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黯然神伤的查尔斯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课本写作素材汇总10、《短新闻两篇》写作素材1、《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素材【素材清单】在那一天,曾“寄人篱下”几个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分散多年的亲人相持两手泪眼汪汪。
那是一个光荣、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一个撼动天地的时刻如同巨石击起了千层大浪。
【写作素材】1、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香港、内地,在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伴随着这钟声,一张张绽开的笑脸,一首首热情的颂歌,将那手中挥舞的红旗、翻飞的经扇,化作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中华大地的第一朵紫荆。
百年期盼,世纪大典,饱红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了香港的回归。
香港在漂泊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素材激活】把民族的自豪感化为奋斗的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就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之后,“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中国多少代人的夙愿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沧桑巨变,令人自豪。
但我们决不能就此止步,而应该把民族自豪感作为不懈奋斗的力量。
2003年扬利伟访问香港时说:“千年飞天梦圆,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构筑了中国的飞天之路,几代航天人为此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扬利伟等航天英雄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奋斗的榜样。
【适用话题】可用于“中国崛起”“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战争与和平”“祖国统一”“呼唤”““实力与尊严”“圆梦”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永远降落在中国领土上空;这一天,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英国皇家游轮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语言
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
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
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
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
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
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
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
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
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1.闻一多关于香港的诗歌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2.香港回归谈判按照条约,到1997年6月30日,英国对香港新界的租期就要到了,但英国政府并不想归还,1979年3月派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到北京摸底。
邓小平会见他时明确指出: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但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即使1997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1982年以后,邓小平又在会见美籍即使这样,英国人仍不死心。
撒切尔夫人曾考虑过国际共管,考虑过通过全民公决搞香港独立,甚至考虑过武力对抗。
她于1982年9月首次访华第一次跟邓小平会见时,一上来就要求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的管辖,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邓小平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
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
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同时,邓小平还为解决香港问题定了“调子”: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1984年4月,会谈进入了第二个议程,即1997年之前的安排问题。
其核心是保证过渡时期香港的稳定。
小平同志怕英方在这个时期制造混乱,提出成立一个中英联合委员会进驻香港。
但英方不同意,谈判陷于僵局。
6月中旬,我方把联合委员会改为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仍不同意。
7月再次会谈时,我方代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宣布了我方的意见: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这个协议要在今年年底正式签署;进驻的时间可以从1988年1月1日开始。
写作技巧编辑(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
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3)气氛烘托“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
word
写作背景
某某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某某卷入世界性事端。
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大。
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某某以上。
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地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改变扭转局势。
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的不利地位,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某某、丝绸、茶叶和香料。
林那么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
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
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
中国战败后在《某某条约》中被迫割让某某岛。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某某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表达。
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某某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某某国国旗和某某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某某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某某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某某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1 / 1。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
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1.生动的细节勾连有人说,细节是文学作品和通讯作品里的专用道具,在强调精短的消息作品里派不上用场。
仔细研读本文,你就会发现细节在消息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既不能讽刺英方撤离的情况,又要见证殖民统治历史结束的象征意义,演绎祖国国家尊严,细节勾连的作用功不可没。
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的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些细节描写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
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报道的思想内涵才更为深刻。
2.巧妙的场景编织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时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不仅如此,作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巧妙地编织了与香港回归相对应的一些历史背景,从而使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祖国赞歌。
例如,第一个场景写到30日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时,作者回忆了港督府的修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结构内容(一)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
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二)主体通讯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时序结构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文学手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表现力,增强可读性。
1.时序结构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
时间:4∶30分,降旗。
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
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参考资料:
什么是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不列颠尼亚(Britannia),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
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
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
要说有所区别,那就是当年,也就是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1700–1748)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40岁的时候,即1740年,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Thomas Arne)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
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
如今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仍为英国人所钟情怀恋,每逢重大活动庆典,如BBC逍遥音乐会千年演唱会等,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
黯然神伤的查尔斯
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铺张的仪式。
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
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毡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
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甚令人动容的演说。
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
正如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暴雨随即猛降。
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文中的内容。
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
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为了英格兰,我真做了不少牺牲!
摘自《查尔斯日记香港回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