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种脉分类比较表
- 格式:xls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诊断学第五单元脉诊一、A11、细脉的特征表现为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以上都不是2、数脉的脉率表现为A、一息五至B、一息八至以上C、一息七八至D、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E、以上都不是3、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脉象是A、伏脉B、浮脉C、芤脉D、散脉E、革脉4、迟脉类常见的脉象是A、缓脉、紧脉、弦脉B、弱脉、结脉、代脉C、涩脉、结脉、迟脉D、细脉、微脉、代脉E、散脉、革脉、涩脉5、属于虚脉类脉象的是A、虚脉、细脉、代脉B、实脉、紧脉、虚脉C、微脉、涩脉、缓脉D、伏脉、代脉、弱脉E、革脉、结脉、短脉6、下列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A、洪脉B、濡脉C、散脉D、芤脉E、促脉7、下列属于沉脉类的脉象是C、弦脉D、弱脉E、洪脉8、下列何种脉象不可见于正常人A、沉脉B、实脉C、缓脉D、长脉E、弱脉9、下列脉象中,均可见于惊恐、疼痛的是A、紧脉、结脉B、涩脉、濡脉C、滑脉、动脉D、结脉、代脉E、代脉、动脉10、主痰湿常见的脉象是A、牢脉B、革脉C、弦脉D、滑脉E、代脉11、下列脉象中既可见于健康人,又可见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是A、濡脉B、大脉C、滑脉D、缓脉E、数脉12、厥病及痛极的患者常见的脉象是A、伏脉B、散脉C、革脉D、牢脉E、虚脉13、弦脉主病不包括的是A、疼痛B、痰饮C、肝胆病D、气血两虚E、老年健康者14、脉象特征表现为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的是A、数脉B、滑脉C、动脉D、涩脉E、弦脉15、沉脉的脉象表现为A、沉细无力而软B、浮细无力而软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D、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E、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16、脉象特征表现为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是A、伏脉B、牢脉C、革脉D、芤脉E、虚脉17、脉象特征表现为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的是A、伏脉B、芤脉C、散脉D、革脉E、牢脉18、具有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特征的脉象是A、结脉B、动脉C、疾脉D、散脉E、代脉19、寸口分候脏腑中,右关候A、心B、肺C、肾D、肝胆E、脾胃20、寸口分候脏腑中,左关候A、心B、肺21、关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叙述错误的是A、左寸候心B、右寸候肺C、左尺候肾D、左尺候肾E、右关候肝胆22、下列属于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数C、脉形D、脉势E、以上都是23、下列不属于传统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形C、脉宽D、脉数E、脉势24、常用的具体指法不包括的是A、按法B、举法C、寻法D、循法E、运法25、食积内热者可见的脉象表现为A、弦细脉B、弦数脉C、洪数脉D、浮数脉E、滑数脉26、相兼脉中,沉缓脉多见于A、脾虚B、血瘀C、里寒证D、食积内热E、阴虚内热27、下列相兼脉中,可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的是D、弦数脉E、滑数脉28、多见于风热袭表之表热证的相兼脉是A、浮紧脉B、浮缓脉C、浮数脉D、浮滑脉E、弦数脉29、七怪脉中提示脾胃之气将绝的是A、弹石脉B、雀啄脉C、虾游脉D、鱼翔脉E、釜沸脉30、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为A、釜沸脉B、虾游脉C、鱼翔脉D、雀啄脉E、屋漏脉31、无神之脉中,雀啄脉的表现特点是A、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B、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C、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D、脉来弦急,如循刀刃E、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32、无胃之脉中,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属于A、弹石脉B、屋漏脉C、解索脉D、转豆脉E、雀啄脉33、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为A、偃刀脉B、转豆脉C、弹石脉D、屋漏脉34、下列不属于真脏脉别称的是A、败脉B、绝脉C、死脉D、奇脉E、怪脉35、小儿常见病脉中,多见于表证的是A、沉脉B、迟脉C、数脉D、浮脉E、动脉36、下列关于小儿脉象叙述不正确的是A、2~3岁的小儿,脉动5~6至为常脉B、5~10岁的小儿,脉动6至为常脉C、5~10岁的小儿,4~5至为迟脉D、2~3岁的小儿,每分钟脉跳100~120次E、5~10岁的小儿,约每分钟脉跳100次左右37、脉有神的表现特点为A、徐和从容B、从容软滑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8、脉有胃气的特点表现为A、徐和从容B、有力柔和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9、正常脉象的特点是A、不浮不沉B、不大不小C、从容和缓D、节律一致E、以上都是40、常脉中有神的表现是A、不大不小B、软滑从容D、节律整齐E、尺脉沉取有力二、B1、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 脉律不齐,浮散无根<1> 、微脉的脉象特征是A B C D E<2> 、弱脉的脉象特征是A B C D E2、A.牢脉B.虚脉C.涩脉D.散脉E.伏脉<1> 、脉象特征表现为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显的是A B C D E<2> 、脉象特征表现为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的是A B C D E3、A.动脉B.涩脉C.结脉D.促脉E.芤脉<1>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的是A B C D E<2> 、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的是A B C D E4、A.沉迟脉B.浮数脉C.沉涩脉D.弦数脉E.洪数脉<1> 、多见于里寒证的相兼脉为A B C D E<2> 、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的相兼脉为A B C D E5、A.表实B.里实C.里虚D.实寒E.虚寒A B C D E<2> 、小儿病脉中,迟而无力多为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脉翅目和鳞翅目科的检索表脉翅目和鳞翅目是两个昆虫目,都包含了许多种类的昆虫。
为了更好的进行分类和识别,科学家们通常使用检索表来帮助他们区分不同的物种。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有关脉翅目和鳞翅目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一个简单的检索表,以帮助初学者对这两个昆虫目进行分类和辨别。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脉翅目。
脉翅目是一类小型昆虫,通常体型较小,翅膀上有着明显的脉纹。
这些昆虫的前翅与后翅相连,呈现出一种“V”字形的飞行姿态。
它们的触角通常很长,而且眼睛也比较大。
脉翅目包含了一些常见的昆虫,例如蚊子、苍蝇和跳蚤等。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鳞翅目。
鳞翅目是一类大型昆虫,翅膀上有着许多彩色的鳞片。
这些昆虫的前翅与后翅独立,可以独立运动。
它们的触角通常比较短,而且眼睛也比较小。
鳞翅目包含了一些常见的昆虫,例如蝴蝶、蛾子和飞蛾等。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类和识别脉翅目和鳞翅目的昆虫,我们提供下面的检索表:1. 翅膀是否有脉纹?- 有:进入2- 没有:进入32. 翅膀前后是否相连?- 是:该昆虫属于脉翅目- 否:无法确定3. 翅膀上是否有彩色鳞片?- 有:进入4- 没有:进入54. 翅膀前后是否独立?- 是:该昆虫属于鳞翅目- 否:无法确定5. 触角是否很长?- 是:该昆虫可能属于脉翅目- 否:该昆虫可能属于鳞翅目通过以上的检索表,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个昆虫是属于脉翅目还是鳞翅目。
当然,对于某些特殊的昆虫,我们还需要结合更多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希望这份简单的检索表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脉翅目和鳞翅目,并在实际操作中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28种脉像总结大全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该内容为2006姚梅龄教授在深圳国际脉诊班的讲课内容)一、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中医脉诊操作的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脉诊结果。
在教材上虽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学习者重视不够,动作要领未能掌握,造成候脉不准,甚至一辈子也候不准脉。
诊脉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功夫的诊察技能。
它象所有的技术一样,有它的技术要求,有它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
倘若不知道这些要求,没有掌握这些要领,没有规范而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这就有如同弹钢琴、拉小提琴、绘国画一样,没有正规的指法、弓法、各种运笔方法,甚至连握弓或握笔的姿势都不对,而却想在弹琴、拉琴或绘画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是不可能的;这也象外科手术技术一样,倘若手术技术不是训练有素、手术不按操作规范或步骤,甚至连手术刀切割的方向都掌握不好,用刀的力度也不能适度,而想手术做得很漂亮,这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脉诊技能训练,却想候清脉候准脉,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脉诊操作的不规范,可以直接导致我们不能真正掌握脉诊技能的不良后果。
由于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诊断结论成立与否的最后把关手段,是判别真假、鉴别病因、病机、病所的最重要依据,所以未真正掌握脉诊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常常会辨证不正确、诊断错误,因而很容易造成治疗的失误。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不少中医院校未对学生进行严格正规的脉诊操作训练,致使其中不少人在步入中年之后,其诊脉只是徒有其表,而其中有的人因自己没有切实的临床诊脉体会,反过来怀疑脉诊的可靠性,甚至公开宣称“脉是假的”。
虽然,这种“凡是我不认得的字就不是个字”的“英雄气概”,我们不值得花大力气去辩驳。
不少人不精于脉诊从而影响诊疗水平,耽误了患者的康复,确是我们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和必须改变的。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中医脉证(作者:赵绍琴)古人诊脉大多取浮、中、沉三部。
笔者体会,以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更为准确和切合临床实际。
一般浮取主表或卫分,中取主半表半里或气分,按部主偏于里或营分,沉部完全主里或血分。
浮、中、按、沉四部分法,可以分作两部,即浮、中作为一部,按、沉作为一部,浮中部所得脉象主功能方面的疾病,为标证。
按沉部所得脉象主实质,为本病。
这样就不至于为假象所迷惑。
诊脉法和一般略同,轻手即得者为浮,稍用力即是中部,再加力以至于筋骨间为按沉部。
诊脉定位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可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
以浮部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
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
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
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
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
下面谈谈浮中与按沉的各部取脉方法。
1.浮部取脉法皮表部位即浮部,医生用手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桡骨动脉皮肤上所得之脉,浮位表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为病则在卫分,或在肺与皮毛。
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
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详察其他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取脉法是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
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
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
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血了。
3.按部取脉法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中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
中医诊断学-脉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关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叙述错误的是A、左寸候心B、右寸候肺C、左尺候肾D、左尺候肾E、右关候肝胆2、下列属于沉脉类的脉象是A、滑脉B、濡脉C、弦脉D、弱脉E、洪脉3、下列不属于传统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形C、脉宽D、脉数E、脉势4、下列关于小儿脉象叙述不正确的是A、2~3岁的小儿,脉动5~6至为常脉B、5~10岁的小儿,脉动6至为常脉C、5~10岁的小儿,4~5至为迟脉D、2~3岁的小儿,每分钟脉跳100~120次E、5~10岁的小儿,约每分钟脉跳IOO次左右5、常脉中有神的表现是A、不大不小B、软滑从容C、不浮不沉D、节律整齐E、尺脉沉取有力6、具有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特征的脉象是A、结脉B、动脉C、疾脉D、散脉E、代脉7、弦脉主病不包括的是A、疼痛C、肝胆病D、气血两虚E、老年健康者8、脉象特征表现为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的是A、伏脉B、B脉C、散脉D、革脉E、牢脉9、小儿常见病脉中,多见于表证的是A、沉脉B、迟脉C、数脉D、浮脉E、动脉10、七怪脉中提示脾胃之气将绝的是A、弹石脉B、雀啄脉C、虾游脉D、鱼翔脉E、釜沸脉11、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为A、釜沸脉B、虾游脉C、鱼翔脉D、雀啄脉E、屋漏脉12、无神之脉中,雀啄脉的表现特点是A、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B、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C、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慈饺子D、脉来弦急,如循刀刃E、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13、无胃之脉中,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慧故子属于A、弹石脉B、屋漏脉C、解索脉D、转豆脉E、雀啄脉14、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为A、偃刀脉C、弹石脉D、屋漏脉E、解索脉15、下列不属于真脏脉别称的是A、败脉B、绝脉C、死脉D、奇脉E、怪脉16、食积内热者可见的脉象表现为A、弦细脉B、弦数脉C、洪数脉D、浮数脉E、滑数脉17、相兼脉中,沉缓脉多见于A、脾虚B、血瘀C、里寒证D、食积内热E、阴虚内热18、下列相兼脉中,可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的是A、沉弦脉B、沉缓脉C、沉涩脉D、弦数脉E、滑数脉19、多见于风热袭表之表热证的相兼脉是A、浮紧脉B、浮缓脉C、浮数脉D、浮滑脉E、弦数脉20、下列何种脉象不可见于正常人A、沉脉B、实脉C、缓脉D、长脉E、弱脉21、下列脉象中,均可见于惊恐、疼痛的是A、紧脉、结脉B、涩脉、濡脉C、滑脉、动脉D、结脉、代脉E、代脉、动脉22、主痰湿常见的脉象是A、牢脉B、革脉C、弦脉D、滑脉E、代脉23、下列脉象中既可见于健康人,又可见于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是A、濡脉B、大脉C、滑脉D、缓脉E、数脉24、厥病及痛极的患者常见的脉象是A、伏脉B、散脉C、革脉D、牢脉E、虚脉25、脉象特征表现为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的是A、数脉B、滑脉C、动脉D、涩脉E、弦脉26、细脉的特征表现为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以上都不是27、数脉的脉率表现为A、一息五至B、一息八至以上C、一息七八至D、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E、以上都不是28、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脉象是A、伏脉B、浮脉c、C脉D、散脉E、革脉29、迟脉类常见的脉象是A、缓脉、紧脉、弦脉B、弱脉、结脉、代脉C、涩脉、结脉、迟脉D、细脉、微脉、代脉E、散脉、革脉、涩脉30、属于虚脉类脉象的是A、虚脉、细脉、代脉B、实脉、紧脉、虚脉C、微脉、涩脉、缓脉D、伏脉、代脉、弱脉E、革脉、结脉、短脉31、下列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A、洪脉B、濡脉C、散脉D、D脉E、促脉32、沉脉的脉象表现为A、沉细无力而软B、浮细无力而软C、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D、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E、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33、脉象特征表现为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是A、伏脉B、牢脉C、革脉D、D脉E、虚脉34、脉有神的表现特点为A、徐和从容B、从容软滑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5、脉有胃气的特点表现为A、徐和从容B、有力柔和C、节律整齐D、尺脉有力E、沉取不绝36、正常脉象的特点是A、不浮不沉B、不大不小C、从容和缓D、节律一致E、以上都是37、下列属于脉象四要素的是A、脉位B、脉数C、脉形D、脉势E、以上都是38、常用的具体指法不包括的是A、按法B、举法C、循法D、循法E、运法39、寸口分候脏腑中,右关候A、心B、肺C、肾D、肝胆E、脾胃40、寸口分候脏腑中,左关候A、心B、肺C、肾D、肝胆E、脾胃二、B1、A.动脉B.涩脉C.结脉D.促脉E就脉<1>、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的是ABCDE<2>、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的是ABCDE2、A.表实B.里实C.里虚D.实寒E.虚寒<1>、小儿病脉中,沉而有力多为ABCDE<2>、小儿病脉中,迟而无力多为ABCDE3、A.沉迟脉B.浮数脉C.沉涩脉D.弦数脉E.洪数脉<1>、多见于里寒证的相兼脉为ABCDE<2>、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的相兼脉为ABCDE4、A.脉细如线,应指显然B.脉浮细而软,轻取即得C.脉极沉细而软,重按乃得D.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E.脉律不齐,浮散无根<1>、微脉的脉象特征是ABCDE<2>、弱脉的脉象特征是ABCDE5、A.牢脉B.虚脉C.涩脉D.散脉E.伏脉<1>、脉象特征表现为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显的是ABCDE<2>、脉象特征表现为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的是ABCDE答案部分A1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左:寸一心,美…肝胆,尺一肾。
28脉分类比较表一、分类1. 浮脉类:包括浮脉、散脉、芤脉、动脉。
2. 沉脉类:包括沉脉、伏脉、牢脉、弱脉。
3. 迟脉类:包括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4. 快脉类:包括数脉、滑脉、紧脉、促脉。
二、28脉名称1. 浮脉2. 散脉3. 芤脉4. 动脉5. 沉脉6. 伏脉7. 牢脉8. 弱脉9. 迟脉10. 缓脉11. 涩脉12. 结脉13. 数脉14. 滑脉15. 紧脉16. 促脉三、脉位每种脉象的脉位均有其特定的位置,根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浮、沉、迟、快等几种类型。
具体位置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四、脉象特征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浮脉轻按即得,沉脉重按始觉等。
具体特征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五、主病每种脉象对应不同的疾病,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等。
具体对应关系需要在实践中掌握。
六、常见病因每种疾病的常见病因也有所不同,如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腹泻多因饮食不节所致。
具体病因需根据疾病种类判断。
七、鉴别诊断在进行疾病诊断时,对于一些脉象相似但病因不同的疾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以下是一些常见脉象的鉴别诊断:1. 浮脉与散脉的鉴别:浮脉轻按即得,主表证;散脉则脉象散乱无序,主气血耗散、脏腑虚弱。
2. 沉脉与伏脉的鉴别:沉脉重按始觉,主里证;伏脉则脉象极沉,不易察觉,主邪气闭阻、气血瘀滞。
3. 迟脉与缓脉的鉴别:迟脉来去缓慢,主寒证;缓脉则脉象缓慢而规律,主气血不足、脏腑虚弱。
4. 快脉与数脉的鉴别:快脉来去急促,主热证;数脉则脉象快速而有力,主热邪内蕴、气血瘀滞。
5. 动脉与滑脉的鉴别:动脉则脉象跳动无规律,主气血紊乱、脏腑失调;滑脉则脉象往来流利,主痰饮内停、湿热内蕴。
6. 牢脉与实脉的鉴别:牢脉则脉象坚硬有力,主实热内盛、痰瘀互结;实脉则脉象充实有力,主实证、热证。
八、调养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调养方法,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调养方法:1. 感冒: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调养方法包括多休息、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易消化等。
8.4.4常见脉象-弦紧濡缓同学们好,下面我们学习按脉的紧张度分类的4种脉象,脉紧张度高的弦脉、紧脉和脉紧张度低的濡脉、缓脉。
(七)弦脉和濡脉我们先来学习这一对脉象,弦脉和濡脉。
13弦脉【脉象特征】首先来学习,紧张度增高的脉象:弦脉。
弦脉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脉象。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所以古人形容为“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如何理解“挺然于指下”呢?正常柔和的脉象,当脉象搏动的时候,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正常是感受不到脉管的形状的。
但是,弦脉,脉道较硬,失去了柔和的特征。
当脉象搏动时,手指下能感受到脉搏,而当脉搏没有跳的时候,手指下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脉管的形状。
这就叫“挺然于指下”。
这就是弦脉的特征。
弦脉的弦硬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按刀刃。
无论是琴弦、弓弦、还是刀刃,都说明了脉管紧张度增高,脉管硬化。
【临床意义】弦脉在临床意义上,主要见于肝胆病、疼痛、或痰饮等病变。
弦脉,又称为肝脉。
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的程度,与筋的迟缓和强劲之性相同。
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所以肝阴易不足,肝气,肝阳容易亢盛。
就像树木,水少(阴虚),而太阳大(阳亢),树枝就会干枯,失去弹性。
因此,只要肝有病变,无论寒热之邪、痰饮内停、情志郁结、疼痛等等,都可以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就会表现弦硬的特征。
并且随着邪气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弦脉。
比如感受寒邪,会表现为弦紧脉;感受热邪,会表现为弦数脉;感受痰饮之邪,会表现出弦滑脉。
因此,弦脉在病变的意义上面,主要是与肝病有关。
所以我们称弦脉为肝脉。
【十脉九弦】古人说,“十脉九弦”。
说明弦脉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脉象。
这是因为,不仅肝病,可以见到弦脉,在正常人中,也可以见到弦脉。
脉象⼤全28种脉像总结⼤全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法不⼀,常使⼈⽆法适从。
清张⽯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般仍沿⽤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般常⽤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体会,使⽤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纲⼋法诊断疾病,⽴法⽤药,即能得⼼应⼿。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类,以⼤、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缓⼋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细长短的不同,故取⼋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种执简驭繁的⽅法。
先掌握这⼋种脉象,再进⼀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的分类⽅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为纲,⽽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纲四⾔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门之⽤: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按形象彰彰浮⽽有⼒洪脉⽕炀浮⽽⽆⼒虚脉阴伤浮⽽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殃浮如按⿎⾰脉外强浮⽽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属脏属阴重⼿寻按始了于⼼沉⽽着⾻伏脉邪深沉⽽底硬牢脉寒淫沉⽽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三⾄数⽬可揣迟⽽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痞迟⽽时⽌结脉郁实迟⽌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以上七⼋病凶数⽽流利滑脉痰涌数⽽牵转紧脉寒攻数⽽时⽌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尺迢迢不短长⽽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殃细⽽⼩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涌沸洪脉热司⼤⽽坚硬实脉邪肆⼤兼⼆脉病盛邪炽健康⼈脉象应为⼀次呼吸跳4次,⼨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尺脉沉取应有⼒。
28脉分类比较表脉象在中医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身体脏腑的状况,也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28个常见脉象类型。
这些脉象类型可以被分为七个主要分类,每个分类下有不同的细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28个脉象分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1. 滑数类A. 逐数:脉象滑而紧实,有节律性。
B. 滑数:脉象滑而不紧,呈现流动性。
C. 滑数长:脉象滑而长,每分钟超过90次。
D. 滑数细:脉象滑而细,强度弱。
E. 滑数迟:脉象滑而迟钝,心率较慢。
2. 弦紧类A. 弦紧短:脉象弦紧,但节律性短。
B. 弦紧长:脉象弦紧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C. 弦紧迟:脉象弦紧,但迟钝。
3. 洪数类A. 洪数短:脉象洪大而紧实,但节律性短。
B. 洪数长:脉象洪大而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4. 弦细类A. 弦细短:脉象深弦而细,节律性短。
B. 弦细长:脉象深弦而细,每分钟超过90次。
5. 结代类A. 结代短:脉象有结代感,节律性短。
B. 结代长:脉象有结代感,每分钟超过90次。
6. 紧数类A. 紧数短:脉象紧而有力,但节律性短。
B. 紧数长:脉象紧而有力,每分钟超过90次。
7. 洪细类A. 洪细短:脉象洪大而细,节律性短。
B. 洪细长:脉象洪大而细,每分钟超过90次。
这些脉象分类不仅在中医临床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脉象的特点,中医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进展,进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当然,脉象分类只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总结起来,不同的脉象分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滑数类脉象主要与周身气血通畅与否有关;弦紧类脉象则与气虚、血瘀或痰火有关;洪数类脉象与阴盛、阴血亏损或阳气亢盛有关;弦细类脉象表示气虚、血虚、阴虚或阳盛;结代类脉象主要与气滞、痰火或瘀血有关;紧数类脉象则与气滞、痰火、瘀滞、寒凝或阴虚有关;洪细类脉象则与寒凝、血瘀、阴虚或湿热有关。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脉象。
一般而言,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属于平脉。
而常人的脉又会随着时令、年龄、性别、体力、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于这些都是因为季节而有的脉象变化,因此并不属于病况,所以称为「平脉」。
年老人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脉象差异;至于经常劳动体力的人,脉多大而有力,经常用脑的人,脉细且无力。
在运动后、饮酒、洗浴、激动之后,脉会较快。
相反地,安静或睡眠时,脉会较慢,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平脉。
大体而言,这些脉象的变动,只是会稍微地变化,与正常的脉象并不会有太大出入。
在切脉时,必须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小儿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则。
如果超过了这些范围,又出现了其它的病象时,就属于病脉。
◎病脉与「平脉」相出入时,就称为「病脉」。
古人将它分为二十八脉:浮、沈、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各自描写出不同的脉象与主病。
在临症上,言二十八种脉象,很少只见一种脉象,通常都是兼见几种的脉象。
为了便于记忆,清代名医陈园将这二十八脉分为八大类,并且以浮、沈、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与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浮脉的脉象,是指用轻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脉象,虽然彰明易见,但是重按反而不见。
它的主病,是表症、阳症与腑病。
在浮脉相类的脉象中,又包括洪、虚、散、芤、革、濡等六种脉象。
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脉,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无力的是虚脉,主要是气血虚弱;浮且中空如管的是芤脉,主病为失血;脉象浮而散乱的是散脉,主病是肾气衰败;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的是革脉,主病是阴阳不交而极为细软的是濡脉,主要为阳虚有湿。
以上各病症与脉象,是以浮脉为纲。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脉浮紧、脉浮数、脉濡数各是什麽意思展开全文浮是深度,紧是力度。
浮脉:浮在皮肤,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
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脉浮数,脉滑数,脉滑说脉搏的都是什么意思?脉浮,是表示轻按就能摸到脉的跳动,一般是表症的脉,数,则是表示脉跳动快速,一般是热症的脉,浮数,则一般情况下是表热症,脉滑,这个不太容易理解,脉经上有说到滑"如滚珠",你可以把大豆放几十粒到盘子里,摸豆来理解,其实脉像来说要多摸才能理解,滑脉一盘怀有小孩的都有这个脉像.你可以试试.其实,脉像最主要的就是浮沉,迟数,虚实,六种,其他诸脉都是这六种主脉的变化或综合.脉浮数为什么宜麻黄汤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伤寒论?太阳篇》第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这条经文乍看是不无疑问的。
因为一般来说,脉数为热,浮数者为表热,似应采用辛凉的法治,若用麻黄汤之辛温法,似乎是不适宜的。
从《伤寒论》注家的意见来看,方有执认为“浮与上同(即与第51条脉浮者相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
柯韵伯认为“数者,急也,即紧也”。
黄坤载亦云:“脉数即浮紧之变文,紧则必不迟缓,亦可言数,是伤寒之脉,当以麻黄汤发汗也。
”《医宗金鉴》注云:“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以用麻黄汤汗之……”注家之见颇多,此不赘举,就从上述而论,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一是见脉浮数者,不是发汗之列,故不必议麻黄汤之可与不可与。
一是见浮数者,还当问其证情若何,如系表证俱在,仍宜麻黄汤以发之。
我们认为,方氏之见与经旨更相近,他所提出的“浮与上同”,这足见没有孤立地看问题,联系到了浮脉主表,表证俱在,浮数者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
第一节脉图描记分析方法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现代脉诊研究应用脉象仪检测脉图,模拟手指切脉过程中由指端压力感受器等感觉装置获取脉搏信息的原理,采用压力感应元件测录压力脉搏波图,进而从中提取脉象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判读脉象的各项生理参数,是脉诊客观化、定量化的一种新手段。
目前脉象仪的种类较多,我们仅以上海产MX-3型脉象仪为例,简要介绍有关的操作规范。
一、操作规范(一)被测者体位要求被测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直腕仰掌,腕后垫一脉枕。
(二)脉象传感器定位1.采用单探头脉象传感器。
2.定位前,先以手指切到寸口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在这点作一与手臂纵轴相平行的直线,再从桡骨茎突作此线的垂线,取交点为关部的中心位置。
3.若需取寸、关、尺三部脉象,则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4.布指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
5.确定好位置后,将传感器的探头对准该处固定绑带。
支架应与腕面垂直,绑带的松紧要适宜。
(三)记录1.捻转传感器的垂直加压螺旋,使探头逐渐触压取脉部位。
2.逐渐加压过程中观察脉图波形变化。
如果波形规则,且随压力增加有相应变化,说明定位基本准确。
3.在逐渐加压过程中确定最佳取脉压力的大致压力范围。
4.随后,调节加压螺旋,使取脉压力退回到零位。
5.开始加压,并根据最佳取脉压力值,取5-10个压力段的波形,组成系列脉图,并需包括最佳压力脉图,每个压力段的段差一般为25克左右。
6.记录完毕后,拆下换能器,注意观察探头压痕是否覆盖关部中心。
7.仪器复原,关闭电源。
(四)脉图分析1.脉搏波波形及其形成脉搏是由心脏射血活动引起的一种血液和血管壁振荡。
此振荡波最初在主动脉根部形成,然后沿着动脉树迅速向外周血管传播,而成为各部分脉搏的表现波。
动脉脉搏图的形态可因描记的部位而有变化,但一个完整的桡动脉搏动周期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图1)。
(1)升支射血时期。
(2)降支脉搏波形中由主波峰顶至基线的一条下降曲线,是心室射血后期至下一次心动周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