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盐1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3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把盐等同于食盐是常见的误解。
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二者的区别,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
根据它们的组成特点,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配制,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步骤。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进而总结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共性,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最后根据所学过的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1课时几种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知道粗盐提纯的步骤。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试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而化学中的盐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铜、碳酸钙等,不仅仅是指食盐。
生活中常见盐还有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和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03)等,都属于盐。
【阅读回答】让学生阅读教材P72~P73“一、氯化钠”,了解、总结氯化钠的组成、用途、分布和制备方法。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一、基本理念1、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
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和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检验碳酸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通过鉴别食盐与纯碱的探究活动,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合理使用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2.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和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化学从生活中来,又走向生活中去”的观念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学会检验碳酸盐。
难点:逐步学会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五、实验准备实验药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鸡蛋壳贝壳钙片碳酸氢钠片酚酞柠檬酸白糖石灰水实验仪器:大试管中试管单孔橡皮塞(带导管)试管架滴管镊子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现场制作饮料学生现场品尝并说出感受,并对饮料中的“白色粉末”产生质疑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盐的概念及生活中常见的盐;2·认识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及海水晒盐;3·认识Na2CO3、NaHCO3、CaCO3的存在与用途。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很喜欢吃糖,于是他就问他的厨师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厨师说:”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是盐.”国王很生气,于是把厨师关了起来,同时命令全国人民只能吃糖,不准吃盐.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他的国民个个都愁眉苦脸的,而且有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的症状.于是他不得不取消了这项命令。
从这个故事里,结合书本,你对食盐的作用了解了多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氯化钠一、观看PPT,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1、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除了海水里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外,盐湖、盐井、盐矿中也蕴藏着氯化钠。
2、观看视频,了解氯化钠用途。
①重要的调味品:(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工业用盐含亚硝酸钠(NaNO2)不可食用!②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③农业上用盐水选种;④工业上用作化工原料:氯---碱工业;⑤生活中腌制各种菜肴;⑥公路上的积雪融雪剂。
3、观看视频,了解人们怎样获取粗盐,提纯出精盐?(1)获取: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其水分,得到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粗盐。
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是什么?风吹日晒,海水蒸发,溶剂的量减少,食盐晶体析出。
(2)提纯步骤:称量;溶解;过滤 :过滤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蒸发结晶:(是否需要把水全部蒸干再熄灭酒精灯?)称量(左物右码);计算产率。
(3)思考①在溶解、过滤、蒸发中都用到了玻璃棒,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结晶: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
②在过滤过程中,若滤液仍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有哪些?操作过程中液面可能高出滤纸的边缘。
滤纸被玻璃棒捅破。
☆知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一、碳酸钠(Na2CO3)1、俗名:纯碱、苏打。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2、掌握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检验的方法.3、通过看书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探索法和知识整理归纳法。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总结、讲授等方法课前准备:四·实验准备:1.仪器: 试管、单孔塞、导气管、滴管、药匙。
2.药品:碳酸钠、碳酸氢钠、饱和碳酸钠溶液、盐酸、澄清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模块一:温故知新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H2O CaCO3HCl H2O2Na2CO3Ca(OH)2 MnO2 H2SO4NaOH NH4Cl模块二:自主学习1、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主要成分是,化学中的“盐”是指一类由离子(或离子) 和离子组成的化合物.2、粗盐中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可以通过等处理,得到初步提纯.3、阅读课本P72-P73,完成下表:名称化学式俗称用途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3、①物质的名称与物质的性质不一定一致,如是碳酸钠的俗称,它不是是;②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属于盐类物质,但其水溶液显碱性,属于碱性溶液,故能令酚酞溶液.模块三:精讲讨论与展示1、碳酸根的检验【回顾提问】我们已学过CO2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观察】CaCO3、Na2CO3、NaHCO3在组成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回答】都含有CO3 2-或HCO3-【设问】那么Na2CO3NaHCO3能否与盐酸反应放出CO2?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实验探究1】小组合作操作实验11-1,规范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书上的表格;仿照示例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碳酸钙与盐酸: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②碳酸钠与盐酸:;③碳酸氢钠与盐酸:;【实验操作】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Na2CO3粉末和NaHCO3粉末,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活中常见的盐1案例分析《⽣活中常见的盐》教学案例及评析——“四段⼋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运⽤《⽣活中常见的盐》属于⼈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单元盐化肥的课题1,分为3个课时,本教学案例讨论的为第⼀个课时。
1、总体设计思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
⽽“四段⼋步”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的⼿、⼝、脑得到解放,让全班学⽣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远多于接受性学习,学⽣通过阅读材料、⼩组讨论、同学讲解。
⽼师点拨等环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活动,不断⽣成许多精彩的东西,师⽣的思维通过不断的碰幢,产⽣智慧的⽕花。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以学⽣的学为中⼼设计“学案”,采⽤“四段⼋步”的教学模式可使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2、教学过程设计及评析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段⼋步:以“课前预习--导读”、“课堂探究--导学”“知识应⽤--导练”“体系拓展--导思”四段为课堂流程的教学模式,包括⼋个授课环节,分别是“情景导⼊、明确⽬标、预习前测、探究展⽰、拓展测评、⼩结收获、点评激励、分层作业”。
2.1课前预习--导读盐在第⼗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已经学习过,所以第⼀阶段⾃主学习的课前预习部分作出如下设计:课前⾃学课本第⼗⼀单元课题1《⽣活中常见的盐》,把你认为重要的、感兴趣的知识以及不理解的语句⽤不同符号标记出来。
⽬的是让学⽣养成预习的习惯。
情景导⼊:教师要⽤最有效的⽅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的注意⼒,⽤时⼀般不超过2分钟。
例如学点1氯化钠的导⼊:氯化钠的学习,⽤死海的图⽚引⼊,其盐度是⼀般海⽔的8倍多。
并引⼊氯化钠是⽣活中常见的盐。
由于知识⽐较简单,设计如下【导学】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其盐度是⼀般海⽔的8倍多,任何⼈皆能轻易地漂浮在死海⽔⾯。
导案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执笔人:张永青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单元的盐、化学肥料两个课题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又结合相关内容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提高或延伸。
是继前十单元学习后的延伸和总结,归纳和反思。
2.课题分析介绍了两类重要性的盐——氯化钠和碳酸盐,构建了酸、碱、盐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成了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知识教学。
同时为课题2 化学肥料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化钠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和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成功的价值感。
三.教学重点:氯化钠的用途、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技能教学难点:蒸发的注意事项四.实验器材:天平、滤纸、烧杯、铁架台、漏斗、玻璃棒、钥匙、蒸发皿、粗盐、水等。
五.教学方法:1、教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认知过程;2、教会学生运用对比、归纳法;六.课时设计:第一课时七.活动过程1、预习交流:学生课下对照预习提纲,自学课本,答案已在预习本上完成。
只交流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然后提出来,反应到组长哪里。
(5分钟)2、分组合作: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
第1小组完成1、2题;2小组3、4题;3小组5、6题;4小组7题;后小组依次类推,各完成一题。
(8分钟)3、展现提升:各个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18分钟)4、穿插巩固:对于未能解决,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及时解答、完成。
指导学生完成粗盐提纯的实验。
5、达标测评:用于检测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见学案)八、板书1、氯化钠(NaCl)俗称:食盐2、用途:调味品;配制生理盐水;选种;腌制食品等3、粗盐的提纯(1)称量(2)溶解(3)过滤(4)蒸发九、教后反思。
初中化学_⽣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教学⽬标:1. 知识能⼒⽬标:(1)初步了解盐的概念,认识⽣活中常见的盐。
(2)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会判断复分解反应。
2. ⽅法⽬标:学习分类的思想解决问题;学习运⽤交流、讨论等⽅式表达⾃⼰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标:提⾼学⽣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运⽤从微观⾓度认识物质世界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碳酸根离⼦的鉴定⽅法;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培养运⽤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教学⽅法:讨论法,⼩组合作学习、讲练结合教学过程:点,但是酸碱盐⼜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讲这节课时,我注重对前⾯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复习,也是为⽇后酸碱盐这个知识⽹做准备。
由于这部分知识点较难,多数学⽣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上存在很多问题。
如1. 对盐的化学性质感觉信息量过⼤,繁琐。
对酸碱盐的概念混淆。
2. 对涉及盐化学性质的只停留在教材层⾯,不能前后结合。
但从学⽣年龄和⽣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喜欢动脑。
因⽽,必须构建⼀个共同的平台,让学⽣能从各⾃的原有⽔平出发,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补充或整理并⽤之于实际情景中。
在今后酸碱盐的综合复习中,就要给学⽣创造这样⼀个平台。
3. 感觉酸碱盐理论性东西太多,感受不到和⽣活的密切联系。
4 . 由于难、多等原因,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减退。
《⽣活中常见的盐》效果分析盐的知识是初中化学最核⼼的章节之⼀,也是难点。
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
这部分知识与现实⽣活联系密切,与酸和碱以及⾦属等知识点联系也很密切。
它更是涉及中考的各种题型和各个层次。
如在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化学推理、化学计算等知识区域,考查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法、实验探究能⼒、在⽣产⽣活中灵活应⽤知识解决问题的能⼒等。
通过这⼀节课学⽣在对盐的认识上有了以下变化:1、从⾷盐到盐是⼀类物质的眼界上的开拓。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案例及评析
——“四段八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生活中常见的盐》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的课题1,分为3个课时,本教学案例讨论的为第一个课时。
1、总体设计思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
而“四段八步”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手、口、脑得到解放,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远多于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同学讲解。
老师点拨等环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活动,不断生成许多精彩的东西,师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碰幢,产生智慧的火花。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计“学案”,采用“四段八步”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2、教学过程设计及评析
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段八步:
以“课前预习--导读”、“课堂探究--导学”“知识应用--导练”“体系拓展--导思”四段为课堂流程的教学模式,包括八个授课环节,分别是“情景导入、明确目标、预习前测、探究展示、拓展测评、小结收获、点评激励、分层作业”。
2.1课前预习--导读
盐在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已经学习过,所以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的课前预习部分作出如下设计:
课前自学课本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把你认为重要的、感兴趣的知识以及不理解的语句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情景导入:教师要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时一般不超过2
分钟。
例如学点1氯化钠的导入:氯化钠的学习,用死海的图片引入,其盐度是一般海水的8倍多。
并引入氯化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
由于知识比较简单,设计如下
【导学】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其盐度是一般海水的8倍多,任何人皆能轻易地漂浮在死海水面。
氯化钠、氯化镁、碳酸钠等都是死海中的盐类。
常见的调味品食盐的重要成分也是氯化钠。
大家知道氯化钠还有其他用途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72有关氯化钠的知识,归纳整理。
请大家阅读教材P72有关氯化钠的知识,归纳整理。
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实情,确定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地学习。
【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预习前测
检查并核对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从宏观上了解本节的学习目标完成预习检测内容。
把该强化记忆的知识点呈现,加深记忆。
预习的内容设计较为简单,可以在课本上找得到内容。
例
如
填出下列空白:
1、氯化钠的俗名是,碳酸钠的俗名是、,碳酸氢钠又称为;它们是物质分类属于类。
2、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是,他为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2 课堂探究--导学
探究展示
教师设计3至5个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巡视,起到督促组织的作用。
引导学生互教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矫正学生学习行为,适时向学生提供自学、合作方法;二是组织小组合作与组间竞争,使学生高效自主学习;三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存在的面、点上的问题,注意展示的方式,学生间的合作、点评。
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指导学生运用。
片段一、合作学习活动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学习,就其三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只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可以采用互学的方式,合作学习的设计如下
【导学】生活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都是常见的盐,请你阅读课本73页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归纳整理:
1、三种碳酸盐的比较
俗名或存在用途
名称与化
学式
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的生产。
候德榜制
碱法制的是。
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是的主要成分之一,还可以用于治
疗。
碳酸钙碳酸钙是重要的,还可以用作。
这里,需要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任务分配要明确,可以采用PPT把四人学习小组的任务分配明确,如图:
这样合作学习的设计,包括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切围绕“学”而动,在组与组、生与生、生与师之间互动交流。
用“碳酸钙为什么能用作补钙剂?”“盐酸腐蚀含CaCO
3
的建材”的照片,引出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讨论和探究,设计如下
【导学】
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式比较碳酸钙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推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反应。
思考如何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探究】
药品:
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仪器:
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药匙
实验装置图:
碳酸钠 + 盐酸碳酸氢钠 + 盐酸
现象
分析
方程式
归纳整理:
2、CO
32-和HCO
3
-的检验:
取样,滴加,若有,则说明样品中
含有CO
32-和HCO
3
-。
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
通过方程式书写的学法指导,总结得出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最后用发酵面团中碳酸氢钠的作用来再次检验碳酸氢根,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了解盐在生活中的用途,最后回到生活,了解了碳酸氢钠做发酵粉的原理。
这一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又可以应用于生活。
2.3“知识应用--导练”
拓展测评
教师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可以拓展练习聚焦错误,了解、收集和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最终全面了解每位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组内交流讨论,达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1、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 )
A、钻石(C)
B、水晶(SiO
2
)
C、烧碱(NaOH)
D、钟乳石(CaCO
3
)
2、下列物质如混入食品中,会导致食物中毒的是( )
A、NaCl
B、NaNO
2 C、Na
2
CO
3
D、C
2
H
5
OH
3、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类别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盐是盐
B、纯碱是碱
C、醋酸是酸
D、水是氧化物这3个达标练习最为基础,可检测出本堂课是否达到目标。
2.4体系拓展--导思
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本节所学所得和不足之处;注意知识梳理、经验总结。
结合课堂评价表对本节课各小组及个人的表现进行点评小结。
例:
对本课题知识的学习,进行整理和反思,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分享你的收获,解决你的疑惑,请你对本课题知识进行小结,并在小组内展示出来。
小结部分,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也可以在PPT上呈现出:
点评激励
教师的点评,意在引导学生互教解决疑难问题,及时矫正学生学习行为,适时向学生提供自学、合作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指导学生运用。
例如:
侯氏制碱法制得的是纯碱,纯碱属于盐类。
容易搞混,所以可用口诀“候德榜制碱,制的是纯碱。
纯碱不是碱,它是一种盐。
”来进行记忆。
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属于导练的一部分,按学生的梯度布置作业,有的放矢。
如:
(基础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生石灰、熟石灰
B、纯碱、烧碱
C、苏打、纯碱
D、大理石、石灰乳
2、鉴别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CO
3
2-),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
A、盐酸和石灰水
B、BaCl
2和稀HNO
3
C、AgNO
3
和稀HNO
3
D、石灰水
(拓展作业)当你惊叹于美丽的建水燕子洞神奇秀丽的景观时,你是否会想,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上网了解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原因,并收集我们到各处溶洞旅游的照片,制成小数字故事。
(小组为单位)
拓展作业的设计,可以合作完成。
依据的是资料卡片,结合碳酸钙的性质简介石笋和钟乳石景观的形成,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和本地地理知识,可以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3.结语:
该教学的设计,基于“四段八步”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本教学案例,采用了学生独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组实验等方法,体现了学生的“学为中心”,辅以教师的补充拓展,有效地完成教学。
亮点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亮点三: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了合作技巧的教授,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有的放矢。
亮点四:教学设计前后贯通,注意了教材前后知识点的融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