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地理七上《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 (1)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7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和实例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爱,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内在联系,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意义。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内涵。
《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学生阅读课本49页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田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用书本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和东海由陆变海过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
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重难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C、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桑田B、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C、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D、大海也是农田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南极洲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4.图2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5.魏格纳是根据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A.非洲与南美洲 B.亚洲与大洋洲 C.北美洲与南美洲 D.南美洲与南极洲【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不多,重点是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难点是根据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
为突破难点,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关键是课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受到的启示等,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3.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2.准备问题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过度开发等。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掌握造成海陆变迁3个原因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及人类自己的影响3.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4.熟悉魏格纳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三个证据【重点难点】1.重点: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2.难点:魏格纳找到的三个证据如何证明大陆漂移导学过程方法导引一【导入】前一节学习的内容是海陆分布,主要掌握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概况。
二【新课】1.地壳运动:讨论海洋中的鱼龙变成高山上的化石说明什么2.冰川融化与海平面的升降的关系。
3.[提问]人类又是如何影响世界的海陆变化的?4.[思考•总结]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PPT课件填图学生能通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各自形状和相对位置识别出它们观看动画讨论视频展示冰川融化的影响小组讨论得结论阅读教材总结完成学案6.[查阅]魏格纳的国籍,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主要贡献。
7.[视频:大陆漂移] 进一步形象说明大陆漂移过程。
8.[思考•活动]魏格纳在证明自己的猜想时找到了几个证据?答:①大陆相邻海岸轮廓的相似。
②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
③不同大陆的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9.[演示•活动]魏格纳如何用这三个证据如何证明他的猜想的呢?(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南美洲和非洲模型做拼合分离演示。
(2)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学生网络搜索:海牛和鸵鸟的相关资料。
0这两种动物不是自己游过去也飞过去的,那会不会是人类把它们带过去的?(3)同大陆的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地层模型演示大陆的分与合。
查阅课外知识拓宽信息渠道通过视频强化大陆漂移的理解学生阅读教材P50、51找出魏格纳用于证明大陆漂移的几个证据模型演示说明。
《海陆变迁》参考教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黑龙江伊春6月19日电:近日,嘉荫县一农民采山时发现一块鱼化石(见下图)。
“石头”里面嵌着一条“鱼”,鱼头、脊柱、尾巴、鱼刺清晰可见。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是一块鱼化石,目前,保存这样完整、清晰的鱼化石不多见。
两年前,距离发现这块鱼化石不远处的一座山上,也曾发现过类似学生观看、思考、交流:说明这里原来可能是海通过了解化石发现的报道,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的鱼化石。
问:山上哪来的鱼化石呢?点拨:鱼被掩埋进泥土中,后来由于压力等原因,泥土和鱼都变成了石头。
鱼化石非常珍贵,它们对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变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来了解海陆变迁。
洋,后来成为高山,鱼在漫长年代中变成了化石。
提出问题研讨学习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①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③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④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验演示活动:(1)在地球内力作用下:①地壳由于水平方向上受力发生变形,造成海陆变迁:两本书挤压演示中间隆起成山、拉伸演示中间出现空缺成海②在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或下陷,海平面升降使海陆变迁:1.学生积极讨论后回答:①说明这里原来是海洋。
②说明这里原来是陆地。
③④说明现在地壳现在还在活动。
启示:地壳在活动中;海洋和陆地在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海陆变迁。
2.观察实验演示活动、体会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的实例很多,由学生解释现象,感悟“地球表层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通过演示活动使学生了解海一摞书,抬升到桌面以上,形成“陆地”;降到桌面以下形成海洋。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一节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教学。
本节课通过介绍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
2.难点: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变迁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教学设计: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准备好相关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海陆变迁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地理助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承接难占八、、突破那么由‘喜马拉雅山发现鱼龙化石’可证明世界存在’海陆变迁’。
这也是’海陆变迁’的一个有力例证。
那么什么力量使‘海洋’变为’喜马拉雅山’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9第一段。
教师补充证明’海陆变迁’事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树木化石说明什么?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很久以前为海洋。
学生阅读第一段,回答:地壳运动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教师让学生阅读P49 '思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三角洲变化。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所带泥沙冲积而成黄河三角洲第一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二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三幅图教师展示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拉雅山学生阅读‘思考’内学生读图。
看黄河三角洲的变化。
学生看图片体会人类活动改变海陆。
将’思考’第1题黄河三角洲变化以图片形式出现让学生更好理解。
学生的知识有限让学生 通过图片更 好理解人类 活动对海陆 改变的影响学生由于条 件限制不能 自己完成,可 由教师提出 学生体会。
通过刚才学习同学知道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在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是可以相互变化。
因而有些同学可能对我们先前学习的’海陆分布’内容里海陆 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胆推测:在很久之前的地球海陆分布可能不是现在样子。
事 实上以前就有人有这种想法,并得出了一个有关海陆分布的学说。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 P50第二段文字回 答下面冋题: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德国 魏格纳 文字方面内 1大陆漂移说是国 提出的。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地理助学。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 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化石。
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喜马拉雅鱼龙”。
据考证,这种鱼龙生喜马拉雅山的发现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诱导点拨]:通过刚才的动画片,我们知道沧海变桑田的过程需要海水下降或者地壳上升。
学生观看黄河三角洲思考成因学生观看荷兰的围海大坝探究活动二:大陆漂移多媒体展示魏格纳的图片学生活动:体验魏格纳的发现通过活动来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大胆的假设: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破裂、漂学生明确: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当堂达标】1.(目标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有我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 (目标1)“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 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C.大海也是农田D.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3.(目标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C.荷兰的填海造陆D.红海的不断扩大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4~5题。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同课异构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年级七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授课类型新课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本课主要内容有三部分: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的运动。
海陆变迁与大陆漂移学说讲述证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本年级5个班,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
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证据难点大陆漂移学说证据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自主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图文资料)知识准备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第1课海陆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板书设计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海洋 3.61 71%陆地 1.49 29%地球表面 3.61+1.49=5.1 100%2、海陆分布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海洋南半球西半球陆地北半球东半球二、七大洲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3、大洲的大小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 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三、四大洋1、概念:海峡2、分布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4、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生:各抒己见.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略)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生:阅读、看图C、D、E. 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生:不. 是分散的.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生:阅读、看图E. 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 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板书】2、海陆分布(略)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师:对.【板书】二、七大洲1、概念:(略)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略)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生:?(各抒己见)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作业布置: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第二课时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生:四块.【板书】三、四大洋(略)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生:思考、讨论、发言. (略)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 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海陆变迁【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的图片。
质疑: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学生观看、思考、交流:几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底抬升,才形成今天的喜马拉雅山。
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生研1.追问: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2.. 补充:海陆变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等一、海陆变迁1.阅读课本P49内容,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
2.下面是海陆变迁的两个实例,你能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讨与学习外力:流水、风力、海浪和人类活动等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吗?(1)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
(2)荷兰作为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约1∕5的国土来自围海造田。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
衔接与过渡从以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海陆是变迁的。
那么我们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陆漂移说。
师生研讨与学习师生研讨3.补充、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4.引导学生结合“大陆漂移示意”图,认识学习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5.引导学生结合下图,寻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二、大陆漂移3.读课本P50内容,填空:(1)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
(2)大陆漂移说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大陆周围是一片大洋,后来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第三单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 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
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 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
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 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
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
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
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海陆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简单的应用. 我们要用它们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等.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
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
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
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
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
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