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词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近十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近十年普利策奖是对新闻报道、特写、评论等新闻类作品的最高奖项之一。
普利策奖的颁发是新闻业界的一项重要事件,被广泛视为新闻写作的最高水平的象征和奖励。
对于一个国家的媒体与新闻从业者来说,普利策奖是无上的殊荣。
近十年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问题到环境议题,每一次颁奖都为读者和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当今世界的契机。
下面将对近十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进行简要回顾。
2010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中,《《洛杉矶时报》中国工厂报道》("China in Three Parts" - Los Angeles Times)揭示了中国工厂劳动条件的现实。
该系列报道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背后的人道主义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1年,《《波士顿环球邮报》住房危机报道》("Built to Burn" - Boston Globe)以其关于住房市场崩溃的深入调查而获奖。
这一系列报道揭示了房地产行业的黑暗面,思辨性地解读了发展中的住房危机,引发了社会对改善住房市场的讨论。
2012年,普利策奖颁发给了《《纽约时报》博彩世界报道》("Exploitation and Abuse at the Border" - The New York Times)。
该报道深入揭示了美墨边境附近酒店、农场和其他就业场所的非法行为,揭露了人权侵犯和雇佣虐待等问题,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
2013年,《《华盛顿邮报》森林火灾报道》("Breaking News Reporting" - The Washington Post)揭示了美国西部地区发生的严重森林火灾情况。
报道准确报道了火灾的起因、破坏程度以及蔓延速度,及时传递了重要信息,保护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4年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中,《《波士顿环球邮报》马拉松爆炸报道》("Breaking News Reporting" - Boston Globe)以其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的深入报道而获奖。
近十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大盘点,极致时效性的新闻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PS:此贴只选取一组照片中的一张或两张展示。
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自由摄影师Javier Manzano 获得了普利策专题摄影奖。
他的获奖照片记录了于2012年10月18日,两名叙利亚反叛军士兵占着狙击点,周边的墙上布满了弹孔,光从外直射。
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3时许,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第96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
凭借一组反映退伍老兵返乡生活的作品《欢迎回家:Scott Ostrom的故事》,《丹佛邮报》的Crai***alker赢得了2012年普利策奖的特写摄影奖。
数次尝试自杀27岁的美国驻伊拉克士兵布莱恩·斯哥特·奥斯特罗姆(Brian Scott Ostrom)在经过4年的海外战斗生涯后,带着严重的伤后应激障碍症退役回到祖国。
作为第二侦察营的士兵,他曾两次被派往伊拉克,也就是在第二次服役伊拉克战争中,患上了应激障碍症。
2011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帮会冲突受害者》《洛杉矶时报》的芭芭拉-戴维森将镜头对准洛杉矶帮会暴力冲突中的无辜受害者,并凭借这组照片获2011年普利策特写新闻摄影奖。
这种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才得以一见的血腥场景,在洛杉矶黑帮势力盛行的地区并不少见,也是芭芭拉每每用镜头捕捉和记录的故事。
过去两年中,这位美国女记者以她一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一双懂得创作的眼睛,近距离拍摄了一组黑帮冲突受害者的众生相。
2010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Ian Fisher的军旅生活》这组作品从2007年6月1日开始拍摄,结束于2009年8月24日,记录了一名美国普通年轻人从应征入伍到成为一名正式军人的完整过程:应征时的犹豫,分别时的依恋,第一次想家,第一次受伤,第一次执行任务,订婚,前赴伊拉克,纹身,领结婚证…整组作品的拍摄角度平和而真诚,将个体置于广阔的环境与议题中,却没有失去对“人”本身的关注。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近年来,中国新闻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奖项。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都是业内知名的新闻奖项,它们的获奖作品不仅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有很高水准,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和启示,无疑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重要帮助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对于新闻报道的范围和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南方周末》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都是对新闻报道的重要认可。
《南方周末》在报道《世界上最难吃的米线》时,深入调查了云南米线的原产地,揭露了当地米线生产的肮脏环境和不卫生的生产过程。
这些报道不仅在新闻价值上有很高的评价,而且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启示了新闻报道要有深度和广度,要注重事实的调查和报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报道,要善于深入挖掘事实的内在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新闻从业者要善于从获奖作品中学习取经,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
愿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服务。
【划重点】第101届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传统媒体仍然是大赢家!4月11日凌晨3点,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宣布了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
这是普利策新闻奖的第101个年头,共有17个组织或个人荣获了公共服务类、突发性新闻报道类、调查报道类等14个新闻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媒体成长飞速,但传统媒体依旧领跑普利策!第101届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含金量最高的四类获奖作品及评语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纽约每日新闻》和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它们的报道揭露了警方滥用法律迫使数百人,其中大多是少数族裔放弃其房屋的黑幕。
颁奖评语:通过记者Sarah Ryley的调查,揭露了警方滥用驱逐规则,驱逐数百人,其中大部分是贫穷的少数民族。
普利策调查报道奖:《查尔斯顿新闻邮报》的记者埃里克·艾尔因对西弗吉尼亚州贫困地区鸦片类镇痛药泛滥一事的报道获得普利策调查报道奖。
颁奖评语:记者面对强大的阻碍进行了充满勇气的报道。
该报道揭露了西弗吉尼亚某些地区阿片类药物泛滥,导致了高死亡率。
普利策国内报道奖:《华盛顿邮报》记者戴维·A·法伦索尔德因对特朗普慈善基金会涉嫌违法行为的报道摘得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颁奖评语:持续的报道,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创造了透明的新闻模式。
同时对唐纳德·特朗普的慈善事业进行了质疑。
普利策突发新闻奖: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东湾时报》因对当地导致36人死亡的仓库火灾报道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奖。
其它获奖作品目录从获奖作品看传媒业趋势传统媒体仍然是普利策新闻奖的最大赢家虽然受到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是本次普利策新闻奖的大赢家。
《纽约时报》获得国际报道奖、特稿奖,《华尔街日报》获得评论奖,《华盛顿邮报》获得国内报道奖。
《纽约客》杂志作为今年获奖的唯一杂志,也是连续第二年将普利策新闻奖揽入怀中。
上榜的知名传统媒体还包括《东湾时报》《查尔斯顿宪邮报》《迈阿密先驱报》《盐湖论坛报》《风暴湖时报》《迈阿密先驱报》《芝加哥论坛报》等,从获奖的媒体组织来看,传统媒体依旧保持优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新闻奖项。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是国内外两个重要的新闻奖项,旨在表彰和推广优秀的新闻作品。
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可以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一些启示和经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新闻报道的挑战。
获奖作品的主题广泛且多样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说明新闻报道应该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或某个热点事件。
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兴趣,不断拓宽自己的新闻视野,关注各个层面的新闻事件。
获奖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非常重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报道,更多的是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扎实的调研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获奖作品的可读性和可视化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对于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新闻从业者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简洁明了、内容丰富的新闻报道,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易读性。
获奖作品的公正和客观也是新闻从业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新闻报道是一种公共信息传播的形式,它对于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
新闻从业者应该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报道,不偏颇、不带任何个人立场和情感色彩,不为特定利益服务。
获奖作品的时效性非常重要。
新闻报道是及时反映和解释社会事件的一种形式,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快速反应和敏锐洞察的能力,及时抓住重要事件的关键信息,快速准确地向读者传递。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新闻从业者应该始终坚持客观公正、深入分析和多样化的报道方式,提供具有时效性和可读性的新闻作品,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的期待。
..
《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词:
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泛黄的历史,在你的手中渐渐苏醒;忘却的记忆,在你的笔下缓缓升温。
这是正义对邪恶的挑战,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这是非写不可的使命!是你,让人们去正视那片历史的废墟,教会我们珍惜阳光的温暖;是你,揭开人们不忍回视的伤口,让我们在心灵的触动中警惕着未来。
'.。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感言好的/坏的《新闻与正义——14项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全译本》获奖作品,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摄影作品,尽管题材多样,但是其中表达的基本特征有二:其一,是非常人性化,都是一些贴近人本性的东西,如果说谎也是人的本性之一,那描述撒谎的作品也会震撼人心的。
问题是你不能以故意说谎的心态描写说谎,一旦读者觉得你在愚弄他,你文字的命运,就算终结了。
接近人性,就是要回归真实,人最终还是被人的行为感动的,虽然人对自己的宠物也会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甚至情急之下认为与人的恶行比起来,人都不如一条狗,但是,这话只有瞬间的真理性,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人真的比狗更加善良,不是的,只是因为与人最贴心的其实还是人,而不是狗。
尽管那个与你最贴心的人会欺骗你,但是他同时也最了解你,这些又爱又恨的情感制造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问题不在于某人是坏人,而在于他是一个人。
一旦我们把他当人看待,距离立刻就拉近了。
比如,当你对他有种种不满甚至仇恨时,你同时要清楚地知道,你自己其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那样的人(有种种卑劣的念头),不同的只是你可能没有他那样的运气或者能力,所以你还不是亿万富翁或当上大官,如此等等。
如果我说,大家其实都不怎幺地道,或者说没有什幺好人,就算是说了一句真话,等于戳穿了官场上、电视上、课堂上一切所谓神圣说教的画皮。
这是很悲壮的结论,就像人必须面临死亡一样,在这里任何出于胆怯的掩盖都于事无补。
于是,我们开始胆大起来,开始嘲笑自己,嘲笑虚伪,并坚决认为在人性的一切弱点中,不诚实是最不可容忍的,可是,人还是虚伪如旧。
我非常自大地认为,如果一个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读到这里,会对他的工作有所帮助。
其二,是非常注意细节,虽然人的感受具有细腻化倾向,但是也要启发。
我经常发现我们出于宣传目的的新闻图片中,人们总是面带微笑,以至于在拍摄各种全家福或各种会议的集体照片时,摄影师总是习惯地招呼大家齐声喊“茄子”,因为汉语普通话说“茄子”时,口型是乐观向上的样子。
普利策奖海明威颁奖词《普利策奖海明威颁奖词》篇一:《普利策奖海明威颁奖词》嘿,你知道普利策奖吗?那可是新闻界、文学界相当牛气哄哄的一个大奖啊。
当这个奖和海明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星星碰撞出了超级耀眼的火花。
海明威,这名字就像是文学天空中的一座巍峨大山。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锐利无比的剑,能直直地刺进你的心里。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海明威的作品,那感觉就像是在一片迷雾重重的森林里突然看到了一束强光。
比如说他的《老人与海》,那个老渔夫圣地亚哥,就像一头孤独而又倔强的老狮子。
他在那片茫茫的大海上,和那条大鱼搏斗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那波涛汹涌的海面,海浪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怪兽,随时准备把小船给吞了。
而老渔夫呢,他那粗糙的双手紧紧握着钓竿,眼睛里透着一种绝不放弃的光。
这时候我就在想,海明威他是怎么写出这样的画面的呢?也许,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吧。
他的生活就像是一场又一场刺激的冒险。
他参加战争,经历了生死离别,就像在地狱里走了一遭又一遭。
这些经历就像是一把把燃料,把他的创作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
我有时候就觉得,他写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他自己的人生啊。
普利策奖颁给他,那可真是实至名归。
你想啊,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出拳的时候没有多余的动作。
不像有些作家,啰啰嗦嗦的,写了一大堆,结果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
他的这种风格,可能在当时还挺有争议的呢。
有些人可能觉得太直白了,缺乏那种含蓄的美。
但是我觉得啊,这就像吃菜一样,各有各的口味。
他的直白就像是一杯烈酒,一口下去,火辣辣的,直接冲击你的味蕾。
我在想,当他得知自己获得普利策奖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呢?是那种淡淡的微笑,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荣誉,还是会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得跳起来呢?不管怎样,他的作品已经在文学的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就像一艘永不沉没的巨轮。
总之,普利策奖对于海明威来说,就像是一顶镶嵌着无数宝石的皇冠,戴在他头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世界,他值得这个奖,而且是超级值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附阅读答案)(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附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一、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奥斯维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
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二、交流展示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的美丽景色和孩子们的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5、“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三、自我测评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凝重(nínɡ)纳粹(suì)焚尸(fén)雏菊怒放(chú)B.婆娑(suō)嬉笑(xǐ)撰写(zhuàn)明媚温暖(mèi)C.沼泽(zhǎo)凋谢(diāo)废墟(xū)步履蹒跚(lǚ)D.戕害(qiānɡ)窒息(zhì)祷告(dǎo)世人瞩目(shǔ)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窒息憔悴长廊惊俱万分B.绞刑瞬间茫然心智健全C.恶梦港督无辜生机勃勃D.愤懑隐秘弊端绿树成茵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
《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词:
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泛黄的历史,在你的手中渐渐苏醒;忘却的记忆,在你的笔下缓缓升温。
这是正义对邪恶的挑战,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这是非写不可的使命!是你,让人们去正视那片历史的废墟,教会我们珍惜阳光的温暖;是你,揭开人们不忍回视的伤口,让我们在心灵的触动中警惕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