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说课稿:23.三顾茅庐
- 格式:docx
- 大小:27.2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三顾茅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范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质和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句。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顾”“因”“乃”等,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2)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品质。
2、教学难点(1)感受刘备求贤的诚心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三顾茅庐”的深层含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访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用人之道”和“忠诚之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
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体会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忠诚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教学难点: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使得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刘备三次拜访的艰辛和诚意。
这篇课文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古代文学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 som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教师讲解,来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信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培养自己的诚信和敬业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高尚品质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的用法。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说课稿(教研)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这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的情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备的仁德和坚定的信念,以及诸葛亮的忠诚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忠诚”、“信义”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部分学生可能阅读较少,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并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使学生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忠诚”、“信义”等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
2.难点:对于“忠诚”、“信义”等价值观的深入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故事情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忠诚”、“信义”等价值观。
4.讲授分析:教师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三顾茅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所认为的一篇优秀的初中语文文章——《三顾茅庐》。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四课,内容为“三顾茅庐”,讲述了诸葛亮为了招揽当时魏国的名将——关羽,三次拜访他的经历。
全文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才能和深厚人格,以及他那种令人感动的辅佐之心,向学生传递了真情,引导学生“以诚心待人、以人为本、前进中自行磨炼”等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本文后,能够掌握这些知识:1)了解《三顾茅庐》的内容和发生背景,理解诸葛亮的辅佐文化;2)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及其意义,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3)学习描写画面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具体的语文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读前阅读1)感觉默读全文,让学生连连心中所想就是好,以激起学生对全文的阅读兴趣。
2)学生将全文分成三段,阅读后描述三次拜访的场面,并预测故事的发展。
3)让学生认知后的期望能够与文本内容实际一致。
2. 导读文本1)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解程度围绕《三顾茅庐》的简单介绍作为关键词。
2)读引言部分,让学生获取全文的基本体裁和主题。
3)听整篇课文并阅读,重点关注情节、人物特征和正面价值。
3. 重点难点解析1)语言分析:如“匹夫之勇”、“乱流中奋楫者先。
” 等语言等等,在文字中颇具艺术美感之情。
2)人物塑造:关羽形象塑造的自我表现;诸葛亮形象塑造的思路等等,着重分析文本中的形象塑造。
3)技巧分析:课文中许多修辞手法的钩头,如比喻、象征、比较、夸张、反语等等。
4. 阅读策略1)认真理解全文,抓住主要的故事情节,形象展现文化。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故事的背景之中来更好地理解。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演义》,把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止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胸怀,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才学,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部分文言词语的现代意思,掌握小说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Z处。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环节二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自妆楼》。
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主2.作品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学习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樹、吴三国Z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背景介绍:官渡大战,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刘备听从徐庶建议,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三次到隆中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本文是第三次拜访。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缚(fd) 冑(zhou) 沔(mi自n) 殆(d含i) 彝(yi) 箪(dan)• • • • • •环节二吴会(kuai)纶巾(guan) 拜谒(y©) 刘璋(zhang) 存恤(xti)• • • • •鹤蹩(chang) 愧赧(nan)• •2.理解词语。
《三顾茅庐》参赛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
本文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和坚定的信念,诸葛亮的智谋和忠诚,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升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所展现的人物品质和情感。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成语、典故等需要加强记忆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诸葛亮的品质,培养忠诚、智慧、坚定的信念等良好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成语的掌握。
2.难点: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品质的深入挖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本文的作者罗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品质。
3.讲解课文: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挖掘课文中所展现的人物品质和情感。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成语的意思。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课后阅读,深入了解《三国演义》和本文的历史背景。
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三顾茅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本单元选编了《智取生辰纲》《进中举》《三顾茅庐》《姥姥进大观园》四篇名家节选文章。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备依附于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操所骗,在去营前走马荐诸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备拜见诸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顾茅庐》作为古代白话小说节选具有小说的典型特色。
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导语给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
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作品对《三顾茅庐》有大致的印象。
老师利用学生的初步认知,进一步引导、启发,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欣赏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
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情节复杂,对学生的古典名著积累也要求较高。
三.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通过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勾画、精读人物描写的段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研读典型句段,欣赏古代白话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圈点勾画出对诸亮、备、飞三人的典型描写,说出三人的性格特征,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典型句段,重点从诸亮的出场方式、衬托、铺垫等手法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说课稿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故事。
这篇课文体现了刘备的忠诚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君臣之间的诚信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还需加强。
在《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中,学生需要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诚信、忠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背景,引出课文《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4.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互动环节: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景,感受人物情感。
6.总结提升:概括课文主题,强调诚信、忠诚的价值观。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3 三顾茅庐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一.说教材地位:这篇课文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六单元的课文,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
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知识与能力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阅读复述法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启发引导法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
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
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
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
《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
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1)选择性阅读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
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或者产生遗漏。
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亲叩惆怅拥炉抱膝枉驾侥幸光阴荏苒顿开茅塞衣襟尽湿3.精读赏析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
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
简述如下: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
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备也是颇为自得的。
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
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
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雪。
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
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好歹被让进门了。
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
其措辞,也极为谦恭。
称诸葛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
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
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
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
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
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
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
如果说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
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显了刘备内心的恭敬与虔诚。
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过还没睡醒。
刘备自己“徐步”而入。
徐,缓慢,没有声音。
看着诸葛亮在堂上大睡。
刘备呢,“拱立阶下”。
特别恭敬的站在台阶下。
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
刘备接着又等了一个时辰。
终于正式见面了,刘备是下拜诸葛,称自己是“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无不显示着刘备的赤诚与真心。
邀请贤人,仅仅是做到恭敬还不够,也需要洞明贤人的心志。
刘备是如何言语打动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能够白白的让一生浪费的山林泉水之间呢?希望您能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
”刘备是很高明的,他不说你跟我一起建立功业吧,而说以天下苍生为念。
刘备的至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
闻名千古的隆中对由此诞生。
然而,还有一折。
问策完毕,刘备再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却又推辞。
使得刘备使出最后杀手锏。
哭。
刘备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
“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这个哭啊,气势磅礴。
“泪沾袍袖”,衣襟全都湿了,估计是涕泪滂沱。
以柔克刚,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终于被感动了,决定出山。
刘备好高兴啊,可算是把高人请出了。
然而还不算完,还有一折。
这最后一折是送礼。
这个送礼更是有讲究了。
你送,人家诸葛亮清高不受。
怎么办?看刘备怎么说:“这不是聘大贤的礼品,只是表明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而已。
”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师可以明确:对刘备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刘备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他兴复汉室的诚挚之心。
那还有哪些是“为辅”的呢?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中关、张二人的作用。
我提出这样的讨论问题:“同去邀请诸葛亮,面对这些波折,关张二人有怎样的言行呢?这样刻画关张二人有什么作用?”我们看文中的关、张二人的言行。
第一次请诸葛亮不遇,刘备与崔州平,聊了很长时间,张飞抱怨刘备“闲谈许久”,并无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张飞抱怨天冷;第三次连关羽都觉得过分,认为那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不敢见而已。
认为刘备礼遇太过了。
张飞更直接,干脆我拿个麻绳把他捆来算了。
这些言行,从侧面更显出刘备非凡的识人智慧。
教师可以总结,通过与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态度的对比,侧面烘托了刘备善识人才,渴求贤才的特点。
4.探究主题: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
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讨论题:“作者为什么如此刻详尽画刘备的诚意与谦恭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我从三个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说一定要好看,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而《三国演义》中的这段“三顾茅庐”,不管真假,确实好看,小说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整部小说“尊刘”的情感基调服务,为小说的主题服务。
这是由整部小说的思想情感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原因,此时应该给学生一点关于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信息。
我认为传统的语文课一上课老师就将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尤其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介绍的文字量相当的大,可是那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重要,学习这一课需要哪些背景知识,所以老师介绍的这些但对这一节课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大用。
而在探究主题的环节中给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绍,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
比如这个问题,此时我给学生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背景知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章胜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比做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吗,这不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吗?那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样评价刘备的这种诚意?”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个问题无疑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大胆评价。
教师应该有一点的宽松度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延伸扩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
而课堂进行至此,学生思维已经完全打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到很多历史故事,如“文王请姜子牙”“燕昭王设黄金台尊郭槐为师”“齐桓公五次拜访小臣稷”等。
6.板书设计:三顾茅庐刘备一顾、二顾——真诚三顾——虔诚关、张:侧面烘托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一主线,利用这篇教材,注重讲文以入情,紧扣文本再现课文形象、意境,激发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