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向量的加减法
- 格式:ppt
- 大小:682.50 KB
- 文档页数:18
高一数学向量知识点向量是高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解决几何、物理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高一数学中向量的相关知识点。
一、向量的定义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与只有大小的标量(如实数)不同,向量的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们可以用有向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例如,力、速度、位移等都是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1、几何表示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表示向量的起点和终点。
向量的长度(也称为模)用线段的长度表示。
2、字母表示通常用小写字母加上箭头来表示,如$\vec{a}$,$\vec{b}$,$\vec{c}$等。
三、向量的模向量的模就是向量的长度。
若向量$\vec{a}$,则其模记为$|\vec{a}|$。
例如,对于向量$\vec{a}=(x,y)$,其模为$|\vec{a}|=\sqrt{x^2 + y^2}$。
四、零向量长度为 0 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vec{0}$。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五、单位向量长度等于 1 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单位向量的方向不一定相同。
对于任意非零向量$\vec{a}$,与之同向的单位向量为$\frac{\vec{a}}{|\vec{a}|}$。
六、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如果两个向量平行,我们可以表示为$\vec{a} \parallel \vec{b}$。
七、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但平行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
八、向量的加法1、三角形法则已知向量$\vec{a}$,$\vec{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A,作$\overrightarrow{AB}=\vec{a}$,再作$\overrightarrow{BC}=\vec{b}$,则向量$\overrightarrow{AC}$叫做$\vec{a}$与$\vec{b}$的和,记作$\vec{a} +\vec{b}$,即$\vec{a} +\vec{b} =\overrightarrow{AC}$。
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 2A) cos2a=cos 2a-sin 2a=2cos 2a-1=1-2sin 2a 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 2=a 2+c 2-2accosB 注:角B 是边a 和边c 的夹角弧长公式: l=α*r ,α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乘法与因式分:a 2-b 2=(a+b)(a-b) a 3+b 3=(a+b)(a 2-ab+b 2) a 3-b 3=(a-b(a 2+ab+b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X 1=-b+√(b 2-4ac)/2a; X 2=-b-√(b 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 1+X 2=-b/a ;X 1*X 2=c/a (韦达定理) 判别式:b 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 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 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降幂公式:sin 2x=1-cos2x/2 cos 2x=1-cos2x/2 万能公式:Sin2α=2 tan α/(1+ tan 2α) Cos2α=(1- tan 2α)/(1+ tan 2α) Tan2α=2tan α/(1- tan 2α) 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 (2kπ+α)=sinα cos (2kπ+α)=cosα tan (2kπ+α)=tanα cot (2kπ+α)=cotα 公式二: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π+α)=-sinα cos (π+α)=-cosα tan (π+α)=tanα cot (π+α)=cotα 公式三: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 (-α)=-sinα cos (-α)=cosα tan (-α)=-tanα cot (-α)=-cotα 公式四: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π-α)=sinα cos (π-α)=-cosα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公式五: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公式六: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以上k∈Z)注意:在做题时,将a看成锐角来做会比较好做。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高一数学同步测试(9)—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乘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请将所选答案填在括号内)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梯形,AB ∥CD ,E 、F 、G 、H 分别是AD 、BC 、AB 与CD 的中点,则EF 等于( )A .BC AD +B .DC AB +C .DH +D .GH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是平行向量 B .零向量的长度为0C .长度相等的向量叫相等向量D .共线向量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向量3.在△ABC 中,D 、E 、F 分别BC 、CA 、AB 的中点,点M 是△ABC 的重心,则 MC MB MA -+等于( )A .B .4C .4D .4 4.已知向量与反向,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b a b a -=- B .||||b a b a -=+C .||||||b a b a -=+D .||||||b a b a +=+5.在 ABCD 中,设====,,,,则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 B .=-C .=-D .=-6.下列各量中是向量的是( ) A .质量 B .距离C .速度D .电流强度7.在矩形ABCD 中,O 是对角线的交点,若OC e DC e BC 则213,5=== ( )A .)35(2121e e + B .)35(2121e e - C .)53(2112e e - D .)35(2112e e - 8.若),,(,,,R ∈=+μλμλ不共线则( )A .==,B .o ==μ,C .o ==,λD .o o ==μλ, 9.化简)]24()82(21[31b a b a --+的结果是( )A .-2B .-2C .-D .-10.下列三种说法:①一个平面内只有一对不共线向量可作为表示该平面所有向量的基底 ②一个平面内有无数对不共线向量可作为该平面的所有向量的基底 ③零向量不可作为基底中的向量。
数学高中向量的减法教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向量的减法运算规则,向量的减法计算。
教学准备:教材、教具、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向量的减法概念,并通过例题引出向量的减法规则。
二、示范与讲解(10分钟)
1. 向量的减法规则:将被减向量取相反向量,再进行加法运算。
2. 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向量的减法运算规则。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向量减法计算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向量的减法规则,再次强调向量减法的步骤。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向量的减法运算展开,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向量的减法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向量减法的意义,避免简单地机械运算,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高一数学向量公式大全一、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加法是指将两个向量相加得到一个新向量的运算。
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1. 两向量相加的定义:设向量a和向量b的起点相同,分别为点O,终点分别为点P 和点Q,则向量a和向量b的和向量c为:c=a+b,其起点为点O,终点为点R,R为向量a和向量b的终点所在的点。
2. 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二、向量的减法向量的减法是指将一个向量减去另一个向量得到一个新向量的运算。
向量的减法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1. 两向量相减的定义:设向量a和向量b的起点相同,分别为点O,终点分别为点P 和点Q,则向量a和向量b的差向量c为:c=a-b,其起点为点O,终点为点R,R为向量a和向量-b的终点所在的点。
2. 向量的减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三、数量积数量积又称为点积或内积,是两个向量的乘积的数量。
数量积的结果是一个标量(即实数),数量积满足交换律和分配律。
1. 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设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为θ,则向量a和向量b的数量积为:a·b=|a|·|b|·cosθ。
其中,|a|和|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的模,θ为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
2. 数量积满足交换律和分配律:交换律:a·b=b·a分配律:(k·a)·b=k·(a·b)四、向量积向量积又称为叉积或外积,是两个向量的乘积的向量。
向量积的结果是一个垂直于原来的两个向量的向量,其大小等于原来两个向量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向量积满足反交换律和分配律。
1. 两向量的向量积的定义:设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为θ,则向量a和向量b的向量积为:a×b=|a|·|b|·sinθ·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