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一、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一)、本册教材编写意图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目的。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
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能1.1 引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机械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物体的机械能会有变化?1.2 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公式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
举例说明动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速度的变化对动能的影响。
1.3 势能讲解势能的概念,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解释势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高度的变化对重力势能的影响。
1.4 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能会守恒,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光现象2.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传播现象,如日食、镜子等。
2.2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包括折射定律和全反射。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形成原理。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
2.4 光谱和颜色讲解光谱的组成,包括可见光谱和紫外线光谱等。
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如光的混合和光的分解。
第三章:电与磁3.1 静电现象讲解静电的产生,包括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
解释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和静电喷涂。
3.2 电流和磁场讲解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磁场效应。
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 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如发电机。
3.4 电磁波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等。
解释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通信和微波炉。
第四章:力学4.1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4.2 动量和能量讲解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动量和能量的应用,如碰撞和抛体运动。
4.3 刚体和流体讲解刚体和流体的性质,包括刚体的转动和流体的流动。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最新版】
目录
1.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简介
2.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主要内容
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特点
正文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适用于我国的初中九年级学生。
该教材以全面、系统、严谨的方式介绍了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五大部分。
其中,力学部分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和状态变化等基本概念;热学部分主要讲述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电磁学部分主要探讨了电场、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现象;光学部分主要涉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原子物理学部分则主要介绍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严谨,知识体系完整。
教材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和知识逻辑顺序编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2.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和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
教材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适应我国教育改革需求。
教材内容与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政策相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中高考的能力。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讲解惯性的概念,分析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1.3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习如何计算合成和分解后的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种类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的概念,介绍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2.2 功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习如何计算力对物体的功。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方法。
2.3 能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分析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情况。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压力和浮力3.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压力的计算方法。
3.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浮力的计算方法。
3.3 气压和气压计学习目标:了解气压的概念和气压计的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气压的定义和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PPT课件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材料与社会PPT免费课件,共28页。
导入新课课桌、书本、黑板、道路、桥梁、首饰这些物质都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那么人类社会是怎样认识、开发、利用这些材料的呢?新课讲授一、材料与社会人类发展过程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材料与社会PPT课件下载,共35页。
本节目标(1)知道材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知道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差异,知道半导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知道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材料与社会PPT教学课件,共13页。
学习目标: 1、知道材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知道导体、绝缘体、半导体之间的差异 3、知道超导材料的特性 4、了解纳米材料及应用 5、了解当代的新材料发现及应用深...•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材料与社会PPT免费课件,共39页。
能源与社会能源:产生能量供人类使用的物质资源。
像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这类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像煤、石油、天燃气、核能、...•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材料与社会PPT下载,共27页。
【学习目标】 1.知道材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知道材料的导电性,并可将材料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3.知道常见的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及其应用。
4.知道超导...•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材料与社会PPT课件下载,共25页。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说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2.了解太阳、核能的优点,了解核聚变、核裂变; 3.了解地热能、潮汐能、风能。
新知探究开发新能源 1.太阳...•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材料与社会PPT教学课件,共50页。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概括基础知识:涵盖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物质与能量、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力学:重点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运动学问题和实验探究。
热学:介绍温度、热量、热能、内能等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成像等光学基础知识,以及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学: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阻、电容、磁场等,以及电磁感应、交流电和电磁波等内容。
实验技能:强调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实验技能的培养。
综合应用: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物理在科技、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 阐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九年级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学业要求,更是为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身边的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运动等,还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工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物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概括全书内容全书内容围绕九年级物理的核心知识点展开,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知识。
力学部分介绍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等。
热学部分讲解了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以及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
光学部分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如透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声学部分则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解说一、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一)、本册教材编写意图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目的。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1)、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
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3)、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二)、教材体例:1、教材正文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一些相应的栏目。
如:交流与讨论、信息窗、试验探究、探究点拨等。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物理学家史料、及故事等。
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三、教材知识结构:(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本册教学内容共有五章,他们分别是:从水之旅叹气、内能和热机、了解电路、探究、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等五部分组成。
(二)、各章节的组成1.章的组成。
每章基本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这种组成程序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步骤。
2.节的组成。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三)、教材的内在结构1、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
在上述基本内容的外观之下,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几乎体现在每一自然节中,它是本册书的灵魂。
1)、讨论。
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
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2)、探究。
所谓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
探究的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程序。
探究的思维程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最为常用的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1)探究面广。
从“探究冰的熔点”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测量电功率”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2)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
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几个环节。
如“探究冰的熔点”,“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等等。
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
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
如当学习到“了解电路”时,就要求学生运用完整的探究步骤去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等复杂问题了。
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各个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
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3)探究的题材丰富。
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如,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收集报刊和科普读物上关于“热岛效应”的信息,写一篇环保方面的报告等等。
3)、创造。
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设计探究的方案,自己动手动脑,“发现”了物理现象和规律,这正是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有力表现。
(2)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因此,本教材在不同的栏目与内容上都力图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四)、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1、课程目标的组成。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他领域的目标,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
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程序化方法主要是指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过程步骤,具体化方法有常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简单的创造学方法等等。
不论是程序化方法还是具体化方法,都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得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2.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
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
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这就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四、教学中的建议本书设计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1、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
讨论:将每一节课都看做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
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由两个或四个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再收回总结。
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
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探究: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
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创造:这里的创造特指运用本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创造,从而使知识与方法活化。
2.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1)、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2)、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在实验器材不足时,可配合一定的学具,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3)、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可根据情况、需要自由组合、取舍。
4)、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量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5)、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