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立法语言用词浅议
- 格式:doc
- 大小:3.26 KB
- 文档页数:2
论立法语言规范中的技术问题立法语言,作为法律规范的载体,其精准性、明确性和逻辑性对于法律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公正运行至关重要。
在立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以确保立法语言的规范和准确。
首先,立法语言的准确性是核心要求之一。
一个词汇、一个表述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法律理解和适用上的巨大差异。
例如,在定义某种犯罪行为时,如果对“故意”“过失”等关键概念的表述模糊不清,那么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就难以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状态,从而影响定罪量刑。
又如,在规定行政许可的条件时,如果对“必要”“充分”等程度性词汇的使用不严谨,就可能导致行政机关在审批时自由裁量权过大,影响行政效率和公平。
为了保证立法语言的准确性,立法者需要对所涉及的法律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这就要求立法者具备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对各种法律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准确的把握。
同时,还需要参考以往的司法判例和学术研究成果,了解这些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理解。
此外,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包括法律专家、实务工作者、社会公众等,以确保所使用的语言能够被准确理解和接受。
其次,立法语言的简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技术问题。
过于冗长和复杂的表述不仅增加了法律文本的阅读难度,也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比如,在一些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表述和冗长的从句,使得法律条文显得臃肿不堪。
这样的立法语言不仅让普通民众难以理解,也给法律的执行和适用带来了困难。
为了实现立法语言的简洁性,立法者应当避免不必要的修饰和赘述,直击核心内容。
对于一些复杂的法律关系和制度,可以采用图表、示例等辅助方式进行说明,以增强法律文本的可读性。
同时,应当对法律条文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编排,按照逻辑顺序合理布局,使法律文本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再者,立法语言的一致性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一部法律内部,相同的概念应当使用相同的术语进行表述,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
同样,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法律问题,也应当尽量保持语言表述的一致性,以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解释作为一种日常沟通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在语言中,词汇则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
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使用中,遵循词汇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用词规范,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使用规则。
1.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接受性原则在现代汉语中,规范用词应该遵循“接受性原则”。
所谓“接受性”,指的是某个用词在语言使用中是否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这一原则对于控制语言的纯度和规范程度非常重要。
首先,语言使用者应该尽可能使用更广泛接受的词汇。
其次,在语言使用中,我们要注意言辞的得体性,不要使用那些可能被人们视为引起争议或冒犯的词汇。
2.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常见问题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有一些常见的用词规范问题。
例如,同一概念或一个意思可能有多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最常用的或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
另外,一些词汇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实际使用中考虑清楚词语的意思,以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困惑。
3.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改变和演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汉语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和演进。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中,“微信”、“微博”等新词汇的产生被普遍接受和使用。
另外,一些词汇的使用含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大家应该积极地接受这些改变,并适时地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
4.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重要性在现代汉语中,用词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确的用词不仅能够起到准确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遵循规范用词还能够加强我们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养,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有优雅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5. 现代汉语用词规范的参考资源为了正确地使用现代汉语词汇,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语言学习资料,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实用现代汉语》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来学习和借鉴语言使用中的优秀范例。
立法语言的规范化立法语言的规范化是指在立法活动中使用一套明确、准确、通用的语言规范,以便于法律文件的编写、理解和实施。
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对于保障法律的严谨性、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语言规范化的必要性1. 促进法律透明度和可理解性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可以明确法律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使法律更加透明、易于理解。
在立法过程中,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可以使法律的内容更加准确、精确,避免词语的歧义和模糊性,保证公民对法律的准确理解。
2. 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可以使法律具备可操作性,使法律文件的条文清晰明了、操作简便,便于司法机关和执行者正确理解和执法。
通过规范化的语言,法律条文的表述更加简明扼要,避免了法律应用中的疑问和争议,提高了法律的执行效果。
3. 提升国家形象和法治水平规范化的立法语言可以提升国家的形象,彰显法治国家的权威和专业性。
通过使用明确、准确的语言规范,体现了国家法律制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这对于国家的治理体系建设、法治文化的推广和国际交流中的法律互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立法语言规范化的方法和措施1. 简明扼要的表述立法语言应该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述,避免使用冗长繁复的句子和词语。
条文的表达应当简练明确,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2. 准确的用词和技术术语立法语言中的用词应准确、具体、明确。
特定的法律术语应在文本中得到明确定义,以确保词语的统一理解和适用。
3. 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和格式标点符号和格式的使用对于法律文本的理解至关重要。
立法语言需要规范标点符号的用法,确保准确的语气和文法表达。
4. 突出重点、同类概念并列在立法语言中,应突出重点,使相关条文脱颖而出。
同时,在表达同类概念时,可以使用并列的方式,减少长句的使用,提高可读性。
5. 充分考虑法律适用的具体情境立法语言在编写时应充分考虑法律适用的具体情境,以避免法律条文的歧义和模糊性。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法学研究·收稿日期:2011-06-07作者简介:鄢明定(1956-)男,湖南新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写作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①法律原文出处: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几个立法语言问题的商讨鄢明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摘要]近年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其中存在的语言表达问题也不容忽视。
从对《宪法》等几部法律的考察中发现,需要重视的几个主要立法语言问题是:语句顺序失当、句子长短欠妥、词语运用不准以及语言简练不够。
立法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关涉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关涉法律的有效实施。
因此,希望有关方面和人员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立法质量。
[关键词]立法语言;语句顺序;句子长短;词语运用;语言简练[中图分类号]D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25-0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极大地加速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与此同时,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一些语言表达的不足,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众人关注和需要重视的问题。
笔者就从几部法律中摘录了一些这方面的例子,摘录范围包括从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2004年,下同),到调整各个领域社会关系的《刑法》(1997年,下同),再到规范立法制度的《立法法》(2000年,下同)以及2009年底颁布的《侵权责任法》、2010年初最新颁布的《国防动员法》①等。
通过对几个语言问题实例的简要分析并试做修改,愿就教于各位方家,也希望以此引起有关方面对这类问题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一、语句顺序失当作为立法语言,语句之间应当体现一种严谨清晰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应当是能够准确反映法条所表达意思的、能够经得起推敲的。
法律语言学法律用语的语义与语用分析法律语言学是研究法律语言在法律领域中的特定用途和功能的学科。
它关注法律用语的语义以及语用特点的分析,旨在理解法律文本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分析法律语言学中法律用语的特点,并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其实际运用。
一、语义分析在法律语言学中,语义分析是研究法律用语的字面意义和词汇含义的过程。
法律用语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语言,为了保证法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法律用语的语义必须十分精确。
例如,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就是指合同中的双方当事人,这个词语通常用来表达合同中双方的关系,具有明确的含义。
在语义分析中,还需要考虑词语的扩展意义和限制意义。
在法律用语中,有些词语具有相对宽泛的含义,例如“合理”和“不可抗力”,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环境和背景来解释。
另外,还要注意到法律用语中的限制含义,即某些词语仅适用于特定的法律领域或特定的司法实践。
二、语用分析语用分析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效果的过程。
在法律语言学中,语用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法律用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
法律用语的语用特点往往与法律体系和法律行为密切相关。
首先,法律用语的言外之意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文件和合同中常常使用一些术语和条款,这些术语和条款的表面意义通常不足以完整地解释其含义和效果。
因此,解读法律用语时需要考虑到言外之意,即含蓄、暗示和间接表达的意思。
其次,法律用语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和沟通效果。
法律文件通常是为特定的受众编写的,例如法官、律师和合同当事人等。
因此,法律用语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法律常识和专业背景,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法律用语的法律后果和效力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在法律行为中,法律用语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法律关系的产生和解释。
因此,法律用语必须准确、明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以确保其法律后果和效力能够得到认可和保障。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法律语言学中法律用语的语义和语用特点,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浅议立法语言的特点和表述问题作者:李高协来源:《人大研究》 2015年第1期法律条文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表达的是一种国家意志,文字表达得是否清楚、规范,直接影响着立法质量甚至实施效果。
李高协法律条文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表达的是一种国家意志,文字表达得是否清楚、规范,直接影响着立法质量甚至实施效果。
本文根据有关立法语言的规范要求和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地方立法的实践,主要针对在立法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有关立法语言的特点与文字表述等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谈一些体会,仅供交流和探讨。
一、立法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立法语言简单地讲就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使用的语言,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信息载体。
法律作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普遍性行为规则的特性,要求其语言表达尽量保持日常语言的风格以便使普通民众所理解和遵循。
同时,对立法语言又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准确肯定、严谨规范、简洁精练、庄重严肃、通俗易懂。
英国著名的法理学家边沁在他的《立法理论》中说:“如果说法典的风格与其他著作的风格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具有更大的清晰性、更大的精确性、更大的常见性。
因为它写出来就是让所有人都理解,尤其是让最低文化水平阶层的人理解。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也讲,法律文辞一要准确,二要有弹力性。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法学家也主张立法语言应简明扼要、易晓知行。
秦商鞅说:“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唐太宗李世民讲:“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一)立法语言要符合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法律条文表达的是一种国家意志,首先应当符合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
立法语言和文学语言、文件语言、口头语言不同,应当具体明确、简洁精练,避免使用夸张、比喻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性语言,避免使用宣言性、论述性语言。
句式应当完整、明确,符合语法规范,词语搭配合理,避免使用长句。
立法也不用严禁、严格、严厉这类带有主观意愿的形容词,这些词可以用在执法上,但不能用于立法上。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社会公共事务。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全面走上法制的轨道。
而且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使用,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
从而改变以往语言文字工作中没有法律,只靠政策性文件规范的现象,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
但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五年多来,对此法的贯彻执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现状,也反映了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的艰巨性。
一、存在的问题(一)社会宣传不到位我国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走向依法治国的法制社会,语言文字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部法律能否有效实施,与广大公民是否知晓密切相关。
开展宣传是培养人们语言文字法律意识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一大特色。
虽然每年的九月都会开展“推普宣传周”活动,但是,距人们普遍树立语言文字的法律信念,自觉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依法办事和捍卫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纯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以某法律高校为例,笔者曾针对毕业生作过调查,调查的400多名学生中有近40%不知道该法的存在或不能准确说出该法的名称。
另据中国语言文字网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14166名网民中,7456人知道或知道一点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为“推普宣传周”,占52.63%,6710人没听说或不知道,占47.37%。
立法语言中情态动词“可”及其后动词使用情况初探“立法语体”是专为法律条文这个语境而设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在立法语体中情态动词“可”的肯定形式主要表“许可”义,其后动词的被动性倾向比较模糊;否定形式主要表“条件”义,其后动词一般有被动义。
标签:立法语言情态动词可一、问题的提出情态动词“可”一词来自文言,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可”及其后的动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建忠,1983;王力,1989),但很少有人针对某一特定语体对它们进行考察。
然而语言是属于语境的,在一些特定的领域研究具体的语言现象有其客观必要性。
立法语言属于法律语言的一个次类,是仅供法律条文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它可以说是专为法律条文这个语境而设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我们称之为“立法语体”。
情态动词在立法语体中属于核心词汇,对立法语言中的情态动词“可”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领域语言的运用规律,为“以语体为中心的语法研究”(陶红印,1999)提供参照。
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目前正在施行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全国性法律,共计70.3万字。
二、“可”的义项分布“可”是一个多义性的情态动词。
我们对语料中所有的立法文件进行了分析,把它的语义类型分成三种:(一)许可法律允许主语(施事)实施某种动作行为。
例如:(1)登记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登记或者超过法定时限不予答复的,当事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个人独资企业法》第46条)(二)条件1.表示用途或者性质。
例如:(2)人民防空工程包括为保障战时人员与物资掩蔽、人民防空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以及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
(《防空法》第18条)2.由客观条件或者环境的许可决定的其动作行为的可能性。
例如:(3)在船舶的沉没、毁灭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船长可以作出弃船决定……(《海商法》第30条)(三)“值得”。
例如:(4)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让与人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技术资料,进行技术指导,保证技术的实用性、可靠性,承担保密义务。
现代汉语立法语言用词浅议
立法语言是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述立法意图、设定法的规范、形成规范性文件的一种专门语言文字,是一定的意志或利益得以表现为成文法或法的规范的专门载体。
[1](p35)在立法表述中,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形成怎样的语体风格,词语的使用规律,这些都是立法语言表达的重要环节。
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现代立法语言的用词进行研究。
一、从宏观对现代汉语立法语言用词进行研究
通过对法律文本进行宏观上的整体研究,笔者发现现代汉语立法语言在用词上有如下特点:
(一)现代汉语立法语言所选用的词词义大都比较单一
1.立法语言所用的词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
如过失不能用过错或错误代替,故意不能用存心、特意代替。
2.在民族共同语中属多义的词,一旦进入立法语言,作为法律专业术语出现时,也只保留一个义项。
如同居一词,在民族共同语中至少有三个义项:①若干人同住在一起;②夫妻共同生活;③男女双方没有办理登记结婚手续而共同生活。
但在立法语言中,作为一个法律专业术语,同居只能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即男女双方没有办理登记结婚手续而共同生活。
如我国1979年《刑法》第181条规定: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现代汉语立法语言一般选用有反义性的词
反应性的词是指词语的意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
常见的有:
行为人受害人父母子女
权利义务男方女方
主犯从犯合法非法
立法语言中选用有反义性的词是由法律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法律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利害关系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刑事案件中的正义语邪恶、行为人与受害人。
法律工作就是要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维护正义,因而法律条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
这就决定了立法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反义词。
[2](p98)(三)现代汉语立法语言在用词上具有变异性
现代汉语立法语言在用词上的变异性是指有些术语的使用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
1.相同语法形式下的变异
不作为不能犯这两个语法术语,从内容结构看,都是偏正关系的动词性词组。
不作为由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作为;不能犯由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能共同修饰动词犯,这种词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并没有超出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在结构上分别和不笑、不走、不能读、不能看相同。
在民族共同语中,不笑、不走、不能读、不能看都属于动词性词组,在句中常常充当谓语,但在立法语言中,作为法律专业术语的不作为、不能犯已不再是动词性词组,而是两个具有名词性质的法律概念,在句中也不充当谓语,而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这与民族共同语的习惯是相悖的,不能不说是立法语言在用词上的一种变异。
2.词性变异
故意一词在共同语中是一个副词,表示有意、存心之意,在句中作状语,但进入立法语言的词语体系之后,作为法律专业术语却变成了名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其含义在《法学词典》中被解释为行为人在犯罪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过失一词在进入立法语言的词语体系之后,由单纯的名词变为兼有副词的性质,在句中既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又可以作状语,如过失犯罪。
3.词义变异
抚养一词在《现代含义词典》中被解释为养活,凡是供给生活费以保证其生存的,都可以视为抚养。
而在《法学词典》中对该词解释的则是:夫妻之间在物质和生活上的互相扶助、互相供养。
(四)现代汉语立法语言所使用的有些词在构词成分上具有特殊性
在现代汉语立法语言用词中,多数词语内部的词素都是按照民族共同语的一般构词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但也有少数法律术语的构词成分超出了常规。
1.转折连词+名词构成形容词
但书中的词素但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转折连词,出来表转折之外,只起分句间的连接作用,但在但书一词中却用来修饰名词性词素书,而且其本身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它已不再有连词的性质,而是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具有了一定的的修饰性,使但书成为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法律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