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公开课(113)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能够理解并表达对故事的个人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神话故事中获取信息。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先智慧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激发学生勇敢探索、虚心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题。
•活学活用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潜在含义。
•将故事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具:PPT、图片、小道具。
•材料:《精卫填海》故事内容、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精卫填海》相关的图片或小道具,激发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意义。
2. 学习故事内容讲解《精卫填海》故事的背景、主要情节和故事结局,帮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内涵。
3. 同步阅读让学生跟读故事内容,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并让学生尝试总结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4. 思考与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个人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神话故事的价值和启示。
5. 活动设计设计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小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比赛或是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神话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益,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复述《精卫填海》故事的情节。
•布置练习册上与神话故事相关的习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故事潜在含义和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与学生互动和讨论的环节,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神话故事背后的价值和启示,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且具有意义。
课题古文复习课型复习课授课人:罗凌苑教学方式引导为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讨论授课班级初二1班授课时间2011-6-1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三篇游记字句解释和异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堂前练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了解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自主复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不同迁客骚人的不同情怀并学会小组合作,学会互帮互助。
重点难点重难点:在比较中理解三篇游记的异同,更准确把握三篇游记的知识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字词翻译自主利用归纳法复习字词翻译为比较复习这三篇课文内容作铺垫导入以学生复习古文的困惑引入进入课堂学习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课堂教学介绍期末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复习方法了解期末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复习文言文检查学生字词复习情况做练习卷巩固学生的字词句翻译引导学生按照比较这三篇古文的要点合作填写表格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精神,了解从哪些方面去比较这三篇游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篇古文的异同从表中归纳总结三篇游记的异同让学生在异同中更深入理解这三篇游记拓展迁移比较其他的诗人文人的作品和情怀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教师总结明确接下来的复习任务和要求为期末考试作准备作业布置一张上述三篇游记的期末复习卷板书设计古文复习相同:文体、作者的遭遇,都有景物描写不同:作者对待贬谪的态度、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难点,近年来考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课本中的文言文难度也加逐渐加大。
尤其是到了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中第五、六单元都为较长较难理解的文言文。
但由于第五单元的文言文相对于第六单元较浅,较短,且在中段抽测中复习检测过,所以此次复习着重于第六单元。
此单元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代诗歌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在第六单元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有一些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复习,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和体系。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新课导入:(投影画面)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
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桥》第一课时二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
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4.学习描写大雨、洪水、老汉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
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
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圆的学习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人教2011版六上)**导言**本文档描述了一节关于圆的研究教学设计。
这节课适用于人教2011版六年级上册。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获取有关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目标**1. 理解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圆的性质,如半径、直径、圆心等。
3. 能够应用所学的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引入新知识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圆形物体(如一张圆纸片或一个圆球),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讨论它的性质和特点,如平滑的边缘、无尖角等。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圆的定义。
2. 深化研究a. 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不同圆的直径和半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b. 学生在纸上练画画圆,并在圆上标记出圆心、直径和半径,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c. 学生通过练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巩固对圆的性质的理解。
3. 实际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将一个矩形分成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的形状必须是圆,学生需要计算矩形的面积和每个圆的半径。
学生借助所学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和分享解决方法。
**三、教学评估**1. 观察与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了圆的定义和性质。
2. 练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涵盖圆的性质、计算周长和面积等内容,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四、教学资源**1. 圆形物体(圆纸片、圆球等)。
2. 纸和画笔。
3. 练和作业材料。
**五、总结**本节课以圆的研究为主题,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供适当的反馈和评估,以确保学生达到研究目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
教学内容找因数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教师巡视)1、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2、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1×12=122×6=1212×1=126×2=123×4=124×3=12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4、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12共有几个因数?谁能按顺序说出来?5、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1、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呢?(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三)应用拓展。
(四)总结2、9的因数有哪些?15的因数有哪些?3、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活动三: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38页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比本领《看谁找得快》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帝”等6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曰”等5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插图,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把故事说生动说具体,并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
4.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精卫精神”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教学过程:一、猜图导入:1.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大家知道的故事可多了。
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请你看图,猜故事?2.同学们,你们猜中的这些都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神话故事出自哪部书吗?出示《山海经》,3.简介《山海经》你了解这本书吗?《山海经》是古代的一本古籍,里面有很多神魔鬼怪,记录了很多山川河流的地理知识,是保存中国神话故事最多,最原始的古籍。
4.今天,我们就走进奇书《山海经》,看看是怎么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呢?齐读课题,(出示精卫图片)简介精卫鸟,再次齐读课题——《精卫填海》质疑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一起读读这个故事吧!1.自由读出示阅读小提示。
2.指名读。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3.点拨:我们知道古人写的文章,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要特别注意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4.示范读。
5.老师读的好吗?你觉得好在哪里?你想听听老师的经验是什么吗?(将停顿符号在文中标注好,出示)(PPT出示画节奏版)请同学们在书中标注。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6.这样读起来就有节奏,有轻有重,有快有慢,像唱歌一样,就好听了。
你们要不再试试?(生读)7.同桌两人合作读,检查朗读。
8.男女生读。
9.【竖排版读】朗读难度升级了,这样排版了,你会读吗?。
10.【去标点读】加大难度咯,会读吗?三、结合注释,读懂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学习第一句(1)出示第一句,谁来读读?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1.少女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文下注释:小女儿)你真会学习!借助文下注释确实是理解小古文的好办法,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这个注释圈起来。
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语文阅读公开课教案篇1一、指导目的1、让学生们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们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们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三、课前准备: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五、指导过程: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们总结读书方法1、教师向学生们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们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
[随机板贴]6、小结。
[板贴:课外活用]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1、学生们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霜降公开课教学设计以下是为您起草的一份关于霜降公开课教学设计的协议:合同主体:1、甲方(教学设计提供方):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方(教学设计使用方):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合同标的:1、本协议的标的为霜降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该教学设计应包括但不限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详细规划和安排。
2、教学设计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能够有效地传达霜降相关的知识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权利义务:1、甲方的权利和义务11 甲方有权按照约定获得设计费用。
111 甲方有义务按照乙方的需求和要求,提供高质量、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霜降公开课教学设计。
112 甲方应保证教学设计的原创性,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113 甲方应根据乙方的反馈和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2、乙方的权利和义务21 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质量标准交付教学设计。
211 乙方有义务按照约定向甲方支付设计费用。
212 乙方应及时向甲方提供设计所需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213 乙方应尊重甲方的知识产权,不得擅自修改、传播或用于其他未经授权的用途。
违约责任:1、若甲方未能按时交付教学设计,每逾期一天,应按照设计费用的一定比例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若逾期超过约定天数,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甲方返还已支付的费用,同时甲方应承担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2、若甲方提供的教学设计不符合质量要求或存在抄袭等侵权行为,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重新设计或修改,并承担因此产生的费用。
若甲方拒绝修改或重新设计,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甲方返还已支付的费用,同时甲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若乙方未能按时支付设计费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费用的一定比例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并背诵。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3.合作学习,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4.研读文章,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难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一、新课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好河山,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也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同去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二、知识简介(一)理解课题这个题目如何理解,又如何停顿呢?《答谢中书书》1.答:回复,答复。
2.第一个“书”与谢中相连,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3.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一种实用型文体。
(二)作家简介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三)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回信,赞颂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朗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一)预习检测:1.你能读准下面的字吗?颓tuí能与yù其奇2.你能准确的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四字句,两字一顿,最后两句,该怎么读呢?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