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35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哲学观点涉及到人的悲苦、意志的斗争以及对于幸福的追寻。
本文将通过阐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探讨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具体观点,包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目的的思考以及对人的苦难的认知。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
他认为一切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愿望满足不了欲望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在财富、地位还是名声等方面,人们总是欲望无止境地扩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不满足。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悲观论》中提到:“没有欲望,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冷清的荒岛。
”然而,即使人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很快就会追求更多的东西,陷入新的欲望的无底洞。
其次,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意志的斗争。
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不断的斗争,而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是造成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识无法与自然和现实保持和谐,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存在时常常感到困扰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解脱,通过自我抑制和超越肉体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还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世俗的快乐和享受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于理性的追求来实现的。
他建议人们要较少欲望,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减少对欲望的苦难。
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让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更加带来痛苦和不满。
叔本华还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的苦难的角度对于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来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些追求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无意义的偶然,人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认为,人首先要面对现实的苦难和绝望,然后通过追求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悲观的一面,但也包含了对于生活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思考。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最有哲理的十句话
以下是叔本华最有哲理的十句话:
-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
- 青年是诗歌丰富的季节,而老年更适宜哲学上的收获。
- 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 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 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
哲学思想叔本华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他从I .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
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叔本华《叔本华论文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叔本华认为作为人的本质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哲学有着独特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认为哲学应该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根本问题。
叔本华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哲学应该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如何实现自由、幸福和完美的目标。
在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叔本华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体验是认识世界和人生本质的重要途径,而直觉则是直接把握世界本质的能力。
因此,他强调要超越传统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方法,以个体体验和直觉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认为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他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叔本华的伦理哲学在哲学历史上,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对西方思想影响最大的几位哲学家之一。
虽然他打破了其时主流哲学思想,但他们的哲学思考却获得了精神世界的沉淀,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其哲学体系之中,叔本华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伦理学。
一、爱的悖论叔本华认为人类之中的许多行为都是由自利心驱动的。
而在这种利益驱动下,人们追求着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往往选择与其他人相互竞争。
在这种自卫的心态之下,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
叔本华倡导了一种完全相反的思想:“爱的悖论”。
他认为,在与别人的协作中追求幸福,比自私主义更恰当。
这种“爱”的关系实际上源于我们的共同生命体验。
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幸福和快乐,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身和生命的尊重。
二、利他主义叔本华认为那些以自我为本的行为和价值观是不可持续的。
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从其他人身上剥夺幸福,而这些幸福是大家共享的。
因此,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需要注重利他主义。
在利他主义的哲学体系中,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考虑整体兴盛,而非单独的个人利益。
作为伦理学的基础,利他主义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道德问题都要求我们去考虑对其他人的影响,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我们就必须为这个问题承担责任。
三、幸福和可能性叔本华不同于其他伦理学家,他的立场认为幸福最终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他认为,所有的幸福都唯一地源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它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叔本华认为,遵循自己的本性可以让人们获得幸福,这包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
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弱点,展现我们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并努力去为大家的幸福做出贡献。
四、自身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内在价值对个人所拥有的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是一种概念,用于描述人的行为和想法,这些行为和想法都是建立在道德价值观之上,这种内在价值使得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种价值体系类似于禅宗和东方哲学家的思考方式。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
”叔本华认为,人生中的痛苦和无聊是无法避免的,它们交替出现,构成了人生的本质。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
”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个欲望被满足后,新的欲望又会涌现,因此人总是处于痛苦之中。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叔本华认为,一定程度的痛苦和烦恼对于人生是必要的,它们可以激发人的思考和行动,推动人不断前进。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叔本华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叔本华认为,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人不应该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这些摘抄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如人生的痛苦本质、欲望的无止境、内心世界的重要性以及健康的重要性等。
叔本华经典哲学语录88句,参透⼈⽣!1、⼈⽣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2、⼈类幸福的两⼤敌⼈是痛苦和⽆聊。
3、没有⼈⽣活在过去,也没有⼈⽣活在未来,现实是⽣命确实占有的唯⼀形态。
4、普通⼈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设法利⽤时间。
5、单个的⼈是软弱⽆⼒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样,只有同别⼈在⼀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6、⽼年时最⼤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量都献给了永不衰⽼的事业。
7、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
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块密密⿇⿇重重叠叠涂抹的⿊板⼀样。
8、⼀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蜡⿐⼦甚或⼈⼯植⽪。
⽽由独⽴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9、我们读书时,是别⼈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已,犹如⼉童启蒙习字时,⽤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般。
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部分。
因此,我们暂不⾃⾏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思想的运动场了。
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步⾏能⼒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10、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命。
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他⼈的思想就像夹别⼈⾷桌上的残羹,就像陌⽣客⼈脱下的旧⾐衫。
11、⼈的⾯孔要⽐⼈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的思想,⽽⾯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12、财富就像海⽔,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3、具有伟⼤⼼灵的⼈,相对于他的⼼灵来说,永远是王。
14、⼈只有按照⾃然所启录的经验来⽣活。
15、愚昧⽆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的⾝价。
16、⼈类所能犯的最⼤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外之物!17、事物本⾝是不变的,变的只是⼈的感觉!18、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叔本华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19世纪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综合了不同文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
在他的哲学里,他主要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痛苦和生命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围绕“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来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人的自我意识在叔本华的哲学观中,他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能力。
这种能力让人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影响和意义。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一面,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面。
第二步:痛苦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痛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痛苦,来获得幸福。
他通过无数的研究认为,欲望是引起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了要通过减少欲望来减少痛苦的方法。
第三步:生命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感知,而不在于世俗上的荣誉、财富或权利。
在他看来,我们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与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因此活着的意义也不在于得到多少金钱或成就,而在于如何让自己不会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总结: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减少痛苦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这些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人们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叔本华人生哲学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开创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他认为哲学回答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而真正的本质、本源应当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这就是人的意志或下意识的生命本能的冲动,或生存(生活)意志。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完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
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
第一部分人生的智慧一、生命性质1,亚里士多德将人生幸福分为三类:来自外界的幸福,来自心灵的幸福和来自肉体的幸福;2,叔本华根据其观察人的命运中根本的不同点,(对幸福)做了如下的分类:什么是人,人有些什么,如何面对他人的评价;3,从人格一词的广泛意义来说,人就是人格,其中包括健康和精力、美和才性、道德品质、智慧和教育等;人有些什么指的是人有的财富和可能占有的事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自己的荣誉、名声和身份;4,生命是幸福的主要因素,我们存在的整个过程,在于我们内在的生命性质是什么,这是天经地义和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的事实;5,人的内在的生命性质是我们心灵满足的直接源泉,而我们不满足的感性、欲望和思想也是来自我们内在生命的性质,环境不过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而已;6,社会中的成员依身份和财富的不同而扮演不同角色,但大家的内在生命的快乐和欢愉并无多大差异,大家都是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对自己命运充满渴望和焦虑的可怜演员;个人生命强度并不依其扮演角色的不同而存在差异;7,生命实在客观的一半在命运中,在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主观的一半属于我们自身;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不同,每个人的生命终其一身都具有相同的性质;8,人们能够获得的快乐,事先就由其个性决定了;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在于其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伴侣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心性可以通过外在努力加以提升;9,心灵的快乐主要依赖我们心灵的能力,愚人终其一生还是愚人,即使在乐园中被美女包围,也难于逃离愚人的个性;10,生命中的主体因素对于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来说,其重要性远超过客观因素;11,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于其他任何幸福,身体健康的乞丐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12,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和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13,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的人格,人格比之另两类所描述的幸福,具有绝对性价值;人除了某些实在的和自然性的必需满足外,一切财富的占有,对幸福一词的适当意义来说,影响是较小的;14,构成幸福的另两类因素的重要性无需强调,第二类和第三类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使别人喜欢自己,不论出于什么方式,其目的还是在于想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二、人格,或人是什么1,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或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其幸福;人格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直接的影响因素;2,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格,在人的内在品格中,最能给人带来直接快乐的莫过于愉悦健全的精神;3,促进愉快心情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4,维护健康需要避免任何种类的过度放纵自己和激烈不愉快的情绪,也不能太抑止自己,常作户外运动,冷水浴和遵守卫生原则;5,幸福基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与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健康是构成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6,忧郁根源于更为内在的体质上,它系于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其体力、生命力的一般关系;天才通常是精神力即敏感性很充沛的人;7,忧悒而充满忧郁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又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收到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到光明一面的人却又常常不能如愿;8,美也是健康的事务之一,虽然美只是个人的一种优点,与幸福不构成直接的关系,但却间接给予他人一种幸福的印象;9,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和厌倦;我们远离了痛苦则靠近厌倦,远离了厌倦则又靠近痛苦;生命本身是剧烈地在痛苦和厌倦中摆动;10,心灵空虚是厌倦的根源;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厌倦所占的地位就会变小;11,世上才智有限的人易生厌倦,因为他们的才智不是独立,仅用来做施行意志力的工具,以满足自己的动机;他们若没有特殊动机,则意志无所求,才智便也休息了,因为才智和意志都须外物来发动;12,闲暇的结果会造成各种可怕的停滞,那就是厌倦;为了消除这种可悲的感觉,平常人用无聊的琐事‘消磨’时光,有才华的人却‘利用’时光;13,一般说来,人若发觉自己无事可做,必然会替那些剩余的精力,寻找一种适当的娱乐,可以将此类嗜好,规则的分为三类,分别代表三种基本力量,也就是合成人类生理组织的三种要素:第一类是满足“生命力”而得的快乐,代表生命力的有吃喝消化休息和睡眠;第二类是满足“体力”而得到的快乐,此种快乐可从散布、奔跑、舞蹈、击剑以及类似的活动中的道;第三类是满足“怡情”而得到的快乐,诸如在观察、思考、感受、音乐、学习、阅读、发明以及自哲学等中得到的快乐;满足“怡情”而得到的快乐的地位,无疑较其他两种根本快乐要高,这也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14,心智的生活非但可以防御“厌倦”,还可避免厌倦的诸多恶果,使我们远离恶友、危险、不幸、损失和浪费,这些都是把幸福全部寄托于外界的人所必然遭受的苦恼;15,一般人厌倦空闲,总要为着什么目的而忙碌,若是连幻想或勉强的目标——诸如游戏、消遣和各种嗜好都找不到,闲暇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