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特征练习题集(含详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26.49 KB
- 文档页数:9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1·湖南岳阳月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瓢虫在树干上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研究年龄组成时,通常把所有个体分为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段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2021·河北保定摸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合理的是( )A.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若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调查结果会偏高C.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D.自然状态下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刺猬的生命活动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B .同一种群的K 值稳定不变C .捕捞后大黄鱼种群维持在K 2有利于种群恢复 D .改善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 .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使植被被破坏,其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6.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课时作业(三十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B.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C.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D.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5.下表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田螺的丰富度C.田螺的年龄组成直接决定了田螺的种群密度变化D.田螺种群密度为16只/m2是种群的空间特征6.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D.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7.(2019·宜昌模拟)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试学习资料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B.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C.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D.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解析:选D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则减少;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会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只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而不能引起K值的变化,K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解析:选D 有的生物没有雌雄性别之分(如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解析:选D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1.1种群的数量特征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调查鸟类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是进行鸟类物种保护最重要的一项基本研究。
我国郑光美院士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传统的鸣叫计数法,利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鸟类的鸣唱,然后对所录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进而辨别个体。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调查鸟类的种群数量还可以在样点直接观察计数后估算,也可以数鸟窝数量进行估算C.通过记录鸣唱来识别鸟类,是一种低损伤﹑低干扰的识别方法D.该种调查方法在濒危物种保护、生活史研究、种群数量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草丛中蝗虫的种群密度B.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会导致估算结果偏低3.如右图所示,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一般营养级较高、个体体型较大B.依据曲线b,人工养殖鲫鱼时种群密度中等较为适宜C.种群密度超过c时,存活率下降与种内斗争加剧有关D.种群密度为c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最剧烈4.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5.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
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m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
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片区域内每100km2生活着3只雪豹。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单选题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而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 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②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③一块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 ①③⑤B. ①②④C. ④⑤D. ③⑤3.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 种群密度B. 出生率C. 性别比例D. 年龄组成4.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A. B. C. D.5.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A. 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B. 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C. 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D. 初捕和重捕的范围是否一致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 小于81只B. 大于81只C. 小于161只D. 大于161只7.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 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 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8.下列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是A. 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B.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 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9.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数量变化及特征》课后作业练习(含答案解析)1.(2020·全国高三其他模拟)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河边的柳树、青草分属两个种群,它们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分布是均匀的或随机的C.每个种群都可以根据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预测其数量的变化D.种群是由具有特定关系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具备个体不具有的特征【答案】D【详解】A、柳树、青草包括多个物种,不是种群,A错误;B、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分布有多种类型,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B错误;C、有些种群没有性别比例,C错误;D、种群由个体组成,组成种群的个体不是简单的加和,个体之间通过多种关系形成整体,具备了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D正确。
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B.甲表示出生率,乙表示死亡率,两者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C.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提高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D.丁为年龄组成,衰退型种群的数量比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少【答案】B【详解】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错误;B、甲表示出生率,乙表示死亡率,两者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B正确;C、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会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也随之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C错误;D、丁是年龄组成,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D错误。
3.(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类型A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增长率C.类型A的种群数量将会越来越小D.类型B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答案】C【详解】AC、类型A的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越来越大,A 正确,C错误;B、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增长率,B正确;D、类型B的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年龄结构是稳定型,D正确。
1.1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单选题1.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 该农场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 由于黑线姬鼠被捕捉一次后再难以捕捉,则实际种群密度比估算结果偏小D. 此调查方法也可用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A.鹰以黑线姬鼠为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B.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正确;C.如果研究过程中,黑线姬鼠被捕捉一次后再难以捕捉,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实际种群密度比估算结果偏小,C正确;D.跳蝻个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所以调查跳蝻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D错误。
2.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 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B【解析】A.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正确;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的调查,对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小的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位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算两边线上及夹角的个体,D 错误。
3.林业研究者为了研究徂徕山森林公园中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别。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整理的种群的特性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请考生实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要领举行观察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向D.种群特性包括遗传特性、数量特性和空间特性剖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蚜虫、跳蝻由于运动能力弱,活动范畴小,因而它们的种群密度可用样要领举行观察;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向;种群除具有数量特性、空间特性外,还具有遗传特性,即每个种群都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答案:A2.在一稳固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裕度C.可利用样要领观察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剖析:本题议决坐标图剖析,考察种群数量特性以及种间干系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物种丰裕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几多。
由图知,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松针的长度,没改变落叶松的种类。
答案:B3.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中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固。
在中止增长时期()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别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答案:D4.下列关于种群特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向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举行种群密度的观察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B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华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历程中,在抵达K值之前便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抵达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产生相应变化答案:B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固。
限时集训(三十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限时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2.(2013·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2013·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5.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6.(2013·聊城模拟)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A.a B.bC.c D.d7.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K值是固定的8.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高考生物复习夯基提能专题练习及解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第一部分【夯实基础】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3.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4.(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防治蝗灾的最佳时期是三龄前的跳蝻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C.防治蝗灾必须在蝗虫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D.放养鸡、鸭等家禽可以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5.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N时,银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B.Q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C.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6.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2023·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统考二模)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
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负反馈调节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答案】D【解析】A、据图可知,图中的1随种群密度增大而死亡率升高,则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传染病等,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强,自然灾害和气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食物和天敌、传染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C错误;D、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回升,种群数量还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D正确。
2、(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将捕食者直接捕食造成的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称为致命性影响;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产生的捕食风险导致被捕食者生理状态、行为方式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的间接的、非致命性的影响,称非致命性影响。
人类活动是造成致命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惊飞距离(捕食者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影响的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3.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6.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只)。
年份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种群数量50 80 400 800 1 500捕捉标志数150第二天重捕数150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13 那么,下列与1970年至1975年该鸟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7.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知识点一种群与种群密度1.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答案C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绵羊和山羊分属两个不同的物种,这里的八群羊中,所有的绵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有的山羊能进行自由的基因交流,所以,这八群羊应属于两个种群。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答案B解析A项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是出生率;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项乔木的种类不唯一;D项不在同一区域。
知识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答案C解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答案D解析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的数量特征》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武汉高三考前冲刺)如图表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b、c、d可分别表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不一定保持稳定C.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2.(202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如图表示某自然保护区中,五种植物种群内部各级胸径个体所占的比例。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数据可通过样方法获取,操作中要随机取样B.各胸径径级个体的比例可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C.径级较低群体中金钱槭占据竞争优势,数量较多D.白辛树种群将走向衰退,应给予重点保护3.图a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b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a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Ⅱ龄级个体的保护C.a、b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D.a、b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4.(2022·海南,8)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
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5.(2024·徐州高三检测)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B.粪便DNA 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6.(2024·武汉高三月考)“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种群的数量特征课后作业1.下列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叙述是()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量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的种群密度D.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4.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春节前后,郑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⑥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来影响种群数量的种群的数量特征课后作业答案详解1.答案C解析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一亩水稻的个体数,A错误;杂草包括多种草本植物,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正确;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量不是单位面积上该种群的个体数量,D错误。
2.答案B解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A正确;种群密度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正确。
3.答案A解析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A错误;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B正确;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C正确;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D正确。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选择题1.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统计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2.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株·m-2) 3 7 15 2 4 9 8 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6.5株/m2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利用此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3.对某区域的田鼠进行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10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捕获次数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100 100 60 40重捕100 20 68 32下列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综合两次捕获的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60只/hm24.栗喉蜂虎是一种形态美丽优雅的鸟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发现。
下列有关其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栗喉蜂虎的种群密度B.可用当年出生幼鸟数与其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来计算出生率C.在所有生态系统中,若其种群数量大,则其种群密度也一定大D.通过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5.《说文》云:“鹬知天将雨则鸣,故知天文者冠鹬。
”滨鹬是一种中小型涉禽,生活于湿地生态系统,食性较杂。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湿地的面积及滨鹬的数量均稳步增加。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基础巩固]1.某水产探讨全部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里养的是对虾,另外2个池塘里养的是鳎鱼。
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生物是( )A.1个群落B.1个物种C.2个种群D.8个种群解析:种群是指在肯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形成的集合。
此处的肯定空间范围指的是连在一起的自然区域,不能有间隔。
由题中信息可知,探讨所的8个池塘就是8个自然区域,每个区域内有一种生物,故8个池塘里的生物是8个种群。
对虾和鳎鱼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8个池塘中共有2个物种。
答案:D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幼年期(甲)、成年期(乙)及老年期(丙)3个层级。
比较这3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想该种群将来的发展趋势。
下列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是( )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解析:若种群的3个年龄层级的关系为甲<乙<丙,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答案:D3.预料一个国家或地区将来人口数量的动态,主要依据 ( )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C.现有人口的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现有人口的性别比例解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数量特征都能影响种群密度,但只有年龄结构可预料种群数量将来的动态。
答案:A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纳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纳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不应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D.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等常采纳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解析:对于活动范围小的跳蝻、农作物上的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等,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对于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纳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单选题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而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 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是一个种群②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是一个种群③一块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 ①③⑤B. ①②④C. ④⑤D. ③⑤3.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 种群密度B. 出生率C. 性别比例D. 年龄组成4.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A. B. C. D.5.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A. 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B. 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C. 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D. 初捕和重捕的围是否一致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 小于81只B. 大于81只C. 小于161只D. 大于161只7.如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 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 a的含义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8.下列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是A. 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B.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 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9.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50 50 28 22重捕50 10 32 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10.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测得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在0~T0时间段,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为()A. 减小B. 增大C. 先减小后增大D. 先增大后减小11.下列曲线是某种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 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 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K值D. 图3所示规律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1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引起的C. 在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未达到前一般呈“J”形增长D. 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性波动二、识图作答题13.下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增长曲线图,请回答:(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后____________年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______________。
(5)在一个玻璃容器,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四项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14.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等条件中的增长。
(2)在t0~t2时间,种群数量呈“__ ”型增长,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 ____ 趋势(填上升或下降),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3)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最好在鼠的数量达到________之前控制鼠害。
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
15.根据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调查马缨丹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图中曲线__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2)马缨丹的数量增长最终是符合图中的曲线Ⅱ,原因是。
(3)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Ⅱ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是曲线段,增长速率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为获得更多资源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该怎样进行操作,原因是。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答案】1. A2. D3. B4. A5. C6.C7. C8. C9. D10. B11.C12. C13. (1)d(2)b(3)2 6(4)b(5)D14. (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 上升N/2(3)K/2 降低环境容纳量15. (1)样方法Ⅰ(2)存在环境阻力(3)fc(4)把握在e点后进行e点时种群数量为1/2K,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围,能准确判断出调查选项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A.跳蝻活动围小,活动能力弱,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正确;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C.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适宜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2.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及相关的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在联系。
【解答】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蓝藻不是一个种群,因为蓝藻是一类生物的称呼;②一块朽木上的真菌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而三化螟是一个物种,③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其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而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起到预测作用,所以④错误,⑤正确,因此,D正确,ABC错误。
故选 D。
3.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的相关特征。
【解答】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直接提高了种群(人口)的出生率,从而达到提高人口数量的目的,与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无关。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数,推测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得出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为增长型,C为稳定性,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
【解答】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正确;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错误;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C错误;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会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A。
5. 【分析】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A.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导致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A错误;B.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导致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B错误;C.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C正确;D.初捕和重捕的围应保持一致,初捕和重捕的围变化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C。
6. 【分析】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物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种群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61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 【分析】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2、分析题图可知甲和乙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丙是死亡率,丁是性别比例。
【解答】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正确;B.甲、乙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正确;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C错误;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正确。
故选C。
8. 【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解答】A.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C正确;D.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