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共栖、褶皱、孵卵、育雏、剔牙、残渣”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动物的共栖现象。
3.学习课文,体会文章的写法。
4.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很多同学都知道老师有一只天真活泼又傻得可爱的狗狗,但你们以前只听老师说起过,从来没见过她的照片,今天我就把包子带了过来。
当然,老师出来包子以外还带来了许多自然界中其他的小动物,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动物照片)。
2.同学们喜欢哪些有趣的动物,给我们介绍介绍。
(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太有趣了)3.是的,动物世界充满了奇趣,既有想老虎、狮子、大象这样凶猛强大的动物,也有如兔子、松鼠这样可爱弱小的动物。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到动物世界去看一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出示课题:《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4.同学们齐读课题,并理解“栖”的读音。
如果要让同学们在课文的第一自认段中找出能够表现“共栖”的词语,同学们觉得哪些词语合适。
(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下面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勾画出不熟悉的词语,请通过查字典或者教小组成员等方法,解决这些词语的读音。
共栖犀牛虻蛆沼泽残渣褶皱缝隙剔牙孵卵育雏(2)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语,想请小朋友们来帮我读一读。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存在共栖现象的动物,并完成下列通关表格。
(2)小组交流:说说谁与谁共栖?谁为谁做了什么?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同学们请看第二、三自然段,哪些句子为我们展现出来动物间有趣的共栖现象,勾画出来,读一读。
A.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B.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
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C.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学生培养尊重生命和多样性的观念,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色笔,用于记录和绘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动物在做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基本概念。
教师展示几张不同动物共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共栖动物,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共栖现象的意义。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探究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共栖现象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动物共栖现象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一种共栖动物的观察报告,包括它们的特点、共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认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认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教学难点:1. 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海葵和小丑鱼、犀牛和犀牛鸟、狐狸和兔子等共栖动物的图片。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猜这些图片中的动物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共栖现象的概念。
二、学习共栖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了解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共栖动物是如何相互受益的。
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总结并强调共栖现象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共栖动物,研究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总结共栖动物的特点和共栖现象的作用。
3. 每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共栖现象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教师提出保护自然界中共栖动物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共栖动物,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共栖关系。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两组动物共栖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2、通过阅读,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3、拓展延伸,实现文本语言到儿童语言的模仿表达。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2、仿照二、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和写作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清晰有序的表达的,并对阅读材料实行语言重组。
三、教学难点仿照二、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和写作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清晰有序的表达的,对阅读材料实行语言重组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正音质疑1、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科普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科普文,顾名思义,就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
这篇文章普及了哪些科学知识呢?通过学习,我们一定会有收获。
2、指导读题:请齐读课题,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语能够读得重一些?(朗读时,重音的位置不同,则说明你想要强调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
)3、正音:栖,字典中栖有两种含义,课题中的栖应该选哪种解释?4、同学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叫猜测,猜测: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在这篇文章中介绍哪些内容。
师梳理问题:谁和谁共栖共栖的原因为什么有趣(板书)二、扫清字词师:认准字词,读通课文是深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1、理解:蝇虻蛆(从三个字的偏旁上看,这三个字都属于昆虫类)2、沼泽皱褶寝食不安沼泽:两个字都带了三点水旁,说明了什么?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皱褶:你的皮肤上有皱褶吗?寝食不安:寝的意思是?食的意思是?师:我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查字典之外还能够根据偏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实行推测、理解。
三、小组合作,自读课文1、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在文章中是否写到了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2、请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小组,默读课文后共同完成手上的这张表格。
(下发学习单)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将课文的内容用关键词+图表的方式实行梳理。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精选7篇)《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篇1《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篇课文所对应的单元是四下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什么是共栖现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第三,。
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还是以精读课文来对待的。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列举的三组动物共鸣现象,弄清动物共栖的原因。
2、感悟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产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3、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
三、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四、教学难点: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学生预习要求。
1、看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以及文中相关动物的图片。
2、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组别谁和谁共栖共栖的原因第一对第二对第三对七、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导入新课,读题激疑:1、解释“共栖”的意思,2、教师整理问题(从题目入手总领文章主要内容)检查预习1、字词:第一组词语:沼泽虻蛆残渣剔牙育雏寝食不安第二组词语:皱褶缝皮肤薄吸血着地照看2、句子: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
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3、出示课前预习的表格课文都讲了些哪些动物之间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会共栖在一起?了解文章结构,引出题眼1、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预习,用一句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3《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3.理解文章中提到的不同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共栖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关注和热爱。
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文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内容。
2.分析文章中展现的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文章中较为复杂的动物共栖现象。
2.通过阅读理解,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文字表达。
三、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阅读(40分钟)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入动物共栖现象的主题。
2.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第二课时:细节阅读与思考(4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记录文章中描述的不同动物之间的共生现象。
2.学生互相讨论,总结各种动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3.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并进行讨论。
第三课时:语言表达与展示(40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撰写关于动物共栖现象的读后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并相互交流。
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达,并指导学生改进。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经过以上教学,学生在动物共栖现象方面的认识得到了拓展,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对部分动物共栖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
同时,鼓励学生多与同学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等词语,并实行积累。
2、了解三种动物的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重难点)3、通过字里行间的体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爱,有探索自然中奇妙现象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导入课题。
2、出示课题。
指导“栖”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新课1、问:什么是共栖?(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听老师读,找找里面哪两个词语就是对“共栖”的解释。
然后理解“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意思。
2、边读边想:文章给我们列举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它们为什么能成为朋友?)。
学生实行任务。
3、汇报:文章给我们列举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板书:犀牛犀牛鸟鳄鱼燕千鸟(牙签鸟)百舌鸟金黄鼠4、学习第一组动物(1)课件看犀牛图片,并出示相关句子实行了解。
(2)过渡:它们为什么能成为朋友?请齐读第2自然段。
然后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句子“犀牛的皮肤很厚……寝食不安”(结合图片了解“皱褶缝”,理解“寝食不安”)(4)课件动画出示:犀牛鸟为犀牛啄食昆虫和蛆卵。
(5)问:除了为它啄食昆虫和蛆卵,犀牛鸟还能为它做什么?然后课件出示犀牛鸟为犀牛放哨图片,再出示相关句子,并用“一……就……”造句。
(6)完成填空,然后齐读一遍。
(7)总结。
(课件出示:合作共助、和睦相处)5、自主探究第3、4自然段(1)课件出示任务二(请同学们自己学习第3、4自然段。
想一想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为什么会成为朋友?请画出相关句子。
)(2)同桌相互交流所勾画的句子。
(3)汇报:凶猛的鳄鱼和弱小的燕千鸟为什么会成为朋友?①指名回答。
②完成填空,然后齐读一遍。
③课件出示(鳄鱼、鳄鱼捕食、鳄鱼与燕千鸟相处的图片及相关句子),并用“不但……而且……”造句。
④课件演示鳄鱼与燕千鸟的对话。
⑤总结。
(课件出示:互惠互利)(4)汇报:百舌鸟和金黄鼠为什么也能成为好朋友?①指名回答。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犀牛和犀牛鸟、鳄鱼和燕千鸟、百舌鸟和金黄鼠之间有趣的共栖现象。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
你们想了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30课《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读准“栖”字的读者。
3.解题,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说一说什么是共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奇趣”“水火不相容”“居然”“和睦相处”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2.重点探究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动物的共栖现象。
为什么说这些共栖现象是有趣的;它们共栖的原因是什么?(2)小组内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①第2自然段讲了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犀牛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
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犀牛鸟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还能为犀牛鸟放哨、报警。
所以大犀牛和小小的犀牛鸟成了一对好朋友。
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②第4自然段讲了鳄鱼和燕千鸟是如何和睦相处的。
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鳄鱼张开大嘴巴,燕千鸟就飞进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共栖”等词语;(2)了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来获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对动物共栖现象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热爱,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来获取知识。
2. 教学难点:(1)理解动物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2)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和实例;(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生字词;(2)搜集动物共栖现象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动物共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动物共栖现象的信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动物共栖现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动物共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2)结合实例,分析动物共栖现象中的相互关系。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动物共栖实例进行分析;(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共栖现象的意义;(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栖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汇报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动物共栖现象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让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共栖现象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共栖现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动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实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PPT中的动物共栖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共栖现象。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共栖现象吗?请大家谈谈对共栖现象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共栖现象的定义及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的共栖关系。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共栖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共栖现象的意义。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PPT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共栖现象。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共栖现象的规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共栖现象的特点及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动物共栖现象的画作,并在画作下面简要描述共栖关系。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动物共栖现象的知识,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3. 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共栖现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
课文讲述了生物的三种共栖现象(犀牛鸟和犀牛、燕千鸟和鳄鱼、百舌鸟和金黄鼠)。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物共栖现象,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组动物共栖现象,及原因;
2.对作者怎样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科普知识有所感悟;
3.对阅读科普文产生兴趣,课后乐意去再了解生物的有趣关系。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作者是怎样写出动物共栖时的有趣的;
2.能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难点】
能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其他动物共栖时的有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2.解题:
1)提示“栖”的读音,栖的意思:居住、停留的意思。
2)理解“共栖”:(齐读第一段)用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词来说就是——生接:朝夕与共和睦相处说起和睦相处,我们四(2)班就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3)你和父母也是“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也能说“共栖”吗?那么你觉得共栖是什么意思?(不同种群,没有血缘关系的族群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二、理解课文大意
1.课文写了几对动物间的共栖?生回答,师板书
2.这几对动物为什么能共栖在一起呢?
3.用上表格中的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交流)
小结:这就是作者说的——动物的共栖现象。
三、品读语言
1.有没有什么遗忘了?引出:为什么叫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句子生动地写出了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请把这些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受?
3.交流:(我们先来看第二段)
句子一:连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
1)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有趣的,为什么?
2)删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比较,体会词语的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结合“不敢惹它”,滚动学习前文描写犀牛外形特点句,对比感受鸟的轻松、欢快,体会感受词语的情趣性。
句子二: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
1)哪个词?
2)将“寝食不安”换成“难受”细品,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句子三: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
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1)哪些词让你觉得有趣?
2)关注“机灵”“放哨”“报警”,结合生活情境感受语言拟人手法的准确运用,体会
词语的情趣美。
3)“一……就……”通过换关联词比较,感受具体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画面感。
(“一……就……”更能感受到鸟的尽职尽责,形象鲜明。
)
4.学生个体学习,品味三、四段部分语句
师:其实,这么有意思的语言在第三、四段中也有很多,下面就请大家轻轻地读读三、四自然段,同样用你喜欢的符号标记出那些句子和词语,好好体会,然后把你的感受与同桌分享。
(交流,学生自由畅说,教师以欣赏者的角度穿插。
)
小结:同学们都很会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发现了更多的精妙之趣,积累了更多的精彩语句。
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语言,可以吗? [出示:闲暇时……]我想邀请大家一起来读,愿意吗?(师生齐读)多么有趣的画面,多么默契的一对朋友,多有情趣的动物世界啊!难怪课文这样来命题——(齐读课题)
四、感受写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篇儿童科普说明文,我们除了读明白“共栖现象”,读明白作者是如何生动写出这一现象外,还必须学习作者是如何清楚地把这一现象介绍给读者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
1.分层理清顺序。
分成两层,说清楚理由。
(前面写两种动物共栖的画面,后面是讲解原因)
2.中间用连接词“原来”
(文章不仅写得有趣,还有序)
3.小结语段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列数字、做比较、拟人化、“原来”)
五、拓展视野、尝试写段
1.师:同学们,动物世界中的共栖现象种类繁多,有像课文例举的这类凶猛强大的动物与弱小无比的动物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也有巨兽与小雀共栖的,比如文章中的——,其实还有很多,看图“形影不离的鲨鱼和向导鱼”,看资料
2.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根据材料把话写生动。
尝试将部分语言写具体、写生动3.交流,比较(关注语言是否准确、形象、富有情趣)
性情凶猛的鲨鱼,一般在海洋中上层活动,它一口能吞下几十条小鱼,还能咬死和吃掉比它大的鱼或其他动物,真可谓是“海上魔王”。
奇怪的是,它却从不吞食和它形影不离的小伴侣——向导鱼。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