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沈琼枝 。
12.在《儒林外史》中,具体描写了四位“奇人”,他们分别是在寺院里的
季遐年
、
卖火纸筒子的 王太 、开茶馆的 盖宽 、做裁缝的 荆元 。
六、典型人物
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 度的深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一)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 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看。”A磕头下去了。
思考:1.文中的A是谁?他已经五十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生”?
2.文中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该人物怎样的特点?
3.范进考了二十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 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 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 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 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 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 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 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
补充资料3.绝意于科举
吴敬梓少年生活优裕,自幼聪颖过人,受到了良好的八股文训 练,及经史、诗赋教育。18岁时,顺利考中秀才。但此后科举一直 不顺,23岁、26岁两次赴安庆参加乡试,结果都是满怀信心而去, 失败而归。
对吴敬梓打击最严重的是第三次乡试经历。公元1729年,这时 的吴敬梓已经29岁了,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正期待这一次科考能够 考中。在这次乡试之前,先有一场预试,主考官给吴敬梓的评语是 “文章大好人大怪”。但主考官还是非常欣赏吴敬梓的才华的,便 将他取为此次预试考试第一名。信心满满的吴敬梓认为此次中举应 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了,毕竟自身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同考的秀才 们也都认为,预试第一名哪有乡试不中举之理?然而现实却是无比 的残酷,吴敬梓在这一次乡试中再一次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