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
- 格式:pptx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74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一、先秦时期1.政治: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后,阶级分化加剧,国家产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
从夏商到西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到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
2.经济: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秦汉时期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1课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1)典型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①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②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认识、评价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2.新石器时代(1)文化遗存地早期(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晚期(距今约5 000年)域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基本特征: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基本特征:以黑陶为代表器物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良渚文化共同特征: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其他-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下面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的6件(套)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据此探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2)社会发展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