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 基本概念共54页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27
文献检索基本知识一,文献的概述1.文献的涵义书籍和有学问的人专指"典籍"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的功能与作用文献的功能:存储和传播知识信息文献的作用:文献是人类最宝贵的知识宝藏;文献是传播,交流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文献是人类学习的工具,通过文献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了解历史,探索未来.一,文献的概述3.文献的发展趋势与特点(1)文献数量大,增长速度快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各种文献约12000万删,平均每天出版文献32万件.非科技文献每30年增长一倍,而科技文献每7-8年增加一倍.(2)文献分布集中又分散某一专业的大部分发表在少量的专业期刊中,还有一部分则刊登在大量的相关专业期刊中,甚至不相关的杂志中.(3)文献时效性增强图书10-20年,科技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期刊3-5年,标准5年(4)文献内容交叉重复同一内容的文献以不同的文字发表.同一内容的文献以不同的形式出版(印刷版,缩微版,电子版).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许多畅销书内容雷同,选题重复(再版,改版).(5)文献载体及语种增多纸张型,缩微型,机读型,视听型.目前全世界出版的期刊所用语种达70-80种(6)文献信息污染严重不管是印刷版的还是电子版的,经常有陈旧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二,文献的分类文献大体可分为社会科学文献和自然科学文献.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文献有多种分类的形式二,文献的分类1,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分为四种类型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二,文献的分类2,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分为10种类型(1)图书,如专著,丛书,教科书,词典,手册,百科全书.(2)期刊期刊上刊载的论文大多是原始文献.核心期刊: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刊载该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用较多的,受读者重视的,能反映该学科当前研究状况的,最为活跃的那些期刊,是获取专业领域前沿信息的主要信息源.核心期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有部分优秀的科研成果散见于非核心期刊.(3)科技报告、(4)政府出版物、(5)会议文献、(6)专利文献、(7)标准文献(技术标准)、(8)学位论文、(9)产品资料、(10)其他文献3,按文献加工类型分为四个级别零文献(灰色文献)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是文献检索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是最重要的检索工具,提供一次文献的线索.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是能直接提供答案的检索工具.三,文献检索1,文献检索:是研究文献资料的存储和查找的原理与方法的一种学问.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查找两个过程. 对于读者来说,文献检索通常只指从有关文献中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到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或文献线索的方法与过程.2,文献检索工具与检索系统(1)检索工具检索工具通常以书本,卡片,表册的集合形式出现.如:书目,文摘,索引,年鉴,手册等.检索功能相对较弱,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来进行信息的比较选择.(2)检索系统由一定的检索设备和加工整理好并存储在相应载体上的文献集合及其必要设备构成,具有存储和检索功能的信息服务设施.检索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或模块构成,需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等进行检索.文献检索3, 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按不同的标准,文献检索工具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出版形式分有:期刊式、单卷式、卡片式、附录式、缩微式、机读式(2)按文献的著录形式划分有:目录、题录、文摘:指示性文摘,报道性文摘,评论性文摘、索引(3)按收录范分布有:综合性检索工具(如:美国《工程索引》,中国《全国报刊索引》)、专业性检索工具(如美国《化学文摘》)四,文献检索的方法与途径1,文献检索的方法(1)常用法:顺查法——以检索课题的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查找,直至查到的文献满足要求为止.倒查法——是一种逆时间由近及远地查找文献的方法.抽查法——是针对研究课题发展特点,抓住学科发展迅速发表文献较多的一段时间,逐年进行查找文献的一种方法.(2)追溯法又叫回溯法,是利用已有的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由近及远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3)综合法又称循环法,分段法或者交替法.是常用法和追溯法的综合运用.四,文献检索的方法与途径2,文献检索的途径(1)内容特征途径分类途径、主题途径(2)外部特征途径题名途径、著者途径、号码途径、其他途径3,文献检索的步骤(1)分析课题,制定检索策略、(2)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线索、(3)根据文献出处,索取原始文献五,科技文献检索《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报刊资料索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斯普林格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数据库、中国年鉴数据库、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
第一章文献检索概述第一节文献检索概念一、文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一)文献的涵义“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之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解释说:“文,典籍也,献,贤也。
”其意思指典籍和贤人的言论为文献。
宋元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他把文献解释为:录之于书本的文字可称之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
《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一词所下定义为:“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
亦指与某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认为只有“图书文物资料”才可以称之为文献,而贤者言论则不在文献的范畴之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记录的方式和记录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其本身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上的刻、写和印刷,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音频、视频、数字载体的文献。
因此,我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于198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
文献的定义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知识记录在一切能记载知识的载体上。
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文献进行存储和传递,所以,构成文献内核的知识信息,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称之为文献的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决定文献内容,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态,而记录知识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数字等把知识物化在不同载体之上,构成论文、科技报告、档案资料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影音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