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一、实训背景肝脏超声检测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经济的肝脏疾病诊断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及临床应用,提高对肝脏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肝脏解剖生理:了解肝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功能等基本知识。
(2)肝脏超声检测原理:掌握超声波在肝脏组织中的传播特性,了解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
(3)肝脏超声检测技术:学习肝脏超声检测的操作技巧,包括探头选择、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等。
(4)肝脏超声诊断标准:了解肝脏超声诊断的分级标准,掌握肝脏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
2. 实践操作(1)肝脏超声设备操作:熟悉肝脏超声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包括探头连接、图像采集、参数设置等。
(2)肝脏超声检查: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边缘、回声等特征。
(3)图像分析:对采集到的肝脏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判断肝脏是否存在异常,并给出初步诊断。
(4)临床案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分析肝脏超声检测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课堂讲授、资料查阅等方式,掌握了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2. 实践操作阶段(1)设备操作:在指导下,熟练掌握了肝脏超声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能够独立完成图像采集和参数设置。
(2)肝脏超声检查:在指导下,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边缘、回声等特征。
(3)图像分析:通过分析采集到的肝脏超声图像,能够初步判断肝脏是否存在异常,并给出初步诊断。
(4)临床案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分析了肝脏超声检测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四、实训收获1. 理论水平提高通过本次实训,对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及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2. 实践能力增强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肝脏超声检测的操作技巧,提高了肝脏疾病的诊断能力。
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综述作者:王茜王兴田张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85-02【关键词】超声检查;脂肪肝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脂肪肝最简单、快速的方法,而且准确度较高。
合理正确的运用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是每个超声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本领。
1 脂肪肝的概念及发病机制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所致。
正常的肝脏内也有脂质堆积,主要是用来构成细胞膜,但其总含量不超过肝脏湿重的5%,一般情况下,脂质成分多为磷脂。
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5%,就发生了脂肪肝,脂肪肝的脂质成分多为三酰甘油。
临床上按含脂肪量的多少,脂肪肝被分为3度:轻度5%-10%,中度10%-25%,重度>25%。
如果肝内的脂肪浸润均匀,分布累及整个肝脏,便形成均匀性脂肪肝;如肝内的脂肪浸润分布不均匀,则形成局灶性脂肪肝[1]。
非均匀性脂肪肝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占到平均人口的10%[2]。
脂肪肝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程度也加重。
2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近年脂肪肝的发病年龄趋向广泛,从年轻肥胖者至老年,患者体重多超过年龄与身高的标准,特别在肥胖儿童。
多无自觉症状,或轻度食欲不振,腹胀,维生素缺乏,易疲劳等一般症状。
重度脂肪肝,肝脏增大,其肝包膜膨胀,韧带牵拉或脂肪囊肿破裂,炎性反应可致肝区痛及至发热。
有饮酒史或肝炎期内体重明显增加。
化验检查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血糖增加。
3 脂肪肝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关系高血糖、高血压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脂肪变性时引起机体脂肪代谢障碍,从而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代谢异常,致使糖异生加强,糖转化为脂肪相对减少所致。
4 脂肪肝与饮酒的关系据报道,75%-90%慢性嗜酒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浸润,也是欧美国家脂肪肝最常见的原因。
一、引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肝脏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经济的检查方法,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能力,近期我们组织了一次肝超声诊断实训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1. 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2. 培养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超声诊断技巧;3. 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对肝脏解剖、生理、病理及超声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授课,使学员掌握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员了解肝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提高诊断能力。
3. 实操训练:在模拟器上进行肝脏超声诊断实操训练,使学员熟悉超声仪器操作、图像采集、分析等技能。
4. 实际操作:在指导下,学员进行实际病例的超声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专家授课内容丰富,学员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对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案例分析阶段: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学员们对肝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诊断能力。
3. 实操训练阶段:学员们在模拟器上熟练掌握了超声仪器操作、图像采集、分析等技能,为实际操作打下了基础。
4. 实际操作阶段:在指导下,学员们对实际病例进行了超声诊断,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提高了诊断水平。
五、实训成果1. 学员们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诊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 学员们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了超声仪器操作、图像采集、分析等技能;3. 学员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六、实训总结1. 本次实训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效果显著;2. 学员们在实训过程中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3. 实训活动为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1篇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有幸参加了超声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超声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超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虽然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超声诊断技术。
1. 理论知识是基础。
在学习超声课程之前,我对超声诊断的了解非常有限。
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超声成像的原理、常用设备、图像分析等基本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操作是关键。
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对超声诊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
在课程中,我们有幸参观了超声科,观摩了专业医生的诊断过程,并亲自操作超声设备进行实践。
通过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超声诊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水平。
二、团队协作与沟通的重要性超声诊断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和沟通的工作。
在课程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1. 团队协作。
在超声诊断过程中,医生、护士、技师等各个岗位的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诊断任务。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沟通交流。
超声诊断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病情,如何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
这些沟通技巧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超声诊断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名超声诊断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1. 学习新技术。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超声成像的新技术,如三维超声、弹性成像等。
这些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
2. 提高自身素质。
在超声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之一。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其病变的诊断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对肝脏疾病的识别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肝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 掌握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学会识别和分析肝脏的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病变。
4. 提高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肝脏解剖和生理功能肝脏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
其主要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合成和分泌胆汁等。
肝脏的解剖结构包括肝叶、肝段、肝静脉、门静脉和肝动脉等。
2. 超声诊断原理超声诊断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通过接收回声信号,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检测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肝脏超声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血流等特征,来判断肝脏是否存在病变。
3. 超声诊断方法(1)仪器准备:使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一般为7.5MHz~10MHz。
(2)检查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3)扫查方法:从肝脏的右叶开始,向上、下、左、右进行扫查,注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血流等特征。
4. 肝脏正常声像图(1)肝脏形态:肝脏呈楔形,分为右叶、左叶和尾叶。
(2)肝脏大小:肝脏的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在正常范围内。
(3)肝脏回声:肝脏实质呈均匀的低回声。
(4)肝脏血流: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流正常。
5. 肝脏常见病变(1)脂肪肝: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
(2)肝炎: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斑片状强回声。
(3)肝硬化:肝脏形态不规则,肝裂增宽,肝实质回声不均匀。
(4)肝癌:肝脏实质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或强回声肿块。
(5)肝囊肿:肝脏实质内可见圆形无回声区。
6. 实训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能够识别和分析肝脏的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病变。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
作者:贾志强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24-01
【关键词】脂肪肝超声检查
脂肪肝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肝弥漫性病变,是指肝内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轻度脂肪肝患者可无症状;较重者可有肝大、肝区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黄疸和肝功能异常;长期的脂肪肝可发展成肝硬化。
经治疗后,可逆转恢复正常,现对超声诊断脂肪肝病例579例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脂肪肝患者579例,其中男性327例,女性252例,进行肝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进行实验室血脂含量测定。
1.2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腹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
2.5~
3.5MHz。
对被检者进行肝脏扫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肝脏实质回声的强弱;肝内血管分布及显示情况等。
1.3探测要点测量肝的各径线,了解有无明显的肝大征象。
观察肝实质的回声强弱情况及肝内管道结构显示的清晰度。
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增密,管道结构模糊,此时应考虑脂肪肝的可能。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内血管的血流,血流信号常减少,尤其对于深部的血管,信号常难以显示。
为使肝实质显示清晰,需要合理调节仪器各参数,如选择较低的探头频率以增加扫查深度;适当提高远场的增益,使深部结构显示清晰。
对于局限性脂肪肝患者,应多切面、多角度地显示和鉴别病变区,避免假阳性。
2超声表现
2.1肝脏形态表现脂肪肝的肝实质回声增强,致使肝包膜显示不清,肝脏轮廓模糊。
肝脏体积均匀性增大,各径线的测值都超过正常。
肝左叶下角大于45°,右叶下角大于75°,肝脏的轮廓境界平滑,无局限性隆起。
2.2肝实质回声改变右脂肪浸润的肝组织回声增强,脂肪堆积越多,回声越强。
同时,并存明显的声衰减。
肝区回声增强由积聚于肝细胞内脂肪微粒产生的弥漫性超声散射引起,大量的散射使得入射的超声能量偏离传播方向,再加上组织吸收致使透射波的能量显著衰减,以致深部肝组织回声减弱,甚至无回声。
根据脂肪浸润的范围,脂肪肝科分为两型:
2.2.1弥漫型脂肪肝:均匀性脂肪浸润累及全肝,声像图表现为整个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即所谓“明亮肝(brightliver)”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声衰减(图1弥漫型脂肪肝)。
在有些弥漫性脂肪肝病人中,绝大部分的肝实质出现了脂肪浸润,但仍存留少部分正常肝组织。
声像图显示肝脏有不同程度增大,肝实质回声普遍增强,在强回声背景中呈现一处或多处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域,可为不规则,“蟹足样”向周围延伸(图2弥漫型脂肪肝,肝内存留局灶性正常肝组织,箭头指示区),也可为圆形区域,代表存留的正常肝组织。
2.2.2局限性脂肪肝:肝脂肪堆积一般较轻,又可分为三个类型。
1)叶段型脂肪肝:脂肪肝堆积局限一个或多个肝脏叶段。
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增强范围与肝脏解剖分叶分段相符,呈扇形或地图状延伸至肝表面(图3叶段型脂肪肝*:脂肪肝),其内可残存部分正常肝组织,显示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
凡是无脂肪浸润的肝脏叶段回声正常。
2)团块型脂肪肝:临床上较少见,为正常肝组织内出现脂肪堆积,肝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回声增强区域,形态欠规整,但边界清晰,直径多小于5cm(图4团块型脂肪肝,箭头示脂肪浸润区)。
其余部分肝实质回声正常。
3)小叶间脂肪堆积:为成片脂肪组织堆积在肝脏横窦周围、胆囊床、第一肝门区和门静脉、肝静脉主支周围,或这些部位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由于脂肪堆积区主要成分为脂肪细胞,缺乏纤维组织,边界清楚,可呈三角形、长条形或类园形等多种不规则形态,无球体感,内部回声均匀,正常肝内管道结构可穿越通过。
此型很难与弥漫性脂肪肝残留正常肝组织鉴别。
3.1正常管道结构回声改变轻度脂肪肝病人的肝内管道结构回声多无明显异常改变。
重度脂肪肝患者的肝内管道结构多显示不清,血管管径变细、管壁回声模糊可消失,较细的血管分支往往不能显示,但不出现血管移位或受压中断以及肝内胆管扩张现象。
3讨论
脂肪肝(adiposishepatica)是一种常见的肝脏异常,系因过量饮酒、肥胖、蛋白质缺乏、妊娠以及慢性肝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和药物毒性作用等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
正常肝脏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在脂肪肝时其含量可高达40%~50%,绝大多数堆积在肝内的脂肪是甘油三酯以小滴状形式分散在肝细胞浆的无结构部分,随后可相互融合成大脂肪泡。
有时细胞膜被胀破,由两个或更多的细胞合成脂肪囊肿。
镜下观察这种受侵的肝细胞可分布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或者在汇管区周围。
在严重的病例中,其肝实质呈网眼状,几乎看不到肝细胞。
经治疗若病情好转,肝细胞内的脂质科很快消失。
轻脂肪肝无独特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一般病人均较肥胖,可伴有或不伴有血脂过高。
典型脂肪肝声像图诊断容易。
对肥胖病人出现类似声像图,而肝内管道回声仍隐约可见者,报告宜慎重。
对肝内局限性低回声区(如左叶深部或尾状叶等处),有不同的解释,有认为系脂肪堆积(脂肪浸润)或系局限性脂肪组织的存在所致;也有认为系脂肪肝内的局限性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组织回声。
对疑为肝癌者,一般可通过近期随访复查,方得以鉴别诊断。
个别脂肪肝病员,在脂肪肝声像表现背景上呈现类圆形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分布尚较均匀。
境界清楚,无包膜回声。
彩色多普勒在病变区周边及内部均未测到明显血流声像,超声引导下吸取细胞学检
查未有恶性依据,经一般治疗后,团块回声消失,脂肪肝声像依然。
如有条件,可作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白人驹,马大庆,张雪林,等.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