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五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04.46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知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再现]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四、部分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1.主要气象灾害【配套练习】1.下面的甲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乙图为甲图中A、B间拟修建公路所经某处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若在A、B之间修建一条平缓的公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公路穿行在南岭地形区B.路线选择的合理海拔应小于250 mC.公路应分布在山间盆地D.修高架桥的桥桩打在③处比④处牢固(2)调查发现,该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间盆地,关于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山间盆地,地势较平坦B.沿河分布,水资源相对丰富C.气候适宜,利于发展种植业D.沿河分布,水运便利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该地区属于江南丘陵;公路应分布在山间盆地的东部;公路选择的合理海拔应为250~260 m;高架桥的桥桩打在④处比③处牢固,因为④处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经侵蚀后,剩余部分的拱形结构较稳固。
第(2)题,山间盆地地势较平坦,利于聚落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山区聚落沿河分布,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运便利,利于生产和生活;该区域海拔差别较小,气候相差不大,因此,气候不是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因素。
答案(1)C、(2)C2.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冰洋冰面范围产生图示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北冰洋冰面范围的变化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3)北冰洋冰面变化有利于缩减从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4)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下题。
图26.【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答案】6.B【解析】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
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全球气候变暖】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 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9.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017·开封一模)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C )A.北多南少 B.东多西少C.西南地区最多 D.西北地区最少2.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A )A.距海远近 B.地形地貌C.文化习俗 D.农耕文明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很多,东北地区传统村落最少,选C。
第2题,由图可知,沿海和内陆地区均有传统村落的分布,故传统村落分布与距海远近关系较小,选A。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会处。
2015年2月,我国首条“水上公路”(见下图)在该县建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A )A.保护坡地生态 B.缩短线路长度C.避免侵占耕地 D.连接图中村落4.为降低建桥成本,以下自然要素对水上公路设计高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D )A.地形 B.地质C.植被 D.水文第3题,水上公路在河流之上修建而成,避免了开山毁林,保护了坡地的生态环境。
缩短线路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截弯取直,遇山开山,遇水(谷)架桥。
图中水上公路顺河而建,随河道弯曲,并没有缩短线路长度;图示山区坡度陡,并不适宜开辟梯田,故图示区域内没有耕地;据图可知,水上公路并未连接村落,选A。
第4题,由于水上公路建在河流之上,其设计高度受到河流水文状况尤其是最高水位的影响,桥面过低会被淹没进而影响通行,过高则会增加修建成本。
(2017·六安模拟)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海退过程反之。
据此,回答5~6题。
5.上面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A.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B.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C.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D.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6.引起上图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C )①地壳上升②地壳下降③冰期④间冰期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第5题,左图表示海平面不断上升,为海侵。
第19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考查点拨1.全球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bc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出现: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d1.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时期时间尺度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前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历史时期一万年以来气温曲线与雪线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近现代时期近一两百年来气温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降水全球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热带、寒带增加,亚热带减少)冰川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洋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特别提示地质时期的冰期,气温较低,冰川从高山向平原、从高纬向低纬扩展;间冰期,气温升高,冰川向高山、高纬地区后退。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①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②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特别提示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①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②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试)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3.全球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016·浙江学考模拟)北半球平均温度高于南半球。
第一节地形、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17·开封一模)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C )
A.北多南少 B.东多西少
C.西南地区最多 D.西北地区最少
2.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A )
A.距海远近 B.地形地貌
C.文化习俗 D.农耕文明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很多,东北地区传统村落最少,选C。
第2题,由图可知,沿海和内陆地区均有传统村落的分布,故传统村落分布与距海远近关系较小,选A。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会处。
2015年2月,我国首条“水上公路”(见下图)在该县建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A )
A.保护坡地生态 B.缩短线路长度
C.避免侵占耕地 D.连接图中村落
4.为降低建桥成本,以下自然要素对水上公路设计高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D )
A.地形 B.地质
C.植被 D.水文
第3题,水上公路在河流之上修建而成,避免了开山毁林,保护了坡地的生态环境。
缩短线路长度的一般方法是截弯取直,遇山开山,遇水(谷)架桥。
图中水上公路顺河而建,随河道弯曲,并没有缩短线路长度;图示山区坡度陡,并不适宜开辟梯田,故图示区域内没有耕地;据图可知,水上公路并未连接村落,选A。
第4题,由于水上公路建在河流之上,其设计高度受到河流水文状况尤其是最高水位的影响,桥面过低会被淹没进而影响通行,过高
则会增加修建成本。
(2017·六安模拟)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海退过程反之。
据此,回答5~6题。
5.上面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 )
A.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B.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C.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D.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6.引起上图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C )
①地壳上升②地壳下降③冰期④间冰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第5题,左图表示海平面不断上升,为海侵。
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即颗粒物由下而上越来越小,与甲相符。
第6题,图中显示海平面上升,可能是地壳运动下降形成;间冰期气候变暖,极冰融化,也可导致海平面上升,选C。
(2017·绍兴模拟)读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D )
A.冰期① B.冰期②
C.冰期③ D.冰期④
8.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③时期( D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
第7题,气温最低,说明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选D。
第8题,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
(2017·广州市天河区调研)阅读某岛屿地形和景观图,完成9~10题。
9.图示景观是该岛南部特有民居,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 B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0.民居顺势而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C )
A.节省建筑材料 B.减少占用草地
C.防寒保暖 D.庇荫纳凉
第9题,该民居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地处南半球西(北)风带,为避开寒冷的西风带,该处民居朝向为东南。
第10题,图示区域西侧海域有属于寒流的西风漂流,海水温度低,故图示区域西风风大且寒冷。
顺应地势修建朝向为东南的房屋,其目的是为了避开寒冷的西风带,从而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11.(2017·湖北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翘楚中华。
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
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
”(参见图中照片)简析该区域内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该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简析隋唐以后扬州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的区位条件。
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汇点附近,交通方便,服务范围广;地处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3)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
简析本区域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代
替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