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秦王朝利用战国晚期邹衍的“五德终始”的学说,即一种历史循环论,来解释它的统治的合理性,而实际执行商鞅以来一套极严酷的刑法统治。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中国古代文学史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将军王贲攻齐,得齐王建,最后灭了齐,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二百年七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秦王朝统治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
废除西周以来分封侯王的旧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和组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畴、车涂、衣冠建制统一;简省“史籀大篆”为小篆,又作便于狱务、更趋简化的隶书,罢其不与秦文同者”,使文字统一;此外,法令、历法等等,也得到了统一。
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无疑是有进步的作用的。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秦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措施。
它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更有甚者,是企图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翻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奔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它不仅焚毁古书,消灭历史文化,而且也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馀人。
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之下,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时代意义。
它取材很广,包含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思想,组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是战国末年的统一形势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
它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不少片断借寓言故事来说理,明晰生动,富于文学意味。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笔记第二讲秦汉: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一、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1、秦代史学(前221——前206年,15年)山东六国文学古文《秦纪》,汉代以后已失传,应属编年体史书2、两汉史学成就西汉:纪传体的创立:两大特点(1)以人物传纪为主,体现了重视人为的时代精神。
(2)以书表形式表现了记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东汉:纪传体,断代史的创立西汉史家大致可分三类:A:史论家,汉初为多,代表者为陆贾、贾谊、贾山等人B:撰史家,如司马家、班固、刘珍、蔡邑、荀悦等,除《荀悦》的《汉纪》为编年体外,其他均依纪传形式著书。
C:在古籍整理,图书目录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者,即刘向父子。
3、封建正统史学形成史家活动的特点:A:史学思想正统化:将史学纳入到封建政体的机制之内,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部分。
B:著史目的明确化:借史明义的借鉴作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维持封建统治的作用。
C:史书体例规范化:对纪传体、编年体的改造,出现起居注,保证封建史书以帝王为中心书写。
D:官方修史制度化:封建政权对史书由消极干预到积极控制,由国家设官修前代、当代史。
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P42《史记》被称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著作,是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奇书。
(从文、史、哲、天文、地理学等角度研究《史记》)史记学——研究《史记》通鉴学——研究《资治通鉴》红学——研究《红楼梦》《竹书纪年》:编年体通史————《史记》:纪传体通史1、《史记》的撰述宗旨与编写体例(1)它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在位的太初、天汉年间,记载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
(2)司马迁《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关系)、通(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东汉以后才有《史记》这一称呼。
司马迁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悲剧人物。
(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融入其人物传记中,如屈原,项羽等)(3)《史记》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130篇)其实,纪传体史并不是由司马迁创立的,战国时已有。
历史高二必修一第五课笔记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创建和稳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至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发生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整体表现。
(土地并购、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①完整商业:原始社会以物易物。
②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③春秋战国:商业经济繁荣,官府掌控商业的局面被超越,商人的地位提升。
④秦汉到隋唐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限制。
⑤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⑥北宋: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新制也被超越。
)⑦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⑧明清:地域性商帮的发生(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的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第一课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二课前221年魏晋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衰落封建社会鼎盛南北朝五代十国秦朝:前221----前207年西汉:前202----公元23年东汉:25----220年一、秦汉史概述秦朝文化经济政治1、统一中国:时间、措施(灭六国、击匈奴、平百越、管西南)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秦始皇1、统一货币、度量衡2、商业: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1、统一文字2、艺术:小篆、隶书3、思想:崇尚法家4、焚书坑儒一、秦汉史概述汉朝文化经济政治1、西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郡国并行与“推恩令”②察举制2、汉武帝1、农业:①耕作工具:耦犁、犁壁、耧车②耕作技术:牛耕普及、代田法③水利工程:井渠2、手工业:①冶铸业:铁业官营、炒钢技术、水排(东汉)②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丝织业:西汉长安东西织室3、商业:商运活跃、市有专门管理机构、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4、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1、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教育:设太学和各郡县学校,推广儒学3、科技: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东汉蔡伦改进)4、文学:汉赋5、艺术:楷书形成实行选官局限特点时间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正官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汉代的官吏制度二、秦汉史重点分析 1、秦汉的制度变革2、官营手工业与盐铁专营制度①归纳汉代列入国家专营的主要有哪些行业? 煮盐、冶铁、铸钱、 ②影响如何?第一,增加国家收入;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有利于民生;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秦汉史基本史料及其相关资料整理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一、基本史料(一)“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研究秦汉历史,最基本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所著部分篇章散佚,后由元、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凡注“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补之处。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至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后跨越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成书后,有多家学者为其作注,现存的主要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世纪正义》。
起初三家注各自独立,到北宋时被合为一编,即今天的“《史记》三家注”。
今天研究《史记》,主要采用的是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包含了《史记》正文和三家所注,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中华书局编辑部整理加工。
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工具书有:《史记注释综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47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再版。
《史记索引》,黄福銮编,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远东学术研究所1963年出版。
《史记人名索引》,钟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2、《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所续。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全书共一百卷,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
《汉书》相对《史记》创造了新的体例,改《本纪》为《纪》,改《列传》为《传》,并且将《世家》并入《传》中,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为张骞设立专传,还增补了很多史料,特别是诏书、奏疏等。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读书笔记》是一本关于古代历史史料学的读书笔记。
书中介绍了古代历史史料的种类和特点,并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这些史料来研究古代历史。
作者首先介绍了古代历史史料的种类,包括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和口头传说三种。
其中,文字史料是研究古代历史最为重要的来源,包括古代的史书、碑刻、简牍、文物等;非文字史料则包括遗址、遗迹、墓葬、器物等;口头传说则是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
接着,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史料来研究古代历史。
他指出,史料的使用需要遵循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分析等几个步骤。
同时,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史料研究方法,如文献学、考古学、口述史料采集等。
最后,作者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史料学在古代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他强调了史料学在研究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读者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可轻信一些虚假的历史传说和传统研究观点。
总之,这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史料学的入门读物,也是一本关于古代历史研究的实用指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1 -。
传说时代的专门性文献资料十分少,只有《尚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谟》《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篇。
其他零星的史料也只是见于战国秦汉的文献之中,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礼运》《易·系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篇。
利用战国秦汉出土的古文献原貌来考证.先秦古书的真伪问题。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又出土《孙膑兵法》十六篇的残简,可证实《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是存在的,传世的《孙子兵法》不为,在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晏子》《太公》及《蔚缭子》不伪。
利用出土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
例如,从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利用这种特点可以断定《尚书》中的《商书》诸篇最后的写成年代是在春秋时期,时代不可能太早。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目的是从事史料的搜集、核勘、考证及其编纂,主要工作是史料的整理与鉴别,其以不同的价值、内容、学科性质、年代为标准。
史料学是有关历史资料研究的学问,其史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传世古文献史料。
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历史档案、地方史资料。
二、出土的文字资料。
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敦煌遗书等。
三、考古文物等实物史料。
如,古器物、古建筑、古迹遗址等。
四、口碑史料。
口碑史料又称口传史料,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史诗。
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夏商周以及黄帝尧舜的传说史料十分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口碑史料,具有很高价值的史料,但需认真鉴别。
先秦秦汉时期史料学演变趋势:一、商代以前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
因为此时考古资料多,而且多为实物,可谓是第一手资料。
而古文献资料则是后代根据传说时代记录下来的。
历经千年传袭,难免丧失原味,应谨慎利用。
二、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金文)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
有学者将古文字资料从考古资料中独立出来,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古文献资料三足鼎立的局面,或有学者将其称为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的拉锯战时期,然而两者都应注意,不能偏废。
三、战国秦汉以来,以古文献资料为主,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为辅。
今天的史料又有了新领域音像资料、胶片、磁带光盘等新型的知识载体亦是将来宝贵的史料。
二重证据法提出背景。
一是针对当时的疑古思潮。
疑古源于宋代,清代时期的政治形势,以及前朝理学影响,使得学者重考据,因而生质疑,于是清代古书辨伪风气日盛。
三十年代达到高潮。
梁启超、胡适、顾颉刚甚至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观点。
二、清末大量新史料的发现。
1、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建立甲骨学,按,孔子感叹“殷礼不足征”2、敦煌艺术的发现建立敦煌学,按,宋儒看不到的围巾隋唐时的古书抄本3、汉晋简牍的发现4、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
王国维对此深有体会到,古来所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的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史记·五帝本纪赞》典雅纯正﹔文雅不俗。
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后,陈寅恪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即在其《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里所讲:“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异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国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晖在此基础上,将史学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一论三史料”,一论即史学理论与方法,三史料,一是地下出土文物文字及考古资料,二是古文献资料,三是外文中的有关史料(尤其是唐宋以来)。
就先秦史而言,一论则是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三种史料:一是古文献史料,二是地下出土的文物考古及古文字资料,三是中外民族学资料。
据此在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提供视野更为广阔的理论模式和参照系统,对历史的解释更为合理。
两千年来,政治的需要形成独尊儒术的学风,于是经学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热点。
我国史学研究经历“信古-疑古-释古”的历史。
此种说法为冯友兰与1935年提出。
疑古学派产生的原因:一西方研究方法的引入,学术研究需要有怀疑的精神,封建时代的信古派没有怀疑精神。
而是清代古书辨伪派的直接经验极其成果,如崔述。
其学说表现为顾颉刚所谓的“层垒的造成中国古史观”,否定了以“三皇五帝”为中心的古史系统。
傅斯年认为应该把古史传说材料当作“间接材料”,把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当作直接材料。
以直接材料去更正间接材料,一旦得到可信的材料,自然拿其做间接史料。
钱穆批评顾颉刚的古史观为“极端之怀疑论”,他认为“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神话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无从说起”20世纪70年代西汉马王堆三号墓帛书本出土,90年底啊战国中期偏晚期的《郭店楚墓竹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地。
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未经他人传抄,修改或增加减损的材料,又称第一手史料,如金文、甲骨文、明清内阁档案。
二是间接史料,《左传》《国语》经后代传抄,《世本》《殷本纪》,至于《周本纪》、《秦本纪》《鲁周公世家》《齐太公世家》,等《史记》中关于西周、东周的历史技术,则是作者根据《尚书》《诗经》《世本》《国语》《左传》等书编成,可视为第三手材料。
但《史记》中《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等篇,所述缘故师弟啊历史价值很高,因为这些篇章所据史书多以亡佚,虽今日亡佚,然西汉时其书尚存。
最可贵之处在于有关西汉时期的记述,其史料价值最高。
第一手材料虽然可信度高,但是内容范围较小,殷墟卜辞主要记述祭祀与战争,对政治、经济涉及甚少,周代金文多记赏赐,历史事迹较少。
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则像断烂朝报。
要了解分析直接史料,必须先熟悉见解史料,大量阅读见解史料,才能近距离接近直接史料。
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与历史往往混而不分。
以《山海经》为例,其既有神话色彩,然又保存十分原始的古史资料。
这种神话与历史事实混而不分的现象,更需要用多重证据法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去分析并加以利用。
战国诸子学派书籍,成书年代在战国,然而其往往冠以历史上伟人的名字或称号,如《管子》、《晏子春秋》、《六韬》《伊尹》《皇帝书》《神农书》,其多为战国某一学派的书籍,只是抬出与自己学派有关的历史上的伟人,用来增强自己这一学派的号召力。
书中所载人物事迹多为真实,然而其思想则倾向于成书时代所属学派的观点,如《六韬》反映战国中后期军事理论及其战略战术的兵书,《黄帝书》则反映战国中后期的的黄老思想,《管子》则是战国秦国稷下学派杂家思想的反映。
《周礼》反映的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官职名称、战国中后期的社会制度。
该书应该是战国中后期学者综合西周和春秋时晋国、齐国、鲁国等国的官职而编成的一部带有理想化的书籍。
表现为《周礼》的官职名称往往和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的一些官职相对应,然而《周礼》中官职的秩位与西周金文的差异甚大。
因此,如果谈西周官职的官名、职责,可以引用《周礼》和西周金文互证,而分析西周官制的秩位、土地制度、社会组织形态以及户籍制度等,则千万不能依据《周礼》进行分析。
《山海经》是研究上古时代历史、地理及其神话方面的著作。
《山海经》因其详细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古代学者认为其是夏禹治水后做成的历史地理书籍。
今本《竹书纪年》中有黄帝轩辕氏、帝挚少昊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禹夏后氏均可参阅。
商代之前古史的研究,主要依靠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这一阶段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及铜石并用以及青铜器时代早期的二里头文化时代。
今年湖北出土《郭店楚墓竹简》《战国楚竹书》为思孟学派思想提供资料,然而其也反映了传说时代的历史事迹。
《世本》,又作世或世系。
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
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
全书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
司马迁的《史记》、韦昭《国语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和郑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书中内容。
世本一名最初是见于《周礼·春官·小史》中的:“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其中,系是指天子的帝系,而诸侯的世系则称为世本。
而《世本》一书直到西汉末年时才经刘向校整后定为现名,后来在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又一度改名为《系本》。
现代有学者因书中称赵王迁为“今王迁”认为此书是由战国末年的赵国人所作。
成书年代约为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234年—前228年),比《竹书纪年》要晚上六七十年。
我国古代神话资料较为稀少且不完整,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资料,一、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不仅反映阴阳术数家天象灾异论思想,而且完整反映了神话宇宙起源说。
二20世纪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三、出土湖北《云梦秦简》文字资料来看,其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
四、《尸子》等文献记载“黄帝四面”的神话,曾被孔子解释为黄帝派使臣于四方,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黄帝书》则提供有关黄帝四面的神话传说,汉简中明确记述黄帝四张面孔,不过是宗庙中有四面的祭主之状。
新时期时代综述性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年版,其内容分:(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丁村人的文化遗址介绍。
(2)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夏代史料与考古资料1、夏代文献资料:《尚书》中的“夏书”部分,有《禹贡》《甘誓》两篇。
《禹贡》记载禹治理洪水以及平定九州的历史,并根据土壤的肥瘠状况安排赋税徭役的情况。
现在一般认为《禹贡》的成熟年代在西周时代,最晚不过春秋,因为其中有扬州进贡“厥篚织贝”,“贝”字金文从“帛”从“贝”,是本字,传说是带花纹的高级丝织品,西周金文中也说南淮夷负有向西周王朝进贡这种高级丝织品的义务与责任,由此可推知《禹贡》大概是参照西周制度写成的,当然也有可能部分词汇是在战国时代参合进去的。
《甘誓》篇是夏后启因有扈氏反对启废除禅让而父子相继即天子之位,便兴兵讨伐有扈氏的战争誓词。
王国维《古史新证》认为《禹贡》《甘誓》虽然“文字稍平易简洁,或后世重编”但是至少是周初人所作。
《史记·夏本纪》是研究夏代最主要的史料。
因《殷本纪》所记录的殷商世系先王为殷墟甲骨文所证明,《夏本纪》所记先王世系也应可信。
且其可能是依据《世本》等古籍文献编纂而成,此外引用《禹贡》《甘誓》,以及汉本《尚书》资料如《五子之歌》《胤征》等。
佚文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失传或散存于古籍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