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教师用书《小说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690.51 KB
- 文档页数:1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课堂教学设计《平凡的世界——做客》教学设计【课程分析】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能创造出逼真的现实感,还能成功地创造一种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幻觉。
《平凡的世界》里那套扎扎实实的现实描写背后有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以扎实可信的细节创造逼真的现实感,这本就是现实主义作品最基本的魅力所在。
选文中精彩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还有娓娓道来的语言中充溢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都是需要学生体会和把握的。
【学情分析】孙少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对许多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可能有切身的感受。
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对这样的遭遇没有心理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孙少平的立场上体验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另外,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心理描写的方式及作用。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直接将文中的心理描写当成课后练习题来做。
文中环境描写应当作另一个重点来学习。
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由人物形象来体会选文“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的思想内涵。
【设计思路】第一步:速读课文,回顾旧知。
谈谈小说三要素在选文中的体现。
第二步:深入文本,分析人物。
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其他手法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步:体会选文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的内涵。
第四步:作业:迁移运用,牛刀小试。
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刻画某一个人物的形象,或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
(人物、情节、环境)2、人物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在选文中的作用。
4、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选文的思想内涵,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教学流程】导入:有一位作家在他的新书的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的土地和岁月。
《平凡的世界——做客》教学设计文本解读:《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
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
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发现,体验感悟,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与生活对话,让阅读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情分析:对于准高三的孩子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与同伴交流分享,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课前准备:做读书卡写几句自己最想对孙少平说的话。
如:(1)最精彩的故事;(2)最欣赏的语句;(3)最大的收获……设计理念:对于高二年级学生来说,阅读整本的书籍需要时间的保证,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做读书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为后面的阅读交流奠定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通读全集《平凡的世界》和《名著欣赏》之节选部分,根据搜集的材料和学生的整理资料做好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生存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平凡的内涵。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生存状态教学难点:感悟他们的生存状态,体会平凡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死后墓碑的悼词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个人就是路遥,他年不过半百,却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的一颗流星。
二、作者简介: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而且世代贫困。
《平凡的世界·做客》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了解一位作家,走进一部经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和《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容,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手法鉴赏人物形象,进一步探究主题。
过程与方法:了解相关常识,教师介绍《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容,师生共同探究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经典作品的热情,感知小说人物的自强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美好的品格。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内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文本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文本主题,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主题曲和插曲。
二、导入新课:播放一组图片:体现陕北风土人情的图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看到这些图片,我不禁想起作家路遥和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路遥是怎样一位作家,《平凡的世界》是怎样一部作品,我们来了解一下。
三、作者路遥:以贾平凹的一句评价语作为引子进行介绍。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贾平凹教师介绍:路遥,陕西人。
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务过农,做过民办教师,后来考入延安大学,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中篇小说《人生》曾经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用了六年时间写成了具有恢弘气势的和史诗般品格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所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几乎是带病完成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所以说“他是夸父”;但“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的确,《平凡的世界》不知影响了多少人,而且还将影响更多的人,包括你们和我。
四、《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和影响他在他的新书的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的土地和岁月。
”他在书中说过:“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
课题第14课《平凡的世界》课标要求1、分析作品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和孙少平做客时的心态;探究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感受与理解;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高个性化深入阅读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查阅作家作品资料为基础,课堂上从小说的情节、关键语句、细节、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切入,分析归纳概括孙少平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在阅读与鉴赏,小组合作交流中,运用联想等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孙少平等人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少平平凡而卓越的品质;学习他面对苦难的哲学和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坚韧的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孙少平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精神品质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现实生活,评议孙少平这一类型人物的不平凡的地方。
教学过程环节一孙少平的心理成长教学目标通过课内节选和课外延伸阅读,比较不同时期孙少平的心理特征,体会其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导入:视频《经典咏流传——苔花如米小》教师语:乌蒙山的孩子销量,沉稳淡定、清澈淳朴的声音打动了我们,是支教老师梁俊发现了他们心中的桃花源,让他们有机会和勇气站在央视的舞台上。
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平凡人,就像是生长在角落里的微不足道的苔,虽然阳光照不到,却仍然悄悄地绽放。
正如梁俊自己所言,我们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但是我们就是要活得有意义,要找到生命的价值。
学习方法板书设计自卑——自信平凡——不平凡教学反思《做客》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十四课的一篇课文,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节选部分,课文主要讲述了学生时期的孙少平去田晓霞家做客的一件事从中能够看出学生时期的少平是自卑伴着自尊。
教学设计平凡的世界之做客路遥导语:平凡不是平淡,平凡不是平庸!天空中平凡的白云变幻多姿;夜幕中平凡的星星光彩夺目;田野里平凡的小草随风摇曳;森林中平凡的小鸟婉转鸣叫……正是这无数个平凡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彩的世界,正是这无数个平凡诠释着我们灿烂的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路遥平凡的世界,共同去领略孙汪平一次平凡的做客所带给我们的感动。
板书课题:做客路遥教学过程: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孙少军心理及通过心理刻画展示出的人物形象,加强文本意识和答题规范。
3、体会课文景物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预习检测:路遥,陕西著名作家,原名王卫国(1949-1992)。
他的墓前有《路遥文集》责编:“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责编:“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石壁有“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中篇小说《人生》第二届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国内最高文学奖“矛盾文学奖”。
一、快速阅读文本,概括情节内容。
(马昌盛)孙少平应润叶的邀请到他二爸家里做客。
板书: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二、1、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语段,概括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刻画了孙少平什么心理状态。
(分条作答,有理有据)(1)接到邀请:惶恐不安——润叶二爸是大人物,很害怕矛盾:对润叶充满尊敬和感激为难,心跳耳热: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
决定:不去吃饭,到润叶学校找润叶(2)做客中:不好意思,心慌意乱,心呼呼地跳(这里面有语言、动作、神情,也有生动地细节,比如吃饭的细节描写)。
感到脸像炭水一般,像一个叫花子,紧张得火烧火燎(拘束、满脸通红,无言对答,拘束地抠着手指),回答润叶二爷的提问答非所问,还是紧张,右手冒汗,揩(kāi)汗。
(3)做客之后:景物描写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混土和青草牙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经历了一下午的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终于可以舒一口气,所以哪怕是平常的景物,此时也异常的美好。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平凡的世界》思想内容,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2、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3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1- 2 教学过程:读一本适合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并不容易。
我是在大学里碰到《平凡的世界》的,当时读这部小说真的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放下,激奋的心绪难以平静。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找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一起痛快的抒发一下这种情感,一定要是和看过这本书的人聊着才痛快,才过瘾!我喜欢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就是再看几遍我也不会厌,我真的为有这本书而自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它,看我们在那种环境中是否也有那样刻苦奋斗的精神。
我很遗憾我没能在高中接触到这部小说,因为高中阶段的同学是极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的,很需要外界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
《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能让我们在心灵受到震撼之后主动要求上进的小说。
一、作家作品介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在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来到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
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二、《平凡的世界》介绍《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平凡的世界·做客》教案吴郑炉一、教学目标:1、把握这片节选文章的主要内容、情节,初步感知整篇文章。
2、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学生结合自身有所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和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2、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准备:发给学生导学案,提出问题,课前准备。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归纳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六、教具方式:ppt课件、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节选(白茫茫一片雪,一个特殊的高中生……)(通过白茫茫一片的天地与一个特殊的高中生对比,特别是他的眼泪,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正题。
)二、解析文本:(一)这篇节选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主要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为下面的人物、环境等做铺垫。
)示例:本文记叙了孙少平到田润叶二爸家做客的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孙少平的贫困状况和受邀请、内心的矛盾和逃避、做客经过、接受润叶姐的嘱托等内容,以孙少平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分析孙少平:1、认真阅读文本,找出体现孙少平内心变化的语句,感受他的心理变化。
心境平和(一大段景物描写衬托出的心情)——变得惶恐,不知所措(细致的心理描写)——心中有了某种威压感、紧张(心“咚咚”的跳着)——自卑感回到心中(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叫花子到她家门上讨吃来了……)——心情无比轻松(景物描写: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
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
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
多么好呀,春夜!)(学生讨论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刻画了孙少平的什么心理状态。
)明确:身处贫困中的孙少安有一种自卑心理,他对物质上高于他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做客》教学设计《做客》教学设计一、写在教学前面2017年4月27日~29日,执教者有幸在上海华师大二附中聆听了程翔、肖家芸两位语文大师的关于“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思辨教学”的示范课,深受触动,因此,想借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节选《做客》这一文本为载体,尝试着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但我想,没有尝试就没有进步!如有不当,敬请斧正!二、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体会孙少平心理的变化过程。
2.分析及学习作者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领悟作品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赏析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掌握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任务、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有一位作家在他的新书的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的土地和岁月。
”他说:“对生活应抱有热情,艺术作品是激情的产物,才能感染别人。
”这样一位内心充满诗意并且难能可贵地保持到人生成熟期的作家却匆匆地走了,在那部可以不朽的作品刚刚出版之后,年仅42岁。
他在书中说过:“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
”我想他做到了,他离开我们二十余年了,可他今天仍然借着作品与读者讨论、对话,而今后,他的心血也应当成为中国精神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而为人珍惜。
他就是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的作家路遥。
那部作品就是《平凡的世界》。
路遥以《人生》名世,在《平凡的世界》之后便不再平凡,曾为文学界出过许多无法解答的人生命题与假设,然而他却通过自身的生命感言获得精神上的极大丰收。
今天的路遥已非路遥,已经变成为拥有某些高度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句刻在路遥墓前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
(二)情节梳理:(参考形式)1.【结构图示】2.本文所节选的文字,主要记叙了孙少平应田润叶之邀到田主任家吃饭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做客教学设计(共2课时)涪陵第二十中学曾平一、设计依据(一)课标要求(节录)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小说与戏剧(1)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2)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结合观摩剧、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剧场的戏剧演出、有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品。
(3)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4)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
(二)考纲要求(节录)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现代文阅读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鉴赏评价 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设计理念: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高尚的人对话。
”精彩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小说中有许多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语句,通过让学生朗诵这些语句,畅谈体会,以此来濡染自己的人生认知,积累感性资料。
(四)学情分析选文没有阅读障碍,提供资料,知识链接,放手学生自读,做好批注,课堂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阅读所得;孙少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很多同学没有心理体验,植入少平吃饭的视频引导了解孙少平所遭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这有助于理解课文中孙少平矛盾的心理;心理变化过程和人物性格分析,学生易遗漏,点拨逐层梳理,细心研读。
(五)教材分析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情系乡土《平凡的世界》扎扎实实的现实描写背后有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第14课《平凡的世界》——做客一、作者名片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
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1963年入延川县立中学。
1969年末返回故乡当小学教师。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的尝试。
1973年小说处女作《优胜红旗》发表。
《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人生》是其代表作品,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群众中引起轰动,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二、内容链接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岭孙、田、金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
故事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
他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
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磨。
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
他的自尊心非常强,虽然他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
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
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有一种对立情绪。
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
第14课 《平凡的世界》——做客《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部。
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较大影响。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介绍人物及故事的背景。
写主人公之一孙少平在1975年二三月间考上了高中,但因家庭贫困,每天都在受着饥饿的煎熬。
最让他痛苦的是贫穷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
同时,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他无尽的生活信心。
他的同学郝红梅也与他处境相似,同病相怜,他们逐渐走到了一起。
他有个哥哥孙少安与本村的润叶关系很好,润叶在县城教小学,润叶的弟弟润生和少平一班,这时润叶让润生给少平捎信让他去一趟。
课文就是从此开始的。
本文主要写少平到润叶二叔家中做客时的所见所闻,再现了人物内心的自尊自强以及人性的善良。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惊蛰.(zh é) 2.镢.头(ju é) 3.沟岔.(ch à) 4.一瞥.(pi ē) 5.瓮.声瓮气(w èng) 6.揶揄..(y é y ú) 7.抠.手指(k ōu) 8.烩.粉条(hu ì) 9.脸颊.(ji á) (二)多音字1.转⎩⎪⎨⎪⎧ 转.暖zhu ǎn 转.悠zhu àn 2.薄⎩⎪⎨⎪⎧ 薄.脆b áo 单薄.b ó3.为⎩⎪⎨⎪⎧ 为.难w éi 为.了w èi 4.磨⎩⎪⎨⎪⎧消磨.m ó磨.面m ò5.咽⎩⎪⎨⎪⎧ 咽.喉y ān 咽.气y àn 哽咽.y è6.塞⎩⎪⎨⎪⎧ 塞.进s āi 边塞.s ài 阻塞.s è 二、写准字形1.⎩⎪⎨⎪⎧ k āi 揩油和xi é谐2.⎩⎪⎨⎪⎧ 惊zh é蛰被蜂zh ē蜇3.⎩⎪⎨⎪⎧ ku ài 脍炙人口hu ì烩菜市ku ài 侩 4.⎩⎪⎨⎪⎧ 火li ǎo 燎l ǎo 潦水li áo 缭绕5.⎩⎪⎨⎪⎧ 开l ǎng 朗书声l áng 琅l áng 琅酝ni àng 酿6.⎩⎪⎨⎪⎧ w ǎn 碗筷w ǎn 惋惜委w ǎn 婉 三、辨析词语反应 反映例句目前我省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主要来自医疗机构,很少有企业主动向监管部门反映自己产品的不良情况。
第14课 《平凡的世界》——做客《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部。
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较大影响。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介绍人物及故事的背景。
写主人公之一孙少平在1975年二三月间考上了高中,但因家庭贫困,每天都在受着饥饿的煎熬。
最让他痛苦的是贫穷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
同时,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他无尽的生活信心。
他的同学郝红梅也与他处境相似,同病相怜,他们逐渐走到了一起。
他有个哥哥孙少安与本村的润叶关系很好,润叶在县城教小学,润叶的弟弟润生和少平一班,这时润叶让润生给少平捎信让他去一趟。
课文就是从此开始的。
本文主要写少平到润叶二叔家中做客时的所见所闻,再现了人物内心的自尊自强以及人性的善良。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惊蛰.(zh é) 2.镢.头(ju é) 3.沟岔.(ch à) 4.一瞥.(pi ē) 5.瓮.声瓮气(w èng) 6.揶揄..(y é y ú) 7.抠.手指(k ōu) 8.烩.粉条(hu ì) 9.脸颊.(ji á) (二)多音字1.转⎩⎪⎨⎪⎧ 转.暖zhu ǎn 转.悠zhu àn 2.薄⎩⎪⎨⎪⎧ 薄.脆b áo 单薄.b ó3.为⎩⎪⎨⎪⎧ 为.难w éi 为.了w èi 4.磨⎩⎪⎨⎪⎧消磨.m ó磨.面m ò5.咽⎩⎪⎨⎪⎧ 咽.喉y ān 咽.气y àn 哽咽.y è6.塞⎩⎪⎨⎪⎧ 塞.进s āi 边塞.s ài 阻塞.s è 二、写准字形1.⎩⎪⎨⎪⎧ k āi 揩油和xi é谐2.⎩⎪⎨⎪⎧ 惊zh é蛰被蜂zh ē蜇3.⎩⎪⎨⎪⎧ ku ài 脍炙人口hu ì烩菜市ku ài 侩 4.⎩⎪⎨⎪⎧ 火li ǎo 燎l ǎo 潦水li áo 缭绕5.⎩⎪⎨⎪⎧ 开l ǎng 朗书声l áng 琅l áng 琅酝ni àng 酿6.⎩⎪⎨⎪⎧ w ǎn 碗筷w ǎn 惋惜委w ǎn 婉 三、辨析词语反应 反映例句目前我省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主要来自医疗机构,很少有企业主动向监管部门反映自己产品的不良情况。
辨析 反应:①由一件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②人或事物因为自身或外部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变化或反响。
反映:①把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
②把客观情况或别人的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四、成语释义1.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2.天昏地暗:形容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3.桃红柳绿:泛指春天的景色。
4.瓮声瓮气:形容说话的声音粗大而低沉。
5.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北方农村的变迁史,酝酿创作于1982年到1988年这6年间。
这6年应该说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土地所有制改革刚刚实行,在饥饿线上挣扎了多年的农民有望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靠政治秩序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开始解体,民间伦理重新确立,勤劳者致富,懒惰者受穷,被农村户口束缚了多年的“能人”“精人”们也有了寻求别的生活机会的可能。
整部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小说以陕北高原双水岭孙、田、金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展现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节选部分,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非常生动。
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赏情节1.选文以孙少平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写了哪些情节内容?[明确] 文章记叙了孙少平到田润叶二爸家做客的过程,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孙少平的贫困状况和受邀请、内心的矛盾与逃避、做客经过、接受润叶姐的嘱托等内容。
这几个方面紧密衔接,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的结构安排巧妙而严谨,试加以分析。
[明确] 选文的结构安排是巧妙的。
整篇文章以孙少平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
赏人物1.文章中的润叶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明确]写作手法内容人物性格特点作用侧面描写对润叶家庭情况的介绍以及村里人对润叶的评价品德高尚、充满爱心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和写作技巧,真实生动地塑造了润叶这一典型形象,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对比衬托润叶和“村里人”对“户族傻瓜一家”的行为态度的对比心地善良神态描写润叶等少平回来时,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和蔼可亲细节描写少平吃猪肉烩粉条时,润叶借故回避,免得少平尴尬善解人意[明确] 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非常生动。
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赏环境1.文章是如何写孙少平到县革委会所见到的景象的?有何特点?[明确] 作者写县革委会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一是看到县革委会一层层的窑洞,觉得这些地方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像一座宏伟的大厦”;二是打量田福军的院子,主要是一瞥之下对于院子格局的描绘;三是打量田家吃饭的窑洞,发现这窑洞没有盘炕,意识到这是专门吃饭的地方。
这些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写孙少平的感受;二是充满地域的特点,窑洞、盘炕都是黄土高原所特有的居住风貌。
2.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的两次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明确] 开头写春天的迹象,气候转暖,交代了时令,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少平的心情因气候转暖、不冷不热而开朗了许多。
结尾处写灯火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泥土和青草的新鲜味道,表现了少平的内心愉悦,是少平思想萌动的象征。
赏语言赏析下面句子语言描写的精妙之处。
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
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
走了几步她才又回过头说:“那点粮票你去换点细粮吧……”[明确] 作者通过润叶在孙少平离去前塞给他一把换细粮的粮票这一细节来表现润叶的美好品质。
这些都是很平凡的事情,都是人物日常化的举动。
然而,正是这样的平淡描写,使得看似平凡的人物和生活显出不平凡来。
1.文学评论家评《平凡的世界》作为“现实主义畅销书”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史价值不仅在于它恪守了现实主义的原则,更在于它发展了现实主义,在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道路上达到了其他当代文学作品未曾达到的高度。
虽然经过现代派大规模的冲击、洗礼,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结构,现实主义完全地回到经典的道路上已不可能。
与在20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现实主义由经典向现代的转变一样,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也逐步从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生转化,在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技巧和文学观念后形成的“现代现实主义”,理应成为未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主要形态和发展方向。
但是对于现实主义的发展在另一个方向上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评估和肯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有缺憾的。
虽说一部作品主要凭借自身的魅力在一两代人之间“默默流传”,这本身就是一种光荣和伟大,但不借助文学史的力量,这样的光荣与伟大迟早会被历史长河淹没得不留痕迹,这对于路遥这样的作家来说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当我们想到,在那个文坛“一窝蜂”地乘坐“火箭”飞离公众的时代,他甘遭“遗弃”,忠心耿耿地为“读者上帝”写作,他以青春和生命写下的作品曾激励了那么多的处于逆境中的读者,而且还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温暖人心。
(选自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生产模式分析》,《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2.文艺座谈会上文艺评论家评《平凡的世界》雷达:《平凡的世界》一直火到今天,不光是因为作品中反映了1975年至1985年中国社会基层结构的变化,更主要的是,作品描写了那种外在贫穷、内心高傲的人,描写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化的东西。
“现在很多作家不是不聪明,但是没有和读者站在一个高度上。
”白烨:现在很多长篇小说的创作,是血里对水,而路遥的作品是真正的心血之作,甚至是拿生命换来的,“他写作时,因为写的时间太长,手都硬了,只能拿热水泡。
这种事情,说出来很多年轻人不相信”。
李建军:现在很多人写作就是在电脑上敲字,不过心也不过脑,而路遥是将自己的心点燃起来,用自己的心写。
白描:研究路遥,除了研究他的作品本身,应该注重对作家本人的解读,尤其在当下的社会中,研究路遥那种咬定青松不放松的创作态度,研究他的人格。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1.孙少平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
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
小说勾画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以史笔的要求记录了一个时代。
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沙一世界,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