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现状:男孩太娘女孩太强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男生女性化倾向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性别认同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男性角色不符合的特征。
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并采取对策,对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以及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1. 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性别认知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存在着传统观念,父母对于男女孩子的行为举止、性别角色的认知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
男孩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应该温柔、体贴,这种传统观念可能限制了孩子性别认知的多元发育,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扭曲。
2. 社会文化影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是男生女性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现代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性别平等的意识逐渐增强。
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社会文化的消极因素。
电视、网络、流行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性别定型的形象和角色,影响了孩子对于性别的认知,使得孩子在行为举止和兴趣爱好上表现出了与传统性别角色不符合的倾向。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传统教育方式可能会对男生女性化倾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倾向于按照性别角色进行分类,对男孩和女孩有着不同的教育要求和期望。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限制了孩子性别认知的多元发展,使得孩子在行为举止、兴趣爱好上表现出了与传统性别角色不符合的倾向。
二、对策2. 引导性别平等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扭转孩子认知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对男女生进行平等的对待,不给予特殊的期望和要求,鼓励男生女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建立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的多元发展。
3. 灵活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学校教育应该更加灵活,针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多元性发展,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空间。
男孩阴柔化的现象早就引发多次讨论。
有很多人将之归咎于学校老师性别失衡,幼儿园乃至小学阶段女老师占了绝大多数,孩子耳濡目染,难免受其影响,导致女性化倾向。
根据几年前《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我国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总数的1%,相比而言,日本约为7%,美国的比例最高,约为10%。
而今年教师节前夕,有媒体调查山东济南10所小学中,没有一个男班主任,有的小学男女教师比例达到1比10。
显然这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相对均衡的老师性别配置,对孩子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可能会更好。
另外,在家庭环境和教育上,现在的男孩子也比以往更娇贵。
以前男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泥巴、打水仗,跌倒了爬起来接着和伙伴嬉笑玩耍。
而现在孩子们的相处方式则是平板电脑不离手,相互联网打游戏,闷在家里足不出户。
家长也怕孩子出门碰了摔了,都如娇贵花朵般护着,结果“宅男”越来越多。
不过,如果把男生阴柔化现象简单归咎于学校教育,显然也不客观。
性别特征的变化,有更复杂的社会背景。
如果说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以往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主角的男性往往是那种硬汉形象,而现在流行的则是“暖男”“小鲜肉”。
有人会说,是这些作品错误地引领了潮流,但换个视角,也可能是现实有这样的喜好,类似作品才会有市场。
往深层次说,在需要男性发挥体力优势的社会,大众审美往往会潜意识更侧重于阳刚一面;而在文明富足的社会,审美趋向就会更侧重精神层面,追求柔美的特征。
在文明和平的年代,男性普遍出现阴柔化的趋向,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是如此。
过去影视作品中史泰龙、高仓健等“纯爷们”,如今早已不是大众市场的主流。
虽然有些人对男生阴柔化的担忧表示理解,但也要防止步入误区,忽视内在气质的打造,简单化地追求外表的男性化。
所谓“男人”,也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外形上的特征,挺拔的身材、健硕的肌肉等等,更多应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比如有担当、有勇气等。
“男人之气”的打造重要的是做“男子汉”的教育和培养,就像军人般健硕的体魄更需要承载男人的气度和分量一样,军营锻炼的不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对其意志品质的内在打磨。
浅析小学教育“女强男弱”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已不再是某个个体的事情,而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对国家而言,人才是强国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家庭而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可见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既是国家关注的焦点,又是家庭关心的问题。
小学教育处于所有教育的初始阶段,近年来,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回顾小学教育却出现了“女生整体成绩高于男生”、“女生担任班干部的人数多于男生”、“女生在校的行为习惯优于男生”、“女生参加班级活动比男生更积极”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女生越来越坚强、独立,而男生却越来越柔弱、依赖。
在《新课程(上)》中张应超将这种现象称为“女强男弱”,并将此现象解释为:“男生在学业、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落后于同龄女生的现象。
”1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教育阶段“女强男弱”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一、“女强男弱”现象的成因(1)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持有一定的性别刻板印象,“所谓的性别刻板印象又称性别陈规、性别角色定型、性别偏见,是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表征概括,常常表现为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固定的和僵化的看法。
”2在小学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听话、专注、细心,男生比女生更活泼、调皮、粗心。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更乐于提问女生并表扬女生,从而突显出了女生的优秀。
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有责任心,教师也更倾向将事情交代给女生去做,无形之中提高了女生在班级中的地位,而男生却得不到相应的锻炼与鼓励,长此以往,使男生漠视班级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失去管理班级的热情。
学生过早地接受了其行为具有“性别刻板性”的观念后,这将会限制学生潜能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成绩归因方面,教师通常认为女生的好成绩源于她们的努力、认真和勤奋,而男生成绩不理想是由于男生不够努力、贪玩、懒惰等因素造成的,男生们倾向于将学习成绩差归咎于自身不够努力和不够勤奋等,并没有真正的去审视自我的问题,这种倾向极易使男生自我膨胀,自满的认为自己天资聪明,暂时的失利是由于自己的不努力。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近年来,有关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在性别行为上表现出和传统性别特征相悖的行为,比如男生喜欢穿女装,女生喜欢玩男孩子的游戏。
这种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反思和担忧。
那么,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对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 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的最初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别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认知存在误区,或者对孩子的性别行为表现过于偏向,导致孩子产生了错误的性别认知和行为模式。
2. 社会环境影响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影视作品、广告宣传等媒体广泛宣传男女平等,而这些宣传内容往往会给孩子灌输一些错误的性别观念,导致他们出现性别行为偏离的现象。
3.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小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之一,但是一些学校在性别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引导,导致一些孩子出现性别行为偏离的情况。
4. 个体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也会对性别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小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性别意识模糊,性别认知不成熟等原因,导致表现出与传统性别特征不符的行为。
2. 增强社会教育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媒体、学校等途径,普及正确的性别观念,引导社会对孩子性别行为的正确认知。
4. 个体关怀针对个体原因导致的性别行为偏离问题,应该重视个体差异,以关怀和支持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有多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体关怀等多种途径,引导孩子正确认知自己的性别特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行为规范。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致力于解决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问题,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在正确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引导下茁壮成长。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开放与进步,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男生女性化倾向指的是男孩子表现出女性的特质和行为,女孩子表现出男性的特质和行为。
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给家长和老师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那么,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对策?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1.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比如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男女性化的形象,这会给孩子们的价值观和性别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他们模仿这些形象。
2. 家庭因素: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一定的困扰,无法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
有些父母对男孩要求严厉,对女孩要求温和,这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扭曲和发展的不平衡。
3. 同伴影响: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更多的是和同龄人一起相处,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如果孩子周围的同龄人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孩子也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男生女性化的倾向。
以上三点是导致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想办法提出对策。
1. 家长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求男孩子在性格上坚强果断,要求女孩子在性格上优雅温柔,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学校应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性别认知,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性别意识,让孩子在学校环境中得到正确的价值正确的引导。
3. 社会舆论引导: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舆论引导也很重要。
要加强对电视、网络等文化媒体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影视作品和娱乐节目的性别展示,不能出现男女性化的行为和形象。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是一个需要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家长、学校、社会和孩子本人都要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健康成长。
龙源期刊网
“男孩…娘‟,女孩强”的说法并不客观
作者:仉海舰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年第06期
我不同意男孩“娘”的说法。
在幼儿园时,女孩讲故事、与同学交流等都得心应手,而男孩语言表达、吃饭午睡自理等很多方面相对晚熟。
长大一些后,男孩心智成熟度高了,很多方面已经不输于班上女孩,有的男孩还当上了班干部。
而且男孩在数学、自然、动手能力等方面相对有优势,在这些方面一点也不“娘”。
综观全校范围和小学全程的教学过程,男孩并不落后于女孩。
在少先队大队长、班长等岗位上,女孩由于自律性强可能略占优势。
但在课堂表现和班级学业成绩上,全校基本是男女生平分秋色,男孩普遍落后于女孩的情况并不存在。
笔者看到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绿色指标”评价结果,语文和英语的优秀率,四年级和九年级的女生所占比例均高于男生;但数学科目,四年级时女生优秀率高于男生,到了九年级时优秀率男女比例已相当;科学科目,四年级和九年级男生优秀率均高于女生。
专家分析,男女生在学业方面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差异,而只是在不同年龄段擅长领域不同。
所以,所谓“男孩娘”的说法并不客观。
而所谓女孩强,只是基于中国传统中男强女弱的观念作出的判断。
中国古代历来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女子要“三从四德”。
这些传统思想中有糟粕,我们现在不能全盘吸收。
众多男孩娘娘腔为哪般【导读】男孩子本应是调皮捣蛋,让家长们颇为头痛的,但现在的很多小男生则是表现的像曾经的女孩,说话娘娘腔,做事情比较胆小,反而是一些小女生们表现的更加大方一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了得?老师看不惯,潜心调查男学生怎么了杭州采荷三小老师任智康,是一位男老师。
与女老师喜欢乖巧听话的学生不同,他带了一届小学生后的感觉是:为什么现在的男孩不像男孩,做事不够男子汉,说话“娘娘腔”,行动“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
还经常找老师告状,说女生“虐待”他们。
有些人不敢在班上回答问题,更不敢向老师提问题。
后来,任老师特意做了两年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州四所小学的中、高段具有性格弱化倾向和具有良好性格的男生各35名。
他发现:男孩性格弱,跟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融洽和睦的家庭,孩子活泼开朗、热情直率;家庭气氛动荡不稳定,父母及家庭成员经常吵架的,孩子的性格比较冷漠、孤僻、自卑。
尤其是家庭溺爱和专制,都让男孩不阳刚。
教养方式惹的祸传统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方面,将教养方式分为了四类,比有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每一种在社会上都有很大的比重,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养育的孩子性格会有明显的区别。
虽然孩子的一些气质特征等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的教养方式所起的作用仍是非常大的,多数有问题的孩子都是因为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
在调查过程中,任老师发现有67%的男生,在胆小、自卑、依赖、内向程度上比较严重。
进一步调查发现,男孩胆小、自卑、依赖性强、内向等,跟家庭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性格弱的男生的教养方式,主要集中在溺爱型(50%),专制型(33%)。
溺爱型家庭中的男孩,33%是自卑的,86%依赖性强,67%性格内向;专制型家庭中男孩,90%性格内向,70%依赖性强。
在调查问卷里,性格弱都有具体的指向问题:比如不敢表现自己,做事瞻前顾后,信心不足。
在溺爱型家庭中,男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做事缩手缩脚;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对男孩过分严厉,实行专横管理,导致男孩日渐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男生表现出女性化的行为特征,这引起了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
那么,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呢?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家庭环境现代家庭普遍存在着男女平等的理念,很多家庭都会强调男女平等,不再强调男孩子要表现出男子汉的风采,而女孩子要做个温柔贤惠的小女人。
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产生。
2. 社会影响媒体和社会风气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模糊化也是导致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原因之一。
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中,随处可见男女角色的模糊化,男孩子们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产生了对女性品质的认同和模仿。
3. 学校教育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性别的教育问题,这也容易导致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产生。
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注重学生成绩,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教育缺乏重视,让男生和女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缺乏了性别意识,导致了男生女性化倾向的产生。
1. 家庭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过分强调男女平等,而是要注重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性别上的差异,引导男孩子要有男子汉的品质,而女孩子则要有女性的温柔和贤惠。
家长也要给予男孩子和女孩子相应的性别角色的教育,让他们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认识。
2. 社会环境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模糊化也应该进行矫正,不应该让男孩子认为女性的品质比男性更有吸引力。
政府和学校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强调男女性别的差异性,让男孩子和女孩子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有正确的性别意识。
3.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给予男孩子和女孩子相应的性别角色的教育,让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学校中获得正确的性别观念。
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男女性别教育,让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学校中能够获得正确的性别教育。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要应对这一现象,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男孩子和女孩子性别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并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父母必读:女强男弱家庭孩子易“娘娘腔”Q:张老师,有一件事让我越来越困扰,那就是我儿子似乎越来越女性化了,同时我感觉他好像又有比较强烈的恋母情结。
他今年12岁,念初一,个子倒是已经快米了。
但是他人很细腻,像女孩一样,非常注意细节,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他很粘我。
我举个例子,他经常要和我吃完晚饭在小区里散散步,可是他出去之前一定会精心打扮一番,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只是在小区里散步。
散步的时候他一定要挽着我的胳膊,他有时候还反对他爸爸挽我的胳膊。
我和他爸爸说过几次,要不要带他去学学拳击,他爸爸这个人比较专注他自己,家里大事小事都是我在着急,因此学拳击的事跟他提过几次也都没有下文。
所以,我想向您请教一下,这个孩子是不是有问题?我该怎么办?A: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义,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孩子的许多问题其实源头在父母;第二,你孩子的问题极有可能是由“女强男弱”的家庭态势引起的,而女强男弱这类家庭在我们上海可能为数不少,因此你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我的判断是,你儿子的问题是由于“父亲角色缺失”引起的。
顾名思义,父亲角色缺失就是指缺少父亲这个角色之后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父亲角色缺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缺失,离婚、分居两地、长期出差、父亲早亡等都是直接缺失。
另一种是间接缺失,那就是由于种种原因父亲在家里非常弱势,他没有完全起到父亲的作用。
相比而言,间接缺失要比直接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父亲角色缺失会使男孩的角色认同受影响,结果就是像儿子那样女性化、恋母情结。
所以,我比较有把握推定,在你们家你比你丈夫能干、比他赚的钱,在家里处于强势地位。
我干脆更直接地说吧,你可能早就不十分爱你丈夫了,因为你在内心深处不太瞧得起他。
你可能觉得你儿子小,这些东西他看不出来。
我在这里要提醒所有的父母,孩子其实很敏感,他们的许多能力要比我们预料的强得多。
实际上你儿子早就感觉到你是家里的核心,所以他才在不知不觉中以你为角色认同对象。
小学生男生女性化倾向原因及对策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现象:有些男生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
这一现象在小学阶段尤其明显,引起了许多家长的担忧和对策的思考。
那么,小学生男生出现女性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对策又是什么呢?一、原因1. 家庭环境不健康:一个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不健康,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的性别认同可能会产生困扰。
2. 学校环境不健康:学校是孩子的重要社交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学习知识,结交朋友,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性别认同。
但是,如果学校环境不健康,例如有一些性别歧视的言语、行为,也有可能对小学生男生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些父母在对男女孩子的教育中存在误区,比如认为女孩子天生柔弱,男孩子天生强壮,就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
4. 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家庭环境、生活质量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从而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寻找某种认同感和安全感,可能会表现出女性化的行为和特征。
5. 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如今,社会对于性别问题的态度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些小学生男生可能会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一些女性化的行为或是特征,这些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1. 关注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该从平日的教育引导入手,培养孩子的正确性别认同,教育男孩子展现男性魅力,女孩子要表现出女性的优雅、靓丽。
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加强亲子互动,增进家庭情感,让孩子从小学习正确的性别认同和价值观。
2. 关注学校环境:学校应该对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严肃处理,为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尊重和关爱。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与家庭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家校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3. 加强父母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仅要注意方法,也要注意语言。
中小学生现状:男孩太“娘”女孩太强
阅读提示
数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就表明,中国0至18岁的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落后于女孩的迹象,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男孩危机”。
近年来,记者在郑州学校采访发现“男孩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男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较女生为弱,这在低年级表现尤为明显。
在担任班干部的比例、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女生表现更为优异。
能同时出色完成学业与担任班集体事务的大多是女生。
而所谓的“男孩危机”是否存在,则在校园内外引发争议。
1、女班干部更“得宠”
女孩子懂事早,表现优秀,做事稳重
郑州金水区某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刘诗艺是个安静的女孩子,她是这个班的班长,帮助老师管理课堂、维持秩序是她的职责。
像她一样,由女生出任班长的情况在班级中非常普遍。
在郑东新区某小学,三年级班长女生占80%。
在小学阶段,让表现优秀、懂事听话的女生当班干部,几乎是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做法。
“女孩子懂事早,性格也乖巧,而且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做事比较稳重。
”某小学班主任说,“将班级事务交给女班长来打理会放心一些,毕竟她们比较有责任心,做事也很踏实。
”另一小学班主任也告诉记者:“老师们要找小帮手、小助手,一般都会找女孩子。
在小学阶段,女孩子做事能力比较强,跟人沟通的能力也比较好。
”
比起乖巧的女生,有些“淘”甚至“犟”的男孩子是令老师们头疼的。
“有的男孩子成绩好,但就是不愿意做班干部,觉得这会影响他的学习。
”一位老师表示,男孩子中也有非常细心且热心集体事务的,但在小学阶段,男孩子们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平时行为也不拘小节,经常有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并不是承担班级管理事务的最佳选择。
另一位老师则告诉记者,男生多的班级会比较难管,容易出现淘气、打架的情况,“上校医务室的都是男生”。
而在小学阶段,虽然不允许成绩排名,但很多老师还是感到,女生在学习上更令人省心,成绩在班级更靠前。
“在小学里,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学习,就可以拿到比较好的成绩。
女生比较循规蹈矩,成绩也比较稳定。
而男生有时偷点懒,成绩就会下来了。
”一位小学老师说,总体来看,男女生的学习状况分学科有所不同。
女生长于语文、英语等文科,而男生则在理科方面表现较优。
他又立即补充说:“不过,现在数学成绩好的也有很多是女生,没有绝对之分。
”
小学阶段女生的学习优势,是否在中学之后就会逐渐丧失?据媒体报道,安徽某年高考上线率男女生比例为15∶85,成为当时社会热议的话题。
2、“男孩越来越不像男孩”
运动少,体能下降,不能追赶打闹,家长宠爱过分
在某小学的二年级老师办公室,一个男生正在啜泣,他刚刚被班上的一男一女两个同学玩恶作剧欺负,只好求助于班主任。
“现在班上女孩子有很多厉害的,男孩子怯懦的越来越多。
”班主任对记者说。
在
不少老师看来,现在“泼辣”的女生越来越多,而羞怯、胆小的男孩也比以前更多,男女生的性别特征没有太明显的分化。
“正当胸腺发育的时候,男孩子们本来应该喜欢运动、奔跑,但现在一个班上只有几个男生喜欢跑,大多数孩子都爱呆着不动。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男孩子越来越呈现出女孩化趋势,有时我们都会担心他们长大会变成‘娘娘腔’,老师们感觉这个跟家长的宠溺有关,跟现在食物里的激素也有关。
”一位老师认为,另一个令男孩无所适从的地方则是校园的纪律。
为防止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磕碰受伤的意外,很多学校禁止学生课间休息时在楼道跑动,对学生到操场活动也有所约束,“追赶打闹”很容易遭到斥责,这对于男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多少有些拘束。
“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型活动的男主持很难找。
”某小学负责人说,每次举办活动找主持人时,形象阳光、表现大方、综合素质优秀的女同学可以找到一批,但相同素质的男生就很少有。
老师们还发现,男孩们体能在下降,运动的能力也变弱了,每个班里都有好几个“小胖墩”。
而他们认为,网络游戏是“谋杀”掉很多男孩子阳光活力的元凶。
3、“男孩危机”存在吗?
男孩成长缺少阳刚环境
尽管承认男孩子在学校表现有不如女生之处,但在采访中,许多教师都对“男孩危机”的提法不以为然。
“我觉得氛围是最重要的,有的班级有优秀的男生带动,整个班的氛
围就很好。
”一小学老师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在高年级会开始出现青春期的害羞、封闭现象,在大队部中这几年都是男生占大多数。
老师们认为,应试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对女生较为有利,但如果放眼于走出校园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后劲,目前“男孩危机”似乎还不足以过分担心。
记者注意到,在郑州各区小学的教师配置中,男教师与女教师配比相去甚远,男老师少,女班主任过半。
现在的男生缺乏传统男生应有的“阳刚之气”,是否与学校里女老师居多有关?不少老师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虽然我们是对学生们一视同仁,但女生比较守规矩,不会捣乱,一般挨批评的都是男生。
久而久之,男生也有可能会想老师是不是偏向女生。
”一个班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说,“我基本不批评女生,女生脸皮薄,自尊心强,不像男生大大咧咧的,老师就往往会说他几句。
”
教育专家认为,现在学校里大多是女教师,家庭中也是母亲对孩子的管教比较多,这可能会让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男性特质的影响,对以模仿作为重要成长方式的儿童而言,一个男性榜样力量的缺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4、专家解析:
生理特点与教育体制产生“男孩危机”
校园中的“男孩危机”是否存在?这种危机是否意味着男孩子们“变差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侯炳轩先生认为,所谓“男孩危机”,与儿童发展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关。
但
这并不意味着男孩变差了。
“从现在对大脑发育的研究来看,男孩女孩的总体智商差异不大,但特点不同,女孩子的优势与学校教育的要求较为一致。
”女孩在语言类具有优势,体现在阅读、写作、联想记忆、感知的速度上,背诵的能力强,这些刚好都符合了应试教育体制的要求。
而男孩子的优势则体现在数学、科学、动手操作、空间感觉等,其中不少都在中小学试卷所能考查的范畴之外。
另一方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孩子的发展速度比女孩子慢,也是男孩在学校里表现不如女生的原因。
2007年,一项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女孩会在11岁就达到发展的高峰,其后发展速度呈下降趋势。
而这一峰值男孩要到15岁才能达到。
其后,女性在21~22岁将完全成熟,而男性则是30岁。
这决定了男孩在学校的整个教育阶段中,发展速度都比女孩慢,如果从小就以同一尺度去衡量男孩女孩,只会更加挫伤男孩的积极性。
“在这种客观的发展规律和现行教育制度之下,男孩女孩的区别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存在。
这时,对孩子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他说,“男孩危机”的提法不尽可取,虽然可能在校园里男孩稍显劣势,但应以平常心来看待。
“小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没有形成,特别相信权威,如果周围的人对他们有太多负面的评价,会影响孩子们的自我发展和信心。
”他认为,家长和教师可以建立起“多元评价”的体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以鼓励教育为主。
如果觉得男孩在发展上出现迟
滞,也无须太多担心,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规律。