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膜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515.70 KB
- 文档页数:6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尽管研究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炎性病变,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Atheroscler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although it is confirm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inflammatory lesion of arterial wall,but the definite mechanism is still no very unclear so far.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familyhistory,hypercholesterolemia,smoking,hypertension,diabetes and obesity,etc.)ar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mphasi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作者】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作者单位】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一、前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为了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征,我们进行了切片实验。
本报告旨在详细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实验目的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壁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已经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 实验步骤:(1)取得患者血管壁标本,并在标本表面涂上透明胶片;(2)将标本放入福尔马林液中固定24小时;(3)将固定后的标本进行去水、透明处理;(4)将透明处理后的标本进行包埋,制作成切片;(5)对制作好的切片进行染色处理;(6)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拍摄切片。
四、实验结果1. 动脉壁增厚:正常血管壁由三层构成,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壁上,内膜、中膜和外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2. 脂质斑块: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壁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脂质斑块。
这些斑块是由于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内部积聚形成的。
3. 钙化:在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壁上,可以观察到钙化现象。
这是因为钙离子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的。
4. 平滑肌细胞增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域内,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呈现出异常生长和扭曲。
五、实验分析1. 动脉壁增厚: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受损后释放了一系列促进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的信号分子。
同时,中层平滑肌细胞也会受到刺激而开始增殖,导致血管壁变得更厚。
2. 脂质斑块:脂质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内部积聚,会引发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最终形成脂质斑块。
3. 钙化: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的表现之一。
当脂质斑块稳定后,钙离子就会沉积在其上形成钙化区域。
4. 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之一。
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会导致血管壁变厚,并且这些异常生长的平滑肌细胞也会分泌一些促进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的因子。
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三季度业务学习测试题姓名:得分:一、多选题24分1.在临床实践中,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 AC )增高最受关注。
A.TC B.TG C.LDL-C D.HDL-C2.吸烟可导致( ABCD )。
A.血小板易在动脉壁黏附聚集B.降低血中HDL-C原蛋白量 C.血清TC升高D.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3.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ABC )A.A型性格B.口服避孕药C.高热量、高脂饮食D.过度运动4.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与( BCD )A肺动脉 B主动脉 C 冠状动脉 D脑动脉5.颅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 ABCD )A脑供血不足 B脑栓塞 C脑萎缩 D血管性痴呆6.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ABCD)A下肢发凉 B下肢麻木 C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D下肢坏疽7.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进行适当体力活动,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ABCD )。
A根据身体情况定活动量 B根据体力活动习惯定活动方式C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 D以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宜8.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有( ACD )A情绪激动 B劳累之后 C寒冷 D吸烟9.心绞痛疼痛的部位主要是( BCD )A心脏 B胸骨后 C左肩 D左臂内侧10.心绞痛缓解方式有( BD )A降血脂 B含服硝酸甘油 C补充血容量 D消除诱因11.不稳定型心绞痛较稳定型心绞痛( ABD )A疼痛持续时间更长 B诱发疼痛的体力活动阈值降低 C 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D放射至新的部位12.冠心病分为两大类,其中慢性冠脉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 ABC )A稳定型心绞痛 B缺血性心肌病 C隐匿性冠心病 D冠心病猝死13.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 ABCD )A.不稳定型心绞痛B.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C.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D.静息型心绞痛二、填空题60分1.动脉粥样硬化时,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2. 动脉粥样硬化女性发病率较低,因为(雌激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女性在(绝经期)后该病发病率迅速增加。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的病理变化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脑血栓、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及时发现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无放射线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等多个领域,而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评估中,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通过检测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厚度、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等参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准确的评估。
这些参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血流的畅通程度,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
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够观察到血流中的斑块和血栓等异常情况,从而及早发现并干预治疗,有效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且无创伤、无放射线,非常适合用于长期随访和复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临床上常规的筛查手段,可大大提高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水平。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它可导致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干预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为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从而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生率。
颈动脉粥样硬化还与一些其他疾病如心脏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评估的还可以对其他相关疾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评估,为患者综合性的治疗提供帮助。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它是一种准确、安全、无创、无放射线的检查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动脉的名词解释静动脉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静动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包括其定义、结构、功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疾病。
一、定义和结构静动脉是血管系统的一种血管类型,将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组织和细胞。
与静脉和毛细血管相对应,静动脉是由心脏血液中的氧气和富含营养物质的血液组成,向身体各个部位输送供氧及营养物质,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静动脉由三个层次的组织层构成: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是静动脉的内层,由内皮细胞组成,具有润滑和减少血液中的摩擦力的作用。
中膜是静动脉的中间层,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组织构成,它有助于维持血管的形状和弹性,使其能够适应血液的冲击和脉搏的波动。
外膜是静动脉的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护和支撑血管的作用。
二、功能静动脉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供应和适应性。
1. 供应功能:静动脉通过输送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来满足组织和细胞的需求。
在心脏搏动的作用下,通过静动脉将血液从心脏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 适应性功能:静动脉的中膜具有很高的弹性,能够适应血液的冲击和脉搏的波动。
当心脏收缩时,静动脉会膨胀,吸收血液的压力,然后在心脏舒缩期间缓慢释放,保持血液的稳定流动。
三、与静动脉相关的疾病静动脉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一些疾病可能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静动脉相关的疾病: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于在血管壁内蓄积的胆固醇和脂质物质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变得硬化和狭窄,降低了血液的流动性,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 动脉瘤:动脉瘤是血管壁局部膨胀和扩张的病变,可能发生在任何大动脉,如脑动脉、主动脉等。
如果动脉瘤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生命危险。
3.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而来的疾病,由于血管壁的弹性减弱和钙盐沉积导致,使血管变得僵硬和不灵活,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动脉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动脉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于维持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动脉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是由内皮细胞构成的,具有光滑的表面,有助于减少血液流动时的摩擦力,同时也能分泌一些物质来调节血管张力和血液凝固。
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组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性,能够根据血压的变化而调节血管的大小和血液的流动速度。
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起着支持和保护血管的作用。
动脉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输送氧和营养物质、维持血压和调节血流。
动脉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排泄。
动脉还能够通过改变血管的张力和直径来调节血压,保持血流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根据不同组织和器官的需要来调节血流量,确保各个部位都能够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总之,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使其成为人体循环系统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良好状态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动脉的健康,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保护和维护动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
主动脉三层膜-守护你的心脏健康主动脉是人体内最大的血管之一,起着输送血液供应全身组织的重要作用。
而主动脉的三层膜结构则是维持主动脉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主动脉三层膜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
一、主动脉三层膜的结构主动脉三层膜共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其结构和功能分别如下:1. 内膜层: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具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2. 中膜层: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构成,主要起到支撑和弹性作用,因此被称为“弹性层”。
3.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主要起到稳定血管形态和防止外伤的作用。
二、主动脉三层膜的功能主动脉的三层膜结构并非只是简单的“隔离”,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协同作用起着保护主动脉的作用,下面简述一下主要功能:1. 内膜层:具有降低摩擦、防止血栓、调节血管舒缩等功能。
2. 中膜层:起到支撑和弹性作用,能够保证主动脉正常的舒张和收缩。
3. 外膜层:能够防止外伤和感染的侵袭,也对主动脉的形态起到稳定的作用。
三、与主动脉三层膜相关的疾病主动脉疾病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主动脉三层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引起主动脉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 动脉粥样硬化:中膜层失去弹性,并逐渐变成硬化的沉积物,导致主动脉壁的僵硬甚至断裂。
2. 主动脉夹层分离:中膜层失去支撑力,导致主动脉内外膜分离,形成夹层,严重的时候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
3. 主动脉瘤:由于外膜层缺陷或弱点,血液进入血管壁层,使血管壁扩张形成局部的隆起,严重的时候可能破裂。
综上所述,主动脉三层膜结构非常重要,它们保护着我们的主动脉系统,而一旦破坏,就会导致各种严重的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及时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以维护我们的心脏健康。
心外膜脂肪因子促进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陈栋;王璟【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3(21)11【摘要】心外膜脂肪组织是沉积在心脏尤其是冠状动脉周围的脂肪组织,可以表达多种脂肪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最近这些脂肪因子已经被证实还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血管新生。
这些新生血管在斑块内可能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新生血管具有很强的通透性,可以改善斑块局部缺氧状况;另一方面,新生血管可能促进斑块进展并导致其不稳定性增加。
因此,通过研究脂肪因子致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抑制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增强其稳定性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冠心病新的靶点。
【总页数】4页(P1053-1056)【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脂肪因子;血管新生【作者】陈栋;王璟【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 [J], 侯慧媛;王雨生2.尼古丁通过抑制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促进胎盘生长因子分泌并提高人滋养细胞侵袭行为的分子机制 [J], 赵洪波;王亚辉;周佳冰;张炜3.分子影像监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预处理促进体外和体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存活与增殖的研究 [J], 范伟伟;王亚斌;张荣庆;李聪叶;李霜;曹丰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PI3K-Akt和MAPK-ERK通路促进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机制 [J], 周经霞; 陈琳; 陈擘璨; 邢槐杰; 闫丽敏; 曾超胜; 吴海荣; 黄裕盛; 陈接桂5.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角度探讨地黄梓醇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J], 周霞; 张文倩; 刘炬; 李丽; 刘付红; 刘炳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