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理学实验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1.50 KB
- 文档页数:11
鱼类生理学鱼类生理学一一·鱼类生理学定义:研究健康鱼类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功能:是生物体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现象二·鱼类学研究层次:整体和环境、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方法:离体器官:离体器官→模拟在体条件→刺激1·急性实验:活体解剖:麻醉或破坏大脑→暴露器官→刺激优点:直观、操作简单、条件易控制以完整、健康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无菌、麻醉条件下进行手术,待2·慢性实验: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进行实验优点:充分反映器官在体内的正常规律。
1·新陈代谢:物质交换、能量转移、自我更新2·兴奋性:活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兴奋或抑制)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4·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四·稳态的定义: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征相对稳定的现象1·保持新城代谢正常进行意义:2·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3·使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五·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六·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的机能的调节方式: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迅速、精确、短暂七·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八·体液调节:由某一器官或组成分泌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另一器官,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特点:缓慢、持久、弥散九·反馈的概念: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返回信息对控制部分的作用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保持稳态,是可逆的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不可逆过程二一·血液的机能1·营养功能2·运输功能(一)血液的机能:3·维持内环境稳定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和保护功能二·血浆渗透压:1·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晶体构成,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分布2·胶体渗透压:出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构成)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分布三·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主要有0.9% Nacl和5%GS四·NaHCO3与Na2CO3的比例为20:1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碱储三一·溶血:RBC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生成调节:体液性调节,受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刺激RBC 生长发育,增加骨骼肌肌力。
鱼类生理学主讲老师:吴天利电话:2151001 电子邮箱:zj_wtl@一、生理学(Physi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和动物机体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绪论第一节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与渔业生产的关系一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运动、繁殖、生长等整体活动以及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内分泌、神经、肌肉生理。
(二)研究水平:(1、整体水平;2、器官系统水平;3、细胞水平;4、分子水平)(1)整体水平:研究鱼类整体的生理活动变化及其规律。
(2)器官系统水平:着重研究各器官的活动特点和这些活动对于机体的作用,以及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等,从而了解器官活动的规律。
(3)细胞水平:每一器官的活动是与组成该器官的细胞的生理活动分不开的,而细胞的生理特点又是和构成该细胞的细胞器的活动,组成该细胞的物质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分不开,所以器官的活动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组成该器官的各细胞活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活动过程。
(4)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种蛋白质、脂类、糖类等分子结构和它们的生理活动。
二鱼类生理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三种利益)1 掌握鱼类活动规律,能提高捕捞效率,增加捕获量。
2 消化、吸收、营养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鱼产量,解决饲料问题。
3 生殖生理、内分泌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获得大量苗种,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鱼类生理学是渔业生产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制定渔业技术措施和渔业法规的根据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效益。
第二节鱼类生理学发展简史鱼类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动物生理学是在医学和畜牧医学的发展中形成,出现仅几十年。
一国外1 第一个里程碑:1936年德国人翁德编写的《中欧淡水鱼的生理学》2 第二个里程碑:50年代,日本人川本信之、英国人布郎各编写的《鱼类生理学》。
3 60年代末,加拿大的霍尔和兰德尔等人编写《鱼类生理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