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豆罗: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乡村振兴人物案例乡村振兴计划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许多杰出的乡村振兴人物在农村地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位乡村振兴的人物案例,以展示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案例一:农民企业家李小龙李小龙是山东省一个小村庄的农民出身。
他对乡村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激情。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他创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初期,他经营的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员工和一台简单的加工设备。
然而,他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产品优势和资源,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并积极寻求市场机会。
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各地。
他还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和农业技术培训等乡村振兴项目,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案例二:农村电商创业者王丽华王丽华是河北省一个偏远村庄的农村妇女。
她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利用互联网创办了一家农产品电商平台。
她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电商经营能力,积极引导其他农民加入到电商创业中来。
她与当地农民合作,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向全国甚至全球销售。
这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增加收益,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王丽华还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农村的多元化产业发展。
案例三:乡村教育倡导者张明张明是湖南省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村教师。
他深知教育是改变乡村命运的重要途径。
在他的努力下,他争取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
他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助图书和学习材料,并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和学生辅导活动。
他还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文化课程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
通过他的努力,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
结语乡村振兴人物案例的介绍,展示了农村地区许多杰出个体的努力和成就。
他们以自身的智慧、勇气和实践,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这些人物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通过创业、教育、农业等方式,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激发了农村的活力和希望。
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农历正月十五,伴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来到容城县北部的城子村。
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旁,一排排白色的大棚一望无际,天气虽然依然寒冷,但吃完早饭的种植户们已经开始施肥、翻地,为移栽西瓜苗做准备。
城子村有3000多人口,全村3447亩耕地,瓜菜大棚面积达到3100亩,村民个个都成了瓜菜种植的行家里手,2011年人均收入12000多元。
依靠瓜菜种植,城子村由十年前的穷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
谈到村子的变化,市人大代表的村支书刘建乐说:“村干部只有让村民有了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农村才会有新变化,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为带领村民致富,2000年,身为建筑公司老板的刘建乐为村民引进了大棚葫芦嫁接西瓜项目。
为消除乡亲们的后顾之忧,村“两委”成员带头种植,并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如今该村的大棚采用瓜菜间种的模式,集中采摘,统一销售,一个大棚的纯收入达到7万余元。
“因为大棚管理时间相对集中,到忙时,村民们自发的结成互助组,建棚、整地、施肥、栽苗、采收统一行动、分工合作,大棚经济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感情,让家庭变得和睦,村风和谐,乡亲们就把大棚亲切的称为“互助棚。
”谈到让人们富起来蔬菜大棚刘建乐说。
生活富裕了,村内环境就要有新变化。
为了改善村内环境,村里硬化了包括田间地头的所有道路,成立了村内保洁服务队,建立了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前柴草乱堆、粪便遍地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真正有了新农村的样子。
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2010年,村委会建起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和健身器材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春节农闲时,村里的人们有的到农家书屋读书,有的到活动中心打球、下棋、扭秧歌,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近几年,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进,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农民们幸福感越来越强。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按村民们说法:没有村支部的带头,就没有城子村的大棚西瓜,没有党员干部们的多年扶持,就没有城子村今天的新面貌。
乡村振兴人物素材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涌现出来,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了力量。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人物素材,他们的故事生动、全面,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李明:农技专家李明是一个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从小就对农业充满热爱。
毕业后,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投身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参与培训、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他掌握了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等。
他不仅帮助当地农民提高了产量和收益,还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动者和引领者。
二、王娜:农产品品牌创始人王娜是一个有梦想、有信念的年轻人。
她看到了自家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于是毅然决定创立一个农产品品牌。
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始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方位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成功打造了一个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品牌,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她的成功不仅说明了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性,也鼓舞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三、张大伟:乡村旅游策划者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张大伟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乡村旅游策划者。
他发现了家乡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于是毅然决定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来到这个地方感受乡村生活。
他通过策划各种特色活动,打造了乡村旅游品牌,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就业。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力,需要具备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
四、刘建国:农村电商达人刘建国是一个勤奋果敢的农村电商达人。
他看到了互联网给农村带来的发展机遇,于是毅然决定开设一个农村电商平台。
他通过整合当地的农特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和物流配送,将农产品送到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
他的成功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就业。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将互联网与农村振兴有机结合,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的勇气。
以上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人物素材,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优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主要事迹一、总述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有许多杰出的个人和集体,他们以自己的执着与奉献,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为实现国繁荣不懈努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些优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要事迹。
二、农业领域1.种子专家李廷栋李廷栋是一位著名的农科专家,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育种工作。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培育出了多个优质的水稻品种,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水稻产量。
他的贡献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
2.农村教育先驱魏源魏源是一名农村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他在广东省农村开办了多所乡村教育学校,致力于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他的努力使得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农村的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科技创新1.航空专家邱英雄邱英雄是一位航空领域的专家,他领导团队成功研发了我国首架大型客机C919。
在这一国之重器的研制过程中,他克服了种种技术难关,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事迹展现了我国航空人的拼搏与奉献精神。
2.女科学家屠呦呦屠呦呦是我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她领导团队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机制,为全球疟疾的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发现和创新不仅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文化事业1.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兰芳是我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致力于推广我国传统文化,为京剧的国际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精湛表演和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作家老舍老舍是20世纪我国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个人观点优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们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奋斗精神和职业素养,更凸显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的强大实力。
把群众的生计冷暖挂在心头
李豆罗
【期刊名称】《老区建设》
【年(卷),期】2003(000)010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李豆罗
【作者单位】南昌市人民政府;市长江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访新乡县政协常委、新乡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委、新乡市琦宁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士兰 [J], 梁鸽
2.情系困难群众冷暖挂在心间 [J],
3.时刻把教师冷暖挂在心头 [J],
4.李克强:时刻把高寒地震灾区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头 [J],
5.李克强在考察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灾区时强调时刻把高寒地震灾区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豆罗:市长还乡做“农夫”
沈洋
【期刊名称】《村委主任》
【年(卷),期】2016(000)019
【摘要】“无论官有多大,不论你走多远,不管你挣多少钱,总是要叶落归根的。
”2010年,告别政坛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李豆罗,回到江西南昌市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带领当地村民建设美丽家乡。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沈洋
【作者单位】《半月谈》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5.4
【相关文献】
1.飞跃南昌,捧硕果而献蓝图——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市长李豆罗答记者问 [J], 杨玉峰;熊家福;
2.农夫山泉正式做“农夫” [J], 林笑
3.李豆罗:退休市长当农夫 [J], 龙在宇;
4.全面提升农业品位——访南昌市市长李豆罗 [J],
5.李豆罗:桃花源里可耕田 [J], 岸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国根基观后感前段时间看了《大国根基》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这部片子展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太多令人惊叹的画面和故事。
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农业变革中的亲身经历。
这是一个位于中国北方的小村庄,名叫李家屯。
村里有户姓李的人家,当家的叫李老汉,他和老伴儿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
李老汉有一儿一女,儿子叫李福,女儿叫李慧。
以前,李家种地全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
每到播种的季节,李老汉一家就得早早起床,扛着锄头,背着种子,一步一步地在田地里劳作。
那时候,犁地用的是老牛拉着的木犁,效率低不说,还特别累人。
李老汉常常是累得直不起腰,可也只能咬着牙坚持。
施肥也是个大工程,一家人得挑着重重的粪肥,在田地里来回穿梭。
那味道,别提多难闻了,可他们没得选择。
到了收获的季节,全家齐上阵,拿着镰刀,弯着腰,一茬一茬地割麦子。
一天下来,手上磨出了水泡,腰也快断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春风渐渐吹进了李家屯。
政府开始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鼓励农民们科学种地。
李福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他最先响应政府的号召。
他先是贷款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这可让李老汉担心坏了,生怕儿子瞎折腾欠下外债。
但李福心里有谱,他跟着技术员认真学习操作方法,很快就上手了。
有了拖拉机,犁地变得轻松多了。
以前老牛拉犁一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拖拉机几个小时就搞定了。
而且犁得又深又匀,种子播下去,出苗率都高了不少。
接着,李福又引进了新的种子和化肥。
新种子抗病能力强,产量高;新化肥肥力足,效果好。
这一年下来,李家的庄稼收成比往年好了很多。
看到成果的李老汉,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开始支持儿子的想法,一家人的干劲更足了。
后来,村里又建起了灌溉设施。
以前浇水得从河里挑水,或者用辘轳从井里打水,又费力又费时。
现在,只要打开阀门,水就自动流到地里,均匀又充足。
再后来,李家还用上了收割机。
到了收获的季节,收割机在田地里轰鸣而过,麦粒直接就装进了袋子里。
乡村振兴的人物事例感动我国十大人物一、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更是为了调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关注并学习那些乡村振兴的人物事例,因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感动着每一个我国人。
二、乡村振兴的人物事例感动我国十大人物1. 甘家辉甘家辉是四川省广安市周棚镇茶基村村民,因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茶叶文化的执着,他带领村民走上了茶叶产业发展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茶基村已成为四川省有名的生态茶叶产地,带动了全村经济的繁荣。
2. 刘凤仙刘凤仙是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石霞乡茶农,她通过改良茶叶品质,成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更多的乡村致富希望。
3. 赵有均赵有均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村民,他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带领全村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成功发展了草原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
4. 王广伟王广伟是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团结乡的村民,他因为热爱家乡的土地,提倡生态农业,成功引进了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带动了全乡的农业产业的发展。
5. 李春花李春花是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的蚕农,她不仅自己发展蚕丝产业,还带领身边的人一起致富。
她的故事鼓舞了更多人积极参与蚕桑产业的发展。
6. 刘宗海刘宗海是吉林省通化市梨木台林场的村民,因为对林场的热爱和对林木的巧手,他成功发展了木材加工业,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7. 张海田张海田是浙江省中江省义乌市的村民,在“互联网+农业”的浪潮下,他成功将自家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的网络名人。
8. 马宁马宁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村民,他因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葡萄种植的执着,成功培育出了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新品种葡萄,开创了乡村葡萄产业的新局面。
9. 张文亮张文亮是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农民,他主张绿色农业,成功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带动了全村农民脱贫致富。
人扬風痕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奋斗范本——2014-2019年“全国十佳农民”项目巡礼郭晓平施丽黎罗昱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
全面建成小康,决不落下一人;实现“四化同步”,必须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为在全党全国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良好氛围,树立先进典型,激发亿万农民的创业创新热情,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4年,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倡议设立,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资助的“全国十佳农民”项目正式启动,已在华夏大地谱写出绚丽篇章。
一、“全国十佳农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杰出代表根据“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评选资助办法,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十位经验可推广模式可复制最能代表当代农民风采、体现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业绩的杰岀农民,基金会资助每人10万元。
2014-2019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协同农业农村部人事司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遴选工作,经层层推荐和专家评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有60名优秀农民代表荣获“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
其中80后的青年农民占比20%,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比62%,女性占比27%,少数民族占比17%,种植业占比52%,养殖业占比25%,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其他行业占比23%。
“全国十佳农民”作为新时代稳粮保供的排头兵、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杰出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亿万农民的充分肯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鼓励。
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报刊、网站、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已经并必将持续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全国十佳农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国十佳农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农村的倡导者、践行者、维护者和发展者,在促进农业稳产保供、推进产业扶贫“三产”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学科技用科技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建设生态农业宜居乡村、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风文明、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发挥了辐射带动和典型引领的作用。
俯身甘为孺子牛文明乡村展新姿作者:李洪明来源:《走向世界》2023年第39期街道整齐宽敞,文化广场的演出舞台上老人们正欢快地自演自乐,麦田里汩汩春水沁入麦地,蔬菜大棚里西红柿争红斗艳、小吊西瓜正紧俏上市。
这是寒亭区固堤街道潘家庵村文明乡村新画卷的景象。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金章被潍坊市委组织部评为“担当作为好支书”。
“我从没觉得村支书是个什么官,我就是老少爷们的服务员。
”潘金章见面就和笔者聊起从政29年的心得体会。
他从199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俯身甘为孺子牛”的敬业姿态走稳为民之路,为民谋福利、为村謀发展,将潘家庵从“脏乱差”发展成“组织强、产业兴、人心齐、生态美”的文明乡村,用自己实际行动兑现就职承诺,让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的“排头兵”作用,脚踏实地干事,兢兢业业为民,把群众事一件件干好、一项项展开、一步步推进。
对于每位村民的诉求,都认真加以对待和解决,针对村民用章、入党政审、居民医疗保险缴纳等高频事务,严格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实现群众办事“一次办好”。
5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1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村里救危扶困蔚然成风。
潘金章坚持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新产业,盘活村级资产和资源,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以联办、发包租赁等方式,通过竞标,将村民的土地、村集体的土地承包给企业、养殖场、专业种植合作社,进一步盘活了闲置资产,增加了村民与村集体收入。
紧扣潘家庵实际,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侧重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的经营模式,在全村形成了畜牧养殖,西瓜、萝卜、西红柿等特色种植产业,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村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2022年雨水偏多,很多瓜菜大棚出现坍塌,一些农田排水不畅出现涝害,过完年正月十六开始,他就组织机械整修环村利民河,铺设管道整修农田排水管道和灌溉农田渠道,为瓜菜大棚和粮田生产创造条件。
李豆罗: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作者:姚绍辉
来源:《老友》2019年第06期
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退休后放弃大都市的舒适生活,毅然回到家乡偏僻贫穷的小村庄甘做一名“农夫”,尽管“苦不堪言,累不堪言”,他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着离退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带领村民一步一个脚印,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乡风文明,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田园梦。
他就是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
“既当农民,又当顾问”
李豆罗,1946年出生,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公社党委书记、进贤县团委书记、进贤县委书记、新建县委书记、南昌市市长、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由于他说话风趣、没有官架子,南昌市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平民市长”。
2010年1月,64岁的李豆罗参加市人大闭幕会后,休政归田,当天下午便和妻子一起回到老家——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担任村民理事会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总顾问。
李豆罗动员居住在县城的黄华明、李旺根、李衍庄等几位老干部一起回乡发挥余热,建设家乡,几位老干部成了李豆罗的得力助手。
李豆罗是农民出身,他熟悉农民、农村、农业,也热爱农民、农村、农业,许多棘手的问题,他都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李豆罗说:“这次舞台的转换,我视为人生的新起点。
回到乡下,重操旧业;既当农民,又当顾问,投身西湖李家的新农村建设。
”
“公字当头,毫无私利”
村里建设最缺的就是钱。
李豆罗就像个“乞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想尽了办法,四处筹钱。
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乡邻相筹、友人相帮、项目相凑。
李豆罗每年大年初一在村里搭起募捐台,自己带头捐款。
乡亲们纷纷响应,老人拿出养老金,学生拿出压岁钱,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捐,姑爷女婿上门捐,每年都能募捐到十几万元。
2013年夏天,两位浙江游客请李豆罗为他们各写一幅字,每人为村里捐款1万元。
只要有人到村里参观,李豆罗就动员他们捐款。
“10万不嫌多,1块不嫌少。
捐了1块钱,村里就有了一块砖。
捐了10块钱,村里就有了一块红石。
”李豆罗说。
随着西湖李家新农村建设的名气越来越大,更多的资金来自政府建设资金,政府的水利、林业、农业等项目都向这里倾斜。
“我40年前种田,为了生活;40年后回乡,为了奉献。
我现在做的一切,公字当头,毫无私利。
”李豆罗说。
为了打消村民对资金管理的疑虑,李豆罗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所有的资金不能进村里,村里不设会计,镇财政所管账,信用社管钱。
工程款的支付流程是:项目负责人签字,前坊镇镇长签字,镇财政所开转账支票,当事人拿支票去信用社提现金。
除了当事人外,没人能碰到钱。
开始还有人怀疑,后来清楚流程后,就都闭嘴了。
为了避嫌,李豆罗还规定,村里的建设,西湖李家的人可以打工,但不可以承包工程。
村民打工有报酬,李豆罗和
夫人、黄华明等几位老干部是义务打工的,没拿村里的一分钱。
每年大年初一,李豆罗都会当着所有返乡村民的面公开所有财务收支。
“白天抓進度,晚上抓调度”
李豆罗喜欢思考,善于总结,张嘴就是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深入浅出,农民听得懂,也爱听。
他总结西湖李家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传承中华文化,恢复古村精华,重墨青山绿水,美我故乡天下”,要做出“红石路、马头墙、碧绿水、满村树”的特色。
为了实现西湖李家的田园梦,李豆罗倾心尽力。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白天抓进度,晚上抓调度,半夜想思路,第二天早上找出路”。
几年来,在李豆罗的带领下,全村总动员,老少齐上阵,大家起早摸黑,齐心协力,拆除了130多户的5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全村375栋房子全部修葺一新;9500多米长的村巷得到整治,地面全部被铺上红石,开设了排水沟渠;安装路灯近200盏;清挖了村庄周围的10口山塘;植树超过50万棵;新建了3个排灌站;对全村2900多亩耕地进行了田园化改造,平均每亩农田比改造前增产200多斤;打出160多口小机井,建起公厕15座,购买了500个垃圾桶、2辆清运车、1辆抽粪车、2台焚烧炉,开辟了50个垃圾收集点和一个填埋场;兴建了1000平方米的农博馆;建起了广播站,办起了农家书屋,开通了有线电视,恢复了村民活动室。
西湖李家从一个脏乱差的贫穷落后村庄,变成了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李豆罗对新农村建设有独到的见解,他对那种“千城一面,万庄一色”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打造每个村庄的独有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优良品质,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李豆罗十分重视村里的文化道德建设,村里建起了3条千米长的文化墙,墙上刻有《二十四孝》《三字经》及村歌、村史、村赋、村图等。
他还带领村民恢复传统习俗,清明节集体祭祖,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烧圣塔,过年玩龙灯、吃年饭、唱采茶戏。
为树立优良村风,村里制定了“西湖李家八不准”,村里每年都会开一次表彰大会,受表彰的有大学生,也有长寿老人,还有优秀村干部、优秀村民、优秀少年、好父子、好婆媳、好兄弟。
除此之外,卫生做得好的、爱村模范也会受到表彰。
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向上,所有模范不设名额,现在村民的素质提高了,村风更加淳朴了。
“村里只有上大学的,没有蹲大牢的;只有互相帮助的,没有打架闹事的;只有尊老爱幼的,没有不认爹娘的。
”谈起村风的变化,李豆罗欣慰地说。
如今,西湖李家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先后被授予“南昌市十佳旅游景观村”“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江西省省级生态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四星级园区”“中国幸福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谈起这些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感受,年逾古稀的李豆罗感慨万千:“新农村建设好苦、好累,也好欣慰。
”说到未来的打算,李豆罗说,西湖李家新农村建设这壶“水”才烧到70度,还
差30度。
建筑扫尾、长效管理、文化建设、产业出路等问题还亟待解决,李豆罗满怀信心地说:“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
我将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贡献,使西湖李家的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