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威分析蓝田造假案例 (2)
- 格式:ppt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24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案例作者:王钰涵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蓝田股份是继银广夏事件之后我国上市公司“股市神话”破灭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为一个农业类型的上市公司,它的造假手段漏洞百出,而注册会计师依旧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
本文从蓝田股份财务舞弊形式和审计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启示。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失败;财务造假一、公司背景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
它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等多种产业。
蓝田公司组成了一个跨行业的庞大的企业集团。
它更出色的表现在于股票市场上:蓝田公司在1996年至2001年这五年内股本扩张了360%,一度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
然而,这一系列的表现以造假行为为支撑点。
2001年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经过分析认为,蓝田股份的净现金流存在异常状况,与它良好的业绩表现并不匹配,现金流甚至可能不足以偿还债务。
2002年1月12日,生态农业董事会发布公告,公司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1月21日,“生态农业”股票被强制停牌。
二、财务舞弊形式蓝田股份在上市初始以及上市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进行会计造假和财务舞弊来粉饰财务数据,创造业绩非常良好的假象。
1.虚增资产有关资料显示,蓝田股份固定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其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公司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过长,并减少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冯百川08 级会计3 班200800620098一、蓝田的背景分析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
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
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
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 3 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
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
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 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
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
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
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
刘姝威之蓝田之谜刘姝威在《上市公司虚假从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写作过程中,于2001年10月9日开始对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刘姝威认为:蓝田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弱,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在维持生存,这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刘姝威写了一篇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2001年10月26日,只供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参阅的《金融内参》刊登了这篇600字的短文。
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此后引发了轰动全国的"蓝田事件"。
这为她带来过诉讼和人身威胁,也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姝威运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从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报告的全部财务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
研究推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依据。
在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前和发放贷款后,银行必须分析借款企业的财务报告。
如果财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风险度超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可以立即停止向企业发放贷款。
1.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分析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是0.77。
这说明蓝田股份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2000年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是0.35。
这说明,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0年蓝田股份的净营运资金是-1.3亿元。
这说明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从1997年至2000年蓝田股份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二者均小于1。
这说明蓝田股份的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
2.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2000年蓝田股份的农副水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9%,饮料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二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
2001年8月29日蓝田股份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刘姝威:六百真言击碎“蓝田神话”蓝田事件已归沉寂,刘姝威的生活也回归平静。
她说,该结束的都已经结束了,就像她现在还在中央财经大学,还在教书,还在做课题,原本该做什么,现在依然。
“交锋”蓝田刘姝威,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师从陈岱孙教授和厉以宁教授,2001年,以600字简短却尤为有力的文章质疑蓝田神话的虚假质地,并引来陷入困境中的蓝田咄咄逼人的非常规交涉,两者的交锋成为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年度大戏。
蓝田股份,证券代码600709,1996年上市。
上市5年,主营收入从4.6亿大幅增长至18.4亿,蓝田股份因此被誉为“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但2001年10月8日,蓝田股份董事会则发布公告称,由于接受证监会调查,提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彼时,银广厦、麦科特还有红光以及一系列给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的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案件频发。
而因此应约撰写《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刘姝威,那时则正希望寻找到一个可供深入剖析的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新案例。
留意到蓝田,于刘姝威只是偶然,她只是在网上偶然看到了蓝田被证监会调查的消息,但一个偶然,却成就一段历史。
在蓝田公告发布的第二天,刘姝威即对其财务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令人震惊。
刘姝威说,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速动比率下降到了0.35,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这三个主要财务指标,说明蓝田短期偿债能力很弱,至少会有1.27亿元的短期流动负债不能按时偿还。
2001年10月26号,刘姝威以《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为题,在《金融内参》发表了一篇仅600字的短文。
银行的停贷,让获悉内参的蓝田股份坐立不安,蓝田股份与刘姝威的交锋也因此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先是蓝田总裁和副总裁的登门造访,指责刘姝威“把蓝田搞死了”。
接着蓝田以名誉侵权为由把刘姝威告上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蓝田事件启示作为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蓝田股份1996 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 年底扩张到4.46 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 亿元大幅增长到18.4 亿元,净利润从0.593 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 亿元。
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 元以上,最高达到1.15 元。
即使遭遇了1998 年特大洪灾后,其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 元,这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蓝田神话”。
而这一神话最终被一个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员刘姝威所打破。
刘姝威在对蓝田股份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之后,发现2000年蓝天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速动比率下降到了0.35,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在会计课程学习中我们知道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估算,一般来说,对于制造业的公司来说,流动比率以不低于2为宜,速动比率以不低于1为宜。
而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已经远远低于相应值,说明蓝田短期偿债能力很弱,至少有1.27亿元的短期流动负债不能按时偿还。
在刘姝威的研究报告发表后,多家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蓝田神话的破灭有很重要的意义,蓝田事件过后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治理,包括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有了质的提升,业绩注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对于我们而言,从这一事件中我真切感受到会计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在蓝田公司上市报表中,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不能得到证实的会计数据。
这在我们课程学习中,老师也曾经多次提到,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应当更加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细化每一数据来源,做到数据可溯源,同时对于财务报表中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修改,使之做到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而不能让财务报表成为企业虚增利润欺骗广大股东和社会的工具。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