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张志沛第四版) 第四章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3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1.说明汽油机燃烧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燃烧过程:(1)着火落后期:它对每一循环都可能有变动,有时最大值是最小值的数倍。
要求:为了提高效率,希望尽量缩短着火落后期,为了发动机稳定运行,希望着火落后期保持稳定(2)明显燃烧期:压力升高很快,压力升高率在0.2-0.4MPa/(°)。
希望压力升高率合适(3)后燃期:湍流火焰前锋后面没有完全燃烧掉的燃料,以及附在气缸壁面上的混合气层继续燃烧。
希望后燃期尽可能的短。
2.爆燃燃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答:燃烧室边缘区域混合气也就是末端混合气燃烧前化学反应过于迅速,以至在火焰锋面到达之前即以低温多阶段方式开始自然,引发爆燃爆燃会给柴油机带来很多危害,发生爆燃时,最高燃烧压力和压力升高率都急剧增大,因而相关零部件所受应力大幅增加,机械负荷增大;爆燃时压力冲击波冲击缸壁破坏了油膜层,导致活塞、气缸、活塞环磨损加剧,爆燃时剧烈无序的放热还使气缸内温度明显升高,热负荷及散热损失增加,这种不正常燃烧还使动力性和经济性恶化。
3.爆燃和早燃有什么区别?答:早燃是指在火花塞点火之前,炽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
爆燃是指末端混合气在火焰锋面到达之前即以低温多阶段方式开始自然的现象。
早燃会诱发爆燃,爆燃又会让更多的炽热表面温度升高,促使更加剧烈的表面点火。
两者相互促进,危害更大。
另外,与爆燃不同的时,表面点火即早燃一般是在正常火焰烧到之前由炽热物点燃混合气所致,没有压力冲击波,敲缸声比较沉闷,主要是由活塞、连杆、曲轴等运动件受到冲击负荷产生震动而造成。
4.爆燃的机理是什么?如何避免发动机出现爆燃?答:爆燃着火方式类似于柴油机,同时在较大面积上多点着火,所以放热速率极快,局部区域的温度压力急剧增加,这种类似阶越的压力变化,形成燃烧室内往复传播的激波,猛烈撞击燃烧室壁面,使壁面产生振动,发出高频振音(即敲缸声)。
避免方法:适当提高燃料的辛烷值;适当降低压缩比,控制末端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调整燃烧室形状,缩短火焰前锋传播到末端混合气的时间,如提高火焰传播速度、缩短火焰传播距离。
第四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
进入气缸的燃料燃烧完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热量产生的多少和排出废气的成分,而燃烧时间或燃烧相当于曲轴转角的位置,又关系到热量的利用和气缸压力的变化,所以燃烧过程是影响发动机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气污染的主要过程,与噪声、振动、起动性能和使用寿命也有重大关系。
汽油机是在气缸外部的进气管内,利用喷嘴或化油器使空气和燃油混合,进入气缸后,到压缩行程终了时已大致构成均质混合气,再经电火花点火进行燃烧。
近年来汽油机发展表明,除继续提高升功率外,同时还重视全面节油和限制排污,这就使汽油机燃烧过程的组织发生一些根本变化。
除在传统的均质混合气的燃烧方式中涌现出一些新型燃烧系统外,还在稀薄混合气和非均质混合气的燃烧方面取得了进展。
第一节 汽油机燃烧过程一、正常燃烧过程(一)正常燃烧过程进行情况研究燃烧过程的办法很多,但简单易行且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测取燃烧过程的展开示功图,它反映了燃烧过程的综合效应。
汽油机典型的展开示功图如图4-1所示。
为分析方便,按其压力变化特点,人为地将燃烧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1)着火延迟期(图中1~2段) 从火花塞点火(点1)至气缸压力明显脱离压缩线而急剧上升时(点2)的时间或曲轴转角。
火花塞放电时两极电压达10-15kV ,击穿电极间隙的混合气,造成电极间电流通过。
电火花能量多在40~80mJ ,局部温度可达300OK ,使电极附近的混合气立即点燃,形成火焰中心,火焰向四周传播,气缸压力脱离压缩线开始急剧上升。
着火延迟期长短与混合气成分(α=0.8~0.9时最短),开始点火时的缸内气体温度和压力、缸内气体流动、火花能量及残余废气量等因素有关。
它对每一循环都可能有变动,有时最大值可达最小值的数倍。
希望尽量缩短着火延迟期并保持稳定。
(2)明显燃烧期(图中2~3段)从形成火焰中心到火焰传遍整个燃烧室,示功图上常指压力达到最高点(点3)止。
第四章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汽油机与柴油机相比主要有如下特点:汽油机 柴油机1 点燃式。
压燃式。
2 τi 影响小。
τi 影响大。
3 进入汽缸的是混合气,混合时间长。
进入汽缸的是新鲜空气,混合时间短。
4 T max 高,热负荷大。
p max 高,机械负荷大。
5 压缩比低,ε = 6~10。
压缩比高,ε = 12~22。
6 有爆燃问题。
有工作粗暴问题。
7 组织气流运动的目的是为了 组织气流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加速火焰传播,防止爆燃。
促进燃油与空气更好地混合。
§4-1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一、混合气形成过程1 喉口流速↑ → P ↓ → 雾化效果↑2 节气门开度↑ → 喉口真空度∆p n ↑, 进气管真空度∆p i ↓ → 从∆∆p p n i <到∆∆p p n i >3. 节气门开度一定, n ↑ →∆p n ↑, ∆p i ↑4. 节气门开度↓,n ↑ → ∆p n ↑ → 蒸发性↑进气温度↑ → 蒸发性↑二、理想化油器特性与供油系校正(一) 理想化油器特性各种工况下满足最佳性能要求的理想混合比 — 试验结果。
1 影响因素(1) 转速n — 影响较小。
(2) 负荷 — 影响大。
2 空燃比A F /=空气质量燃料质量经济混合气 A / F = 17功率混合气 A / F = 12~14怠速混合气 A / F = 10~12.4(1) 常用工况 — 中等负荷要求提供经济混合气。
(2) 负荷 > 90% 以及怠速, 低速下 — 加浓。
(二) 简单化油器特性单纯依靠喉口真空度∆p n 决定供油量的化油器。
节气门开度变化 → A/F 变化∆p n ↑ → A/F ↓ — 混合气浓与理想化油器有差异, 不能满足汽油机要求。
(三) 主供油系校正渗入空气法:原因:∆p n ↑ → d m dt d m dtF A > 改善措施: ∆p n ↑ → m F ↓, mA ↑ ( 主要方法 ) 加入泡沫管开始工作时 — 简单化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