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2.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摘要】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是两个重要的新闻奖项,获奖作品代表着新闻报道的优秀水平。
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就其对新闻报道和媒体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国家大事,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则更注重深度调查和独立见解。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各有特点,相互补充。
各自的优点值得借鉴,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促进媒体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价值进行对比,指出两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对于增进国际新闻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 获奖作品分析, 异同比较, 新闻报道, 媒体发展, 启示, 价值对比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两大新闻奖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评选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和推广优秀的新闻作品,促进中国新闻行业的发展。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国际新闻奖项,被视为全球新闻行业的“奥斯卡”,评选范围涵盖了新闻报道、摄影、音频、视频等多个领域。
两者奖项的设立和运作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和历史,但都体现了对新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真实性备受关注,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立为新闻传媒提供了一种优秀范本和标杆,对于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规范新闻行业的秩序意义重大。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分析中国新闻奖作为我国新闻领域的最高奖项,每年评选出的优秀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亮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往往注重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报道内容贴近民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社会影响力。
获奖作品的写作风格清晰简洁,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生动,能够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近年来,中国新闻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作品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奖项。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都是业内知名的新闻奖项,它们的获奖作品不仅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有很高水准,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和启示,无疑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重要帮助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对于新闻报道的范围和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南方周末》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都是对新闻报道的重要认可。
《南方周末》在报道《世界上最难吃的米线》时,深入调查了云南米线的原产地,揭露了当地米线生产的肮脏环境和不卫生的生产过程。
这些报道不仅在新闻价值上有很高的评价,而且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这些获奖作品的分析启示了新闻报道要有深度和广度,要注重事实的调查和报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报道,要善于深入挖掘事实的内在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与启示,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新闻从业者要善于从获奖作品中学习取经,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
愿中国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服务。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特色分析作者:袁德玉来源:《传媒》 2017年第22期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奖设立于1985年,是为通过长期积累起来足够的新闻素材和一手资料,向受众提供对某一话题或事件全面客观、权威有力的调查解释的优秀作品设立的奖项。
将社会的黑暗面挖掘并呈现给受众,是调查性报道的根本宗旨所在。
正如普利策所讲的,“新闻记者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
”这无疑是对调查性报道价值最精准的诠释,借助调查性报道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学的本质内涵。
北京时间2017年4月11日,第101次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来自《查尔斯顿邮报》的《西弗吉尼亚阿片类药物泛滥导致死亡》报道赢得了调查性新闻奖。
该报道之所以能够在诸多新闻作品中崭露头角,不仅是因为其揭露性、深度性的内容,而且还因为其数据化呈现、人文化关怀、多元化形式等。
对此,本文结合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入手,探讨其呈现的特色,以进一步把握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方向。
独立性题材,揭露性报道就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题材范围而言,所有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揭露性和独立性。
在西方的新闻学范畴中,独立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就是说新闻媒体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完全独立,不受政治权利和其他任何主体左右。
普利策调查性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有许多都涉及了公权部门,而这些作品充分彰显了新闻报道独立性理念。
如2016年获奖的《狂乱、危险而隐秘:佛罗里达州精神病院里的暴力现象》,由《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和《坦帕湾时报》的三名记者经过一年时间,揭露了佛罗里达精神病院的混乱与灾难,抨击了政府的不作为,为弱势群体的生命和人权大声疾呼。
该新闻作品共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都可作为一篇独立的深度报道。
第一部分对佛罗里达州六家精神病院管理混乱、经费匮乏、暴力泛滥的问题进行了整体叙述;第二部分深入全面地展现了精神病院监管部门刻意隐瞒信息的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该部门隐藏信息的目的和达成步骤;第三部分讲述了一名精神病患者被人为虐待后致死的悲剧;第四部分指出政府宁愿花费大量金钱让违法的精神病人学习相关法律常识,也不愿意通过医疗手段让病人恢复正常,最终导致当事人精神二次伤害的问题;第五部分讲述了一位精神病患者因纵火被判入狱,但刑满后没有机构愿意收留,而法律又规定他不可以回家,最终导致他无处可去。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新闻学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胡然【摘要】普利策新闻奖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在全美甚至全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本文从分析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的选题入手,对社论奖作品的选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美国优秀社论的优点,以资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社论奖选题自1917 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以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就被誉为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它不仅仅囊括新闻类作品,还包括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等诸多奖项,但其中新闻类奖项占比例最大,影响力也最大。
它们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几乎囊括了20 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
普利策新闻奖检验着美国主流报界,催生出新的报道观念,同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进行观照和反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突出的贡献。
普利策获奖社论更是秉承诉诸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对美国国内以及涉及美国的国际事务进行讨论,选题大到政治,小到家庭,全面展现了美国的关注点。
研究普利策获奖社论的选题,对于研究普利策奖,窥见美国全貌,理解美国新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本土性普利策获奖社论在选题上展现了极强的广泛性,大到讨论战争(1917WarHas Its Compensations),小到探讨是否应该订立法律废止大腿舞(1999 Donacute;t stopfree speech, just enforce the laws),严肃与轻松并存,在选题范围上并没有限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选题广泛,普利策获奖社论大多局限于讨论国内问题。
伴随着受众日益高涨的关注身边事的兴趣和报纸本地化趋势的加强,社论的选题越来越多的局限于所在州、县的事务上,这很好的诠释了接近性原则。
例如在2013 年的普利策获奖社论中,两位作者用10 余篇文章,探讨皮纳拉斯县因为受到反氟化物者以及茶党保守派的压力,拒绝在水中添加氟化物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并最终扭转了公众对于氟化物的看法,促成了该州委员会的再次投票,使得氟化物再次成为该州水中的添加剂。
浅析普利策小说奖对“美国性”的建构与再生产一、道德功用与工作伦理:美国文学的新教精神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指出,新教徒的稳健节制、诚实可信、全力以赴投身事业及简朴生活等价值观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追求积累财富却无意于财富带来的尘世愉悦,以此求得至善(summumbonum),希冀成为上帝的选民,这种来自新教的伦理不仅推动了美国等国家、地区的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还为资本主义赋予了一种精神。
而新教精神,作为美国性的核心,在普利策小说奖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奖项对于健康生活风貌的坚持与新教文化提倡的禁欲克己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
小说奖最初的标准是:“该小说应最能反映美国生活的健康风貌、美国人的修养及人格之最高标准。
”“健康风貌”意味着鼓励评审选择那些安全、保守的作品,在这种标准下只有教科书式的小说才符合评审要求。
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中反对瓦尔特·比桑特(Walter Besant)把“有意识的道德目的”(conscious moral purpose)视为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
他写道:“艺术问题是如何写作的问题,而道德问题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你怎么能够轻易将这二者统一起来呢?”“有意识的道德目的”一词暗指一部作品中应有明确的善恶之分。
对小说的道德要求意味着文学作品对人性的讨论最终都应以“人性本善”为落脚点,人生的困惑一定能得到解答,对社会现象的谴责都要以该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收场。
专业的推荐委员会成员在这一教条的束缚下,需要审查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操、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
这种评选标准显然不利于提高小说奖的文学性,评审委员认为尤其“健康”一词对他们的评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束缚。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_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在新闻报道的领域中,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是顶尖记者们的精心创作,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观点、深入的调查和卓越的写作技巧。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特点和为什么它们如此引人注目。
首先,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闻名。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报道,还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记者们通过广泛的采访和调查,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证据,展现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报道。
他们不仅关注事件本身,还关注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
其次,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注重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
这些作品通常采用生动、精确和有力的语言,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记者们运用丰富的叙事技巧和描写手法,如个人故事、对话,让报道更具有情感和人情味。
同时,他们还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这些复杂的信息。
此外,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透露出一种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承诺。
记者们在选择报道的主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关切。
他们关注社会不平等、环境问题、政府腐败等重大议题,并希望通过文章的呈现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报道事件,更是呼吁社会正义和改革的呼声。
最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体现了记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
记者们在进行调查和采访时,尊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他们秉持公正、中立的原则,并致力于避免偏见和偏向。
这种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使得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成为权威和值得信赖的报道。
总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因其深入调查、独特视角、精彩写作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而备受瞩目。
这些作品以其高质量和有影响力的报道,塑造了新闻界的精英形象。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阅读,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价值和重要性。
让我们珍惜这些卓越的作品,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介绍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奖项,分别代表着中国和国际上新闻行业的最高水准。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中国新闻界人士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队评选,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编辑、摄影、摄像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品和从业人员。
普利策新闻奖则是国际新闻界的权威奖项,设立于191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发,涵盖了新闻报道、特写、调查报道、照片、评论等多个类别。
中国新闻奖的设立和普利策新闻奖一样都旨在鼓励和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提高报道的公信力和质量。
两者在奖项设置和评选标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重视新闻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报道主题、手法、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得出对新闻业和社会的启示。
这些不同之处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新闻自由、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不同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和新闻人才。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报道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些报道关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食安和环保等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些作品采用多媒体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创新性的报道形式也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报道深度。
在报道过程中,获奖作品通常经过深入调查和采访,能够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不偏不倚地传递信息。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是两个备受瞩目的新闻奖项。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反思。
从获奖作品来看,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在奖项设置和评选标准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新闻奖主要关注国内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专业性,而普利策新闻奖则强调报道的质量和深度,涵盖了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新闻作品。
这一差异体现了中国和美国新闻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获奖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多元性和新闻报道者的专业素养。
不同类型的获奖作品展现了不同层面的新闻报道,既有大范围的新闻事件报道,也有深入剖析的独家调查报道,还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这些作品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新闻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应。
从获奖作品可以看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需要有深入思考和独立调查的能力。
很多获奖作品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需要采访大量的权威人士和了解相关信息。
这些作品不仅需要有新闻编辑和记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需要有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才能产生优秀的新闻作品。
获奖作品的产生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很多获奖作品都是经由新闻媒体的投入和支持才得以产生。
新闻媒体需要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给记者和编辑进行深度调查和报道。
新闻媒体还要有审慎和独立的态度来选择和推动获奖作品。
只有新闻媒体具备这些素质和精神,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获奖作品。
通过分析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新闻报道需要关注时效性和深度;新闻报道需要多样性和多元性;新闻报道需要深入思考和独立调查的能力;新闻报道需要新闻媒体的积极支持和推动。
这些启示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作者:宣勇捷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1期摘要:中国新闻奖和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为两个国家在新闻领域的最高奖项,其获奖作品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新闻理念和报道倾向。
对两个奖项的获奖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中国新闻奖的未来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 ;比较分析 ;启示与对策一、中美新闻奖获奖作品比较分析(一)新闻主体的选择不同在新闻主体的选择上,中国新闻奖多以宏观层面的“大人物”为主,而普利策新闻奖更多关注普通人物的生活细节。
从题材上看,中国新闻奖作品主要分为政治、经济、重大突发事件和民生等选题,获奖作品往往具有宏观特征。
在人物報道方面,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多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值得宣传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为主,如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等。
普利策的获奖作品,擅长对人物的命运进行细节刻画,表现生活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与成长的故事。
如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地方报道奖作品《辛辛那提海洛因泛滥》,讲述了很多个被毒品毁掉的美国家庭的故事。
在这篇报道中,《辛辛那提询问者报》用一周的时间,记录了辛辛那提有关海洛因蔓延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全国范围内毒品扩散的严峻挑战,引发人们深思。
(二)报道倾向不同从近几年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报道倾向上看,可以得知中国的获奖作品多以正面的报道为主,而普利策新闻奖多以反面的揭露为主要报道方式。
弘扬和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并反映社会美好生活的变迁,这是中国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反映了中国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其意义重大。
西方媒体热衷于揭露性报道,在其新闻作品中,负面新闻报道占据大多数。
普利策新闻奖的精神,要求媒体直面社会的不同面,批判和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现象。
摘要本文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为例第一篇:摘要本文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为例摘要本文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为例,分析了媒体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采访成本核心竞争力一、问题的提出:采访成本和媒体竞争长期以来,美国的媒介经营者和管理者最头痛的问题一直是财政压力问题。
许多报纸发行人和主编最初对财政压力的一般方法是,采取严格的成本控制,减少出差、办公室供应、辛迪加稿件和特约记者的成本支出。
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写时间比一般新闻采访时间长,难度大,采访成本高,可以说与上述成本控制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解读美国新闻业界在这方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采访方式与媒体竞争策略有什么关系?特稿和一般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观察方式、表述方式的差异。
特稿采访是一种多维度的采访,不仅要求记者深入现场,还必须把眼光放在一个广泛的区域里进行搜集。
这个范围可能纵向深入到历史深处,横向旁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信息,需要长久的持续的关注和思考。
一般新闻报道触及现实层面即可,多关注新闻本身;特稿需要升上去俯瞰,沉下去打捞,兼顾左右,在看起来不着边际没有多大关系的事件里有新的发现。
作为记者,总是需要面对社会变动中诸多复杂而敏感的事实,这些事实通常是被故意掩盖、修饰和剪裁的。
特稿记者的困难在于,要拨开缠绕在事实外部的芜杂枝节,一步步逼进事件核心,寻找孤立事实背后的深层关联,以再现一个完整的事件。
在这方面,普利策新闻奖特稿表现尤其突出,这样也导致大多数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特稿采访周期长,记者出差次数多,显然不利于成本控制,但他们为什么为一篇特稿投入如此巨大呢?二、普利策奖特稿采访时间的统计分析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我们先对1979年至2008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作品的采写时间进行统计。
本文主要根据戴维·加洛克《普利策特稿卷新闻奖》和相关资料,发现了14篇获奖作品(占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的半数)的采写时间,具体如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作品采写时间分布1982年获奖特稿《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花费了六个月时间,调查并写出了这篇关于联邦官僚机构规模和影响的文章,长达8500字。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论作品特色分析作者:李红朱晓磊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普利策新闻奖共设14项,其中有4项评论类奖项,其中三项是文字奖,即评论奖(Commentary)、社论写作奖(Editorial Writing)和文艺批评奖(Criticism)另外一个是社论性漫画奖(Editorial Cartooning)。
评论经常以专栏形式出现,又叫专栏评论或专栏,专栏内容丰富,涉及的内容比社论庞杂,作者可以判断推理,可以将自己的个人言论融入写作中,专栏经常有作者的署名,有时还有作者的照片。
社论大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社论经常是出版人而不是记者或编辑的个人态度表现,大部分社论不署名。
当人们谈话引用社论时,经常说:嗯,邮报上说……总的说来,专栏评论与社论是很难区分的,它们绝大部分是互相交融的,①现在许多美国新闻杂志上几乎看不到二者的界线。
本文旨在对2002~2007年间获普利策奖的评论与社论作品作整体分析。
一、写作风格1、多篇承递,追踪评述普利策获奖作品大多是内容承递的一组作品。
例如《芝加哥论坛报》的科尼莉亚·格莱曼以反对死刑处罚的系列社论摘取了2003年普利策社论奖。
从2002年2月19日到10月3日共有10篇社论,其社论题目分别为处死亚历山大·威廉姆斯;废除严刑逼供提议;修改死刑;死囚区的不平等;死刑的未来等,通过铿锵有力的深入分析及深刻说理,透视了死刑的各个方面,敦促伊利诺斯州废除死刑,尊重生命。
2、文风独特,个性激扬获奖作品在文风上存在明显共性:题目提纲挈领,文章短小精悍。
这些作品中标题大多在五个词左右,简要精练,却又意味深长,如《正义遇挫》(Another Slap in the face of Justice)或机车如何脱轨(How The Engine Derailed)或遗弃的英雄(Abandoned Heroes),读者看到这些题目,必然会随着作者一路探究思考。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作者:————————————————————————————————日期: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新闻学
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选题分析
胡然
【摘要】普利策新闻奖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在全美甚至全球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本文从分析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的选题入手,对社论奖作品的选题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美国优秀社论的优点,以资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社论奖选题
自1917 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以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就被誉为是“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它不仅仅囊括新闻类作品,还包括文学、历史、音乐、戏剧等诸多奖项,但其中新闻类奖项占比例最大,影响力也最大。
它们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几乎囊括了20 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引起了世界极大的关注。
普利策新闻奖检验着美国主流报界,催生出新的报道观念,同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进行观照和反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和突出的贡献。
普利策获奖社论更是秉承诉诸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对美国国内以及涉及美国的国际事务进行讨论,选题大到政治,小到家庭,全面展现了美国的关注点。
研究普利策获奖社论的选题,对于研究普利策奖,窥见美国全貌,理解美国新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本土性
普利策获奖社论在选题上展现了极强的广泛性,大到讨论战争(1917WarHas Its Compensations),小到探讨是否应该订立法律废止大腿舞(1999 Donacute;t stopfree speech, just enforce the laws),严肃与轻松并存,在选题范围上并没有限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选题广泛,普利策获奖社
论大多局限于讨论国内问题。
伴随着受众日益高涨的关注身边事的兴趣和报纸本地化趋势的加强,社论的选题越来越多的局限于所在州、县的事务上,这很好的诠释了接近性原则。
例如在2013 年的普利策获奖社论中,两位作者用10 余篇文章,探讨皮纳拉斯县因为受到反氟化物者以及茶党保守派的压力,拒绝在水中添加氟化物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并最终扭转了公众对于氟化物的看法,促成了该州委员会的再次投票,使得氟化物再次成为该州水中的添加剂。
不可否认的是,普利策社论奖中也有少数关于外国事务的文章,例如1934 年获奖系列社论中的关于德国的评论,1955 年冷战期间的If the RussiansWant More Meat……等,但美国本土的选题还是普利策获奖社论的主要着眼点。
二、表现延续性
与国内的新闻评论不同,普利策获奖社论往往着眼于对一件事件的系统完备的报道,做到有始有终。
普利策获奖社论往往在探讨一个地区的治理或一个地区问题的产生时,并不是用一篇报道叙述事件来龙去脉,提出改进意见就宣告结束,而常常是对该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以线性的方式呈现事件的解决,同时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者路径,或者点明问题解决进程中的障碍,促进问题主体的更好发展。
例如2010 年的普利策获奖社论,作者连用9 篇文章,对南达拉斯的社会治理进行了探讨。
当论及南达拉斯糟糕的治安现状时,作者首先对该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他预测了治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阻碍,提出不能让政治因素干扰治理的进行。
伴随着改善措施的进程,作者又从新的法律条文的实施看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但作者并没有在这里停下,他又对治理的新进展进行了报道,给出下一步建议。
除了对治理全景的把握,作者还提出了治理重点难点——西南购物中心的可能方案。
两个月后,作者继续报道了南达拉
斯立法议程的最新进展。
在下一篇文章中,因为突发的枪击事件,作者又及时分析,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警察对需要改造的公寓所有者进行包庇是造成南达拉斯枪击事件众多,治安混乱的原因之一。
在选举的前一周,作者对高速公路的改造引起的争议进行分析,呼吁人民选择好的领导人。
在最后一篇社论中,作者痛心于南达拉斯选民的低选举参与率,呼吁达拉斯的选民行使手中的权利,确保南达拉斯的未来。
至此,获奖系列社论才画上句点。
可以看出,作者不仅积极关注南达拉斯的社会治理,为当地民众清晰地画出了改革的路线图,预测了改革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更从立法、政治等层面对南达拉斯的改革提出期望和建议。
这组获奖社论既保证了系统研讨、展示南达拉斯的问题(面上展示),也做到及时更新解决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民众适当的引导(线上跟进),更能在其中突出重点难点(点上突破),呼吁民众的关心和注意,是一组极佳的作品。
三、呈现公众性
美国新闻界在社论撰稿人的道德准则中明确的提出了“社论撰写人应勿为个人利益撰写评论”,而普利策在传统上就要求社论作者站在公众的角度理论。
①无需质疑,其获奖社论都突出的展现了公众性。
获奖作品作者往往站在人民的角度,从良心和道义出发,思考和判断问题,以批判的理性去引导民众舆论。
无论议题大小,只要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个论题就能成为获奖社论的选题。
19 世纪时,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计划在优胜美地峡谷和海奇-海奇峡谷各建一个水库,保证人民的饮用水供水。
然而在1984 年,优胜美地峡谷成为国家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水库的建设自然作废。
但海奇-海奇峡谷却成功建起了水库。
在2005 年的普利策获奖系列社论中,《萨拉门托蜜蜂报》没有只看到海奇-海奇峡谷水库所带来的巨大的饮用水便利,而是发现了海奇-海奇峡谷巨大的自然生态价值。
它耐心的劝说对于自己观点并不感兴趣的民众,拆除水库,改变水系,恢复海奇-海奇峡谷的自然景观。
最终成功的劝服了持相反意见的民众,促使加州政府作出了拆除海奇-海奇峡谷水库大坝的决定。
四、体现时代感
好的社论能够促使人民行动起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也意味着社论必须做到针砭时弊,与时俱进。
普利策社论不仅能够做到在问题出现之后及时报道,更会主动出击去发现社会问题。
自普利策社论奖开始颁发到1972 年,与种族问题有关的议题在社论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如1920年获奖评论Law and Jungle,对以私刑处死黑人犯罪嫌疑人事件,提醒人民尊重法律,不以肤色断人。
1927 年的We Submit 就无政府主义者、意大利移民、和平主义者尼古拉·萨科和巴托洛缪·范泽蒂的案件进行讨论,驱使自由派人士对美国制度是否健全提出质疑。
② 1928 年的Our T om 对三K 党发起战争,1957 年的What a Pricefor Peace 指责暴动开除黑人学生,1962 年Perfetely Capable of Closing Ole Miss 谴责密西西比州暴力违抗联邦禁止种族隔离的法令等。
对于正视和反对种族隔离的讨论越来越清晰,指向越来越明确,谴责越来越明显。
1973 年开始,种族问题开始逐渐退居二线。
更广泛的题材进入普利策社论奖评审的视野。
同性恋问题、女权主义等以前被视为禁区的话题也开始受到评委青睐。
如2001 年以同性恋夫妇民权联盟作为议题的系列获奖社论。
同时,有关自然遗产、环境健康、少数群体等方面的议题也进入公众视野。
如1996 年以加拿大公司在黄石公园附近采矿造成污染为议题而获奖的系列社论,2002 年获奖作品以精神病患露宿街头为议题等。
普利策社论奖作为普利策奖中最早一批设立的奖项,已经走过百年历程。
但在百年中,其选题坚守本土,立足公众,着眼时代,呼唤自由、平等与正义的精神从未改变。
正是由于选题富有针对性,在社论的写作上迈出了精彩的第一步,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才更有可能做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得以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引人注意的是,普利策社论奖获奖作品往往对一个议题下足功夫、孜孜以求,主动推进议程和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我国的社论往往集中于研究理论问题,单一成篇,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并没有跟踪意识,不会主动观察跟进问题的解决情况,自然在传播效果上与普利策社论获奖作品相比较弱,这需要我国社论在选题上从美国普利策社论奖上学习。
□
参考文献
①②沃尔特·李普曼、詹姆斯·赖思顿:《新闻与正义(修订版)》[C]《.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50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