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图形的运动(二)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23
图形的运动教案(推荐5篇)图形的运动教案(1)教学内容:轴对称;平移。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章节名称图形的运动(二) 课时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内容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重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学策略轴对称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出示轴对称图片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图形的变换,对于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能够运用平移和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运动实例,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运动。
提问:你们观察到这些图形有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平移、旋转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图形的运动(二)》教材分析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共安排了三次,“图形的运动(二)”是第二次学习这一内容,主要是对平移和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是在第一学段整体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第二小节对于平移的再认识。
每个小节都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小节由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补全轴对称图形组成;第二个小节是由画平移后的图形和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组成。
编排如下图:二、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1.关注知识形成过程,把握核心内容。
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在他们已有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编排,4个例题承载着不同的任务,既有数学知识的认识深化,更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供适宜的学习素材。
教学时要全面分析,重视教材的变化,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核心问题,落实课标的核心理念。
例如,教材第78页的例4中,小男孩“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面积呀?”引发学生思考,是该例题的核心问题;小精灵“用学过的图形运动知识试一试。
”点明了要解决的问题和单元学习的联系,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
2.借助“方格图”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方格图是学生学习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的重要工具,方格图上一条条水平和竖直的线,为学生建立方位感、感受距离提供有力的参照,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四个例题全部使用了方格图。
例1是利用方格图发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例2是借助方格图,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例3是在方格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例4是借助方格图求出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案2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本节课是该章的第二个教案,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以及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能运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图形变换的方法。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移、旋转进行图形的变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的概念及特点。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平移、旋转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移、旋转的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用具:三角板、直尺等,用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向学生介绍平移、旋转的概念,并用语言描述平移、旋转的过程。
单元培优检测卷第一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一、填空。
(每空1分,共26分)1.寓意深远的汉字中蕴含着数学美,在“昌、日、比、台、正”这些汉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2.体育课上,老师口令是“立正,向左转”时,应按()时针方向旋转90°,口令是“立正,向后转”时,应按()时针方向旋转180°。
3.看图填一填。
(1)指针指向1,指针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后指向()。
(2)指针指向1,指针绕点O顺时针旋转()°后指向3。
(3)指针指向1,指针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指向()。
(4)指针指向1,指针绕点O逆时针旋转()°后指向7。
4.如图,上面的图形怎样运动得到下面的图形?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5.(1)图形⑦向上平移可以到达图形()的位置。
(2)图形④与图形()可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3)图形①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到达图形()的位置。
(4)图形⑥绕点()()时针旋转180°到达图形⑧的位置。
6.(1)图形A绕点O()时针旋转90°()次到图形C,图形D 绕点O()时针旋转90°到图形C。
(2)图形D绕点O()时针旋转90°后,再向()平移()格得到图形E。
(3)以直线PQ为对称轴,直线左侧的图形B需要先向()平移()格,再向()平移()格,才能和图形E对称。
二、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4分)1.下面图形中只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2.将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图形是()。
3.把镜子分别放到下列每个选项右侧,从镜子中看到的是的是()。
4.下面左侧图形通过平移能得到()。
5.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如图①②,将一张纸片进行两次对折后,再沿图③中的虚线裁剪,最后将图④中的纸片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应该是()。
6.如图,旋转一个图形,能把两个图形组成一个长方形的是()。
平移运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例4二、《图形的运动(二)》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做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三、课标解读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
第二学段中,图形的运动的课程内容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会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在第一、二学段,方格纸是学生认识图形运动很好的平台,利用它可以准确地描述图形的位置,定量刻画图形的运动,这样的描述和刻画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只要求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以及图形绕着一点旋转90度,不要求图形沿其他方向平移或绕着一点旋转任意角度。
两个学段的要求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相应地,关于图形的运动(二)的具体编排,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按以下三个层次加以编排:(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李莉一、填空1.如图是一种常见的图案,这个图案有()条对称轴,请在图上画出对称轴。
考查目的:巩固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及对称轴的画法。
答案:2。
解析:这个图形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加了半圆,实际上只要知道了长方形的对称轴的画法,就可以画出这一题的对称轴。
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在括号里画“√”。
考查目的: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够正确的挑出轴对称图形。
答案:解析:除了第三个图形直角三角形外,其余图形都能够找到某一条直线,使得图形沿这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因此,除第三个图形外,其余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3.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条对称轴。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于不同图形对称轴的寻找。
答案:3,1,1。
解析:学生对于对称轴的寻找,习惯于水平或垂直的方向,特别是等边三角形有的学生在寻找对称轴时可能会漏掉斜着的两条。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图形,进行验证,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还有斜着的对称轴。
4.图形(1)向()平移了()格;图形(2)向()平移了()格;图形(3)向()平移了()格。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于平移的知识掌握情况。
答案:上,2;左,4;右,6。
解析:平移后和原图有重叠时,先要选取一个点,再找到它的对称点,然后数一数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平移了几个格。
5.小汽车向()平移了()格;小船向()平移了()格;小飞机向()平移了()格。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于平移的知识掌握情况。
答案:右,8;左,7;上,4。
解析: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时,把一个图形向某个方向平移几格,不是指原图形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两个图形之间的空格有几格,而是指原图形的每个顶点都向这一方向平移了几格。
二、选择1.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正方形 B.圆C.长方形考查目的:是否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找到对称轴。
答案:B。
解析:学生首先要了解不同图形的对称性,特别是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图形的运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图形的平移,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掌握平移的运动特点,渗透对应思想。
2.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在方格中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经历把方格中的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的过程,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渗透转化思想。
4.灵活运用平移知识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图形的运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5.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图形的对称美。
1.轴对称(1)知识回顾: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问题导入: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3)观察与发现:①方格中是一个“松树”图案,如果沿着中间的虚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因此,这个“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虚线所在的直线是“松树”图案的对称轴。
②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相互垂直。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应用: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①你能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吗?②画图依据: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找到已知点的对称点,即可补全图形。
③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个端点的对称点→“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平移(1)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①数一数,说一说,图形(2)、(3)分别是图形(1)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得到的?②确定方格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根据箭头的指向确定平移的方向→找出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一组对应点,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