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 格式:pptx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36
1、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本注释】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②〔北国〕指我国北方。
③〔惟余莽莽〕只剰下白茫茫一片。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④〔滔滔〕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⑤(山算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⑥〔天公】指天。
即命运。
⑦〔须〕等到。
⑧〔红装索裏)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⑨[妖饶(ráo))娇艳美好。
⑩〔折腰)弯腰行礼。
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①〔秦皇汉武〕指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和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②〔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③〔文采]:这里的“文采”和下文的“风骚”,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④〔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和宋太匡胤(927-976 )⑤〔天骄〕天之骄子。
⑥(成吉思汗(hán )〕即元大祖铁木真(1162-1227 )。
⑦〔弯弓]拉弓。
⑧(雕)一种猛禽。
⑨〔俱往矣〕都过去了。
俱,都。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附注】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沁园春》诗词10首1. 沁园春·雪【近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沁园春·斗酒彘肩【宋】刘过寄辛承旨。
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3.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宋】辛弃疾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於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4.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元】王恽唐人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
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
巽甫虽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
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
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归去来兮,我亦办征帆非晚归。
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
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
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5.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宋】辛弃疾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主题、背景、全文翻译1500字《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的课文。
该课文的主题是描写雪景,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该课文主要以描写沁园春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雪景的美丽和神秘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全文翻译如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背景:《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创作的一首诗。
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而这首诗的背景,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
这时的沁园春已经成为毛泽东的隐居之所,他以此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全文翻译:北国的景色如画卷一般展开,冰封着千里的大地,雪花飘扬在万里的天空。
望着长城的内外,只见一片苍茫;大河的上下,滔滔水流消失不见。
山峦犹如跳动的银蛇,原野上的骏马奔驰,宛如在与上天的神力竞争。
只需有晴朗的阳光,看那鲜艳的衣装以及洁白的覆盖,显得格外妖娆。
江山如此美丽妩媚,吸引着无数英雄竞相臣服。
虽然秦皇汉武等历史名望,在文采方面稍逊一筹;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在风采和才华上有些逊色。
成吉思汗这位前任天骄,只懂得拉弓射大雕这等功夫。
这些伟人功绩已随风而去,而如今则是新一代的风流人物,他们引领潮流,打造时代。
沁园春雪原文译文沁园春雪原文译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发表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反响这么大,大家阅读学习原文了吗?下面小编带来沁园春雪原文译文,欢迎阅读!沁园春雪原文译文篇1沁园春·雪朝代:近代作者:毛泽东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创作背景《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
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案【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1.字词: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沁园春·雪》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作品原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注释: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导语】词,⼜称长短句。
⼀⾸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虞美⼈”“⽔调歌头”等。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1课《沁园春·雪》课⽂原⽂ 北国风光, 千⾥冰封, 万⾥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河上下, 顿失滔滔。
⼭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
须晴⽇,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如此多娇, 引⽆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射⼤雕。
俱往矣, 数风流⼈物, 还看今朝。
1936年2⽉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学习⽬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的语⾔,发展学⽣形象思维的能⼒。
(重点) 2.理解词的⼤⽓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阅读鉴赏诗歌的能⼒(难点) 3.感受词⼈的豪迈与⼤⽓,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树⽴伟⼤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
(由回顾旧⽇积累导⼊到对新诗⽂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课⽂探究: (⼀)⼀读课⽂,感受⽓势 1.指名朗读,请学⽣听准每个字⾳。
(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板上) 2.强调以下字⾳ 沁qìn 数风流⼈物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
师⽣共议停顿和重⾳,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
4.集体朗读全词。
(⼆)⼆读课⽂,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个问题来进⾏: ⑴⼤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 讨论并归纳:“望”字。
沁园春·雪毛泽东〔近现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二、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