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 格式:ppt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3
刑法中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是刑法中两个重要且密切相关的概念。
它们都是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设立的法律规定,但在具体适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详细探讨刑法中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条件以及适用范围。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与适用条件紧急避险是指当人面临即将受到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合理手段采取的一种避险行为。
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不法侵害的发生,避免由此造成的危害。
紧急避险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1. 即将受到不法侵害:紧急避险适用的前提是面临即将受到不法侵害的情况。
这种不法侵害可以是危害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的行为,例如遭遇抢劫、暴力袭击等。
2. 合理手段:紧急避险需要采取的手段必须是合理的,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即在遭遇不法侵害时,只能采取符合法律规定和人类道德的方法进行避险,不能过度伤害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
3. 无过当行为:在紧急避险过程中,行为人的行为不能过当。
过当行为指的是在进行紧急避险时,采取的行动超过必要范围,对不法侵害者造成明显不相称的损害。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与适用条件正当防卫是指在合法情况下,为了防止正在被不法侵害的人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采取的一种合法防卫行为。
它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和财产免遭不法侵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1. 合法情况下:正当防卫只有在合法情况下才能进行。
合法情况包括在法定权利范围内、履行公务、依法执法等正当情况下的防卫行为。
2. 正在被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的前提是行为人正在受到不法侵害。
这种不法侵害可以是违法犯罪行为,例如被他人攻击、抢劫等。
3. 必要防卫行为:正当防卫时,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即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只能采取符合法律规定和人类道德的防卫行为,不能过度伤害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
三、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都是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设立的规定,但在具体适用上有一些差异。
刑事法中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在刑事法领域中,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是两个常被提及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它们在处理紧急情况下个人行为的合法性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概念、原则和适用条件,并分析其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情况。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及原则紧急避险是指在遭遇紧急危险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防卫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紧急避险原则的核心要素包括紧急、避险和必要三个方面。
首先,紧急避险的行为必须处于紧急状态下,即危险威胁突然出现,且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和考虑。
这种紧急情况下的行为属于主观上的正当紧急避险。
其次,紧急避险的行为必须是达到一定的避险效果的。
也就是说,为了规避危险,采取的行为必须具备避险的实质特点,能够有效减少或阻止危险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紧急避险的行为应当是必要的。
紧急避险的行为必须是相对合理的、理性的,并且在避险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在进行避险行为时,不可过度或过渡地侵犯他人利益,否则就会逾越正当避险的界限。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及原则正当防卫是指在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与紧急避险类似,正当防卫也有主观上的正当性以及客观上的必要性要求。
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包括被侵权人的正当性、不得过度反击以及保护的忍耐义务。
被侵权人的正当性要求他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下,合理行使正当防卫权。
不得过度反击意味着被侵权人只能采取必要、适度的防卫措施。
此外,被侵权人还应当尽量遵守保护的忍耐义务,即在可预见侵害时,寻求和平解决纠纷的方法。
正当防卫的客观要件包括遗漏正当行为要求以及房屋占有性要求。
遗漏正当行为要求指的是被侵权人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且反击行为应当在侵权行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
房屋占有性要求指的是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发生在被侵权人的住宅、办公场所或所有权范围内。
刑法中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是刑法领域中涉及个人权益保护的两个重要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在面临非常危险情况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利益而采取紧急行为。
正当防卫则是指基于合理自保目的,经过必要的限度,对正在进行非法侵害的人采取必要的抵抗行为。
在正当范围内的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行为是法律所允许和保护的。
紧急避险的特点在于情况紧急、危险性、自愿性以及较短的持续时间。
而正当防卫的特点则在于被侵害行为的非法性、自卫行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刑法中,对于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合法性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进行探讨。
紧急避险是一种在面临危险时为了自身或他人的利益采取的自愿行为。
紧急避险行为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其中的三个要素:存在非常危险的情况、行为的自愿性和采取行为的必要性。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紧急避险是在危险前或正在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的行为,而正当防卫是在正在受到侵害时采取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法律效果通常是免责。
也就是说,在满足紧急避险的要求下,如果行为人无法提前得到法定的允许或采取其他手段避免危险,他的紧急行为将不构成违法,并被认为是合法的。
当然,紧急避险的合法性仍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自身或他人的保护而采取的必要限度内的抵抗行为。
正当防卫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被侵害行为的非法性、自卫行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正当防卫必须在现实威胁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即不能是预防性的。
而且,正当防卫的手段和限度需要考虑到侵害行为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卫行为的合理性。
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是使行为人免责。
也就是说,在正当防卫的范围内,行为人采取的抵抗措施是合法的,不应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
然而,正当防卫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应当在依法予以必要限度的范围内进行。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具体规定和解释,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法律制度进行理解和适用。
解读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刑法中两个重要的法律概念,用以规范人们在自我保护和紧急情况下的行为。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它们在刑法中的适用条件和限制。
一、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合法权益的保护而采取的合理手段,当遭受非法侵害或即将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防卫,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和限制。
1.适用条件(1)非法侵害:正当防卫要求存在非法侵害行为,即他人对个人、财产或其他合法权益实施非法侵害行为。
(2)必要性:正当防卫要求采取的防卫手段必须是合理、必要和属于紧急情况下的一种反击手段。
(3)当时防卫:正当防卫要求防卫行为必须与非法侵害行为同时发生或紧接其后。
2.限制(1)过当防卫:正当防卫原则上应当以必要的力度进行,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程度,造成了对侵害人的过度伤害,就构成过当防卫,不再享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2)主动进攻:如果受害人主动进攻了非法侵害人,就不能再借用正当防卫的名义进行反击。
二、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在面临紧急危险情况下,为了自身安全而采取合理行动,排除或减轻危险,属于一种紧急而必要的行为。
为了能够充分理解紧急避险,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概念。
1.紧迫性紧迫性是紧急避险的基本条件之一,即面临的危险是当下即将引发的,无法通过其他手段加以解决或减轻。
2.必要性紧急避险的行为必须是合理、必要且不违背法律法规的。
紧急避险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例如在火灾中破坏他人财物以逃生属于紧急避险的一种行为。
3.效果紧急避险的行为必须能够排除或减轻危险,只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行为才能符合紧急避险的要求。
总结起来,紧急避险是一种面临危险情况下为了自身安全而采取的紧急行为,其适用条件包括紧迫性、必要性和效果。
与正当防卫相比,紧急避险更注重保护自身的安全,并且没有必要与非法侵害行为同时发生。
需要明确的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并非可以无限制地适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正当防卫同紧急避险两种行为,是和前面讲的犯罪概念、犯罪构成问题严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两种行为的根本特点,从外表上看似乎具备刑法分那么某一种犯罪构成的要件,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最本质的属性,相反它们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行为。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例如某妇女用剪刀扎死强奸自己的犯罪分子。
这一行为从外表上看好象具有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实际上却是正当防卫的合法行为。
又如某民航班机,在飞行途中突然遇到恶劣的寒冷天气,飞机外表结冰,重量增加,被迫下降,情况紧急,飞行员为了保障旅客的生命平安,防止飞机超重坠毁,在没有其它有效措施可采取的情况下,只得命令将过重的行李、物品抛出舱外。
从外表上看,飞行员的行为也似乎具有成心毁坏财产罪的犯罪构成,实际上却是紧急避险的合法行为。
一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依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展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防卫行为。
从这个概念出发,必须明确下面两个问题:其一,一个人在正当防卫情况下所实施的行为,从客观上看它是制止不法侵害行为,使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免遭损害,这种行为对社会,对人民起的作用是有益的,因此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相反是有益于社会的,从主观上看行为人实施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不具有违法犯罪的心理状态。
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正当防卫行为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它同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二,刑法规定对不法侵害可以实行正当防卫;这是法律赋予我国公民的一种权利。
正当防卫所以成为公民的一种权利,是基于这种行为产生的特殊背景,即行为本身发生在合法利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的紧急状态下,而国家的公安、司法及有关机关在时间上又干预不及时,在这种场合下,提倡每一个公民起来积极实行自卫、勇于帮助他人、维护国家的利益、坚决同不法侵害作斗争是十分必要的。
刑事法中的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是刑事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对迫在眉睫的危险进行自卫行为有关。
紧急避险是刑事法中免于处罚的一种特殊情况,而正当防卫则是刑事法中对于自我防卫行为的合法化规定。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和解读。
紧急避险是指个人或他人遭遇真实、现实的危险,为了自保或他保而进行的紧急行动,其行为基于自愿、非违法目的、正当手段以及适度等要求。
紧急避险的存在是考虑到在紧急情况下,人们作出的行为可能涉及到违法行为,但在这种情况下却不应当处罚。
它的基本原则是追求非违法行为的法益优先。
判定紧急避险的标准主要是考虑紧急避险行为是否具备实在性、紧迫性和合理性。
紧急避险涉及到的行为可以包括自己守法的自我保护行为,也可以涉及采取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需要具备“能力无法控制其违法行为”这一要素才能被认定为紧急避险。
例如,在火灾燃烧的建筑物中,个人为了逃生而违反了道路交通规则驾车逃离,这种行为虽然是违法行为,但由于其目的是为了保命,为了避免更大的危险,因此属于紧急避险情况。
正当防卫是指个人在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防止或制止侵害行为而采取的合理、必要的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律上允许的行为,旨在保护个人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非法侵害。
它的出现是基于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正当防卫行为的合法性应当满足三个要素:非法侵害的存在、必要防卫的需要和必要防卫的限度。
在正当防卫行为中,非法侵害的存在是最基本的条件。
也就是说,只有在个人或他人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正当防卫。
其次,必要防卫的需要要求该行为是合理的。
这就意味着个人在防卫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应当是合理的、适度的,不能过度或不必要。
最后,必要防卫的限度是指防卫行为的进攻力度、方式和手段应当符合正当防卫的限度,不能超过合理的防卫范围。
综上所述,虽然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是涉及到对危险进行自卫行为的概念,但其本身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紧急避险是针对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进行的免责规定,注重追求非违法行为的法益优先;而正当防卫则是考虑到非法侵害情况下的自我保护合法行为,强调保护个人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
一、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分别是什么意思1、危险的来源不同。
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是人的不法侵害行为;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比较广泛,可以是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的侵袭。
在遭遇到人的不法侵害时,如果行为人是对不法侵害人进行反击,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如果为了躲避不法侵害,而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属于紧急避险的范畴。
2、紧急避险必须是出于迫不得已,而正当防卫无此要求。
3、对主体的要求不同。
紧急避险要求主体不能有特定的身份。
而正当防卫就没有这样的要求。
任何人均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4、避险保护的是合法利益,损害的也是合法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怎么样选择,两害相全取其轻,必选所保护的利益必须要大于避险行为所损害的第三者的利益,如果等于或者小于所损害的利益,避险就没有意义,法律也就没有保护的必要.5、实施对象不同。
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人实施,而紧急避险必须是向第三者实施。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有几个1、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3、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4、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能阻止对方对自己的侵害),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正确认识正当防卫,了解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三、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1、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