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 格式:docx
- 大小:20.91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就由店铺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原因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作⽤的结果”。
这其中⼤多认为苏联⾃⾝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以美国为⾸的外⼒也只是起到了⼀定的推动作⽤。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不下去了,已经进⼊了死胡同。
苏共的⽡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这⽅⾯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有⼈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疑是⼗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初期,为巩固新⽣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业和军事⼯业,忽视轻⼯业和民⽤⼯业的发展的⾼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作⽤。
但是⼆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1953年斯⼤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了危机。
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收⼊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栏的存栏数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平;马铃薯和蔬菜⽅⾯⽣产落后;粮⾷产量仍徘徊在⾰命前的⽔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机制;其次、⼈作为⽣产⼒第⼀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浪费⼤,⾼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
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
作为一个军事强大、科技发达的国家的迅速解体,其原因必定是多种因素集合于一体。
所以文中就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教训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标签:苏联解体;原因;教训一、苏联解体的原因在苏联解体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并没有出现革命进程,在意识形态和民族解放运动方面也没有强烈的波动,它的瓦解是在众多极具微弱的冲击下形成的。
不仅对于苏联,对于苏联共产党来说,它们聚集多年所埋下的祸根和各种非正常下的细微变化已经蔓延开来,这些病变已经逐渐浸入到國家最关键的部分。
苏联的覆没,不仅仅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所改变,甚至是对世界格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主体原因1.苏共的高度集权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
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
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苏联,一个有着两千两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横跨欧亚大陆,人口超过两点八亿。
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大厦将倾,二十世纪最大的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纵观整个苏联解体的过程,我们能够得出一些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一,没有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历史及领导的坚定不移,政党必须坚定才能保证人们思想不产生恐慌。
一旦人们的思想开始混乱,这个国家的公信力就会下降。
苏联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斯大林。
没有辩证的看待领导人的观点,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谨遵这个教训,个人崇拜是万万要不得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其实都没有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教训,全盘否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历史倒退的过程,共产党被妖魔化,引起了本国人民的不满,也让外部势力有机可乘。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二,没有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八十年代之后,苏联经济方面的弊端就开始激化,长期以来的高度集权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进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苏联在国际上注重军备的时候,经济路子没有走对。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三,政治体制改革缓慢,专政垄断了社会财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体制之外,长期下来,官员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
除此之外,短短三年之内领导人相继离世,领导人频繁更迭也让苏联产生了恐慌。
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进步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的进步?这是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学者们开始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认识到他确是是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悲剧,但是同时他也在不断的论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不少学者在讨论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的进步”这个课题的时候,都有一种痛惜万分的情绪。
苏联解体对与苏联这个大国是一场悲剧,是一场劫难。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探析□向丽娟(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745)【摘要】“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人类努力的英雄史诗传奇。
”但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联逐步解体。
苏联解体是20 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十余年来,人们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的探讨一直在进行之中。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苏联解体,主要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分析这些原因,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既讲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也重点讲了几个主要原因,第二部分是有关教训的一些论述。
下面就具体的来看一下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伊始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解体,这一直是政治家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观点出发,阐发了不同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粗略统计,10 多年来中外学者有关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2 种:“乌托邦说”、“原罪说”、“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决说”、“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说”、“错误路线说”、“意识形态说”、“抛弃说”、“历史合力说”。
另外,郭欣根在《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述评》中对学术界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进行了评析。
这十种观点是:“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多因素综合论”、“政治、经济、民族问题三因素决定论”、“悖反科技革命论”。
这些观点众说纷纭,交叉包容。
不过,大多数学者都把苏联解体看成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也认为,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1、苏联解体原因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苏联时期,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国内生产总值掩盖了人民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这一现象。
但是这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导致苏联人民不满。
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干部阶层不可避免日益官僚主义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对立的特权阶层。
当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
此外,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最明显的就是苏联内部的特供商店,特供商店里充满了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极缺的商品,应有尽有,专供苏联的特权阶级享用。
相较之下,大部分苏联人民却必须忍受质劣与陈旧、无人想买的东西。
此种体制倾向于牺牲下层人民的利益来解决上层权贵的问题,从1989年开始,苏联由于改革失利与通货膨胀,因此开始对下层人民实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在煤矿矿区造成了严重的消费品短缺,导致长期受压迫的煤矿工人进行大罢工。
2)领导人因素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了,这个消息让世界都感到震惊。
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经济问题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的经济体制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状态,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度非常大。
这种经济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停滞和落后,最终使得苏联的经济崩溃。
政治体制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处于集权状态,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这种政治体制虽然可以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苏联的政治体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民主缺失、言论自由受限等等。
这些问题使得苏联的政治环境越来越恶劣,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影响。
比如,国际环境的变化、民族问题的加剧、军事竞赛的压力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建设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济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
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
3.民族因素。
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
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历史教训1991年,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
它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十多年来,不少学者从多方面探讨苏联演变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
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较简单的分析,认真总结其历史教训。
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苏联解体已成为历史,但是对是对历史世家的研究却不会结束,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我想这也是老师让我们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意义之所在。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一)高度集权的弊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
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而政治不民主,学术言论不自由进一步导致人民对苏联共产党失望。
(二)党组织建设的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
苏共各级党组织失去了政治警觉性,往往埋头于经济问题,对政治进程没有从阶级的角度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估,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党员失去了先进性,党的建设没有搞好。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党的基层组织大大萎缩,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
(三)路线及政策的失误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戈尔巴乔夫抛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阶级斗争,过分匆忙的民主改革。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
我认为苏联解体,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
(一)从内因方面讲: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决定性因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即“斯大林模式”。
虽然这种体制帮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增强了国家国防实力,但是,高度的集中和集权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状态,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
同时,在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下苏联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经济体制,结构,战略上的错误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
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终爆发了衰退性的经济危机。
2.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国亡党。
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
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3.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虽然知道苏联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但他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整的改革计划。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将直接将苏联推上了解体的道路。
戈上台后以“新思维”实行改革,倡导“民主化”和“公开化”。
他没有把握好让渡权利的度,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引起了人们意识形态上严重的混乱,人们一直坚持信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动摇。
一、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条件在全面地观察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对苏联政权采取了不间断的干涉及遏制。
首先是公开支持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此类的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理人,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即戈尔巴乔夫提倡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大肆蔓延,致使党内发生大规模思想混乱,党员对自我信仰和国家前途产生怀疑。
关于这个,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季诺维夫就亲口承认过:“没有西方的支持,戈尔巴乔夫分子和激进分子恐怕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他们之所以能维持下去,只是因为他们按西方的意志行事其次是关注及培植苏联境内的反对派势力,援助他们加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力量和影响,从内部推动苏联解体。
再次是积极同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以拖垮苏联的经济实力。
最后通过纠结对苏联进行援助的国家一致中断对苏援助,向苏联施加经济压力,加重苏联国内经济危机。
由此看出,在促成苏联解体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就是这样通过“思想上谋杀、政治上捧杀、经济上扼杀”一步步将苏联推向万劫不复。
但从另一个侧面来想,帝国主义借和平演变来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40 年历史,但到90 年代初才在苏联看到效果。
显而易见尽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具有相当的杀伤性,但是这始终是外因,国内因素才是发生苏联演变的决定性推动力。
(二)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任何先例可供借鉴,本能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这些问题非但未能及时解决,反而被遗留下来,最终积重难返。
因此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经济领域的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苏联的经济领域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二是苏联国内固有的单一所有制指令性经济。
此外在当时还存在严重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苏联解体一直是国际政治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它不仅对苏联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政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
那么,为什么苏联会解体?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训?苏联解体的原因:1.意识形态的失败苏联的建国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在国内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在推行全球化共产主义方面却越来越失败,对西方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苏联的意识形态在国内也难以维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共产主义的正确性。
2.经济上的困境苏联经济模式上的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的经济模式中,国家对集体农业和工业生产的严格控制导致了效率低下和浪费现象的严重发生。
此外,苏联的经济主要靠出口原材料获利,内部市场过于封闭,缺乏竞争,导致经济规模和质量双双下降。
3.国家体制失控苏联的国家体制中包含大量的权力集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层,而缺乏制度上的制衡机制,对普通民众的民主决策程度极低。
加之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时有发生,导致了国家治理难题的加重。
苏联解体带来的教训:1.重视文化和民族差异苏联的解体展现出来的一个显著教训,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和民族差异会对国家的统一产生影响。
建国大时,苏联试图将各个共和国的文化和语言融合为统一体,然而行驶下来,却导致了各族群体的反抗,最终团结起来实现苏联解体。
2.制度上的改革苏联的解体也表明,对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是建立负责任的、民主的政府所必需的。
这可以通过对国家的制度上的改革和政治改革来实现,建立清晰的权力分配和有限的政府权力正在追求的目标,从而加强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3.重视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作为苏联解体的核心问题之一,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教训。
这种转型过程是否涉及制度、技术、资源等因素,都需要外界的积极参与和经济体制上的改革来实现。
尤其在传统工业体系转移的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模式必须被广泛调查,才能适应社会的新生产模式。
总之,苏联解体不仅影响国际政治局势,也让我们深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起更为安定、可持续、公正的政治经济体系,使其达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及教训苏联,这个曾经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超级大国,最终却以解体收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来一起聊聊它解体的原因,还有那些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
1. 政治体制的弊端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政治体制问题。
这个体制本身就像一个老旧的机器,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了。
1.1 一言堂的极权政治在苏联,最高领导人几乎是一言堂,所有的决策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里。
像是高层领导一口气决定一切,下面的人只能听命行事。
这种体制虽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实际上,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旦出问题,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最后,整台机器就开始崩溃。
1.2 民主缺失与民意漠视民意在苏联的政治体制里简直是个奢侈品。
没有什么真正的民主,人民的声音很难被听到。
大家就像是被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想说话却没地方说。
长期以来,这种情况积累了不少不满情绪,也让国家的稳定性大打折扣。
2. 经济危机的积累经济上,苏联也是千疮百孔。
经济问题就像是一个个隐形炸弹,一直在酝酿,最后终于爆炸了。
2.1 计划经济的缺陷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也就是相关部门决定一切。
这听上去很理想,但实际操作中,很多细节都被忽视了。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反而扼杀了经济的活力,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缓慢。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锅,炖了很多材料,却怎么也煮不出美味的汤。
2.2 科技与管理的滞后另外,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也是苏联经济问题的一部分。
尽管苏联在某些领域(比如航天)很强,但整体上的科技进步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企业管理也很滞后,很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缺乏灵活性和创新。
3. 民族问题与分裂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
民族问题也成了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3.1 民族矛盾的激化随着苏联的衰退,各个民族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许多民族开始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甚至有的开始寻求独立。
这个过程就像是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引爆,最后,苏联的解体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3.2 与地方的矛盾苏联的相关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国家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改革失败以及苏联解体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遗憾的事件之一。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群众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力量。
同时,一些精英人物和突发性事件也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经济危机。
苏联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逐渐步入经济长期衰退的困境。
这是因为苏联经济的高增长率主要是靠对资源的无限掠夺和限制消费所取得。
其次,苏联国内的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危机。
再次,苏联虽然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但由于体制原因阻止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只有25~30%的科研成果被采用,平均转化周期需要10~12年,而美国则有85%的科研成果在5年内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苏联农业长期落后,效率低下。
虽然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劳动力的20%用于农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
(二)政治危机。
在苏联未来发展方向的苏民意调查中,10%赞成改革前的社会主义;36%赞成更多民主的社会主义;23%赞成瑞典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赞成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
然而,苏联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
(三)信仰危机与民族矛盾。
苏联长期党政不分,并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并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满意的生活,导致了人民对传统模式的抵触和冷淡情绪。
特别是上层的富足生活与普通人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时,这种情绪更加强烈,形成了人们对苏共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此外,苏联内部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
特别是斯大林时代,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给苏联民族问题留下了很多后患。
随着斯大林的死去,高压政策被相对的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及其经验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探讨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的政治原因在于其权力集中、体制僵化。
苏联建国初期,斯大林集权体制的确确立了国家的强大,但却也导致了政治机构的僵化和腐败。
权力高度集中在党的最高领导层,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导致了领导人的个人威权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这种权力集中和僵化的政治体制,无法及时回应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需求,逐渐导致了人民对政权的不满和失去对共产党的信任。
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在于计划经济的失败。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过于依赖政府对经济的指令和调控,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种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效率低下和经济体制的僵化。
同时,苏联的军费开支也占据了国家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导致了民生问题的长期得不到解决。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也使苏联的经济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第三,苏联解体的社会原因在于民族矛盾和社会分裂。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宗教和历史的差异,这些矛盾在苏联解体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苏联对民族问题采取的是强制统一和俄化政策,这种政策忽视了各个民族的特殊需求和利益,导致了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此外,苏联的社会分裂也日益严重,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公问题的突出,使得社会的凝聚力逐渐丧失,人民对社会制度的不满情绪加剧。
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失去吸引力。
苏联建国初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曾经对苏联社会起到了凝聚和动员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逐渐丧失了吸引力。
苏联的官僚体制、腐败现象以及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得人民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怀疑和失望逐渐加深。
与此同时,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魅力不断扩大,使得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和不满逐渐增加。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解体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教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政治因素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缺乏民主和透明度,集权主义和铁腕统治导致了大量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
这使得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对中央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
民众日益对权力的集中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感到不满,他们开始要求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
中央政府的无能和腐败使其丧失了对于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加速。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苏联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但其经济体系却深受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所困扰。
中央计划经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经济体制的僵化和创新的缺乏使得苏联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与此同时,苏联还承担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开支之一,这对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
经济衰退和日益增长的经济不平等也加剧了各个加盟共和国内部的矛盾,民众日益对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失去信心,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崩溃。
第三,民族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苏联政府试图通过强力统一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种政策破坏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民族间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并最终爆发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矛盾。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治制度的和民主的发展是确保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合理公正的政治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政府应该加强对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监管,保证权力的分散和权力的追责。
其次,经济发展是确保国家繁荣和民众福祉的关键。
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引言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它不仅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结束,也带来了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分析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政治因素1.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苏联的政治系统一直追求中央集权,但同时也试图实现地方自治。
然而,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冲突。
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度集中,地方政府无法有效行使自治权;地方政府的要求被置于中央政府的权威之下,导致不满情绪积聚。
这种政治体制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解体。
2. 民族问题与分裂势力苏联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存在的一个隐患。
苏联政权试图通过实行一党制和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解决民族问题,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各地蔓延,分裂势力逐渐壮大。
最终,这些分裂势力成为了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政治腐败与失信在苏联解体之前,政治腐败在政府系统中相当普遍。
高级官员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并将国家资源用于个人利益。
这种腐败行为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失去信任,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
失去的信任和对政治体系的不满最终汇聚成了苏联解体的一股强大力量。
经济因素1. 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苏联长期实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掌控着生产资料和分配资源的权力。
然而,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中央计划经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足。
同时,经济体制的僵化也导致了更加复杂的问题。
这些问题积累起来,削弱了苏联经济的稳定性,最终导致了解体的发生。
2. 经济差距与不平等的问题苏联的经济差距和不平等问题在解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共和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一些地区相对贫困,而一些地区相对富裕。
这种经济不平衡引发了许多社会不满情绪,加剧了分裂势力的出现。
2012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 ay.2012第38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So cial Sciences) V ol.38N o.3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海芬蕾(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
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12)03-0052-03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
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
从具体层面看,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苏联解体的原因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关于三方面主要原因之间的关系:从国际大环境看,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到70年代,出现了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由进行军备竞争、争夺军事优势的斗争转为争夺综合国力的优势,特别是争夺经济和科技的优势。
从主观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认识上长期落后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未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对战后掀起的科技革命不予重视,对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严重的弊病不及时调整和改革,同资本主义斗争的重心,不是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效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是同美国搞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这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不满。
当要求改变现状的改革潮流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逆流混淆在一起时,给西方加紧推行和平演变以可乘之机。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所引发的矛盾与危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因为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和一定的土壤或温床。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苏联社会“得了病”,而在于“治病”的医生是高明还是庸医,是对症下药还是错用了药方和乱动手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高唱要用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新思维”将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转到民主社会主义轨道上,这种改革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摧毁社会主义,充当了西方“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和代理人,是苏联解体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素。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
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
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
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
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广袤的俄罗斯的土地上生活着鞑靼人、印古什人、车臣人、突厥人等120多个民族,而苏联的民族问题也由来已久。
沙皇为了实行严格有效的控制,采取了对被征服民族实行残酷压迫与奴役的政策,统一文字、货币、语言、文化,企图用俄罗斯的文化来同化其他非俄罗斯民族,然而,其政策的实行非常野蛮,非俄罗斯民族同国家和政府的矛盾非常尖锐。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意味着苏联也是首个要运用社会主义原则来处理民族问题的国家。
显然苏联在民族政策的制定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迅速解体。
苏联民族矛盾不仅存在于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还有各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利益分歧,再加上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苏联的民族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的特点。
其实在列宁时代,苏联的民族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列宁总是承认民族的自决权,将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及时地发现问题,善于做各个民族的思想工作,促进了革命队伍的壮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而且还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势利导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
然而其后的继任者并没有继承列宁在民族问题上的认识高度,无论是在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还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族问题上几乎都有相当大的错误。
斯大林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大党主义,不断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敌我性质的阶级矛盾处理,既激化了阶级矛盾,又激化了民族矛盾。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都试图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犯了冒进的错误,硬将远未达到的社会主义时期和民族过程的融合阶段结合起来,结果人为地刺激了民族矛盾,也为西方的和平演变提供了突破口。
而戈尔巴乔夫采取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之间旧时积怨的伤疤,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原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趋于尖锐和激化,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乘机崛起。
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能人为地去实现和加速。
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方面,苏联领导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但由于对民族心理素质问题过分漠视,导致大俄罗斯主义、大党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大行其道,过分强调全局利益而抹杀其他民族利益。
历史证明,一个政党和国家如果忽视对民族问题的重视,认不清本国的国情,不能成为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从现实出发找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点,就不可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也不可能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
同样,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民族问题的视角来总结其深刻的经验教训,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苏联的改革政策失误与联盟解体
列宁是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和苏维埃的缔造者,斯大林则将苏联建成了上世纪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他们都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进行了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列宁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强大的。
而社会主义体制和苏维埃国家的崩溃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解冻和伟大的十年,其后的改革无疑都是失败的,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铺满了荆棘。
硬性计划经济体制在经过了战时的特殊阶段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苏联工业化近50%的资金都是源于对农业的盘剥,在社会进入平稳的道路时,最大
的矛盾就是要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求,但是领导人的改革总是切不中要害,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绩。
在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党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变化:裙带关系、宗派主义、思想压制、强行推行唯意志论,对别国共产党横加干涉,主观指定共产主义的期限,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国家凝聚力已丧失殆尽,国家的剧变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国家建设理论的角度来说,苏联的解体源于僵化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修正主义,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上也没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没有解决好机制创新的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苏联在这方面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坚决坚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避免僵化、教条、错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前苏联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一直存在着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
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一直到戈尔巴乔夫,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为己所用,使苏共始终未能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未能正确估计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违背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理
论。
就这样,思想僵化、体制固化的苏联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时期。
例如,东欧将苏联经验教条化,部分领导人对苏联模式极度推崇,将苏联经验神圣化,丝毫不考虑本国的具体国情,致使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陷入危机。
回顾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并创造性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主题、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全盘西化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苏共在理论上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丧失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在思想战线上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因。
列宁曾深刻的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理论是行动的指南0。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的典范。
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斯大林,却没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却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和平竞赛和平共处和平过渡以及20年建成共产主义等一系列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谬论。
勃列日涅夫虽有对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有所修补,但是基本坚持了其路线,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了新思维民主化公开化的道路,公开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复辟资本主义。
因此我国在制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方针的时候,一定要深刻吸取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大旗不倒,结合本国实际和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技术革新的状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