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4.53 KB
- 文档页数:6
《海陆变迁》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3)通过读图掌握海陆分布及变迁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陆地、海洋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什么?(学生回答)明确:沧海桑田说的是陆地会变成海洋,海洋也会变成陆地。
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现在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实验演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动物园要新增一些小海龟。
由于海龟是两栖动物,饲养员为它们准备的新家是一个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陆地”。
动物专家看了以后,建议将水面缩小一些。
三个饲养员马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
提问:1.他们的办法是否可以让水面缩小?2.三个方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使“海”和“陆”发生变迁的?(学生讨论回答)明确:1.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陆”变迁。
2.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海陆变迁;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陆变迁;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
过渡: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地方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有些地方会由陆地变成海洋。
那么,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展示“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提问:科学家在北美洲落基山脉上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三叶虫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5.6亿年前的海洋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山脉。
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2)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了解板块间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模拟演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何变化?两个大陆之间的大西洋的面积有何变化?(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距离越来越远,大西洋的面积越来越大。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海陆的变迁过程。
二、新课学习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呢?模拟演示:(1)将弯曲的吹管插入清水中,把剪好的纸板或塑料块按照拼合好的形状,小心地放在清水表面。
(2)往吹管里吹气。
观察纸板或塑料板慢慢分开,向两边漂移的过程。
明确: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展示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图。
演示并讲解:熔融物质从大洋中部的裂缝中喷发出来,把较老的岩层向两边推。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碰撞和张裂)。
(3)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一)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提问: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提问:图中“→←”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表示碰撞挤压、“←→”表示张裂拉伸。
活动:依据六大板块现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科学家绘制出了5000万年后的世界地图。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本课时所学内容,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 的“第三节海陆变迁” ;依据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时内容包括“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
本节是第二节《海陆分布》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在设计教学时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点】1.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橘子、小刀、书本、木棍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遵循地理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打下良好基础,重点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模拟实验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活动,完成学习内容,并注重实施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参考教案本节内容的引入可采用以下方式,主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快捷、高效地达到三维目标。
方案一:承上启下式。
教师提问,上节讲到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如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南极洲是纬度最高、最寒冷的大陆,都会一成不变的存在下去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后,举出实例再让学生反思:在地中海海底发现古城遗址;在南极大陆上发现了远古时代存在茂密森林的遗迹——煤。
科学家现己推断如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今后将会逐渐缩小,取而代之的将是大西洋;日本与荷兰都是地狭人稠的国家,近代以来这两个国家本土面积逐渐增加,国家海岸线发生变化等。
这说明了什么?方案二:资料启发式。
让学生解释“沧海桑田,,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含义,引入课题。
方案三:情景导入式。
运用教科书的探索活动。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探索情境,让学生感受小海龟新家中“陆地”和“海洋”是可以变化的。
还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设想缩小水面的其他办法。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从活动中让学生领会到:海陆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壳运动,②海平面升降,③人类活动。
由于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不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只需让学生自行阅读,教师稍作解释即可。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球表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对于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了第一部分内容之后很容易理解,在此不必过多解释,只需简单讲述即可。
对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抓住“发现问题一调查问题一提出假说一探险中丧生”这条线索,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借助教科书第23页图工“海陆分布变化示意”,让学生理解现在海陆分布轮廓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再以教科书第22页图F南美测与非洲轮廓的吻合,图G古地层的相似性,图H现存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性,让学生读第24页图.J“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知道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的现象。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运动变化的整体把握,为后面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质时期的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发生。
3.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2.准备教案和课件,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变化。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展示海岸线的变化、岛屿的形成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如提问:海陆变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答案。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如提问:海陆变迁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详细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海陆变迁的实例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海底森林、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第1课时张艳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几个?认识“大陆漂移学说”。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信息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壳运动概念。
二、教学重点: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三、教学难点:能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习题法分析法对比法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和。
其中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
2、分析造成下面这些海陆变迁的原因各是哪一种?(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曾经是。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由于填海造陆不断在扩大。
国家的魏格纳提出的“学说”,是根据大陆的、、和等方面的资料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
[&*^@#](二)、读图引导1、阅读课本第20页的阅读内容,通过图片观察比较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不同的原因,并知道哪个是首要原因。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都知道哪些现象是地壳运动?如在山上发现水生物的化石或稀有矿产资源。
哪些现象属海平面升降?如在海洋的边缘部分的水底发现有建筑或人类活动的迹象。
哪些现象属人类活动?填海造地、荷兰的围海造田。
2、读课本第22页的图片,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证实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3、读课本第23页图I,认识哪是泛大陆和泛大洋?在最下面的图上填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并根据此图的变化过程推断未来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将会出现什么变化?3、读地图册第12页,观看华北平原的形成过程,造成这一海陆变化的原因属于三个原因中的哪一个?你在地图册上还发现了造成海陆变化的哪些现象,属于哪一个原因?板书设计:陆地和海洋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海陆变迁地壳运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泛大陆和泛大洋[^@#*&]教学反思:[&@^*#][#&^%@]第三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张艳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六大板块的名称、地理位置,各板块之间板块运动的方向;板块构造的特征,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本课时所学内容,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 的“第三节海陆变迁” ;依据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课时内容包括“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
本节是第二节《海陆分布》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在设计教学时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教学重点】1.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橘子、小刀、书本、木棍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遵循地理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打下良好基础,重点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模拟实验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活动,完成学习内容,并注重实施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海陆变迁探秘大陆漂移学说》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掌握大陆漂移的过程。
3.认识板块构造学说。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据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实际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3.讨论题目:提前准备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的过程,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析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本节内容是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实例的介绍,为后面学习地理知识和地图使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举出一些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地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地图: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地图。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材料,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引入海陆变迁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海陆变迁的地图和图片,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陆地的上升和下沉、海平面变化等。
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实例材料,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海陆变迁——海陆的运动和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3)通过读图掌握海陆分布及变迁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陆地、海洋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什么?(学生回答)明确:沧海桑田说的是陆地会变成海洋,海洋也会变成陆地。
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现在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实验演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动物园要新增一些小海龟。
由于海龟是两栖动物,饲养员为它们准备的新家是一个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陆地”。
动物专家看了以后,建议将水面缩小一些。
三个饲养员马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
提问:1.他们的办法是否可以让水面缩小?2.三个方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使“海”和“陆”发生变迁的?(学生讨论回答)明确:1.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陆”变迁。
2.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海陆变迁;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陆变迁;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
过渡: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地方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有些地方会由陆地变成海洋。
那么,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展示“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第1课时张艳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几个?认识“大陆漂移学说”。
2、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信息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壳运动概念。
二、教学重点: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三、教学难点:能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原因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习题法分析法对比法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和。
其中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
2、分析造成下面这些海陆变迁的原因各是哪一种?(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曾经是。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由于填海造陆不断在扩大。
3、国家的魏格纳提出的“学说”,是根据大陆的、、和等方面的资料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
(二)、读图引导1、阅读课本第20页的阅读内容,通过图片观察比较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不同的原因,并知道哪个是首要原因。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都知道哪些现象是地壳运动?如在山上发现水生物的化石或稀有矿产资源。
哪些现象属海平面升降?如在海洋的边缘部分的水底发现有建筑或人类活动的迹象。
哪些现象属人类活动?填海造地、荷兰的围海造田。
2、读课本第22页的图片,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证实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是正确的?3、读课本第23页图I,认识哪是泛大陆和泛大洋?在最下面的图上填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并根据此图的变化过程推断未来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将会出现什么变化?3、读地图册第12页,观看华北平原的形成过程,造成这一海陆变化的原因属于三个原因中的哪一个?你在地图册上还发现了造成海陆变化的哪些现象,属于哪一个原因?板书设计:陆地和海洋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海陆变迁地壳运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泛大陆和泛大洋教学反思:第三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张艳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六大板块的名称、地理位置,各板块之间板块运动的方向;板块构造的特征,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三节海陆变迁第三节海陆变迁【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理论的基本观点。
4.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探究并归纳总结出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理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实验演示板块运动,理解理解火山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论证,直到被世人公认的过程,以及魏格纳的执着与创新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机会与成功总是垂青于敢于创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火山、地震的成因,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模拟实验法等【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达标体验】明智之选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C、台湾海峡底部有古代森林遗迹,说明陆也可变为海洋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2.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成( )A、五大板块B、六大板块C、七大板块D、八大板块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4.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日本国土狭小B、日本经济发达动C、日本人口众多D、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小小预言家用板块构造学说预测下列现象:1.喜马拉雅山会长高吗?2.地中海会变大还是变小?3.红海会变大还是变小?。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动画、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像资料和模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对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认知,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
2.难点: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像资料、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通过实例和图像资料进行说明。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如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引发学生兴趣。
2.海陆变迁的原因探讨(1)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原因。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大陆漂移学说介绍(1)讲解魏格纳的发现和学说内容。
(2)通过动画演示加深理解。
4.板块构造学说学习(1)介绍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运动的方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小组讨论:身边的海陆变迁现象及原因。
6.课堂练习:设置相关习题巩固知识。
7.课堂小结:总结重点内容。
8.布置作业:收集更多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对板块构造学说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小组讨论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的引导还需加强,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在讲解板块构造学说时,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困难,今后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如多使用模型等。
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水平。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3)通过读图掌握海陆分布及变迁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陆地、海洋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什么?(学生回答)明确:沧海桑田说的是陆地会变成海洋,海洋也会变成陆地。
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现在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实验演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动物园要新增一些小海龟。
由于海龟是两栖动物,饲养员为它们准备的新家是一个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陆地”。
动物专家看了以后,建议将水面缩小一些。
三个饲养员马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
提问:1.他们的办法是否可以让水面缩小?2.三个方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使“海”和“陆”发生变迁的?(学生讨论回答)明确:1.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陆”变迁。
2.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海陆变迁;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陆变迁;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
过渡: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地方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有些地方会由陆地变成海洋。
那么,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展示图片:“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
(3)通过读图掌握海陆分布及变迁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陆地、海洋之间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指什么?现在用来比喻什么?(学生回答)明确:沧海桑田说的是陆地会变成海洋,海洋也会变成陆地。
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现在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学习
实验演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动物园要新增一些小海龟。
由于海龟是两栖动物,饲养员为它们准备的新家是一个水池,里面
既有“海洋”,又有“陆地”。
动物专家看了以后,建议将水面缩小一些。
三个饲养员马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
提问:
1.他们的办法是否可以让水面缩小?
2.三个方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使“海”和“陆”发生变迁的?(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陆”变迁。
2.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海陆变迁;
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海陆变迁;
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
过渡: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地方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有些地方会由陆地变成海洋。
那么,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展示“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
提问:科学家在北美洲落基山脉上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三叶虫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5.6亿年前的海洋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山脉。
(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首要原因)
提问: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学生回答)明确: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变成了海洋。
(造成海陆变迁的第二个原因是海平面的变化)
展示“日本的填海造陆”图片
提问:日本是一个地窄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
这说明影响海陆变迁的原因还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第三个原因
想一想:人类在填海造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都是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人为原因,也是造成海陆变迁的较为重要的原因。
活动:
下面是科学家在研究海陆分布时发现的一系列现象,请你指出哪些能够证明海陆分布是变化的。
(1)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森林的遗迹。
(2)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洪水一个月之后才退去。
(3)在渤海发现了海河故道遗迹。
(4)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18个小岛。
(5)图瓦卢,这个陆地最高处只比海平面高出4.5米的太平洋岛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
(学生回答)
明确:第1项、第3项、第4项、第5项都会引起海陆变迁。
第1项是海平面的升降,第3项是海平面的升降,第4项是人类活动,第5项是海平面的升降。
(二)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讲解: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大西洋两岸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也指出南美洲和非洲之间海岸轮廓的凹凸吻合。
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认为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地层非常相似,可以虚拟地将它们拼合成一个大陆。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一张撕裂的报纸,你有什么办法将它重新拼接在一起?(学生回答)
明确:轮廓对接和文字对接
提问: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学生回答)
展示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图
明确:按照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剪下来的地图,可以拼合在一起。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的对接
明确:这好比一张撕碎了的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能一一对应。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动物的相似性图
提问:生活在热带浅海的海牛和不会飞的鸵鸟都没有能力远涉重洋,为什么在这两个地方都有分布呢?(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这说明南美洲和非洲是曾经连接在一起的。
展示海陆变化示意图
提问: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海陆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发言)
明确: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思考:观察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明确:距离越来越远
讲解: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陆分布只是地球海陆变迁的一个“瞬间”,现在的海陆分布轮廓,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它还将继续变化。
播放视频:大陆漂移
拓展延伸:
讨论:南极地区发现煤层,你能解释其原因吗?(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南极地区在远古时期地处温暖湿润地带,在那时形成了煤,后来经过大陆漂移,才到了今天的位置。
展示图片:魏格纳和同伴、魏格纳到格陵兰岛进行考察探险
讲解:第一幅图片是1930年11月1日,在爱斯密特基地庆祝完50岁生日后,魏格纳(左)和同伴的最后合照。
第二幅图片是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第四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不幸的是,就在这里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提问: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明确: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德国的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四、课堂练习
1.“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了(B)
A.地球表面形成亘古不变
B.地球表面形态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C.地球表面所有的陆地变为海洋
D.地球表面所有海洋变为陆地
2.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D)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极地地区有煤层存在
C.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18个小岛
D.海浪拍击海岸
读图回答3、4题。
3.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
A.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C)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读图、析图、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