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群落的演替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4.4群落的演替编写:刘强审核:刘强使用时间:2012.4 编号:16013【学习目标】1. 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演替的大致阶段如何?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3.我国为什么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知识结构】概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概念:(课本P80)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过程:(课本P79,图4-14)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类型:举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概念:(课本P80)次生演替过程:(课本P80,图4-15)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内部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外界因素:气温、洪水、干旱及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学习过程】1、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过程。
2、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3、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上进行的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其演替的大致过程为:→→→→→。
4、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等上进行的演替。
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其过程大致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
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
5、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颁布了《》,于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拓展延伸】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
森林阶段,只能发展到草本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群落演替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
【例】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顶极群落二、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4)特点:初生演替速度较慢。
※初生演替除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外,还有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其过程如表所示:阶段湖底裸地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陆生植物阶段优势种群没有生物水生植物,如浮萍、满江红、金鱼藻、黑藻等沼泽植物(如莎草)先后出现灌木、乔木,最后演化为森林【例】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火山岩上的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过量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例】如图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图中A、B分别表示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C.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D.群落演替时,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例】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见右表。
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2.次生演替(1)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案1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
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长沙市耀华中学高二生物教学案
4.4 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一.导学过程:
1.演替
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群落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____________演替。
例1.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较大的是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例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的方向D.永远进行,无终止
2.演替的类型
思考与讨论
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 及80页图4-15,思考: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初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地衣作为“开拓者”,可通过它的活动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生命的活力,进而进化为较复杂的生物群落。
其原因是
A.地衣的结构复杂,进化地位较高等
B.地衣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强
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创造条件
D.地衣与其它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
例4.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A.乔木的繁殖力较强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较为低等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例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D.产生的生物量不同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阅读并观察课本81页图4-16,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
(2)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景象吗?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的进行。
例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二.课堂巩固
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
A.小型植食性动物 B.大型植食性动物
C.肉食性动物 D.A、B、C同时出现,无先后顺序
2.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
情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D.森林阶段
三.学后记:
四.内容补充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界所重视。
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
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
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
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
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于恢复到原有状态已不再可能。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如生态工程学。
生态工程学采用设计温室来有效地将城市污水资源化;采用重建湿地来处理废水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利用高密集性植物来回收废水沟中的金属;用重建原有地貌和植被解决河岸侵蚀问题等,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试验,更代表了生态原理的创造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