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
(2)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 )汝能之乎?即( )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 )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 )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 )慰( )。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 )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 )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而使汝担忧,的的( )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 )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 )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十四)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三、合作学习1.《与妻书》每一段的开头,都有很强的感叹语气,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②吾至爱汝。
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2.《与妻书》一文中,作者回忆夫妻二人往事时,运用多处细节描写来表达夫妻情深。
请选择一。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妻书》,使学生了解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以及信件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妻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书写格式,分析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封给家人的信,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信件的书写格式、内容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与妻书》与其他古代信件的异同,了解古代信件的特点。
2. 文化传承:介绍信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信件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书写一封给家人的信,要求信件格式正确,表达真挚的情感。
2. 调查身边人的信件交流情况,了解现代社会信件的使用现状。
八、教学延伸:1. 开展信件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信件带来的情感交流。
2. 组织家庭亲情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九、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信件的书写和表达能力。
与妻书【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精神。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3)能够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与妻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觉民对妻子深厚的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林觉民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2)把握《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背景,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其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妻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与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6.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与妻书》的内容,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与妻书》中的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林觉民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增强对《与妻书》背景的理解。
2. 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林觉民的革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与妻书》的文辞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与妻书》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对国家的忠诚。
学生通过学习《与妻书》,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与妻书》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主题。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和文本背景。
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并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对国家的忠诚。
学生通过学习《与妻书》,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五、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作业和读后感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资料。
3. 教师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妻书》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庭观念。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与妻书》的阅读笔记。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逍遥镇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王素苗授课时间
课题与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语句,感受烈士刚柔相济的情怀.
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难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语句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
设计一.导入新课(3`)
教师深情朗诵:“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
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
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
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
并寿。
”这是孙中山对1911年4月27日黄花冈起义的评价。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
黄花。
”这是黄兴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题写的挽联。
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前夕的24日夜写下了
一封《与妻书》。
二.文言词汇探讨(落实预习效果,10`)
(1)不能竟(完)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体察)吾衷
体(体察)吾此心
(2)即此爱汝一念(意念)以天下人为念(挂念)
(3)老(尊敬)吾老,以及(推广到)人之老;幼(爱
护)吾幼,以及人之幼
(4)禁(承受)失吾之悲恐不胜(承受)悲
(5)何事不语?(说)即欲以此行语汝(告诉)
(6)且以汝之有身也(因为)以寸管形容之(用)与汝
相守以死(表修饰)
(7)第(但)以今日事势观之
(8)汝其(一定)善抚之,使之肖(像)我女必像
学生回答,教师
补充纠正
1
汝(一定)
(9)吾灵尚依依旁(陪伴)汝也(10)汝幸而偶(嫁)我
(11)所未尽者,汝可模拟(想象)得之
三.精彩段落赏读(25`)
1.设疑:本文思路清晰,可以分为三层.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予以概括吗?
明确(出示幻灯)1交代原因;234抒情明理;567再诉衷肠其中第二层为全文主体,写得尤为丰厚感人,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赏读
2.赏读第二段
(1)设疑: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讨论并明确: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2)设疑:本句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全文主旨和总纲,简单阐述舍妻赴死的道理,以下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抒“至爱”之情、明“就死”之理
3.赏读第三段
(1)设疑:本段的核心句是哪句话?与第二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明确:“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紧扣“吾至爱汝”
(2)设疑:本段追忆了哪三件夫妻恩爱的往事?
明确:“请汝先死”或“不忍留苦于汝”等;“并肩携手”或“双栖甜蜜”等;“恐不胜悲”或“难以语汝”等
4.赏读第四段
(1)设疑:第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并明确:承上启下,由抒情转入说理
(2)设疑:本段的核心句是哪句话?与第二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讨论并明确:“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紧扣“吾勇于就死”
(3)设疑:如何看待“善抚之,使之肖我”?可否化用孙中山的诗句来表达?
讨论并明确:表达烈士注意培养革命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革命尚未成功,“后生”仍需努力
5.齐读三、四段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展示成果,代表发言:
教师多媒体展示。
学生自荐朗读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荐朗读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荐朗读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