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12
河南省周口市高一上段测一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 (2017高一下·垦利期中)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 自诩(xǔ)脑髓(suí)吝啬(sè)垄断(lǒng)B . 蹩进(bié)赊账(shē)国粹(cuì)褶皱(zhě)C . 磕头(kē)伛偻(yǔ)冷炙(zhì)趿拉(tā)D . 滞笨(zhì)愧怍(zuò)徘徊(huái)时髦(máo)2. (2分) (2016高二上·河北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拔擢讥诮日薄西山轻飏B . 胆怯埋怨回长荡气涸辙之鲋C . 逻缉耘籽尺牍险衅D . 睇眄绻缩舸舰迷津鹤汀凫渚3. (2分) (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 下列倒装句与例句倒装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使吏召诸民当偿者A . 夫晋,何厌之有?B . 大王来何操?C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D . 匈奴使留在汉者4. (2分) (2017高一上·西安月考) 下列句子划线词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两项是()①函封之②皆白衣冠以送之③使使以闻大王④群臣怪之⑤共其乏困⑥既祖,取道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且君尝为晋军赐矣A . ④⑥B . ④⑧C . ②⑥D . ①③5.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B . 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C . 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D . 在四十四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口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语句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序天伦之乐事②鼓瑟希,铿尔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⑤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⑥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径须沽取对君酌A . ①②③⑥⑦⑧B . ①②③④⑥⑧C . ②③⑤⑥⑦⑧D . ①②③⑤⑦⑧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人穷则反本(贫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B . 右将军独下吏,当(应当)死圣君治国累世(清平国家)两家常折券弃责(债务)C . 厚币委质事楚(委托)争宠而心害之(忌妒)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D .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扶持)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诚恳的样子)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襟三江而带五湖B . 倡优所蓄C . 浴乎沂,风乎舞雩D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 随着急风骤雨般的鼓点响起,《红日》《给我感觉》《High歌》《姐妹》《站在高岗上》等劲歌鱼贯而出,撩拨起了全场第一个小高潮。
B . 多年前,我国就提出要打破学历的限制任用人才,可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还在赋予学历超越教育的价值,对其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
C . 报道说,一些官员眼睛只盯着领导。
领导要求得严了,自己就收敛一点;领导说得少了,就“放松”一下,成了“墙头草”。
D . 报道写得活色生香,有细节,有心理活动,让外人窥见了官场生态一角;同时也让人担心:遏止公款吃喝,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美国塔夫茨大学18日就学校研究人员以中国儿童为对象进行转基因“黄金大米”人体试验致歉,承认该试验并非未完全遵循该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规定和美国的联邦法规。
2017-2018学年上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2017 -2018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中抽测调研高一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刘佳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因扰京剧很久了。
我们或许其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
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夺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一“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一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句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
作为构成美和至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浙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氷袖的曼妙、唱腔的婉柃和武功的惊心动魄。
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现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 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2017-2018学年上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 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2、《左传》载,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弟弟段却很受母亲宠爱。
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
姜夫人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段为太子,但是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没有答应。
这反映了西周的()A. 宗法制B. 皇帝制度C. 郡县制D. 分封制3、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4、据史料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A. 先代贵族B. 少数民族首领C. 亲族D. 功臣5、 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7、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
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
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徐渭的葡萄图、《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杂花图长卷》都让人精神陡然一震。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
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
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
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
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
周口市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三下·成都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在中国古代底层,农民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胼手胝足,创造着他们所属时代的绝大部分物质财富。
②当年央视的《百家讲坛》凭借一整天,刘心武等主讲人的独特魅力,其收视率一路攀升,其他同类型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③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我们从制度上保留承包权就相当于保障了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④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
⑤已经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因为不管一个品牌知名度多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此为提醒和转换品牌的轻度消费者。
⑥在我们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而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正当权益。
A . ①②④B . ③⑤⑥C . ②④⑤D . ①③⑥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把完善和建立扶困助学制度作为践行“三个代表”、为教育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B . 许多胃肠专家认为,空腹时嚼口香糖,会使人感到恶心、头晕、胃疼甚至胃溃疡。
C . 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侵华日军遗弃毒气弹对中国公民伤害,日方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 . 美国电信业主在报告中将电信行业崩溃的原因归结为高层领导人经验不足,这是自欺欺人的托词。
3. (2分) (2015高一上·延边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河南省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然而,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特别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不管官民贫富都能够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因此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同时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依照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只是,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
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只要重新认识这些“常”就能让新诗振衰起弊。
C.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D.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这便是创作的过程。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我们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寻找穷人宾炜这天,某公司的经理老郑到寺里烧香,从佛堂出来时,随手抽了支签,想看看未来的运程。
解签的和尚看着那支签,沉吟良久才缓缓地开口,说老郑明年有血光之灾。
老郑一听就急了,问他可有解法,和尚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做一件大善事。
老郑心想,不就是拿钱做善事吗?……不过。
对象一定要选好。
这天一早,老郑开车去公司。
前面拐弯处突然飞快地跑出来一个背着蛇皮袋的小女孩。
老郑一个急刹车,女孩却停不住脚,一下子撞到了车头上。
老郑忙下车一看,原来是街坊阿贵的小女儿丹丹。
老郑把丹丹扶起来,问她怎么样。
丹丹揉了揉肚子,说:“郑伯伯,没事了,不痛了。
”老郑不放心,拎上装满空瓶子的蛇皮袋,把丹丹送回了家。
阿贵是个下岗工人,老婆是个药罐子,干不了什么重活儿,全靠阿贵在外面干苦力养着一家人。
大女儿在上大学,丹丹虽然只有十一岁,可是已经在帮家里挣钱了。
放假的时候,她天天上街捡瓶子。
到了丹丹家,老郑不好意思地对阿贵说了刚才的意外,还当场拿出五百块钱,让阿贵带丹丹上医院检查一下。
他说,有伤的话,他一定负责到底,没事儿的活,这钱就当是给丹丹的零花钱。
阿贵两口子说啥也不肯要。
老郑硬是把钱留下,匆匆走了。
坐上车后,老郑一琢磨,阿贵家虽然困难,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还不是自己要选的资助对象。
又过了一天,老郑从公司开车回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忽然发现邻居老杨叔坐在路边捂着肚子,额头冒汗。
老郑吃了一惊,马上停车下来,问他咋了。
老杨叔说,胃病犯了,偏偏忘了带药。
老郑说:“快上车,我送您上医院吧。
”老杨叔摆摆手:“不用,不用。
老毛病了,家里还有药,回去吃两粒就行了。
”老郑皱了皱眉头,只好把老杨叔送回了家。
临走时,老郑诚恳地说:“我知道您节俭惯了,可有病千万别舍不得花钱。
您这么大岁数了,把钱省着做什么呢?要是没钱,您就跟我说一声。
”老杨叔呵呵笑着,连连点头:“行,行。
”上了车,老郑不禁摇头苦笑。
他不止一次听老婆唠叨,说老杨叔是个退休老干部,每月光退休金就两千多。
两个儿女又都十分富裕,给老爸的零花钱动不动就是好几千。
他一个人生活,这些钱足够他过十分舒服的小日子了。
但这老头儿一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这不,连看病也不太舍得。
……这天,老郑刚到家,老婆就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
老杨叔前两天发病,送到医院仅一天就去世了,原来他患的是胃癌!儿女们整理遗物时,发现老人的全部财产只有几百块钱。
每个月好几千块呢,也不知这老头到底是怎么花掉的。
老郑感到有点儿意外,不过也只是叹息了一会儿,没放在心上。
一晃过去了半年。
有一天,老郑闲着在家上网,一个寻找爱心救助的帖子引起了他的关注。
一个女大学生,家里十分贫困,母亲又常年有病。
为了给母亲治病,她主动退学,回来打工挣钱,每天晚上,她都带着年幼的妹妹在街上捡垃圾。
有人拍下了她们捡垃圾的照片,还跟着姐妹俩去了她们家,又拍了好多照片传到网上。
老郑一张一张地看着,鼻子不由得一阵阵发酸,眼眶也湿润了。
他忽然觉得照片里的场景有些眼熟,再仔细一看,这不是阿贵家吗?照片上那个小姑娘不是丹丹吗?原来他家现在这样困难,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啊?老郑惊讶极了,立马起身出门,向几十米开外的阿贵家走去。
“阿贵,你怎么能让女儿退学呢?”老郑关切地问。
阿贵长叹一声,说:“没有办法啊!老婆的病,也不是轻易能治好的。
每个月都得花钱,不花钱她就支持不下去。
一边是女儿的学业,一边是老婆的命,只能牺牲一头了。
”老郑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以前见你们不是过得还可以吗?虽然不宽裕,到底也过得去啊,怎么就……”“以前……”阿贵露出一脸苦笑,“每月挣几百块钱,连老婆的药费都不够,不过还真的能过得去。
现在过不下去了,那是因为,因为……”说到这儿,他忽然泪流满面,哽咽起来,“那是因为老杨叔……不在了啊……”“什么?”老郑一怔,十分诧异地望着阿贵。
阿贵突然蹲到地上,双手掩面,放声大哭起来:“我这个家早该倒了!这些年来,全是老杨叔在撑着。
女儿能上大学,老婆能治病,碗里能有块肉,都是靠老杨叔……我,我真没用呀,害得老杨叔走的时候,连个棺材钱都没剩下……”老郑怔怔地听着,傻了一样。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老郑到庙里抽签、和尚解签的情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的缘起,另一方面揭示了老郑行善的动机。
B.“老杨叔呵呵笑着,连连点头”这一细节描写,既体现了老杨叔低调行善的特点,又为后文揭开真相暗埋伏笔。
C.小说写老郑寻找资助对象,暗写老杨叔资助阿贵一家,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老杨叔的形象。
D.小说通过老杨叔暗中资助阿贵一家的行为,反映了底层民众真实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品关注疾苦民生的主题。
5.小说结尾部分为什么要写阿贵“女儿能上大学,老婆能治病,碗里能有块肉,都是靠老杨叔”的哭诉?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以“寻找穷人”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
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
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
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
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幻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
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
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
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材料三: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 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