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第1课时-A4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能清凉解暑,并作绿肥、饲料或燃料。
3、小小的豆子在恶劣的环境中能生根发芽,小小的我们在难关下也要有一颗坚持的心,微笑着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
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粒小豌豆,感受它带来的坚韧力量吧!4、板书课题: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欣赏图片齐读课题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jiá wān àn jiāng荚豌按僵tái qiúkuàng yì苔囚框溢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4)图片认读生字豆荚豌豆青苔囚犯(5)古文识字囚,甲骨文(囗,封闭性的空间)(人,罪犯),造字本义:动词,拘禁罪犯或奴隶。
溢,甲骨文像水从器皿上溢出。
造字本义:动词,水从器皿满出来。
(6)学习多音字称 chèn 相称称职自读课文指名读要求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组词开火车读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生了解古文学习多音字本部分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识字解词,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解词方法,结合认读游戏及古文识字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个环节生字书写,通过送字回家游戏、加一加、换一换等多种形式了解字的结构,借助动画感受字的行笔顺序;第四个环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课文部分和全文提出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图片引入,激趣质疑1.出示单元导语: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诉说着科技的精彩……这个单元围绕自然与科技的人文主题,我们会一起学习很多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文章,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单元阅读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2.谈话导入这一期,我们化身为”小小解说员”,来到第一站——古生物博物馆,去探秘远古生命的秘密。
你看,这透明的琥珀里,安静地躺着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他们在窃窃私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让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穿越到几万年前的那片森林,解开远古时代的秘密。
3.介绍字理,引出“琥珀”。
结合图片,交流“王字旁”的字所指代的事物都有什么特点。
4.课题质疑,走进课文。
预设:琥珀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形成的?5.图片,欣赏琥珀艺术品。
(课件出示琥珀有关资料)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
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德国作家柏吉尔走进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小品文——琥珀。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 识字学词1.自读要求:①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遇到生僻的字词,多读几遍,把句段读通顺; ③有疑问处,做好标记。
2.检查字词 (1)读词语:松脂 拂拭 挣扎 晌午 一番 美餐 详细 渗出 澎湃 划动 推测 粘稠 翻腾怒吼 前俯后仰(2)叠词: 飒飒地响 嗡嗡地 重重包裹 热辣辣 厚厚的 慢慢地 渐渐地 (3)多音字:3.词语解释挣扎:竭力支撑或摆脱。
渗出:多指液体,向外流出来。
黏稠:又黏又稠。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4.学写字:出示生字,(1)学生自由读生字,说说每个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借回忆生活细节表达复杂感情,抒写生命感悟的方法。
(重难点)3.理解母爱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重点)学习任务:任务一知识积累任务二深情朗读,用心感知任务三品母子情深任务四懂好好儿活任务五深入探究,答疑解惑注:任务三、四、五、请看第2课时【新课导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转眼,又到了的秋天。
在史铁生的文字里,有着怎样秋景,又有怎样的怀念呢?任务一知识积累(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当代著名作家。
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附中。
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8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其中《我与地坛》被公认为是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鼓励了无数人。
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创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
史铁生在年轻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下肢瘫痪。
几年后,他的母亲因肝病去世。
后来,他在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秋天的怀念》便是其中的一篇。
【文体知识】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s教材版本及册别部编版四班级下册单元名称其次单元第5课课时名称《合理消费》姓名班级基本信息姓名学校联系电话学段学校学科道德与法治教材章节教材版本:部编版四班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单元:其次单元做聪慧的消费者章节:第5课《合理消费》第一课时作业类型☑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学期作业作业功能☐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作业目标学问目标:了解合理消费的概念和方法,把握购物合理性的生疏,提高消费意识和消费力量;技能目标:学会如何克制购物欲望,合理选择购物物品,把握节省的方法和技巧;情感目标:培育同学的理性消费思维,提高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题量共(11)小题,其中基础性作业(4)小题,拓展性作业(5)小题,实践类(2)小题。
第一部分基础性作业(必做)题号作业内容设计意图1 合理消费的概念是指:A. 花钱少,买到更多的东西B. 花钱买到所需要的东西,避开铺张设计意图:旨在考察同学对合理消费概念的理解。
选项A、C. 花钱买到最贵的东西,显示自己的身份D. 花钱买到最流行的东西,显示自己的品尝C、D明显不符合合理消费的概念,而选项B符合合理消费的定义,因此正确答案为B。
学科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探态度与责任力量维度:☑了解☐理解☐应用☐操作2 下列哪种状况可以算作是合理消费?A. 花100元买一件不需要的衣服B. 花100元买一件自己需要的衣服C. 花100元买一件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名牌衣服D. 花100元买一件同学都在买的流行衣服设计意图:旨在让同学能够辨别何为合理消费。
选项A和C都属于不合理消费,选项D属于跟风消费,而选项B符合合理消费的定义,因此正确答案为B。
学科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探态度与责任力量维度:☑了解☐理解☐应用☐操作3 下列哪种状况不属于节省的方法和技巧?A.在超市购买特价商品B. 关掉不需要使用的电器C. 铺张食物D. 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设计意图:旨在让同学能够识别何为节省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第5课第1课时海鸥,我们的朋友花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音乐作品《海鸥,我们的朋友》,并通过学习了解其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熟悉《海鸥,我们的朋友》这首音乐作品。
2.能够分辨出这首歌的特点,如整体节奏、旋律等。
3.能够准确地表达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让学生听一遍《海鸥,我们的朋友》。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谈论自己对这首歌的看法,以及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
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这首歌的兴趣。
2. 学习节奏和旋律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部分曲谱,进行学习。
老师要带领学生和组员合作,准确地把握每个乐段的节奏和旋律,并通过合奏的形式把所学内容展示出来。
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让每个小组在课间时间练习。
3. 学习歌词及情感表达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并对歌词背后所隐藏的情感进行讲解。
通过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歌词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4. 整合表达老师安排学生一起进行合唱,并在合唱过程中及之后的学习中融合之前所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歌曲所体现的情感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合唱:把学生分为几组,通过合唱的方式来让学生熟悉歌曲。
2.分组练习:老师提供乐谱,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学习其中的一部分乐曲。
3.互动表达: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所体现的情感。
4.整合表达:通过合唱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融合和整合,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主要使用了合唱、分组练习、互动表达以及整合表达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内容完整地体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鼓励学生的参与,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领会了这首歌曲的内涵。
同时,也让老师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来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第5课 小小的船(第1课时)1.认识“船、弯”等10个生字和门字框一个偏旁。
2.正确朗读课文。
1.认识“船、弯”等10个生字和门字框一个偏旁。
2.正确朗读课文。
1.读准“船、弯”等生字的字音。
2.认识门字框一个偏旁。
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船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艘小小的船,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吧。
新知探究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读不准的字标出来。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并掌握学生自读的情况。
)2.教师范读。
教师:现在老师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自己读不准的字。
(教师范读。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再读课文。
)(二)探究二: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教师:这篇课文里的生字,你能把它们读准确吗?出示:chuán wān ér liǎng tóu zài lǐ kàn jiàn shǎn船弯儿两头在里看见闪(1)点名读。
(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尤其是三拼音节的字。
)(2)开火车读。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多种方法识字。
(1)借助图片,学习“船、弯”。
教师:船是一种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船的种类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学生自由说。
)教师:船的种类真不少,有帆船、轮船、渔船,等等。
以后再看见船,我们就可以想一想“船”这个字。
教师:课文中有“弯弯的月儿”,你还知道哪些事物也是弯弯的呢?学生:镰刀、香蕉、小路。
(2)组词语,学习“儿、见”。
教师:课文中有“月儿”“船儿”,你还能给“儿”再组几个词吗?学生:婴儿、孩儿。
教师:“见”这个字和“看”组词为“看见”,这个词语我们很常用。
你能结合生活中的场景想一想,再给“见”组几个词吗?比如,老师喊我的名字,我()了。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我”在生活态度上的变化,初步感受母亲对“我”的爱。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体会“我”在生活态度上的变化,初步感受母亲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通过文中的描写,体会“我”在生活态度上的变化,从变化中感受母亲付出的爱和关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节选文段。
通过材料了解史铁生的人生遭遇,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生平及其作品,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和代表作品作为补充,引导学生体会史铁生曾经历过的痛苦。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作者及作品信息,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感受其写作风格。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检查预习。
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释义,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瘫痪()沉寂()捶打()憔悴()絮叨()诀别()侍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央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絮絮叨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文题解读。
【活动内容】说说课文的题目包含的信息。
从时间和表达的感情角度分析,学生自由说,教师纠错补充。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活动内容】听课文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挑选若干语段重点练习朗读的语气,学生试读,画出重音、停连、语气符号,写提示语。
然后让部分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