法治观的认同和理解,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 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果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缺乏认同感和理解,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四、解决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学策略1. 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和法治知识。
2. 加强课程实践性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共同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负责。
4. 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应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厌学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教育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接受初级中等教育的机会。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初级中学生中存在着较高的厌学情况。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初级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呢?对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厌学原因1. 生活环境影响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往往比城市学生更为贫困和单调,缺乏文化氛围和学习资源。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这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学习动力不足在农村,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望,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认为学习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种消极的态度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况。
3. 学习方式单一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可能导致学校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学生可能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对知识的吸收难以产生兴趣。
二、对策建议1. 完善教育资源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
2.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性格和学习态度形成的重要场所,农村家庭教育应该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向往。
3.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 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演讲比赛、校园活动等方式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兴趣范围,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通过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责任感。
5. 建立奖惩机制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学习不认真、缺乏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和适当的处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和对策【中文摘要】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是目前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同时也成为困扰广大农村学校的难度颇大的问题。
厌学现象复杂多样,原因错综复杂,尤其是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令人担忧,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本文以顺庆区李家初级中学九年级某班为研究个案,重点对“双差生”张**、李**等同学进行访谈,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当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德育双重功能和社会效应;同时实实在在推进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政治课原因对策【English abstract】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rural educ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also become a vast rural school difficult problem. Complex causes weariness, perplexing, especially to the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ired of worrying,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 The District Li junior middle school nine grades class as the case study, focusing on the" double-pocr students" Zhang, Li and other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and use of pedagogy, psychology,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related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from the school, family, personal, social o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the reason undertook an analysi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topic research,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of the intellectual,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s and social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really advance the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reform, strive to make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to a new height.【Key word】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y of Political lesson Reason Countermeasures【引言】(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根据近年来农村初中和城市初中中考政治成绩对比的差异,以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学生对政治学科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和学生在政治学习中不注重识记的现象,这不仅大大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进入高中的政治学习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觉得探析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及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标1、通过调研,寻找出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2、通过探析,探索出缓解或减轻学生厌学情绪对政治学习的消极影响的对策。
3、通过教学,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检验对策的成效。
(三)研究对象初中三年级二、三班学生。
(四)研究内容1、农村初中学生政治课厌学情绪的研究。
通过对初中三年级二班问卷调查的收集、整理、挖掘、总结,找出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
2、探析改变农村初中学生政治课厌学情绪的对策。
根据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立足于实践主阵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农村初中生对政治课学习得兴趣。
(五)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吸收其中适用于本课题研究实际的有益成分,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2、调查法:通过对九年级二班学生问卷调查和九年级三班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事实依据。
3、分析研究法:对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厌学政治课的原因。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厌学政治课原因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讨出提高学生对政治课兴趣、学生政治成绩及学生政治素养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厌学的重新界定厌学:《教育大辞典》中对厌学的界定是“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指厌倦、厌烦学习”。
【1】《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2】从这个意义上说,厌学是一种对学习厌烦的心理状态。
目前研究者或学者们对厌学做出的界定,主要有四种:1、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的调查,认为学生厌学不是厌恶所有的学习,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
厌学学生的标准:“(1)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不愿意继续学习,且厌恶学习必须在四科以上者。
(2)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文凭。
(3)因不努力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
”【3】2、也有学者是从厌学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来界定厌学。
认为“所谓厌学,即讨厌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严重的会导致逃学或旷课,甚至辍学,这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4】3、有研究者从厌学心理的形成过程来对厌学进行界定。
认为“厌学心理是指讨厌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上课听讲不注意、走神、睡觉甚至捣乱,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对练习、作业、考试等一切学习活动漠然臵之,由不学沦为混学,进而成为学困生,造成恶性循环。
”【5】4、也有人认为学生的厌学表现为“一种远离学校活动的倾向,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时干脆放弃学业;对教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经常和老师、家长发生冲突,并导致关系紧张。
”【6】综上所述,结合农村初中教育来理解厌学,我认为可以有下述标准:1、以学生是否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为标准;2、以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为标准;3、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厌学效应为标准。
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笔者对厌学的定义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
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
二、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政治课的现状调查(一)国内有关调查情况1、我国某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学生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可能比此数据还要严重。
2、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对某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学生有厌学情绪。
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数字统计显示:受调查的80%以上的学生都有厌学情绪障碍。
4、陈静、张珊云等人在镇海的调查数据发现该区的中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其中不喜欢上学读书的占53.49%。
5、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30%的小学生和70%的中学生有心理疾病。
(二)顺庆区**初级中学调查情况农村初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到了初三,情况尤为严重。
根据抽取该校三年级二班6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三年级三班张**、李**等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我发现:初三年级学生具有厌学政治课情绪倾向的有33名,占总抽查人数的54.1%;平常很少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去了解、关注政治方面的新闻的有30名,占总抽查人数的49.2%;平常很少和同学及家人探讨国内外大事的有57名,占总抽查人数的93.4%。
(注: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调查的三年级二班是该校的重点班,其余班级均为普通班。
)三、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政治课的表现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
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
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仅表现在对学习的行为、态度上,而且表现在对学习认识、情感上,并在成绩的变化中再现出来。
笔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学生厌学现象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
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
其次、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活动。
本来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
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不愉快的体验。
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
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
他们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但是,在其它活动中,如运动、游玩、劳动、聚会等他们却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最后、厌学的学生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
他们好象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经常旷课、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顶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