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蹴鞠盛行下的_足球太尉_高俅事迹考察_赵启全
- 格式:pdf
- 大小:92.16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圆社最风流为保障艺人的权益,宋代艺人都组织了本行业的艺人同业会,如演剧的称为“绯绿社”,相扑的称为“角抵社”,民乐的称为“清音社”,使棒的称为“英略社”,射弩的称为“锦标社”,蹴鞠的称为“齐云社”,又名“圆社”。
圆社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艺人的组织。
宋朝是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高潮时期,蹴鞠被定为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几代皇帝都爱好踢球,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汴梁城大明殿举行过全朝大臣的蹴鞠表演会。
原来是宫廷贵族的表演娱乐,此时也走向民间,在城市瓦子里有专门的蹴鞠艺人商业演出,全国各地民间流行“寒食蹴鞠”的节日活动。
按照宋朝的礼制规定,朝廷的盛大宴会和外交款待使臣时都有蹴鞠艺人表演单球门竞赛蹴鞠。
在表演场地临时安装三丈多高的球门架,朝廷的教坊司专有鼓笛乐人伴奏,蹴鞠艺人分成两队入场比赛。
因为竞赛注重在球头一人的射门技艺上,输赢的赏罚都集中在球头一人的身上。
“胜赐银碗并彩缎,负击麻鞭又抹枪”,胜的一队球头要赏赐银碗及彩缎,输的一队球头就要受到在脸上抹白粉和挨麻鞭抽打的惩罚,并且在赛后的饭食时不准吃荤腥食物。
据史籍记载,北宋、南宋时著名的球头有孟宣、苏述、张俊、李正、陆宝等人,这些人都是官方的艺人,隶属于朝廷的教坊司管理。
宋朝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中修建了许多娱乐场所,中设勾栏瓦子,有各种艺人表演技艺,供人买票观赏。
此中也有蹴鞠艺人。
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仅南宋临安城(今杭州市)就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诸人。
为保护艺人自己的利益,宋代艺人都组织了本行业的艺人同业会,如演剧的称为“绯绿社”,相扑的称为“角抵社”,民乐的称为“清音社”,使棒的称为“英略社”,射弩的称为“锦标社”,蹴鞠的称为“齐云社”,又名“圆社”。
圆社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艺人的组织。
据明代人的手抄本,可能是圆社中人著作的《蹴鞠谱》记载,圆社中的组织总负责人是都部署,下有教正、社司协助理事;知宾、节级负责接待,会干负责内务,分工清楚明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朝皇帝代代爱足球竟然将足球列入朝廷礼仪中导语:《水浒传》有个高俅,是北宋末年足球侠。
高俅发迹之前,混在开封,陪一班公子哥儿斗鸡走马,闯红灯,拉皮条,搞点风花雪月。
后来犯事,挨了《水浒传》有个高俅,是北宋末年足球侠。
高俅发迹之前,混在开封,陪一班公子哥儿斗鸡走马,闯红灯,拉皮条,搞点风花雪月。
后来犯事,挨了20脊杖,被逐出首都。
几年后,哲宗大赦天下,形势一派大好。
小高回开封,多方投靠,但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
幸亏某日,小王督太尉差他去给端王赵佶送篦子刀。
赵佶这文娱范,正在兴高采烈踢球,一脚踢到了高俅身边。
高俅人混球,一时技痒,忘掉磕头,立马盘、带、推、拉,那蹴鞠像鳔胶粘在脚上、身上。
赵佶大喜,引为知己同道,当即派人传话给小王督太尉谢谢你的篦子刀,俺老赵连刀带人一并收下了。
不久,赵佶晋升为宋徽宗,坐龙椅,顺手扶了高俅几把,小高被破格提拔,成了大宋三军总司令。
君臣从此不离不弃,演出了一场足坛双雄会。
皇帝赵佶的爱好非常广泛、伟大。
作为中央书画院院长,其瘦金体书法独孤求败,工笔水墨富丽堂皇。
作为国家诗词协会会长,其诗词风格、意境几可与南唐皇帝李煜媲美,来个哥俩好。
作为美女集邮册和计划生育破坏者,他一生创作了38个儿子、34个女儿(据《开封府状》)。
作为骑马、射箭、奇花异石爱好者,接近专业水准。
作为国家足协主席兼球迷协会会长,不仅身先士卒,兢兢业业,在足球场上尽情奔驰,还利用公权力规定:凡朝廷有大型宴会,必须有足球表演赛;喝到第6杯酒时,足球运动员必须上场(据《东京梦华录》)。
赵佶的家族血脉里流淌着足球的基因。
他的祖宗及子孙,包括赵匡胤、赵光义,均是足球狂人。
《宋史》说,太平兴国五年3月,赵光义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代曾有皇家足球队足球起源于中国属军事编制导语:国际足联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让很多中国人都吃了一惊。
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
国际足联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让很多中国人都吃了一惊。
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
“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
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十分盛行,成为宫廷中的高雅活动。
水浒里高俅平步青云,源于端王府的一场皇家足球赛。
按大宋规矩,皇家足球队的直接管理机构是教坊,由宣徽院主管。
专业足球队员一般配置24或32名,和杂技、歌舞、戏曲演员等一道,平时生活在左右军,属于军事编制,类似今天的部队文工团、体工大队。
唐代前期政治的特点是宽大通脱,文网也非常宽疏。
所以唐代士人多和他们的作品一样狂放。
“恃才傲物”、或“言论倜傥”、或“诡激啸傲”、或“不拘细行”、或“狂率不逊”。
唐太宗认为:“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为此,他明确要求“勿上下雷同也”。
对于那些只知“顺从”“顺旨”之人他严加责斥:“比来惟睹顺从,不闻违异。
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
”说你这个人从来都唯唯诺诺,没有独立见解,朝廷要你何用?唐代统治的最鲜明特点就是三教并行,信仰自由,没有禁区。
儒学虽被奉为正统,却始终未达独尊。
唐玄宗曾亲自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这三部儒家、道教和佛教的经典,颁行天下,以示对三教合一的提倡。
生活常识分享。
齐国的蹴鞠和宋朝的⾼俅七律 · 闲话⾜球蹴鞠本从淄博起,当年齐鲁已颠球。
休⾔黔⾸⼏浮浪,且看须眉再耻羞。
⼱帼绿茵拼搏勇,中华⾚⼦赞评稠。
两番逆转精神⽓,纨绔安能创⼀流。
春节期间,围绕着⾜球,让中国⼈增加了不少的话题,各种媒介也显得⾮常热闹,其势不下于北京第⼆⼗四届冬奥会的举办。
在⼤年初⼀,男⾜1-3惨败越南,赛后球员们还在⼤巴上浏览奢侈品,让中国⾜球蒙上了恬不知耻的名号。
不过在6天之后,中国⼥⾜3-2补时绝杀韩国,勇夺亚洲杯冠军的消息传来,这让正为男⾜闹⼼的中国球迷精神为之⼀振,两相对⽐,男⾜也是活该,被球迷骂得更惨了。
我此时正在⼭东淄博,去年5⽉份,我参观淄博的齐⽂化博物馆的时候,就留意了2004年初,国际⾜联确认⾜球起源于中国,我当时看到展览的有关展品,⾮常惊讶,⾜球居然发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球活动。
《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境内(现⼭东省淄博市)流⾏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兵、考察兵将体格的⽅式(“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知有材也”)。
蹴鞠⼀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为“安陵阪⾥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亡。
其后蹴鞠⼀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
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球为“蹋鞠”。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都临淄⼈的⽣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实,其民⽆不吹竽、⿎瑟、击筑、弹琴、⽃鸡、⾛⽝、六博、蹋鞠者。
”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说客苏秦,他是河南洛阳⼈,但是他年轻时跑到东边的齐国,拜⿁⾕⼦为师。
“出游数岁,⼤困⽽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史记·苏秦列传》,下同)苏秦在家于是找到⼀本周书《阴符》,伏案⽽钻研它。
宋人“踏青”爱踢球丨朱七七 丨图虫创意【体育运动】019TOURISM WORLD /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最近全国球迷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一样,先是男足的表现让全国球迷扼腕叹息,紧接着“女足”姑娘们捧回了亚洲杯冠军的奖杯,大家又乐开了怀。
其实,踢球这项运动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了,不过那时候踢的球叫蹴鞠。
这几千年,虽然从普通百姓到皇宫贵族都有踢球爱好者,但因为踢球踢成“国防部长”的只有宋代的高俅。
之所以会这样,或许这与宋人超爱踢球有关吧,尤其是在春游踏青的时节,简直就是踢球的盛会。
宋人最爱踢蹴鞠宋朝的春游已不再像唐朝那样,是个举国狂欢的国民节日,但也专门设有“踏青节”。
踏青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 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 ,万里秋千习俗同”。
诗人陆游《感旧四首》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不过,发展到宋代,蹴鞠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一种风靡运动,宋朝上上下下皆以蹴鞠为乐。
不论是朝廷之中的权贵,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乃至贫民百姓都能来上几脚,作为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项目。
尤其是宋代的上层人士都以踢球为时尚,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宋代皇帝不仅喜欢踢球,还组了皇家踢球队,作用就是在盛大的节日时,能够展现精彩的比赛来庆祝。
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曾有记载: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
左军球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余人。
右军球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
乐部哨笛杖鼓断送。
这所描述的正是这一支皇家足球队表演赛时的场景。
到了外国使臣来宋访问的时候,这支足球队也会在宴会时期进行表演,所以蹴鞠集齐了庆祝、表演、娱乐和外交等多重作用。
古代官场趣闻:北宋高俅凭踢球当官竟是真事以“男色”邀宠而得意于官场公元前542年,楚灵王绞杀其侄郏敖,自立为王。
《韩非子》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人多以为灵王仅喜欢宫女之细腰,其实,其所好之细腰,绝非唯有女性。
相反,主要以男人细腰为美。
结果,其选官任职的一大标准是:细腰。
因此,楚王庭前的士臣,纷纷屏息束腰,节食减肥。
宁可饿得面带土色,营养不良,有气无力,扶墙而起,也不肯放弃以细腰承恩邀宠的机会。
正如《墨子·兼爱》所谓:“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于是,“国中多饿人”,肚皮瘪了,腰围细了,好凭借“细腰”,跑个一官半职。
薛怀义以辟阳之宠做官唐载初元年(689),武则天废睿宗,成为一代女皇帝。
她仿效历代帝王的三宫六院制度,拥有不少面首。
要知道,帝王的面首迥异于妃嫔。
其不仅在宫闱内恃宠撒野,还可在朝廷上授官封爵,“同京官朔望朝参”,干预政事,纳贿枉法,权势显赫。
当时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俱承辟阳之宠”,以“天赋异禀”,“非常材用”,竟然封公拜将,实属跑官的一大奇事。
薛怀义以辟阳之宠做官京兆鄠县(今陕西户县)人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原为洛阳城一个小贩。
因生得高大威猛,“伟形神,有臂力”,邀宠于武则天。
为便于出入宫禁,剃度为僧。
因其非士族出身,武则天遂令其改姓薛,与驸马薛绍合族,尊称薛绍为季父。
从此,一个小贩,跑官却跑出个模样来了。
垂拱四年(688),拜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
后加为辅车大将军,进右卫大将军,改封卾国公、柱国。
“怀义出入乘厩马,中官侍从,诸武朝贵,匍匐礼谒,人间称为‘薛师’”。
武则天好男宠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官宦子弟。
武则天通天二年(697),张昌宗入侍宫中,深得宠爱。
“既而昌宗启天后曰:‘臣兄易之器用过臣,兼工合炼。
’即令召见,甚悦。
”所谓“器用”,指的是阳具。
当时,张易之年二十余,“白晳美姿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末年权臣高俅能够飞黄腾达竟是因为足球踢
得好?
导语:高俅是北宋末年权臣,因为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被人们熟知,历史上的高俅是怎样的,关于高俅还有哪些介绍,高俅简介是怎样的呢?
高俅是北宋末年权臣,因为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被人们熟知,历史上的高俅是怎样的,关于高俅还有哪些介绍,高俅简介是怎样的呢?
对于高俅有什么战功,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在1104年,刘仲武在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使得赵怀德复降,有的学者认为高俅也参加了这场战役,而高俅升迁的资本也可能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
1903年,高俅本来是苏轼的“小史”,他把高俅推荐给了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
高俅为人乖巧,比较擅长抄抄写写,而且写字好看,又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王诜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也是一个书画高手。
高俅对宋徽宗百般讨好,迎合了他好名贪功的喜好。
高俅的贪欲很重,有学者指出,曾经有大臣上书揭露了高俅失宠营私的罪行,高俅的罪过是难容的。
可是后来高俅却逃过一劫,宋徽宗得知金军度过黄河后,便逃往东南避难,当时童贯、高俅各感到皇帝避难的地方,组成了宋徽宗的亲信小班子,宋徽宗的宠臣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高俅因为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没有参与当时宋徽宗和宋钦宗集团的对斗争,使得他得到了一个好下场。
有人觉得高俅这个恶人却侥幸没有得到恶报,也算是历史的遗憾,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自古足球人才辈出汉武帝已知找“外援”2014年06月22日11:42来源:法制晚报作者:陈品核心提示:据说汉武帝在平定西域之后,有人献上一个胡人俘虏,此人身手灵活,弹跳力惊人,加上球技了得,此等身手,几乎能和今天的小小罗一较高下了。
文章来自:法制晚报作者:陈品原标题:蹴鞠高手会足球先生谁是技术全才?谁是最佳射手?谁是球场绅士?谁是控球行家?古代蹴鞠是今天足球的起源,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就已经非常盛行这种运动了。
古代的蹴鞠与现代足球相比,玩法更加多样,街头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和“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有球赛,自然就有球星。
与当今足坛的贝克汉姆、罗纳尔多、梅西等超级大腕比起来,他们可一点都不逊色。
在汉朝,蹴鞠深得帝王的喜爱,被后人称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看球赛。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闲暇时,经常会在宫中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主要内容的“鸡鞠之会”。
汉武帝网罗了踢球的众多好手,没事就组织对抗赛,汉武帝看到精彩处,不仅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还会让自己专用的文学侍从枚皋当场吟诗作赋。
但是,汉武帝对蹴鞠最大的贡献恐怕要数开创了引进“外援”的先河。
据说汉武帝在平定西域之后,有人献上一个胡人俘虏,此人身手灵活,弹跳力惊人,加上球技了得,此等身手,几乎能和今天的小小罗一较高下了。
汉武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把这样一个蹴鞠高手留在身边,对爱球的汉武帝来说,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了。
此胡人基本上可以算是人类踢球史上,最早引进的外籍球员了。
丁谓里克尔梅柳三复靠蹴鞠转运宋真宗年间,有一权倾朝野的大臣丁谓,踢得一脚好球,司马光在《司马温公诗话》中就记录了丁谓的蹴鞠诗:“鹰鹘胜双眼,龙蛇绕四肢,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
”这就是说他有鹰鹘那样敏锐的眼睛,有像龙和蛇一样柔活的身体,还可以将球蹑来走步,又可以将球跷在身后站立多时,可见丁谓球技确实不同凡响。
丁谓当上宰相后,球技出众的秀才柳三复为了升官,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场的围墙外,有一天终于等到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马上用脚“挟取”住,这才得以进入宰相府。
兰台世界2015·6月下旬………………………………………………………………………………………………………………………………………………………绣文化的重新发展与延续创造了条件。
到了1948年,万寿街一带的汉绣店铺已经有12家,这反映出,虽然抗日战争对汉绣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得益于牢固的历史根基,汉绣文化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汉绣文化走上了快速复苏的道路。
1951年,汉口成立了三个汉绣联营社。
当时恰逢举办喜迎全国解放两周年活动之际,急需大量的戏剧服装,而汉绣是武汉地区最具文化代表性的服装,因此汉绣店铺一时获得了大量的供货订单,这有力地推动了汉绣文化在新中国的传播。
1953年,荆州汉绣手艺人在四家汉绣店铺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了汉绣互助合作社,吸收了70余名汉绣手艺人,专门绣制枕套、戏服、被套、帐檐。
三年以后,合作社顺应汉绣改良的需要,成立了纱巾绣品厂,专门生产出口的汉绣制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汉绣文化第一次向国外传播。
4.“文革”至市场经济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汉绣又一次遭遇到了重大打击。
“文化大革命”标榜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而汉绣的很多作品都与古代宫廷的服饰、装饰有关,多见“龙袍”、“凤袍”,这些饰品被荒诞地认为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因此汉绣工艺品作为封建主义的产物,被全部烧毁。
此时汉绣文化的传承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汉绣不但没有得到复苏,反而大量的汉绣手艺人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而汉绣注重手工艺、生产效率低下的特点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汉绣在市场经济中不具备竞争力,其文化传承再次面临考验。
三、汉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革”之后,汉绣艺术能够得以继续流传,主要归功于三位老人:一位是绣花街走出来的最后一位徒弟任本荣先生,一位是沙市汉绣传人张先松先生,一位是洪湖汉绣世家传人吴永芳先生。
任本荣先生已经快80岁,张先松先生也已70多岁,吴永芳先生已于2006年作古。
目前,仅有任本荣先生为汉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继续努力着,除他之外再无人从事汉绣事业[5]106-107。
这充分表明,汉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连任本荣先生自己都在感叹,当前汉绣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重大难题。
基于此,对于政府来说,必须在汉绣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承担起主要的作用,汉绣作为流传延续2000多年的中华民间工艺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政府需要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拨付专门的资金,用于汉绣手工艺人的培养,以保证汉绣艺术后继有人。
与此同时,要创新汉绣发展的思路:一方面,要继承汉绣传统文化因子,设计出精品,使汉绣成为高端的艺术欣赏品;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公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汉绣产品,以扩大汉绣的市场占有量,提升汉绣产品的生存空间,焕发汉绣产品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耀眼的工艺魅力。
参考文献[1]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丝绸,2010(4).[2]邱红.探寻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汉绣”[J].装饰,2006(12).[3]叶云,叶依子.汉绣的娩出与发展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9(6).[4]刘魁立,张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刺绣[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5]余戡平.浅析汉绣文化及人才培养现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4).★作者周薇为武汉科技大学讲师;谢敏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
在我国古代,蹴鞠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有人称其为蹴毡、蹋鞠及踢圆,该项运动起源于战国时期,有着悠久的流传历史。
宋朝逐渐崛起市民文化,蹴鞠运动一方面在宋朝宫廷风靡,另一方面也成为民间一种运动风尚,宋代很多历史文本中都记载有“球终日不坠”的盛况,由此可知蹴鞠在宋代的受欢迎程度。
本研究对宋代足球产生与发展背景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同时结合蹴鞠和高俅结缘的事例,将宋代蹴鞠发展与繁荣状况勾勒出来。
一、宋代蹴鞠运动的繁荣昌盛1.古代高尔夫。
作为一种贵族运动,蹴鞠在宋代就像现在的高尔夫运动一样深受当时贵族达官的喜爱。
《宋史·礼志》中就明确记载了宋朝宫廷蹴鞠活动,从史料中可知宋朝统治者极为喜爱与注重蹴鞠活动,皇帝一方面亲自让专业人士制定蹴鞠运动规则,另一方面还鼓励宫廷上下参与,其中包括文武大臣、皇亲国戚以及节度使等,在当时蹴鞠具有非常宏大壮观的场面。
宋朝宫廷流行蹴鞠活动,甚至宫廷女性与外国使臣都踊跃参与,《宋史》与《二家宫词》就分别对异国国王使臣与宫廷女性参与蹴鞠活动进行了详细记载,比方说,宋徽宗所著的《二家宫词》就对宋朝宫女蹴鞠场面进行了如此描述:“攀鞍控马事打毡,束带花袍竞风流。
盈盈巧学男儿拜,先赢惟喜第一筹。
”同时还如此描述:“天桃粉杏出苑墙,杨柳堤旁拂波光。
耸插梭门彤云里,花毡风引丝缕长。
”而在《宋史》中也对太平兴国时期亲王、淮海国王、宰相以及随行大臣等参与蹴鞠活动的情境进行了记载。
此外,蹴鞠同样是很多人升官与步入仕途的重要路径。
据史料《事实类苑》记载,国朝士人柳三复喜爱蹴鞠,而丁晋公同样喜爱蹴鞠,柳三复最初仅仅是一进士,多次欲拜见丁晋公却遭遇闭门羹,当得知晋公于后园练习蹴鞠时,柳三复就在园外等候,球偶然踢出园外,此时柳三复会即刻“挟取”,晋公得知此人为柳三复,而早先对此人也有所耳闻,于是将其召入。
第一次拜见晋公,柳三复带着球,拜三拜后,将怀中所著诗集取出并呈上,再拜,每次拜柳三复都会把球玩出新花样,由此晋公看得目瞪口呆,最后晋公将柳三复留为门客。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赵启全“足球太尉”高俅的事迹可以说是宋代足球发展与繁荣的侧面反映,本研究对宋代足球产生与发展背景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同时结合蹴鞠和高俅结缘的事例,将宋代蹴鞠发展与繁荣状况勾勒出来。
宋代蹴鞠足球太尉高俅事迹考察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1-5以史为yishiweijian292.职业蹴鞠队。
作为娱乐方式的一种,蹴鞠在宋代民间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该点充分体现在宋代出现了职业蹴鞠队、职业蹴鞠社以及职业蹴鞠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组建了职业蹴鞠工作队,当时的蹴鞠社也被称为打毡社或齐云社。
3.军队运动项目———蹴鞠。
蹴鞠运动同样是宋代军队娱乐方式的一种,据《宋史》明确记载,“嘉熙年初,很多人提出现今展示有着极为枯燥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人在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枯燥,久而久之就开始练习武艺,比如弓弩、蹴鞠等,并在秋冬之时集体围猎,在《寒食后北楼作》中也对蹴鞠在军中之乐进行了明确记载。
宋代军队参与蹴鞠活动的战士,逐渐向瓦舍中延伸,由此可以看出蹴鞠活动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二、“足球太尉”高俅其人高俅,北宋太尉,生月不详,卒于靖康初(1126),最初高俅仅仅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个书童,但是一次偶然机会使高俅几乎一夜之间跃居宋朝重臣。
高俅喜欢蹴鞠,一次意外让高俅的球技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当时的宋徽宗可以说是一名风流皇帝,由此高俅就得到宋徽宗的宠幸。
由此可见,蹴鞠在宋朝是一项流行度相对比较高的运动项目。
高俅为后世所熟知的原因主要是明朝施耐庵所创作的《水浒传》,在该部章回体小说中,高俅可以说是一名无恶不作的奸臣,高俅滥用职权、作弄朝政,甚至诬陷忠臣,让后人知晓其一世恶名。
《水浒传》也记载有高俅是由于足球而发迹的事实,而话虽如此,《水浒传》毕竟只是一部小说而已,也存在很多杜撰与演绎的成分,不能当做历史证据。
但是,我国历史确实有高俅这个人,记载高俅事迹的史料主要是王明清所创作的《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三朝北盟汇编》以及《宋史》等。
以上史料历史价值非常高,而且具有可靠的信息源,所以真实性比较高,特别是王明清所著作的《挥尘录》,其所故事发生地点就是王明清家中,那时诗人苏东坡想向外祖父推荐高俅,但遭到外祖父的拒绝,之后高俅为于小王都太尉王铣效命。
尽管高俅升职为太尉的原因和蹴鞠存在直接相关性,然而高俅之后可以飞黄腾达,其实也是因为高俅对为官之道的精通,而且在恃宠弄权方面也煞费苦心,积极在朝廷中拉帮结派,并逐渐形成对朝廷产生威胁的势力集团,数年在官场上呼风唤雨。
高俅有着好大喜功的特性,具《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高俅曾经组织领导军队争标赛,其竞争场景非常奢靡、华丽,“四彩舟横列,诸军百戏,像棹刀、大旗、神鬼、狮豹、蛮牌及杂剧等[2]。
并列两船为乐部”。
此外,在人情世故方面,高俅也极为精通,甚至时常探望曾经服侍的先生苏轼,这就为高俅赚得很多好人情。
从民间百姓角度来看,高俅以权谋私,贪得无厌,可以说是“垂名青史”的贪官。
实际上,高俅真的是一名贪官,所以高俅曾被宋朝大臣多次举报,但是却由于深受宋徽宗宠幸,屡屡免于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高俅就愈发的狂妄自大,最终成为人人喊打的硕鼠,对北宋的灭亡也具有加速作用。
三、由球场至官场———高俅的成名之路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细致描写了宋代贪官高俅的发迹路途与蹴鞠技艺:某日高俅见若干小黄门争先恐后簇拥端王参与蹴鞠活动,由于地位低贱而无法上前冲撞,遂置于众人后面小心伺候。
可能是高俅时来运转,在弹起气毡后,端王未接住,而向高俅身边滚去,高俅因为对蹴鞠极为擅长,所以破胆通过一个技巧将气毡踢还端王。
见状后,端王便对高俅言:“此处为蹴鞠的天下圆,也称齐云社,可否一同踢?”紧接着高俅刚踢几脚,就深受端王喜爱与赞赏,最后高俅使出所有蹴鞠本领,以奉承端王[3]。
其蹴鞠技艺令在场人极为叹服。
数月后,哲宗皇驾崩,由于无太子继位,满朝文武大臣均举荐端王继承皇位,即宋徽宗。
即位后的宋徽宗极为赏识高俅,并对其封官加爵,就这样不到半年,高俅就职事于殿帅府。
该事迹被后世称为:不拘贵贱齐云社,终为模棱天下圆。
赏识高俅毡气力,手脚可为会当权。
据史料《宋稗类钞》记载:原本高俅仅仅是苏东坡的一个书童,而且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苏东坡出帅中山,为曾文肃举荐高俅,但因文肃身边有太多书童而婉拒收留。
之后高俅效力于王晋卿。
至元符末年,晋卿承旨于枢密都时,裕陵至其府,和晋卿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殿庐侍班在当时结识端王,那日端王言,出门急,忘带梳子,可否借一把对吾之鬓发加以梳理?晋卿将梳子从腰间取出。
看到梳子,端王赞赏道:“梳子甚是可爱、新颖。
”于是晋卿答到:“吾有两把,还有一把从未使用,稍时遣人送至您府上去。
”于是当天晋卿派高俅至端王府送梳子,赶到端王府时,端王正在院内蹴鞠,等待接见过程中,高俅四处张望,遂端王喊高俅过来对蹴,极为欣赏高俅的蹴鞠技术,且极为惊喜:“命人告知都尉,对其所送梳子表示感谢,同时也告知其吾留下其送梳子之人。
”[4]此后,高俅凭借蹴鞠活动,逐渐深得端王信任与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