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30.93 KB
- 文档页数:5
一、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针对我国网络安全问题的攻击事件频发,给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研究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技术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效果。
3. 分析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环境实验平台:虚拟机软件VMware操作系统:Windows 10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实验软件:Snort、Wireshark2.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网络环境首先,搭建一个包含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的实验网络环境。
网络拓扑结构如下:```计算机A——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计算机B```(2)配置网络设备配置路由器,设置内部网络IP地址段;配置交换机,实现VLAN划分;配置防火墙,设置安全策略。
(3)搭建入侵检测系统选择Snort作为入侵检测系统,安装并配置Snort。
配置Snort规则,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监控和分析。
(4)发送攻击流量通过计算机A向计算机B发送攻击流量,模拟网络攻击场景。
(5)分析入侵检测结果使用Wireshark分析网络流量,验证入侵检测系统是否能够正确检测到攻击流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有效检测到攻击流量。
在攻击流量发送过程中,入侵检测系统成功捕捉到攻击数据包,并向管理员发送报警信息。
2. 实验分析(1)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防护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并阻止网络攻击,降低网络风险。
(2)入侵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优点:1. 实时性强: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快速发现并响应攻击事件。
化学实验创新论文(8篇)化学实验创新是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创新化学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进行新颖的研究,开展前沿领域的探索。
本文将介绍8篇化学实验创新论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硒化铋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通过实验室制备并表征硒化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硒化铋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其中,硒化铋的制备可通过沉淀法、水热法等方法实现,而硒化铋的光电性质则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等手段进行测定。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整合了硒化铋的制备和应用两个方面,探索其在光电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第二篇论文的题目是“基于碳氢化合物的反应机理研究”。
作者通过对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反应过程进行研究,探索了反应机理中碳氢化合物的作用。
其中,作者采用了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手段,对反应中间体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深入探索了碳氢化合物在反应机理中的作用,为类似的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篇论文的题目是“基于纳米材料的催化反应研究”。
作者以银纳米颗粒为催化剂,研究了硝基苯在银纳米颗粒表面上的加氢还原反应。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纳米材料应用于催化反应中,实现了对硝基苯的高效加氢还原,同时也探索了银纳米颗粒的催化机制。
第四篇论文的题目是“新型有机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作者制备了一组新型铂配合物,以此作为有机金属催化剂,研究了其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设计了新型有机金属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选择性,为有机合成反应开拓了新的途径。
第五篇论文的题目是“氮气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作者以氨为还原剂,研究了氮气还原反应的机理,并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
其中,作者采用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手段对反应中间体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该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深入研究了氮气还原反应的机理,并实现了氮气的高效转化。
第六篇论文的题目是“基于材料科学的石墨烯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引言在论文撰写和学术研究中,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论文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原则,帮助读者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研究。
步骤一: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在开始实施实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
这有助于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的,并为后续步骤提供指导。
在此步骤中,可以进行文献综述和数据收集,以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并找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步骤二:制定研究假设在实验研究中,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测或推测。
研究假设需要具备可测量性,并能通过实验和数据收集来验证。
在制定研究假设时,应该确保其具备清晰、明确和可操作性。
•假设1:XX因素对XX现象有积极影响。
•假设2:XX变量对XX变量有正向相关性。
•假设3:XX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影响。
步骤三:设计实验方法一旦研究目标和假设确定后,就需要设计实验方法来测试和验证假设。
实验设计应该具备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并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干扰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设计实验方法的常见准则:1.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确定研究的对象,选择适当的样本进行实验。
2.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样本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3.设计实验操作流程: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
4.控制干扰因素:尽量排除或控制干扰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5.确定实验变量和测量方法:明确研究中所使用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步骤四:实施实验在实施实验之前,必须确保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合适性,并准备好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施实验时,需要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步骤2:设置实验环境和条件。
•步骤3: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
•步骤4: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步骤五: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
第一篇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的思虑一、目前实验教课的常有形式苏科版物理实验固然以活动的形式表现,但是在教课中主要表此刻以下四个方面。
1演示实验。
此类实验应当保证成功,简略方便,视度要尽量大,现象要清楚。
在实验中要注意解说配合,引导学生察看,启迪学生概括推理。
2随堂实验。
这类方式能使学生听、视、动、思同时激发,但需要的器材比较多,能够敷衍了事,发动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和自制教具。
3学生疏组实验。
学生在实验室中,用几乎一节课的时间都是自己着手达成预约的实验任务,而教师则在讲堂上巡回指导。
学生经过实验学习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习基本的丈量、察看技术,并试试办理实验数据,进行偏差解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获取提高。
4课外实践活动。
这是物理实验的一种增补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较长的察看实验,或不可以在讲堂达成的实验是极实用的。
二、对物理实验的思虑及改良在物理实验教课,笔者碰到了一些实验现象不显然或实验不好操作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虑及改良。
⒈苏科物理八上13 音调实验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
⒉苏科物理八年级上教材39 图 2-20 中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所有消逝,压缩体积气态乙醚液化后散布注射器筒壁,多半学生察看困难,直观成效不好。
如用一只空的透明外壳打火机和充气罐取代上述实验,调整好打火和充气罐的地点关系,对打火机充气,则能够清清楚楚地察看到打火机内气体被压缩时变为液体,还简单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景。
⒊苏科物理八年级下教材97 图10-136,在解说物体沉浮条件时,采纳向清水中加盐的方法使已沉底的鸡蛋上调,假如用彩色气球中注满密度比水略重的盐水经过调理烧杯中盐水浓度演示此现象,因为气球坚韧不易破、颜色娇艳易察看和时间长了密度不变,成效比用鸡蛋要好。
⒋苏科物理八年级下教材 85 图 10-17 马德堡半球实验作为阅读资料出现,假如先让学生看课本开头一自然段对于历史上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再取出马德堡半球,让学生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时它在学生眼前的就不再不过是一个冷飕飕的球形铁制品,而成为一个富裕传奇色彩的生动开朗的历史目睹。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
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
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
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
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
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
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
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
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
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
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
如何进行临床实验研究论文临床实验研究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临床实验的结果,可以验证新的药物疗效、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临床实验研究论文。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简要阐述该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二、方法在方法部分,需要详细描述研究的设计、实验对象、样本量和研究流程等具体细节。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设计:介绍采用的研究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等,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
2. 实验对象:描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并说明如何进行筛选和分组。
可以是人群样本、动物模型或细胞培养等。
3. 数据采集:详细说明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观察指标的选择、测量方法、数据记录和存储等。
4. 统计分析:描述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并说明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评估和可靠性检验。
三、结果在结果部分,需要简明扼要地呈现实验结果,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主要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并配以文字说明。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类和分组,清晰地展示研究的结果和发现。
四、讨论在讨论部分,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结合已有文献探讨研究结果的意义和限制。
同时,可以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
五、结论在结论部分,需要对整个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对研究目的和假设进行回答。
简洁明了地陈述研究的成果和对临床实践的贡献。
六、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需要按照特定格式进行编写,并按照引用顺序列出在参考文献部分。
确保参考文献的格式准确无误,并遵循学术规范。
七、致谢(可选)如有需要,可以在文章最后致谢给予对研究有贡献的人员和机构。
八、附录(可选)根据论文的需要,可以增加附录部分,包括原始数据、问卷调查等补充性资料。
通过以上格式,能够在临床实验研究论文中清晰地呈现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和讨论。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句的通顺、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阅读论文。
实验研究论文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设计能力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结合本人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论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实验设计的内涵;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培养实验设计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结合本人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论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实验设计的内涵;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我们都知道,做事情要有计划,所谓计划就是未来行动的方案,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和完成某项任务而事先做的安排和打算。
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的作用。
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常识告诉我们,工作的内容越是复杂,参与实施计划的行为主体和涉及的环节就越多,越需要计划。
我国古代就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西方经济学家也阐明了这个道理:“虽然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当时所得到的信息而制定的未来计划,我们就无法合理地行事”。
实验设计本身就是计划,是实验的计划。
因此,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并经过我们的扎实的培养,使之养成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实验设计能力不但重要,而且也是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设计实验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在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实验设计也有如下总要求:需要经过尝试和预测设计研究方案。
实验性研究的论文范文实验性研究论文范文,影响音乐对学习记忆的实验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音乐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方法,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学习记忆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音乐干扰。
结果表明,音乐对学习记忆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音乐;学习记忆;实验研究。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人们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学习记忆领域,有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但也有研究认为音乐会干扰学习过程。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探讨音乐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方法。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6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均为右利手,无听觉或认知障碍。
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学习材料和音乐材料。
学习材料为一份包含20个单词的列表,参与者需在规定时间内记忆这些单词。
音乐材料为一段轻音乐,时长为5分钟。
程序,实验分为两组,分别为音乐组和非音乐组。
音乐组在学习过程中播放轻音乐,非音乐组在学习过程中无音乐干扰。
每组均进行了两次学习记忆任务,间隔时间为一周。
在每次任务开始前,参与者需填写一份情绪问卷,以控制情绪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音乐组的学习记忆成绩略低于非音乐组,但差异不显著。
在情绪问卷方面,音乐组的情绪评分略高于非音乐组,但差异也不显著。
另外,两组在两次任务中的成绩均有一定的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对学习记忆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可能是因为音乐干扰了参与者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另外,情绪对学习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音乐可能通过调节情绪来影响学习记忆。
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实验设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结果还需谨慎解释。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探讨了音乐对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音乐对学习记忆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未来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量、改进实验设计等方式来深入探讨音乐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
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引言实验研究论文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为科学问题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撰写实验研究论文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结构,同时也需要具备扎实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的各个部分,并给出一些建议和技巧,希望能对实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方法在实验研究论文的方法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以便读者能够重复实验。
描述实验设计时,需要明确变量、控制条件和实验组织,以及实验操作步骤和测量方法。
同时,还需要解释实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还需要提供实验的重复做法和统计显著性检验等信息。
结果在实验研究论文的结果部分,需要清晰、准确地呈现实验数据和统计结果。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和图像等形式展示数据。
在给出数据时,应该给出足够的信息,使读者能够理解和解释数据。
必要时,还可以使用统计图表或图像来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数据。
同时,还需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结果的显著性,并讨论与之前研究结果的关系。
讨论在实验研究论文的讨论部分,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提出科学观点和结论。
可以与之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一致或不一致之处,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和机制。
同时,还可以探索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讨论部分应该紧密围绕实验问题和目标展开,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解释,避免主观性的评价或推测。
结论在实验研究论文的结论部分,需要简明扼要地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回答研究问题,并强调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和意义。
结论部分应该与实验目标和论文引言之间形成连贯的逻辑,展示实验研究的价值和影响,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在实验研究论文的最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引用之前相关研究的文献。
引用文献时,需要准确、规范地给出文献的作者、标题、期刊、年份等信息。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符合论文所用的学术期刊或出版社的要求,并在论文中以适当的方式引用。
摘要鉴于CO2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问题日益严重,以及CO2潜在的资源性,如何能够更高效、经济的回收CO2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采用化学吸收法工艺,利用活化有机胺(乙醇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溶液作为吸收液,考察了有机胺溶液性质、有机胺溶液浓度等因素对吸收速率和吸收效率的影响,研究了吸收前后溶液pH值变化情况,并考察了溶液再生后的情况。
实验表明,同一种吸收剂,有机胺溶液的浓度越大,吸收效果越好;不同的有机胺类吸收剂之间,在相同摩尔浓度情况下,初始的DETA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最快,其次是TETA,MEA最慢。
单一0.5mol/l的DETA水溶液pH值从11.65下降至7.71饱和,0.5mol/l的TETA从11.61下降至7.66,0.5mol/l的MEA从11.99下降至8.19,相同摩尔浓度情况下,DETA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最大,其次是TETA,MEA最小。
对于再生系统,TETA的吸收效率略高于DETA,二者的吸收效率分别为51.9%、59.1%。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二氧化碳,有机胺,吸收速率,吸收容量,再生效率AbstractGiven the large number of CO2 emissions caused by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resources of CO2, how to be more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recovery of CO2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issue by chemical absorption process, the use of activated amines (Triethanolamine, Diethylenetriamine, and three TETA) solution as absorbent material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e organic amine solution, the organic amine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absorption rate and absorption efficiency impact, to study before and after the solution to absorb the changes in pH valu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regeneration solut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e type of absorb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amine solution the greater the absorption the better; Different between the organic amine absorbent, in the same molar concentration, the initial DETA solution of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rate of the fastest, followed by TETA, MEA slowest. Sole 0.5mol/l DETA peroxide solution pH value from 11.65 drops to 7.71 saturated, 0.5mol/l TETA from 11.61 drops to 7.66 and 0.5mol/l MEA from 11.99 drops to 8.19. Molar concentration in the same circumstances, DETA solution absorbs the largest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followed by TETA, MEA is in minimum. For the regeneration system, TETA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efficiency of absorption of DETA, both th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51.9%, 59.1%.It is testified that what we did have theory and applied price.Key words: carbon dioxide, organic amines, absorption rate,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regeneration efficiency目录前 言 (1)第一章 文献综述 (2)1.1 CO2的综合利用 (2)1.1.1作惰性介质 (3)1.1.2作致冷剂 (3)1.1.3作为超临界流体 (3)1.1.4 化学应用 (4)1.1.5其他用途 (5)1.2 CO2的排放情况 (5)1.3 CO2的富集方法 (6)1.3.1 物理吸收方法 (6)1.3.2 化学吸收方法 (7)1.3.3 化学吸收分类 (8)1.3.3.1无机热钾碱法 (8)1.3.3.2有机醇胺溶液法 (9)1.3.3.3混合有机胺吸收法 (9)1.4 有机胺溶液吸收CO2反应机理动力学 (10)1.4.1 “穿梭”机理 (10)1.4.2 一、二级有机胺类试剂吸收CO2机理 (10)1.4.3三级有机胺类试剂吸收CO2机理 (11)1.5化学吸收法工艺中常出现的问题 (13)1.6本节总述 (12)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14)2.2 吸收实验 (14)2.2.1 吸收实验装置 (15)2.2.2 CO2吸收速率的测定 (16)2.3 再生实验装置 (17)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18)3.1 吸收剂的选择 (18)3.1.1 吸收剂的选择原则 (18)3.1.2 目前工业回收CO2常用的吸收剂 (19)3.1.3 吸收剂的优劣比较 (20)3.1.4 本课题吸收剂的选择 (21)3.2MEA/DETA/TETA溶液吸收CO2 (21)3.3 不同胺溶液对CO2的吸收速率及容量的影响 (29)3.4混合胺溶液对CO2的吸收速率的影响 (32)3.5 CO2吸收量与溶液的PH值 (36)3.6再生条件和再生速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第四章 结论 (39)参 考 文 献 (40)致 谢 (42)声 明 (43)前言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温室效应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暖。
实验研究论文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设计能力
论文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结合本人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论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实验设计的内涵;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结合本人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论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实验设计的内涵;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做事情要有计划,所谓计划就是未来行动的方案,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和完成某项任务而事先做的安排和打算。
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的作用。
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常识告诉我们,工作的内容越是复杂,参与实施计划的行为主体和涉及的环节就越多,越需要计划。
我国古代就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西方经济学家也阐明了这个道理:“虽然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当时所得到的信息而制定的未来计划,我们就无法合理地行事”。
实验设计本身就是计划,是实验的计划。
因此,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并经过我们的扎实的培养,使之养成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实验设计能力不但重要,而且也是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设计实验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在新课标征求意见稿中,对实验设计也有如下总要求:需要经过尝试和预测设计研究方案。
具体要求有三条:1、能
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已确定的研究问题提出预测;2、能设计合理的观察研究方案;3、能设计较规范的单变量实验方案。
综上所述,无论从实验设计本身来讲,还是课标要求,以及对学生未来物理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实验设计的内涵
(一)什么是设计
首先,设计是做事前进行的预先计划,因此我们可以把任何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其次,设计不仅仅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还会通过听觉、嗅觉、触觉传达出来,营造一定的感官感受;第三,我想说的是对待设计应保持的一种态度,设计是预设,是设计者经验的结晶,是主观的产物,具有局限性,有时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实验的设计,在设计时力求完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按实际情况修正设计方案的意识。
(二)实验的内涵
实验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
在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
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的形式发表“实验结果”。
(三)物理课教学的目的
物理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生变化,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时我们该关注哪些事情呢?概括的讲:关注在既定问题下,如何使学生做出有效的假想;关注在一定的假想前提下,如何以实证的方式,对假想进行解释。
具体的讲:1.建立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假说;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自变量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额外变量);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5.确定实验中每个被试样本要记载的测量(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一)我们大多数物理教师,无论从专业理论还是必备的一些经验,都还没有达到自行开发课程资源的水平,而且自行开发需要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理解课标和教材上,从教材中挖掘探究的问题,并以此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相信会使师生都受益,且事半功倍。
(二)在中学,无论年级高低,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而且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三)在指导学生上应以简单为主,以此为基础并逐步复杂。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做中学”模块中的,课题是能被磁铁吸引的固体。
实验设计方案
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做事(实验)前,先想一想如何做、怎样做更合理(物理)。
想的过程就是实验设计的过程。
(四)教师的指导应从示范、半独立、独立这样的次序进行。
所谓示范就是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
教师示范实验设计,重在如何去想,要避免教师准备好实验物品,让学生做的现象。
例如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证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是“占据”的含义,不能只理解到在一个地方占着,而应理解到不但占着,而且如果不离开,其它物体就不能进来。
对于固体、液体学生好理解占据空间,但是对于空气,学生理解起来,或者要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就困难了。
根据许多教师的经验,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此模糊。
期望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就更困难了。
要引导学生这样去设计:要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必须创造一个封闭的空间,还必须能够让大家理解确实占据空间了。
(五)指导学生实验设计方案应先口头设计再到文字图表设计;先模仿设计再到独立设计;先简单设计再到比较复杂的设计;先局部设计再到整体设计。
总之,能力的形成是经过长期反复实践逐步形成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形成同样如此。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训练和实践。
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概括的讲,应本着明确意义、掌握标准、重在实践、循序渐进的方针,只要这样做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