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一玩,做一做》课件1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7
玩一玩,做一做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因此,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以数学二年级上册课程为例,分享一些适合学生们“玩一玩,做一做”的数学活动,来加强学生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兴趣。
二、数据分类1. 面积、周长及度量衡活动一:测量与比较学生们可以在教室内或校园内找到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并使用卷尺、尺子、量角器等工具进行测量。
比如,学生可以测量自己书包的长、宽、高、底面积等指标,并与同学的书包进行比较,了解不同的书包之间的差异。
活动二:拼图游戏学生们可以使用同样的形状拼图,拼出不同的图形,然后使用尺子或卷尺进行测量,比较拼出的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探索不同面积和周长下,图形的变化规律。
2. 数量与基础代数活动三:数码游戏学生们可以玩一些数字游戏,比如填数字、猜数字等游戏,来熟悉数码及数学概念。
例如,学生们可以玩“填数字游戏”,先给出一组数字和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学生们需要把这些数字填到计算式中,使其满足计算结果与预设值相等。
活动四:平衡秤游戏学生们可以使用一对平衡秤和一些可移动物品,进行平衡秤游戏。
例如,学生将100元的硬币分散放到两个秤盘上,让两个秤盘保持平衡。
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们体验到平衡的概念,并在游戏中加深对比重、物理平衡等概念的理解。
3. 分数与小数活动五:分数与小数学生们可以在超市选购商品时,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的价格、重量、装量等参数,来探究商品的价值。
例如,学生们可以比较两种巧克力,一种是100克装的,售价10元,另一种是50克装的,售价7元,这个时候学生们可以计算每克的售价,比较哪一种更划算。
活动六:瓶子里的水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小数计算量杯中水的容量和重量。
例如,学生需要知道某个桶中有多少水的时候,可以先用计量器将水桶中水的体积测量出来,然后根据密度计算出水的重量。
三、总结通过以上六个活动,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探究和学习数学,提升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
《玩一玩,做一做》(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玩一玩,做一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33页至第35页的“表内乘法”部分。
内容包括: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乘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小卡片学具:练习本、笔、小卡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座位,每行有4个座位,共有5行,问一共有多少个座位?2. 讲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观察座位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即每行座位的个数(4个)乘以行数(5行),得到总座位数(20个)。
3. 教授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记忆乘法口诀,如“4乘以5等于20”,“5乘以4等于20”等。
4. 练习乘法运算:让学生用小卡片进行乘法运算练习,如4乘以5、5乘以4等。
5.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有3行座位,每行有4个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七、作业设计a. 3乘以5等于多少?b. 5乘以3等于多少?c. 2乘以6等于多少?d. 6乘以2等于多少?2. 作业答案:a. 3乘以5等于15b. 5乘以3等于15c. 2乘以6等于12d. 6乘以2等于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乘法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乘法口诀的记忆情况。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乘法知识。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如书本、水果等,尝试用乘法计算总数,培养他们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玩一玩做一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玩一玩做一做》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材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二是“玩一玩”,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三是“想一想”,让学生通过思考,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平面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引发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做一做: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折纸、拼图等方式,认识平面图形,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3.玩一玩:学生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想一想: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面图形的特征。
认识旋转现象
问题导入分别用下面三种硬纸板和火柴棍制作陀螺。
(教材28页下面例题)
过程讲解
1.制作陀螺
(l)分别对折三张硬纸板,找到三张硬纸板的中心点,如图:
(2)将火柴棍过中心点插入硬纸板中。
2.转动制作的陀螺,观察每个陀螺转动的情况
(1)三个陀螺都能转动;
(2)三个陀螺中,火柴棍都扎在三张硬纸板的中心处,都转动得比较稳,但用圆形硬纸板制作的陀螺转得最稳,转动的时间也较长。
3.观察陀螺转动的特点
(1)陀螺转动是一圈圈的。
(2)陀螺都是绕着一个轴(火柴棍)转动。
(3)陀螺在转动时,大小、形状都没有改变。
4.明确旋转的意义
像陀螺这样,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5.列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误区警示慧眼识真知,错误巧规避!
【误区】判断:汽车行驶是平移现象。
(√)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没有理解平移的意义。
物体或图形只有沿直线运动时,才是平移现象。
如果汽车不沿直线运动,尽管汽车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那么也不能称为平移现象。
正确解答×
温馨提示
在判断平移现象时,首先看物体是不是沿直线运动。
有些物体永远是沿直线运动,如电梯的升降,而有的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