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国际交流-教务处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专业代码:130301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从2012年起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表演专业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工作的复合型体育艺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表演专业体育表演艺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表演艺术方面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和具备独立完成表演、教学与训练、编导等方面的基本技巧和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体育学和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本专业表演、编导、教学与训练的核心应用能力和技巧,以及体育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3.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体育艺术表演、赛事组织及相关社会活动的能力;4.熟悉党和国家的文艺、体育艺术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体育艺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6.掌握文献查询、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一)主干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体育学。
(二)主要课程体育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与制作、表演基础理论与技能、编导理论与实践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
五、主要专业实验表演剧目、毕业剧目公演等。
六、修业年限、学分和授予学位(一)修业年限四年。
(二)学分148学分。
(三)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七、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类型、学时和学分分配、开课时间、课外实践安排等见表1。
八、课外实践要求(一)毕业设计/论文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艺术创作报告毕业设计一篇并完成作品汇报展演,或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一篇。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通过、修改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不通过者,不予获得学分。
专业代码:04020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从2012年起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并可承担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3.具有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7.专项技能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或二级运动员水平。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一)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二)主要课程体育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技能实践、说课、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等。
五、修业年限、学分和授予学位(一)修业年限四年。
(二)学分140学分。
(三)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类型、学时和学分分配、开课时间、课外实践安排等见表1。
七、课外实践要求(一)毕业论文/设计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评审通过、修改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论文评审不通过者,不予获得学分。
允许在毕业后1年之内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论文评审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年度学生交换项目申请通知尊敬的同学: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学校交换项目的关注与支持。
为了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国际视野,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年度学生交换项目。
现在,我们正式向您发布学生交换项目申请通知,详情如下:项目概述:学生交换项目是为了增进国际友谊、拓宽学生眼界而设立的。
通过该项目,我们的学生将有机会前往其他国家的合作学校进行学习和体验当地文化。
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
申请资格:1.本项目仅限参加者为我校全日制在册学生;2.申请者须年满18周岁;3.申请者须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优秀;4.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5.能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申请流程:1.填写申请表格:请下载并填写申请表格,并在规定的截止时间前将其提交至国际交流办公室;2.附加材料:申请者需提供一封个人陈述信,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个人兴趣和期望的交换目的;3.推荐信:申请者需提交一封由任课教师或辅导员撰写的推荐信,以评估其学术能力和个人素质;4.面试:通过初步评估后,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将被通知参加面试环节;5.结果公布:经过综合评估和面试,成功的申请者将被通知并公布结果。
项目注意事项:1.学生交换项目将涉及到一定的费用,包括往返机票、签证、住宿和生活费用。
详细费用将在项目正式启动前通知;2.在交换期间,学生需遵守当地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我校声誉;3.学生需做好交换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适应当地气候、文化差异、语言和学习环境的适应等;4.学生需按时参加所在国家学校的课程学习,并主动与当地学生和教师互动,积极融入当地文化;5.交换期满后,学生需按时返回我校,并提交一份交换报告,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6.学生交换项目不影响学生在我校学业的正常进展,学生需按时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
以上是关于年度学生交换项目申请通知的详细信息。
欢迎有兴趣的同学积极申请,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国际交流办公室,我们将竭诚为您解答。
大学本科生校际协议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规定随着学校与国(境)外高校交流项目不断拓展和派出交流学习人数日益增加,为规范校际协议出国(境)交流学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仅适用于XX大学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相关大学签订校际合作交流协议,经学校同意派出学习的在校注册本科学生,简称协议交流生。
一、协议交流生的选拔1.选派对象涉及多个学院的交流项目,由教务处根据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当年落实的协议学校交流生名额,以及校际合作交流协议要求,负责组织各学院进行、选拔。
具体派出工作由教务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和学生处统安排办理;2.选派对象仅涉及单一学院的交流项目,由该学院负责组织选拔工作,并报教务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学生处备案。
具体派出工作由该学院根据协议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会同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统办理;3.交流生的、选拔过程应按照相应协议要求,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学校(院)对当年各项目选派方案预先公告;学生按方案要求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和奖惩情况等进行审核;学校(院)对确定派出名单进行公示;4.学生须在学院、教务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的指导下办理对外联系事务,并与学校签订协议。
凡自行与对方学校联系的视为个人行为,不列入协议交流生计划。
二、协议交流生的相关手续1.报名选拔阶段,学生本人填写“XX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申请表”交学院审核。
经过院、校两级选拔、审批、公示,确定派出交流名单;2.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准备各类材料交学院,学院交由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与对方学校联系;3.学生收到对方学校的正式邀请函(或录取通知)后,在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办理护照、申领签证(或入境)手续等;4.学生出国(境)前在规定时间内与学校签署“XX大学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协议”,并按照协议书有关条款,办理好相关手续;5.学生经所在学院指导,明确本人在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的目的和课业框架要求;6.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按协议规定返校并办理相关手续;由学生所在学院对其课业及学分进行认定,并交教务处办理相关事宜。
关于赴institut teknologi bandung访问交流的函-回复【关于赴institut teknologi bandung访问交流的函】尊敬的xxx教授:您好!我是xxx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目前正在进行我的研究工作。
在与xxx教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贵校的研究优势和国际合作项目,并对贵校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想申请到贵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交流,以进一步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和提高我的研究水平。
首先,我非常钦佩贵校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作为印度尼西亚首屈一指的科技学府,贵校一直以来都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特别是在xxx 领域,贵校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方案引起了我的关注。
我相信,通过与贵校的学者和同行交流,我能够学习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的研究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贵校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强大的学术资源。
我了解到贵校拥有丰富的图书馆馆藏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来说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博士生,我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和研究,而贵校的图书馆资源将为我提供充分的支持。
此外,贵校还有众多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我相信通过与贵校的研究人员合作,我可以拓宽研究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与探索。
最后,贵校还有丰富多样的国际合作项目。
我听说贵校与许多世界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我期待能与贵校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促进彼此的发展。
通过这种交流合作,我相信不仅可以提高我的研究能力,还可以为贵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带来新的思路和贡献。
在此,我谨向贵校提出以下具体要求:首先,我计划于明年X月初到达贵校,并在贵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交流。
在此期间,我将全身心地参与到贵校的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努力学习并展示我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次,我希望能够得到贵校方面的支持,包括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和办公场地,以及向我介绍一位导师或合作教授,帮助我更好地融入贵校的学术圈子。
中外校际交流休闲体育专业本科项目招生说明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我校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校际交流项目,共同培养休闲体育专业高等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一、招生专业、人数及科类招生专业、人数:休闲体育 30人招生科类:体育类二、选拔方式自愿就读该项目的考生,于6月28日至7月28日到武汉商学院招生处(致远楼1楼)办理申请报名手续。
我校在高考成绩达到湖北省体育类第二批本科武汉商学院投档分数线,与我校办理了申请报名手续,并已投档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若有缺额,则开学后在湖北省第二批本科新生中,经本人申请、学校考核、择优选拔。
三、培养模式与毕业文凭按照培养国际化马业科学人才的目标,根据合作办学的特点和要求,本项目学制五年,实行“3+1+1”培养模式。
第1-3学年在武汉商学院学习,3年学习结束后通过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入学考核的学生,赴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攻读英方马业科学最后一年课程,完成国外第一阶段(1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通过双方大学学分互认,符合双方学历学位授予条件者,将同时获得武汉商学院和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证书。
学生获得双学位后免试入学攻读国外第二阶段(1年)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马业科学硕士研究生,成绩合格者获得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硕士学位。
本项目中1-3年课程成绩合格但未能取得赴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学习资格的学生,第4年在武汉商学院继续学习完成本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武汉商学院本科毕业证书。
符合有关学位条例规定者,获得武汉商学院学士学位。
第一阶段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入学条件1、在校三年本科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或大三成绩75分以上;2、雅思成绩6(达到5.5者发放有条件录取通知);3、通过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面试;4、通过武汉商学院及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审核。
四、英国皇家农业大学(RAU)介绍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成立于1845年,是一所世界领先的大学,设立了超过40个职业生涯中的重点专业,其中包括农业,商业学院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教务
北京体育大学(北体)本科教务主要负责规划北体本科生学习活动,
以及管理本科教学和学生事务。
教务部领导成员专注于维护北体教学质量,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务部的主要职责包括管理本科学生的学业,包括开设课程、设计课程、制定选课规则,跟踪实习情况、处理学期考试、开展教学评估与督导,收集学生评价等。
此外,教务部还负责规划校内外实践、学术论坛等其他
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教务部的职能也包括跟踪学生的个人行为,监督学生的管理考勤,并
对违反校规的行为严肃处理,以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
作为一所体育大学,北体教务部有责任构建适宜的体育课程,不仅配
备优质的教学设施和教材,而且还安排各类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体育
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教务部还致力于推进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课外素质活动,通过有趣味性和实施力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教育学院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 100084No. 48 Xinxi Road, Hai Dian district, Beijing, P.R China 100084 Tel:0086-10-62989341 Fax:0086-10-62989472 E-mail:bsuiec@ 北京体育大学外国留学生入学申请表APPLICATION FORM FOR OVERSEA STUDENT STUDYING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1、申请人情况/Personal Information: 护照用名/Passport Name:姓/Family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Given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文姓名/Chinese name : 国籍/Nationality: ________________ 护照号码/Passport No.: ________________ 出生日期/Date of Birth: 年/Year___ ____月/Month_______日Day_____ __ 出生地点/Place of Birth: 国家/Country:_____________城市/City:___________ 男/Male :□ 女/Female :□ 已婚/Married :□ 未婚/Single :□ 其它/Other :□母语/Native Language: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宗教/Relig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地址/Present Addr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Tel: __________________ __ 移动电话/Mobile Phone : 传真/Fax: _________________ ___ E-mail: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永久通讯地址/Permanent Add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受教育情况/Education Background:学校Institutions在校时间Years Attended (from/to)主修专业Fields of Study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Certificates Obtained orTo Obtain3、工作经历/Employment Record:工作单位Employer起止时间Time (from/to)从事工作Work Engaged职务及职称Posts Held4、申请人亲属情况/Family Members of the Applicants:姓名Name 年龄Age职业Employment配偶/Spouse: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其他/others:5、语言能力/Language Proficiency:a).汉语/Chinese: 很好/Excellent:□ 好/Good:□ 较好/Fair:□ 差/Poor:□ 不会/None:□HSK 考试等级或其他类型汉语考试成绩/ Level of HSK test or other certificates which can show your Chinese leve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b).英语/English: 很好/Excellent:□ 好/Good:□ 较好/Fair:□ 差/Poor:□ 不会/None:□我的英语水平可以用英语学习/I can be taught in English: 是/Yes □ 否/No □c).其他语言/Other Languag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申请专业/Intended Speciality of Study :本科生/Bachelor’s Degree Candidate:□ 汉语进修生/Chinese Language Student:□硕士研究生/Master’s Degree Candidate:□普通进修生/General scholar:□博士研究生/Doctor’s Degree Candidate:□高级进修生/Senior Scholar □研究方向/ Fields of Study:指导教师/Graduate tutor:申请专业学习时间/Duration of the Major Study:自/from:年/Year 月/Month 至to:年/Year 月/Month7、拟在华学习或研究的详细内容(可另附纸)/ Please Describe the Details of your Study or Research Plan in China (an extra paper can be attached if this space is not enough):8、曾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著作及作品/Academic Papers, Writing & Art Works Published:9、申请人是否曾在华学习或任职/Have you ever Studied or Worked in China?是/Yes:□学习或任职单位/Institution or Employ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时间/Time in China: 自/From:年/Year_____月/Month _____至/To:年/Year_____月/Month ____否/No:□10、推荐您的机构或个人/Please Specify the Organization or Person Recommending :11、申请人在华事务联系人或机构/The Guarantor Charging Your Case in China:名称/Na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Tel:_______________ 传真/Fax:____ _________ 地址/Addr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申请人保证/I Hereby Affirm That:申请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和提供的材料真实无误;All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given in this form are true and correct.(1)在华期间,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从事任何危害中国社会秩序的、与本人来华学习身份不符合的活动;During my stay in China, I shall abide by the laws and decre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will not participate in any activities in China which are deemed to be adverse to the social order of China and are inappropriate to the capacity as a student.(2)来华后服从BSU所安排的学习专业,不得无故要求变更学校和所学专业;I will agree to the arrangements of my institution and specialty of study in China made by BSU, and willnot apply for any changes in these two fields without valid reasons.(3)在学期间,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全力投入学习和研究工作。
专业代码:04020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从2012年起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并可承担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为体育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订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3.具有体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7.专项技能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或二级运动员水平。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一)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二)主要课程体育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技能实践、说课、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等。
五、修业年限、学分和授予学位(一)修业年限四年。
(二)学分140学分。
(三)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类型、学时和学分分配、开课时间、课外实践安排等见表1。
七、课外实践要求(一)毕业论文/设计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评审通过、修改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论文评审不通过者,不予获得学分。
允许在毕业后1年之内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论文评审通过者,准予获得4学分。
本科生赴境内外高校交流学习的学籍及成绩认定管理办法为做好本科生赴境内外高校交流学习的课程学分和成绩认定工作,拓宽本科生学习视野,促进短期交流学习、联合培养项目的有序开展,完善本科生交流学习制度,规范交流学习学生的学籍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学籍管理第一条学校保留本科生赴境内外交流学习期间的学籍。
学生在境内外学习期满必须按时回校,逾期不归者,依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条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跨校联合培养项目,在联合培养学校学习期间,须按规定办理保留学籍手续。
学生保留学籍期间,与其实际所在学校建立管理关系。
第三条交流学习及联合培养的学习时间计入我校最长学习年限。
第二章选课管理及课程认定第四条学生赴境内外交流学习前,应填写相应的交流学习选课申请表,确定在对方学校预选课程,经所在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核通过后,报送教务处备案。
第五条交流生在境内外学校选课应以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为指引,首选本专业培养方案安排的课程,其次可选择修读辅修专业相关的课程,所选课程必须事先得到学生所在学院审核通过后才能承认其学分,并进行学分认定。
第六条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应该按照联合培养项目要求完成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学分认定第七条学分认定是指学生在境内外交流学校修读的学分为我校所承认,并将该部分学分从我校培养方案应修总学分中替换的过程。
短期交流学习学生学分认定按以下规定执行:一、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名称、内容、性质应与拟替代课程相同或相似,所修读课程学分应不小于拟替代课程学分。
二、所修读课程与拟替代课程名称不同或不相似,学生应提交对方学校教务处(或学院)提供的课程简介或教学大纲等,经分管教学副院长审核、教务处审批,可认定为相应的课程学分。
三、所修课程与拟替代课程性质、名称相同,但学分小于拟替代课程学分,则应多修与本专业相关课程以补足拟替代课程学分。
四、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申请学分认定,所修读的课程应符合培养方案规定的跨学科要求。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校际交流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生校际交流活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校际交流项目”是指由北京体育大学与国(境)外学校签订协议而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学生”是指参加学校校际交流项目学习的我校在籍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
第二章形式
第四条学生参与校际交流的形式为长期与短期两种,其中交流期限在三个月(含)以上的为长期交流,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实习;交流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为短期交流,主要参加暑期学校实践、访问交流。
第三章程序
第五条教务处牵头,会同外事处及各院系每年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定期公布。
第六条教务处、外事处、各院系按工作方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四章选拔
第七条选拔分为学校选拔和院系选拔
第八条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应具备并符合以下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热爱祖国,无违法违纪行为;
(二)学习成绩优良,无不及格必修课程;
(三)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原则上应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圆满完成出境学习任务;
(五)原则上长期交流的学生为我校在籍二、三年级本科生,短期交流不限;
(六)满足具体交流项目的其他规定要求;
第九条学生申请
(一)报名:根据当年交流项目的具体方案,由教务处或相关院系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报名。
(二)资格审查:教务处、各院系依据信息公开、机会均等、自愿报名、择优推荐的选拔原则,同时根据项目具体要求,对报名学生进行初选。
第十条学生录取
(一)教务处对各院系报送的名单进行复审,必要时可组织面试或笔试考核,研究确定拟推荐名单并在校内网进行公示。
(二)校内公示无异议后,学生确定派出;同时在教务处指导下按国(境)外学校的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办理相关手续。
(三)国(境)外学校审核学生材料,确定最终录取名单。
第五章学生管理
第十一条学生及其亲属(或监护人)应在派出前与学校签订《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校际交流项目协议书》,教务处代表学校与派出学生签署,《协议》一式三份,教务处、院系、学生及其亲属(或监护人)各自一份。
第十二条按照谁派出谁管理的原则,教务处或学生所在院系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同时各院系需派专人与拟进行交流学校相关负责人沟通联系,为学生指定比较详尽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
方案需留教务处备案,以此作为后期学分认定和考核的依据。
第十三条学生在交流期间,应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交流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尊重
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遵守外事纪律,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尊严的事情;应定期向相关管理人员汇报情况,遇到重大事件应及时向我国驻当地使领馆或机构和学校报告。
第十四条学生在交流项目期满后,应按期返回学校报到、注册。
未经学校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延长学习时间、转往其它国家或地区学习或转往第三国居留,否则学校将对其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十五条对于录取后无客观原因而主动放弃校际交流名额的学生,一年内不能参加学校其他任何校际交流项目。
第十六条其他
1. 学生赴国(境)外院校学习交流期间,户口和学籍档案不迁出我校。
2. 学生在国(境)外学习期间发生的意外以及突发事件,应按所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国外院校的规章制度处理,学校有义务与国(境)外院校应就有关问题进行联络沟通或协助处理。
3.学生在国(境)外期间出现伤病、医疗就诊等方面的费用,应由学生个人承担。
4.交流名单经公示后确认,需在教务处进行登记备案。
5.交流结束后,依据学习计划考核认定,学分未能按照要求达到标准,将按照降级处分来处理。
第六章学分奖励和认定
第十七条按协议要求到国(境)外院校学习一个学期以上的长期交流学生,在国(境)外大学所修课程应与其在我校所在专业修读课程的内容相近,学分总量原则上应与学生在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当。
第十八条长期交流学生在出国(境)外前,应仔细了解国(境)外大学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所在学院或专业负责人的指导下,制定本人在国(境)外大学的修读计划,经所属院系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作为学分认定的审核依据。
第十九条长期交流学生在国(境)外地区交换期间修读的课程,须在交换院校课程考核合格后,按下列原则替换本校学分:
(一)本校公共必修课程(除英语和计算机外),须按照学校要求完成修读,不允许任何交换院校的课程学分替代。
(二)本校必修课程,可通过在交换院校修读属性、学时和学分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替换,并须经专业负责人审核(附课程说明)确认,并报教务处备案后予以认定。
替换课程,以学生在交换期间实际修读的课程名称及学分为准。
(三)本校选修课程,可以在学生交换期间实际修读的相关课程进行替换。
如修读课程符合专业学习范围,可认定为专业选修课程;否则,一般视为公共选修课程进行替换。
第二十条完成短期学习交流的学生,可以按照交流时间的长短获得一定程度的任选课学分奖励,奖励学分上限为1.5个。
具体要求为:学生按照交流项目的具体要求顺利完成相关内容,同时提交审核通过的交流情况总结报告。
第七章费用管理
第二十一条学生参加校际交流活动所需费用按自费公助、全额资助、全额自费三种方式执行。
第二十二条获得学校全额资助的交流学生,原则上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具体认定办法由学生所在院系、学生处、教务处共同协商决定)
第二十三条对于参加长期交流项目且按照协议支付国(境)外院校学费的学生,学校将免除其交流期间的学费缴纳;短期交流学生除外。
第二十四条学生自行办理或委托办理护照和签证手续,相关申办费用以及购买相关保险等费用均由学生自理。
第二十五条学校财务处按照当年国际交流方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国际交流学生。
第二十六条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我校全日制在籍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由学校主办或承办的境外长、短期校际交流活动。
专项经费资助方式为一次性资助。
第二十七条专项经费的资助标准
(一)赴亚洲国家(地区)的短期交流项目,资助额度为人民币1500元/每人/每周。
(二)赴其他国家(地区)的短期交流项目,资助额度为人民币2500元/每人/每周。
(三)赴亚洲国家(地区)的长期交流项目,资助额度为人民币15000元/每人/项。
(四)赴其他国家(地区)的长期交流项目,资助额度为人民币25000元/每人/每项。
第二十八条专项经费发放及办法
(一)参加长期校际交流的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业且按时归校办理复学手续。
(二)参加短期校际交流的学生,在完成交流项目后及时向学校提交审核通过的相关交流学习总结。
(三)上述长、短期交流学生的材料需经教务处审核认定后,按照资助标准将经费一次性发放到学生中信卡账户中。
第二十九条校际间合作协议内容与本规定存在冲突之处,以协议为准。
出现上述条款中未规定的事项,由外事处与教务处协商解决。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